绿林网

《艺术史的另一半》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史的另一半》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史的另一半》是一本由李君棠 / 垂垂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一):《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姐妹们,此刻让我们一次认识艺术史上,23位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了解她们的成就和背后故事,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书名: 艺术史的另一半 作者: 李君棠 垂垂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中外历史上伟大的女艺术家的生平与成就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漫画讲解艺术基本知识。同时展现她们如何突破社会及个人生活的限制,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书本是全彩印刷,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适合收藏!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我们中国的女画家: 1.管道升: 元代,善画竹,书画双优 ✔乾隆说,无论书法还是画画,都应该跟她学。 ✔她的丈夫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她的墓志铭中赵孟頫写到: 她天生聪明过人。 ✔她的书画水平很高,连皇帝元仁宗都请她抄写《千字文》,并藏于宫中。 ✔2004年,她的作品《十八尊者册》,拍出了1980万元的高价 ✔她曾说: 喜弄笔墨,并非女工。然天性之好,自不能已。 看了她的艺术介绍,我又去搜索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二):女人才不要当男人的缪斯

在泉州芥子书屋知道的书(希望越来越多书店设置女权专栏)

实体书拿到手很兴奋。厚实的书封、精美顺滑的书页、大开幅的画面,太漂亮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版权原因,选择了漫画形式。如果都能配上作者真实画像就好了。另外遗憾的是,因为是科普,有些东西难以更深入。

男权把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男男男,艺术自然不例外。正如伟大的女作家少一样,女艺术家也少。因为她们在过往许多年里不被允许创作,无法拥有相关条件。但即使如此,也有许多女性挣脱时代桎梏,跳了出来。

这本书读完,对艺术史有了简单了解,更是认识了许多女艺术家。尤其被安利了弗里达和路易斯布尔乔亚,准备把她们纪录片看了。还知道了那些男艺术家的不堪,罗丹出轨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女学生卡米耶,说她是自己的灵感女神,却让她不断遭受伤害,还让她的创作之路遭阻。人生经验极度不对等、权力地位不对等。这难道不是一场性别霸凌吗?

女人不该只是所谓男人的缪斯,女人要做自己人生的主宰。希望未来更多男性/丈夫等辅助女性/妻子登上伟大殿堂,而非总是女人站在男人背后。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三):另一半从此被看见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管道升, 但都知道赵孟頫; 只知葛饰北斋, 很久后读到《浮世绘女儿》才知道葛饰应为; 不知道画家Berthe Morisot, 但都听过Manet(马奈); 不知道雕塑家Camille Claudel, 但都知道Rodin(罗丹)。

比全文字要易读太多, 翻完非常喜欢, 从内容到绘画, 是把艺术家们放在时代背景和社交网络中叙述出来的。旁白小黑脸很有意思, 常常在吐槽; 用小黑脸去替代没有留下自画像/相片的人物也好可爱。

作为从设计系毕业的人, 看到熟悉的包豪斯和Marianne Brandt还是有些意外,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中的艺术和设计都属于两个不同分野, 没想到作者会把一部分设计融合进来。(同样既意外又觉得感动的还有Maria Sibylla Merian!)

新书封面上的人像都是留白的, 读完后把书里附带的贴纸对应贴上了, 有一种"消失的另一半从此将被看见"的感觉, 真好。

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记名字, 被封面的设置感动到, 慢慢地对应记下了这些名字, 也将继续慢慢记住她们都是谁。

连后记也认真看了, 谢谢两位(人手一只猫的小黑脸儿)作者, 希望你们知道有读者很喜欢这本书, 甚至想认识你们!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四):艺术家再怎么伟大也会被人们遗忘

漫长的艺术长河之中,有那么多著名的艺术家,我随口就能说出梵高、毕加索、莫奈等等,可是仔细思索下来,我竟然不能说出半个著名的女艺术家。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让那些女艺术家如同星辰一般隐匿在了白日的太阳之下,而那些最终在艺术历史上努力留下名字的女艺术家,是怎样冲破了黑暗的迷雾来到了世人眼前?

