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明的轨迹》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明的轨迹》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明的轨迹》是一本由亨利·M.赛尔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7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轨迹》读后感(一):腐朽的与不朽的,谁才是文明?

亨利塞尔的《文明的轨迹》十一本关于人类大历史的书,内容涵盖了历史、社会、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到二战战后,可以说知识点满满。 尽管是一本大部头——近800多页,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书中有近1000幅高清彩色图片,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魅力。当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比较熟悉的历史时段开始阅读,再从头开始浏览,为了避免过多知识量带来的思维混乱,每一个章节都有“回顾”和“延续和变化”,相当于温故和知新。 什么是文明?在我们的认知中,文明往往和伟大、不朽联系在一起,但作者却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论述了文明与历史的关系。 1994年12月的一个下午,让-玛丽·肖维和两个同伴在法国南部阿尔代什河峡谷陡峭的悬崖中进行洞穴探秘。进入一个大洞穴时,他们被眼前的壁画所震惊,这是一组来自史前艺术家的艺术品,繁复而富有想象力,可以与当代艺术作品相媲美。  要知道,我们通常认为史前文明的壁画犹如孩童的涂鸦,这也似乎符合我们对于文明发展的想象——线性的,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合理的推测:史前时代还存在其他类似的艺术品,只是没能保存下来,也许是因为它们是由木头或其他易腐烂的材料制成的。 所以,文明和历史之间总是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正如在十字军东征里,作者重新给我们理清了这段历史。没有人能说的清楚第一次东征的目的,或者是宗教狂热,或者是因为次子没有继承权,又或者纯粹只是商业目的——在第四次东征的时候,威尼斯就是为了要摧毁商业对手,特别是君士坦丁堡。 而东征里出现了埃利诺——曾经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最终在普瓦捷生活多年。埃利诺的出现,证明了妇人地位的提升,但也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东征时便于妇女管理丈夫的财产,导致了妇女拥有了权利,当然,这里的妇女主要还是法国贵族妇女。 关于埃利诺与双王的故事大家可以课后去品品,但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在埃利诺的支持下,宫廷爱情艺术、游吟诗人在迅速的发展,并留下了不少那个时代的情歌——有一首情歌就这样诉说的,虽然她背叛了丈夫而感到遗憾,但她还是希望与相爱的人在一起。 阅读此书,你总会有种原来如此的醒悟,历史上看不见的细流最终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历史。而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只是捡起一小颗的鹅卵石,告诉你原来河流曾来过。

《文明的轨迹》读后感(二):比两本生化教材还厚的大部头讲了什么?

前段时间,2023年12月9日,以“大道之行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艺术发展研讨会在泉州展开。会议上,各国代表以艺术为媒介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表达。而在世界历史上也不乏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互利共赢,但也有可能因此流失在历史的河流里。

右为我的生化课本;左为《文明的轨迹》

亨利·M.赛尔所著的《文明的轨迹:穿越人类历史的璀璨时刻》是一本关于世界文明的书,并且还入选了世界名校教材。作者亨利从阿尔代什峡谷的洞穴壁画开始讲起,再谈到后现代社会多元建筑和绘画等。在本书里面,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各类的壁画、陶瓷、书画、建筑等涉及艺术价值较高的事物,作者还穿插了各种宗教、文化、哲学等人文思考,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历史文明,都能在这里看到。

如果看到这你只是觉得这不过是一本将各国、各文明的历史杂糅在一块的历史读物罢了,或许你想得还真挺对的(bushi,开玩笑的,还真不是)。你想想为什么它能够像《生物化学.第9版》那样的课程教材出现在高校课堂上,仅仅是因为它的作者很厉害吗?好吧,也确实很厉害,但也不见得《全球通史》能作为教材。

从我作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抛开专业性不讲(那肯定是专业的,不用谈的),从它的编排来看:

首先是目录,单元大标题划分时代和重点部分,单元小标题再进一步分小点,高度概括;

第二是章节学习目标,每一个大单元都会提出几个小问题,最后在单元结束的时候以回顾的形式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好像生化教材在章节开始时提出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最后提出问题测试学生是否掌握;

第三是他的叙述方式,亨利会通过故事回忆的书写方式去告诉我们这件事,而不是直接就一两句话告诉我们这个即成事实。还是以我的生化课本为例,讲三羧酸循环,课本会先将这个概念用有氧氧化引出,然后再进一步进行阐释。这本大部头的叙述方式与生化教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第五章《哥特式风格与自然主义的重生》中在本章的前言以哥特式建筑引出最后一句“瘟疫期间,生灵涂炭,面对眼前残酷现实,艺术家们创作出了更加直白的作品,其中的自然主义风格也愈发明显。”一个很奇怪的脉络就在我脑海中形成,或许我不一定能记住全部,但我能从他在行文中的暗示中大概记住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插个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这本书里的插图挺精致的,几乎亨利讲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对应的插图来辅助理解,仿佛有一种在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讲解员跟你一对一讲解的感觉。

