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拥抱》是一本由[美] 弗朗斯·德瓦尔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一):我们的情感离动物到底有多远?

当人类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二):那就跨越山和大海,给自己一个拥抱

《动物世界》里除了有一集一集的自然风光,也有系列片。比如我印象中有一对林雕,他们的生物习性是一年产一次卵,一次一枚,但这一年他们想一年养育成功两只幼鸟。

为了不让先出生的争夺还在壳中的雏鸟的食物,成年林雕将还不具备捕食能力的“长子”驱逐出了窝,但他们也没能如愿将后出生的两只养大--出生在旱季的雏鸟需要食物,林雕夫妇不得不都出门捕猎,幼鸟因为长期的暴晒夭折,长子也因无法抵御天敌失去了生命。

如果不是看动物纪录片,很多人都会以为动物只具备本能,而没有情绪。这显然是先入为主的判断。在《最后的拥抱》里纳蒂亚假装向她收养的猩猩乔尼求助,后者迅速从房间内的其他地方赶到纳蒂亚身边--这些地方纳蒂亚平时求乔尼它都不会下来,但是听到她的哭泣却可以第一时间赶来帮助她,安慰她。

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吗?当然。心理学家要求家庭成员装作痛苦的样子,相机记录下孩子表情焦虑地走向大人,并作出拥抱,安抚的动作。作出这样动作的竟然有不到两岁的孩子。这很难说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更多地源于本能。

和动物打交道,研究动物行为,也是审视我们自身行为的一种方式。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不会知道,在人类眼中严谨的动物研究测试在动物的眼中是有趣的游戏,做完还有可口的奖励;恒河猴宝宝因为不小心掉在族群中年长且富有权威的母猴身上被咬而发出尖叫,其他的猴宝宝会把它围起来也发出尖叫--这对于安慰好像于事无补,但是却能让被咬的宝宝感受到同伴也是在经历痛苦的。

共情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需要认识这一点;许多情绪也并非人类独有,也需要牢记。

当一位动物学家和自己研究多年的猩猩发生拥抱,会是怎样的体验?

记者会连篇累牍得报道这“感人的一刻”,但对于当事双方而言,这是一次不普通却又普通的相见:因为信任,我不会攻击你;因为信任,我愿意冒风险走进你的领地。

这份情感让人动容。坦白说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感动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所以去看吧,去感动吧,去寻找生命中容易忽视的美好。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三):情绪让世界丰富多彩

《白蛇传》里,小青曾用手摸着白素贞脸上的眼泪,并放进嘴里尝了一下,说:眼泪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没有眼泪?白素贞说:因为你还没修行成人。 人,或者说恒温动物,能因悲伤而流泪,能因欣喜而大笑,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在短视频盛行的现代社会,情绪的影响尤为凸显。比如说我吧,刷短视频时往往会在萌宠内容里多留一会儿,视频里的嗷呜欢叫毛孩子,会唤醒我欢娱的情绪,让我的心情舒缓下来。

之前单单是知道到情绪的影响,直到读到这本书《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我才开始留意,情绪在个体和社会活动中的力量。比如说新东方的“东方甄选”,每一次卖货都是一次情绪力量的展示,并没过多介绍货品本身,但却让货品成为了买卖双方情绪的交汇点,情绪力量让我们下单买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艾莫里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弗朗斯·德瓦尔,他身研究领长类动物行为学,并且担任过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观察动物行为、推测动物情绪、预判动物行为这件事上,从情绪层面证明了人类和动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者着重研究灵长类动物。他认为相比人类社会,虽然黑猩猩不会说话,他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研究数据来推测、预判它们的行为,但至少它们不会用语言来误导研究过程,情绪更加纯粹,易于解读。 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黑猩猩的研究过程。比如有冲突时,它们因恐惧情绪地喊叫、向对手扔石块,或生气的情绪而怒目圆瞪、靠近对手。眼看可能有场恶战,它们还会“摇人”,喊雄性猩猩朋友帮忙,颇有一些街头小混混打架的场景。如果矛盾进一步激化,冲锋献阵的雄性猩猩们斗志情绪被激发,毛发竖起,让自己看起来比平时大了一倍,以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但真到打起来时,一方可能会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突然“认怂”,用猩猩求和的方式——舔对方屁股示好,双方很快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这些记录让我们看到,黑猩猩的社交情绪与人类社会非常类似,而且更加直接。 在作者看来,情绪很重要,假如没有情绪,我们就如同工业生产的机器人,一切按规则来,世界也不会有多样性的存在。情绪很特别,它虚无缥缈,但又真实存在;它无法名状,却在人们做决策时,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情绪很迷人,他是我们生活中最出彩的部分,为世间万物赋予了意义。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四):《最后的拥抱》: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