在这本书中,我跟随“小黑人”的脚步,一步步揭开过去历史上对于女性的束缚。说来好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竟然就是留下自己的自画像,不然在本书中只能用“小黑人”的形象代替。我曾经以为女艺术家之所以没有在历史上大放光彩,是因为她们被男子的光芒所覆盖,她们最终都会耽于家庭和孩子,所以很难将全部的自己奉献给纯粹的艺术。

可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不同的国家有着相似的悲哀困境,尤其是对于女性。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女子不能接受艺术方面的学习,除非她出身在艺术世家。那个时候的艺术画作以裸体为盛,可是女子是被允许使用人体当作自己的模特的,大部分的女性艺术家只能通过景物或者风景来展现自己。

而中国的古代女性艺术家则被分成了四类:宫掖画家、名媛画家、姬侍画家、名妓画家,在这其中名媛画家的画作最难以保存。虽然这些大家闺秀往往受过艺术的熏陶,但是闺秀的规训让她们大多难以让自己的艺术作品留存于世,她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画作在出阁前毁去,或是命令自己的仆人在自己死去后毁去所有作品。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还是有着敢于冲破世俗桎梏的女性。即便在历史上,女性往往不存在属于自己的自我身份,她们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她们依旧通过艺术创作勇敢地表达了自我。

书中描写的女艺术家其实都是幸运之人,她们因为各种机遇以及自己的努力,最终让自己的名字被镌刻在了历史上,但是我始终知道,还有很多的明珠被蒙尘遗留在沙尘之中。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冲破桎梏,总有一天,星辰也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五):梦中的自由-超现实主义章节(196页)有个小错误需要修改哦

很喜欢这本书!

因为每次看一些画展的时候,都觉得看不懂,这怎么办,我也没有系统了解过艺术史,但就是很喜欢去逛逛,可总是清爽地进去,迷糊地出来,苦恼~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艺术史的发展,也看到了一些伟大的女艺术家被埋藏的历史。起初大家会追求精确完整复刻看到的神话、人物形象,到慢慢通过观察生活的瞬间,记录色彩强调情绪,最后越来越抽象,到看不懂,哈哈哈哈,不过给了我很多启发,原来艺术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它们只是不同时期的呈现,这让我有了更多信心去理解一幅画了,我决定以后试着耐心去欣赏一幅画,思索这幅画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以及我感受到的情感,耶!

接下来就说说小瑕疵哦,之所以还没看完就来写书评,是因为有个心理学上的小失误,我想解释一下。

就是提到弗洛伊德那一段,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对应关系。个人觉得有错误哦~

应该是

意识对应自我

前意识对应超我

潜意识对应本我

先说潜意识吧,它是指一个人不经意间内心最深处的思维想法;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由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的,看起来我们的饥饿、睡眠、性等一系列需求是看得见的,但它不在意识层面,它是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欲望,产生强烈需要,并被满足。

所以,潜意识对应本我(虽然自我和超我也会有可能进入潜意识,但大部分更多是本我哦)

前意识,是相当于一个守门人的岗位,它负责把控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或者意识的东西进入潜意识。超我是个体生活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而形成的,使自己更适合社会规范。

前意识对应超我,是因为一些道德约束是并不容易被个体主观意识到的,很多是在前意识层面影响人。

意识是人们可以随意想到的,你可以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自我是本我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但需要自我去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它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意识更多对应自我(潜意识和前意识东西也可以进入意识层面,被感知到)

哈哈哈哈,不要和我杠哦,说这个才属于意识那个属于潜意识,非要对应起来就是按照这个,只是为什么要这么对应,我也很困惑,以至于自己学过这个觉得好对应,但真的去解释,好难解释清楚,就变成概念堆砌了,所以

请看图!

网上找的图片,要是不合适,联系我删除哦~

因为我没找到这本书的反馈意见地方,所以只能通过豆瓣来解答了,要是作者看到,给我伸个小爪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