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精选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精选

《林徽音先生年谱》是一本由曹汛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一):开先河之作的年谱

市面上林徽因传记不下20个版本,但都是文史类作者写的,能尊重史实的已是上乘。曹汛先生的《林徽音先生年谱》是第一个建筑学界后辈为她写的年谱或者说简明传记,是开先河之作,必须5星好评。

同时因为它成稿于1999年,快30年了,这30年当中,围绕林徽因又发生很多事,由于人为破坏因素,她的名声和学术能力都受到很大冤枉,实在太委屈她了。曹汛先生的这版年谱是个开始,很希望尽快出修订版,纠正当中的一些小错,并能增补一些当代建筑史学界后辈研究林徽因学术观点的研究成果。比如南京大学建筑学院赵辰院长2004年发表的《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军先生2014年林徽因诞辰110周年发表的《建筑师林徽因的一九三二》和清华大学王南先生2020年的《作为建筑史家的林徽因》等等。

林徽因先生遵从父辈的期许,“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她以学术报国,在她有生之年,在身处的时代,与夫君梁思成并肩打开中国建筑史的大门。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二):一本严谨而值得精读的传记——读《林徽音先生年谱》

文/岸晓风

一名女性被后世、被历史称之为“先生”的,并不普遍,也不多见。一般来说,当女性在社会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有着很高的威望,建树颇丰,德高望重时,我们就称其为先生。比如宋庆龄先生、何香凝先生、吴健雄先生,等等。

那么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林徽音”先生这样的称呼也就顺理成章了,近期关注林徽音先生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林徽音先生年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般我们写成“林徽因”,但是根据作者的主张,林徽音本名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又合“徽音冠青云”诗意,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极高期望,与林先生一生的气质成就最为契合。林徽音因为不堪无聊文人的碰瓷骚扰而改名“林徽因”,并非她的本意。对此,全书决定将“因”改回“音”,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评价一个人、认识一个人(这里指名人),我们一般都会找来这个人的作品或者关于他/她的传记来读,对于林徽音先生,市面上传记也不少,但是这本却尤为特别。本书作者曹汛先生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著名建筑园林学家,一直在搜集资料要为自己的师母立传,可作者还没有等到本书却出版却已仙逝,好在作者生病住院期间,出版方已将相关出版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也算是对作者有一个满意的交代。

可以说,这本传记是凝聚了作者曹汛先生的极大心血的。全书读下来,也的确有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对林徽音先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阅读,提升了阅读者的阅读志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传记作品。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及“两担云彩”,高度概况了林徽音先生一生的成就。“两担云彩”具体是指建筑和文学两个方面,在这两个领域,林徽音先生都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她自己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因为她曾有这样的诗句:

“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

的确,对于林先生来说,建筑是其一生擎举的事业,是实现生命的;文学是她的精神田产,也是实现生命的。对于这样的评价,书中有详细、具体、深入的阐释,诸君尽可在书中一睹为快、开卷有益。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三):对于林徽音,我们了解得太少