总之,只是因为厚度而望而生怯,那你有可能会就此错过一本好书。

《文明的轨迹》读后感(三):通过艺术史了解人类文明进程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艺术”的存在?艺术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标准,它独属于人类,且与生俱来。尽管如此,“艺术”并不是早早就有的,它应当属于后来词汇和意识。因为被如今的我们纳入审美参考与艺术史的图像,它们当时的功用价值远大于单纯的鉴赏价值——

我们发现洞穴壁画,惊叹于史前人类的写实主义描摹能力,但当时他们使用图绘,目的在于记录经验,为生存降低风险;

我们看到教堂的金碧辉煌,感受玻璃、壁画与塑像交集的柔光色彩,但宗教领袖修建这些教堂,目的在于让信众在特置的环境中,拥有沉浸式体验过后更忠诚于宗教;

我们在博物馆或美术馆浏览着巨大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为它们壮观而感到震撼,但皇帝修建这些看似装饰性的墙面,目的在于规训世人或震慑盗墓者与所谓鬼魂,维持他们生前死后的统治权威……

因此,仅仅用“美”来认识被史家罗列于艺术史上的种种,不足以认识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不是割裂式的,不管是时间还是领域、类别,甚至空间,都有一定的连贯性。但随着我们人口与就业需求的扩大,不管是社会分工还是学科分科,都越来越细,导致当今的我们,容易困在自己的茧房里而不知窗外事。如果通过艺术史的脉络,细究其中细节,就获得更广阔的人类进程的全景图像。

亨利·M. 塞尔 (Henry M Sayre)的《文明的轨迹:穿越人类历史的璀璨时刻》(Discovering the humanities)能做到这一点。关于通史类的读物,这些年出版不少,跨学科也是近些年来中西方学界都在尝试的做法,孜孜不倦,不过亨利这本厚达731页的《文明的轨迹》,依然能在为读者科普的基础上,增进大家对艺术、政治、哲学、考古、宗教、社会各方面的认识。“讲故事”是亨利串联各学科来呈现历史画面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表达不会让大众读者或学术入门者感到书中处处有困难。

一切的历史仍要从发现阿尔代什峡谷的大洞穴壁画开始。它打破了我们对史前人类社会的偏见。但是否有对比过,此时期或者古埃及时期的壁画趋向平面,为何转眼到了古希腊,雕塑却是如此立体、线条完美?若用单纯的鉴赏眼光看待,必然是单独的几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但它们其实也在反映着,人类发展到古希腊时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古希腊联邦制也是在此时出现而非在史前社会,正因于此。相较古埃及,平面中的人像图,处处凸显等级制度下的礼仪。

我们都知道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也一定有人会提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就很讲究艺术,他们出资收藏或收买的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价值一定远超功用价值。但是否有想过,艺术呈现百花齐放景象背后,是当时的国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其做支撑?罗马的教会教皇与美第奇家族都有可自由支配的巨额财富,前者正如上文提到,他们需要为其服务的、无处不在的、能规训信众的装饰画像,维持自己的统治,后者主要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这些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权力。画匠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也得到提升,变为“画家”,在财主们充足资金支持下,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人文与科学发展获得质的飞跃。

有意思的是,艺术极其需要金钱来滋养,但高尚的艺术远离铜臭味。如果财主们过度干预艺术家们的创作,便会起反效果。甜腻、柔软、精致又花哨的洛可可风格便是如此。这种风格最早源于法国宫廷,当时的宫廷建筑过度使用曲线元素,极具装饰性,而反映到绘画上,则主要是国王的情人们的肖像画。这类画作都有意无意展示女性的性张力,奠定了洛可可的情色基调。讽刺的是,掌握洛可可风格的绘者大多不在宫廷中为皇家服务,他们的买主一般是大商人或贵族,不管是情色还是买家,都说明了艺术世俗化。事实上,这也说明了社会不同阶层有了让艺术为自己服务的条件,毕竟艺术从前只服务于宗教或皇家。当艺术普遍发展,相应的领域与市场也陆续出现,社会的发展也趋向全面,人们也意识到等级制度的弊端,革命顺应而生。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艺术已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我们沉迷过去的神话、史诗与图像,是因为它们内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探索和品味。如今的艺术,不再只是人类用于纪事的工具,它也可服务于不同阶层的人,甚至不为任何人任何金钱服务。以前人们集中追求精致、高尚的艺术,但极简、抽象甚至刻意庸俗化的叛逆风格,在现在都有其受众群体。一个大家都不陌生也不成文的认识:艺术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前者的发展总是视乎后者的整体实力,因而也是检验后者发展程度的温度计。

艺术在当下、在文明范畴里,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今的我们似乎不再需要通过艺术来展现现实状况和历史,而多样化、娱乐化、商品化的艺术风格与形式也让我们对此产生了贬义的观感。稍纵即逝不只是用来形容当下人类对事物的注意力和审美期限,还体现着数据存储的不受控制和时效性,后人将会用什么途径来了解属于我们这时期的文明,坦白说,这本书也没能提供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