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的读后感大全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的读后感大全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是一本由祝唯庸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出版的平装双封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读后感(一):真的是“一读就懂”的艺术史

这套书以雅俗共赏的文字梳理了中国五千年艺术的脉络。与整个中华文明史的作品相比,虽然仅仅是蔚为大观中极为精简后的主线,但已足够我们目空所及,叹为观止。这套书没有用高深的知识背景将普通群众拒之门外,而是采用了历史发展、人物生平以及作品相结合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逻辑和文字,温和轻缓娓娓道来。

在讲述艺术之前,书中首先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及时代背景和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使得那些字画的作者,不再单薄得只剩留在历史中的名字,而是各有性格、更加立体。这样,读者在了解人生经历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这笔下精品的背后那深刻而饱满的情感,因此更容易共情,从而“一读就懂”。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读后感(二):一部有趣的近距离接触艺术的指南

提起敦煌,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美轮美奂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像,但是雕像背后的故事,壁画所对应的典故却很难说出个所以然。因此对于艺术,最重要的有时不是近距离接触,而是有引导地阅读。当然专业著作很容易让感兴趣的读者望而却步,《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则弥补了这个空白,或者说是在兴趣与专业之间架设了桥梁,让人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去了解橱窗内、纪录片中的传世佳作,去触摸已经逐渐远去的历史,去感受泱泱千年文化的底蕴。

对于艺术相关的历史,如果仅仅从教材中了解,往往缀于每个朝代的总结处,可以了解的往往也是当时最出名的艺术家,最杰出的作品,“又不是专业的,了解这些不就够了吗?”这样的想法也对,也不对。毕竟被割裂的不仅是对于作品的了解,还有文化发展的脉络。一个艺术家的生平往往可以通过作品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变化来体现,而这与朝代的兴衰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如李清照前期清丽的笔墨描绘闺中生活与后期国破家亡的慷慨悲歌一样,单独地去看一件艺术品往往是片面的,很难深入了解。因此想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件艺术品,则确实需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

文艺作品中为了戏剧的冲突性往往会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让正面人物与反派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人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梁武帝萧衍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然而在书法史上他却有非常光辉的一项功绩--着人用“书圣”王羲之的笔体书写了《千字文》。众所周知,《千字文》同《百家姓》、《三字经》一起,是千百年来幼童的启蒙读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它的书法价值在此之前可能多数为书法家及爱好者所知,而它的诞生则是源于梁武帝对于王羲之书法的热爱--作为掌权者搜集书圣的书法作品并非难事,但是想要让更多人临摹、学习其作品却并非易事。因此《千字文》的初始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字帖”,而千字无一重复且读之朗朗上口是对作者书法造诣与文学造诣的双重考验,不可不谓任务艰巨。但是《千字文》依然能够出现在我们的书案,只能说明创造是有无限潜力的,而了解更多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则能让我们对它们和他们更能生出一种敬畏之心。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读后感(三):以书画家的故事唤醒艺术记忆,延续文化基因

为什么要用书画家的故事串联成这一段段浩浩汤汤又精彩绝伦的艺术史?或许正如祝唯庸所言:“艺术修养就是要借用名家的作品来了解生活的美。”

有着多年书画创作和艺术史论研究工作经验的青年艺术家祝唯庸,曾于2008年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开设了一门“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课程,如今已经三年过去了,课程依旧在持续更新当中,不仅是这种坚持的力量值得我们敬佩、也让我们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的高质量一如既往,在人文口碑以及艺术类榜当中都长居榜首,播放量已近两千万。

祝唯庸所讲的艺术史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呢?因为他爱艺术,懂艺术,更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这些艺术故事、发展历史和专业知识,以严谨而不失风趣的方式讲给更多人知道,祝唯庸将或高深、或雅致的书画艺术融入轻松幽默的氛围之中,以书画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故事作为串联成艺术史的“线”,形成了一部别出心裁的“纪传体”艺术史。

这样的独特与生动、真诚与质朴、专业与广博,就是这档节目的“制胜法宝”。

这套《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正是祝唯庸“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相较于“只闻其声”的音频课程,这套可以让我们“一睹芳容”的书籍更是在理清艺术史脉络的同时,还呈现出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我们无需在听课之后再去费力查阅图片资料,而是可以在这套书中直接欣赏到与内容同步的精挑细选的配图,郑道昭的《郑文公碑》、莫高窟中的《九色鹿经图》、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边读边看,实在是舒适度极高。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书籍以南北朝和唐朝为两个分界点,将从原始时期到盛唐时期的中国艺术史划分为三册娓娓道来,从洪荒到盛世,岁月如奔涌的河流从不停歇,而艺术也随着这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和文化特征。

这本《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所讲述的正是从南北朝到初唐时期,中国书画艺术的框架已经搭起,规则也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书画艺术的形式和发展所呈现的状况。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画艺术家,其中不乏我们所熟悉的欧阳询、阎立本,以及相对了解较少的萧子云、董伯仁,还包括在大众印象中与书画艺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唐太宗李世民……

正如祝唯庸写在序言中的那句话:“文化艺术是民族的命脉,坚硬的艺术文化内核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的唯一原因。”

这些人物以他们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延续着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基因,各自演绎着他们的艺术故事,用历史的声音讲述着艺术的魅力和专注的精神,也展示着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那道以传统艺术的“砖瓦”所筑起的文化长城是多么的宏伟、瑰丽。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以南北朝为分界点之一或许也是别有深意的,南北朝在中国艺术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时局的动荡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艺术总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时代的背景造就艺术家的成长环境,而艺术家的成长环境又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形势。

所以在开始南北朝时期艺术史的讲解之前,祝唯庸先说起了“北方之乱”,北方的乱与南方的盛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剧烈碰撞,随着汉化的强推以及北方立碑、塑像的风气盛行,魏碑应运而生。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讲,每一时期的书画艺术都会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时代的基因,而艺术家们的故事则是丰富了这一段段艺术史的“血肉”。

譬如在《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二》当中就提到了书法家智永苦练书法的故事,智永是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智永的身上,也有一则与练习书法有关的佳话,那就是“退笔冢”的典故。

据说智永在练习书法的房间里放了一个大箩筐,练字练得笔头都写秃了,他便把这些破笔头扔进罗框里,不知不觉竟然积攒了足足十大箩筐,于是,智永将这些破笔头埋进土里砌成坟冢的样子,并称之为“退笔冢”。

宋代书法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这样评价智永:“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能够取得这样的书法成就, 除了天赋,更需要的其实正是智永这样刻苦的精神。

智永《真草千字文》

这样的奇闻轶事穿插于整部艺术史当中,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

对于我们而言,读的是故事,懂的是历史,品的是艺术,高雅的艺术不一定要用高深的术语去讲述,也可以通过这样以艺术家为主线的“纪传体”形式来呈现,让中国的艺术文化可以更好地被理解和欣赏,在《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中,不仅艺术家们“活”了起来,我们的中国艺术史更因此而鲜活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