《林徽音先生年谱》,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林徽因。林徽音才是她的本名。 “徽音”典出《诗经•大雅•思齐》,父亲以此取名,是对女儿寄予厚望,而林徽音也不负期望。其父林长民曾骄傲地说,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代女子舍其女莫属。 只是后来为了避免与一位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名字相混,甘冒不孝的罪名忍痛改名为徽因。本书依作者曹汛之意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对于林徽音,多数读者想必是并不陌生的,但是不少人更多地是被其美丽相貌和感情故事吸引。至于其文学成就,最为人熟知的无非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了解的人大概就很少了。 所以,感恩得遇曹汛编订的这本《林徽音先生年谱》,让我们能够详细了解林徽音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她在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曹汛虽然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可是他入学时先生刚刚去世三个多月,或许这份错过恰恰成了他为先生编订年谱的缘起。 读林徽音的传记者很多,直接读她的文学作品者可能就少了,至少我就是这样的。通过这本年谱,我们可以知道林徽音曾经在众多著名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散文、小说,《大公报》请她编选小说选,甚至发现和提携了卞之琳、萧乾、李健吾等众多年轻作者。 然而她的志向在于建筑学。中国广袤的疆域和悠久的文明为她提供了驰骋的天地。1931—1945年的15年间,她与丈夫梁思成对190个县2700余处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而得到保护。她的光辉成就更体现在建国后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与梁思成共同创建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协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在多部作品、多个场合都明确表达了对林徽音于其中所做贡献的感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了我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率先提出了“建筑意”的理念,并利用自己的文学、艺术天分,写出学术扎实、意韵优美的建筑散文。 林徽音和梁思成一样,都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学者,又充满对事业的献身精神。想到他们后来受到的待遇以及竭力呼吁保护的古建筑的命运,不免令人唏嘘。如果你再知道林徽音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居然连个条目都没有的话,又不知作何感想。 可是在192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因为不招收女生而拒绝了她(她只好读美术系),却因为她同时所修的建筑学课程成绩优异而在她二、三年级时破格聘任为建筑系的兼职助教,同一年又因教学业绩突出被提升为兼职讲师。 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曹汛用一篇《骄傲的辉煌》表达了对林徽音先生的敬意。在结尾部分提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没有相关条目之后,以一个问句作结: “不少年轻的建筑师已不知林徽音为何人。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怎能不问心有愧呢?”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四):走近真实的林徽音

说到林徽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她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在这样的有色眼镜下,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于她的美貌、八卦,轶事,众说纷纭中,似乎她就是一个茶里茶气的花瓶,没啥真本事。于是,林徽音的真实面貌到底怎样,已经无关紧要了。

但是,一个人的形象不应该被扭曲,才华和贡献不应该被遗忘,一个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杰出女性,不应该被“绯闻”淹没。不过,一般来说,这种印象很难改观,除非有过硬的“证据”,或者“辟谣”之人身份“过硬”。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想看到一个全面、客观的林徽音形象,那可以去看《林徽音先生年谱》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汛,“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建筑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台湾树德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是建筑界的专业人士,所以对于林徽音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是了解的,是行内人。再者,“他治学严谨,尤精于史源学、年代学考证,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中国造园艺术》《现代建筑画选》等专著,是学术界公认的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和文史学家”,所以他清楚考证的原则、方法,材料的客观真实是最基本的要求,断不会把人物年谱写成想象虚构小说。

年谱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充分肯定了林徽音在文学、建筑两个行业的伟大成就,尤其突出了她在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卓绝努力。

年谱在形式上颇费心思。封面为墨绿色,印有三种林徽音手绘纹样压凹工艺;蝴蝶页采用镂空窗边设计,镂空的下页对应处是一幅林徽音侧头枕臂,趴桌沉思的照片,仿佛透过窗子看到的景象,和林徽音的著名散文《窗子以外》致敬。内文采用的是特订的高级樱花纸,细腻有弹性。又精选了林徽音代表性的诗歌、散文,设计成12组对开插页,以唐代琉璃瓦的墨绿色为主色调,庄重典雅,附在正文相应的时间段内,仿佛林先生亲自现身说法。正文左页是时间轴,右页是和时间对应的事件,条理清晰,又极富美感。

和形式相呼应的是客观详尽的内容。曹教授的语言简洁、雅致,叙述中尽量抛却主观评价,只做考证,对于林徽音的感情,文中只在必要时提及,并不做过多渲染,这就极大地避免了喧宾夺主的想象,从而把读者的关注点纠正了过来。书中收录了林徽音的高清生活照片、文学创作资料和艺术设计手稿。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先生的美貌,也可以看到她的才华。小时的娇憨天真,少女时的亭亭玉立,结婚时的美艳照人,都可在照片中得到验证。而那些她攀着梯子考察古建筑、坐在地上写资料、画满标记的设计稿的照片,足以让人看到她对中国古建筑的痴迷和不畏辛苦的精神。她和丈夫梁思成在解放后对保护古建筑做出的努力,对国徽的设计,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她的形象也就在这些资料中渐渐清晰、立体、丰满。