1835年,一只身穿男性水手制服的雄性黑猩猩来到了伦敦动物园,紧随其后的是一只身着连衣裙的雌性红毛猩猩。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观看了演出,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并且表示对这些长得像人类的猩猩极其厌恶。 稳坐食物链金字塔最顶尖的人类的优越感,怎么能接受跟人类如此相似的动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动物学家们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疑惑: 动物是否和人类一样拥有感情? 虽然长期以来,这个话题充斥着毫无根据的猜测和错误的民间直觉,但是在当下这个社会,这个答案却是毋庸置疑的。 催人泪下的热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并非虚构,是改编自192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而在电影之外,宠物陪伴也成为现代人生活里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现象。 在视频领域里,宠物话题一直倍受欢迎。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年末,养宠人群中,养水族类占比 8.3%,养爬行类宠物的占比为 5.8%;啮齿类占比 4.5%;鸟类占比 3.6%。在所有宠物中,养猫和狗的人群数量仍然占比最大,均超过 50%。 而且随着独居人口的增加,也让宠物的陪伴作用愈发凸显。就连笔者的妹妹在外独居,也养了一只小猫咪,问其原因,也是为了陪伴。 宠物的存在填补了现代都市人内心世界的空白,帮助“空巢青年”化解孤独,它们既是我们的亲人、朋友,也是一剂良药,温暖和治愈着我们渴望爱与被爱的心。 显而易见,万物有灵,情绪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动物就和人类一样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 《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这本书以与简•范•霍夫教授关系密切的灵长类动物首领“大妈妈”为主角对动物丰富的情感生活进行了探索。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名誉退休教授,前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利文林克斯中心主任。 全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德瓦尔讨论了面部表情、近身接触、人类政治背后的情感、自由意志的错觉、动物感知,等等。当然还有妈妈的生与死。 “大妈妈”是布尔格尔斯动物园的女族长,她德高望重受猩猩们的尊重,像和事佬一样调节族内的争斗,还是充当着人类与黑猩猩社会联络员的角色。在生命垂危之际,见到人类好友露出会心的微笑,并拥抱了他。 当她死亡时,猩猩们来来往往为她送别。甚至击打、拖拽她的身体,试图唤醒死者。养女瑰夏不吃不喝,为她“守夜”。 如此像人类的行为,不仅仅发生在此处,如:为配偶“殉情”的寒鸦,“排外”的泥鳅,拯救患病同伴的老鼠,重访伴侣遗骨的大象等的种种行为,都表明爱、恨、恐惧、羞愧、内疚、快乐、厌恶和同理心都不是人类的专属。 作者德瓦尔巧妙地运用了深刻的洞察力,展示了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享情感生活的方式。证明人类和动物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类应该更好地对待动物,且给予动物更多的欣赏。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五):人类和动物本质上是相通的

1842年,伦敦动物园向当时权利最大的人——维多利亚女王开放了动物园。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当维多利亚女王看到一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时,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这只红毛猩猩长得太像人类了,她穿着人类的衣服,用两只脚走路,维多利亚女王忍不住惊叹:“这太可怕、太痛心、太令人难以接受啦!”

当时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远不如现在,一个动物怎么可能长得这么像人类呢?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动物的生活和行为观察结果出现,人们发现了更多猿类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曾经很多动物学家感叹过:如果它们是动物,那我们是什么?

在《最后的拥抱》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除了外形之外,动物的情绪和人类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没有一种情绪是人类所特有的。

这本书的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名誉退休教授,曾在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工作多年,对灵长类动物有较深刻的观察和研究。他曾被《发现》杂志评价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之一。

《最后的拥抱》这本书通过猿类首领“大妈妈”在生命最后时段的告别,来探索在动物身上出现的爱、恨、恐惧、同理心、权利争夺等情绪,并通过很多灵长类动物行为案例,向大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情绪相通之处。

举个例子,人类是有同理心的,同理心让我们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亲密关系。

1964年的一天,美国领导人林登·约翰逊在白宫的草坪上,当着很多媒体记者的面,用双手揪起了一只比格犬的耳朵,把狗的身体拉直。

当时狗痛苦地尖叫着,周围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这件事情也让约翰逊惹上了大麻烦。

民众愤怒的邮件如雪花般飘至白宫,这些邮件甚至比整个越南战争收到的都多。

后来约翰逊不得不公开道歉,以减少这件事情的负面影响。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触动公众的内心,就是因为大家看到了狗狗被伤害的画面,视觉效果让大家产生了同理心。

人有同理心,那么动物也有同理心吗?答案是肯定的。灵长类研究所曾观察到这样的场景:

一只叫梅的黑猩猩正在一群兴奋的同类簇拥下进行分娩。

梅上半身直立,双腿分开,将一只手放在两腿之间,以便在婴儿出来的时候能接住它。

它的好朋友亚特兰大是一位年纪稍长的女性,当梅生产时,亚特兰大摆出与梅一样的姿势,把双手放在两腿之间。

当时亚特兰大并没有怀孕,她这样做就像是在说:“加油,这是你应该做的。”

亚特兰大用这种模仿的姿势向梅传递着自己的关心。

除了同理心之外,还有微笑、争斗,同理心等很多情绪,在灵长类动物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

人类常常被身边的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智慧所感动,多了解一些动物的行为和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人类自己的行为模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