年谱以事实呈现历史,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林徽音,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林徽音先生年谱》读后感(五):融贯建筑与文学的伟大人生——评《林徽音先生年谱》

融贯建筑与文学的伟大人生 ——评《林徽音先生年谱》 如何记载人的一生?尤其是对一位名人的一生?可能形式有多种多样,用年谱的方式即是其中一种。林徽音(林徽因),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建筑史上蜚声宇内的人物,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那么,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呢?且让我们来看大家曹汛先生著作《林徽音先生年谱》。 结构巧妙安排,年度立体阐述 所谓年谱,顾名思义,大约就是大事记的意思,类似于史书一样,采用编年体的方式进行写作。本书也是如此,从1904年林徽音诞生,到1955年因病去逝,记载了林徽音五十多年的短暂人生。 不同于一般的大事记,本书采用的是以年为单位,月日为辅助,记载当年发生的事情。囿于原来的史料限制,有些也是作者根据资料推理论证得出,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再辅之以一些珍贵的照片,能够让人们看到几十年前的真实影像。 加之林徽音同时也是个诗人文学家的缘故,书中用小开张夹印了一些林徽音当时的诗歌散文,更多的是节选,毕竟本书不是林徽音作品选集。用这些作品反之增强林徽音当时的境况。 因此,这本书就不像大事记那样枯燥无聊了,这么多史料图像文学作品的加入,使得林徽音的形象变得立体了起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突出专业精神,再现热血丹心 少时了解林徽音,更多是出自那种民国文人浪漫群像,尤其是情痴徐志摩的传说,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林徽音之间的情感纠葛似乎扯不断理还乱似的。这种印象,可能更多受那种追逐热点流量的文章所影响吧。作者客观地表述了林徐二人的友情,将小报文学的观点弃之一旁。 其实,读过此书,你才会发现,人家林徽音真正的专业就是古建筑,与丈夫梁思成一样颇有建树,虽然留学时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而被迫上了美术系,但辅修的还是建筑。 书中也列举了许多林徽音身攀高处测绘古建筑的照片,显然是非常专业的,在对建筑的学习研究中,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引起了轰动,似乎这样一来,经过人之手的建筑,也产生了些许的灵性,有了人的影子。 不仅林徽音自己写了建筑学建筑史古建筑的一些文章,还协助梁思成写了大量的文章书籍。专业精神自是没得说了。 再说林徽音的文学,前期也是个人感情表达偏向的多一些,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也有了抗战的一些内容,而且对子女说出,文人还有最后一条路,就是这身后的嘉陵江。傲骨英风可见一般,虽未上战场,仍是万丈豪情不输须眉。 《林徽音先生年谱》既突出了林徽音的专业精神与文学水平,还突出了她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一生多姿多彩,历史终将铭记 以现在之教育水平,推之百年前的教育水平,实在是很难想像,觉得在那个物质条件大不如今的时代,能够有多大水平呢? 林徽音还算不错的家庭给了她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她的成就仍然为人惊叹。比如她的英文水平,竟然几个人能够全英文的出演话剧,这不得不说是比较赞的一件事。再比如文学上的成就,作为新月派的一员,诗歌散文在当时就大受欢迎。 而且她还与人和善,提携了很多文学后辈,这些后辈最后都成了大家。 她说,今日之生活,明日之历史。 果不其然,她那时就与文学上的诸多大家有交流了,比如狄更斯、泰戈尔、费正清等人。就象是文坛江湖一样,高手惺惺相吸。 再说建筑,不仅是研究,林徽音还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设计了不少的图案。其设计构思还在不同的领域散发出璀璨的光彩。比如老东北大学校徽白山黑水的设计、某报副刊题图的设计,更为人所关注的即是参与了国徽的设计。 只可惜林徽音先生为病情所纠缠,又因当时的时代条件影响身心,最终英年早逝,留给我们的只有传说与传奇,《林徽音先生年谱》融贯林徽音建筑与文学的成就,再现了林徽音传奇的一生,留与后人怀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