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志摩的诗》读后感锦集

《志摩的诗》读后感锦集

《志摩的诗》是一本由徐志摩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志摩的诗》读后感(一):只是喜欢其中的两三首,也能叫“喜欢”吗

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很久了,而且连带着带听过几次非常特别的演绎,就是用方言来读《再别康桥》——当然不是“原汁原味”的那一种,而且根据方言的表述局部有所调整。但确实已经非常惊艳了!别的诗也读过很多,但很少能得到这样的待遇。那么,究竟是喜欢他这首诗的什么呢?

在2013年出版自己的诗集《雨,无声地落到了地上》的时候,我在“自序”中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诗之美,应该在于它的节奏美、音韵美、情趣美和意境美。”我所喜欢的那些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再别康桥》也是如此。这首诗的“好”当然不仅限于此,但名家的赏析已经非常之多,别人愿意怎么说那是他的愿意,自己只是觉得喜欢就已经足够了。

徐志摩这个名字并非本名,是诗人在留学美国时改的名字。其实,姓也并非本姓——但今天,但凡喜欢徐志摩以及他的诗的人,有几个知道章垿又究竟是哪一位呢?徐志摩既是一名现代诗人,是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一名散文家。他的诗看过不少,喜欢的除了《再别康桥》,还有一首《沙扬娜拉》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他的就所知甚少了。

徐志摩是诗人,写过的诗不少,只是喜欢其中的两三首,也能叫“喜欢”吗?这个问题其实不成为什么问题。喜欢就足够了,何况还是两首呢?《论语.子罕》中有一句“多乎哉,不多也”非常有名——非常有名的原因,大概多半是因为这句话曾经在鲁迅的小说中被孔乙己用过,所以成为了一句“名言”——大概可以成为“喜欢”的注解。实事求是的喜欢,不在乎数量,而在乎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喜欢,所以还一度对此有所模仿,譬如《风,已不经意地去了》《风,曾经吹过你的心间》《如果,风还是那样地吹着》《如果,风可以到达远方》《风,无言地远去了》《风,似乎已经停了》……一连串的“风”,确实也足可以说明出自喜欢,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

徐志摩的故事很多。可惜他喜欢林徽因,最终牵了林徽因的手的,却是梁思成——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他后来遇上了陆小曼,为她写了《爱眉小札》,不顾一切地要和她结婚,哪怕被他的老师当证婚人时在婚礼上将梁启超跟陆小曼骂了个狗血淋头——好在陆小曼不管怎样,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也算是真爱了!他的原配,也就是张幼仪,其实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位,只可惜两个人终于没有同行太久。

这个曾经写了《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的诗人,其他的作品还有很多——有空,还是应该多读几首,比较比较,看看还有没有胜过这两三首的……

《志摩的诗》读后感(二):轻轻的走过康桥,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当徐志摩故地重游,他把对康桥的眷恋,凝结成《再别康桥》,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记忆中的美好,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他一直未能忘怀康桥,他说,是康桥教会他睁开了双眼,拨动他的求知欲。

《志摩的诗》收入了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两部自编诗集《志摩的诗》和《猛虎集》。《志摩的诗》是他的第一集诗,收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一首》《落叶小唱》等41首诗;《猛虎集》是他的第三集诗,收入《我等候你》《春的投生》《再别康桥》等41首诗,诗篇大多体现出一种飘忽空灵的美。

他在“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她是眠熟了--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 她在梦乡了--粉蝶儿,翠蝶儿,翻飞的欢恋。”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人沉睡"图,以拟人的手法,将莲花拟成少女,“睡着、入梦境、眠熟、梦乡”层层递进,慢慢展开“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袅起烟雾,涧泉的琴弦,翻飞的蝴蝶”……

他在“紧紧的跟,紧紧的跟,破烂的孩子追赶着铄亮的车轮——‘先生,可怜我一大吧,善心的先生!可怜我的妈,她又饿又冻又病,躺在道儿边直呻——您修好,赏给我们一顿窝窝头,您哪,先生!’‘没有带子儿。’坐车的先生说,车里戴大皮帽的先生——飞奔,急转的双轮,紧追,小孩的呼声。一路旋风似的土尘,土尘里飞转着银晃晃的车轮——”,他失望、忧愤、痛心疾首,残酷的现实,让他描绘出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悲惨的生活景况。

他在碘石东山下独居时,一天天气寒冷、下雪,友人来看他,在他住处附近,见一个妇人坐在阶沿石上悲伤的哭,他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的儿于在东山脚下躺着,今天下雪天冷,她想着了他,所以买了几张油纸来替他盖上,她叫他,他不答应,所以她哭了。受到启发,就有了“一片,一片,半空里掉下雪片;有一个妇人,有一个妇人,独坐在阶沿。虎虎的,虎虎的,风响在树林间;有一个妇人,有一个妇人,独自在哽咽。那边松林里,山脚下,有一只小木箧,装着我的宝贝,我的心,三岁儿的嫩骨!昨夜我梦见我的儿叫一声"娘呀---天冷了,天冷了,天冷了,儿的亲娘呀!今天果然下大雪;屋檐前望得见冰条,我在冷冰冰的被窝里摸---摸我的宝宝。方才我买来几张油纸,盖在儿的床上;我唤不醒我熟睡的儿---我因此心伤。”无名的想到了祥林嫂哭她的儿子,那种无助的悲伤,欲哭无泪。

他写道“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描绘一个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侣赴约时的内心活动,这是他写给陆小曼的情诗?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作别康桥,我跟随《志摩的诗》,不谈他的轶事,只赏他的诗,体会他说,“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志摩的诗》读后感(三):徐志摩:情到深处伤别离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徐志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文意浅白,却以情取胜,诗中奔涌着一颗自由的灵魂,和一腔赤诚的热血。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多运用拟人、比喻和通感,将一切他所见的事物诸如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雪(《雪花的快乐》)、落叶(《落叶小唱》)、月亮(《两个月亮》)等都赋予一种人格,也因此读他所有的诗作,都像在读一首深情款款的情诗,写给天地、万物、自然和所爱之人。

“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这恐怕就是林徽因所说的,徐志摩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的语言……他在写诗这件事情上投注了单纯的信仰和诚恳的尝试”。“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饰,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在能令人惊讶。”(林徽因《悼志摩》)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认为:“美即真,真即美。” 率直天性和赤子之心往往是浪漫主义诗人推崇的人生信条,徐志摩也不例外,他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在三十四岁短暂的生命中,他对待朋友、爱人甚至于陌生人都表现出了极尽的“温和、同情、体贴和优容”(林徽因语)。他可以为着“完全诗意的信仰”冒着大雨去桥上等彩虹;他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从美国辗转到英国,只为追随罗素;他顶住世俗非议,恋上陆小曼。这都是他的至情至性的表现。朱自清曾如此评价徐志摩:“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如是写道。他是单单依从内心做出数度人生抉择,感性、率真,飞蛾扑火般奔向个人的理想、信仰与自由。

情到深处伤别离,与炽热的诗篇比起来,我更喜欢徐志摩写别离的诗句。因为曾经爱得深沉,告别才来得更加盛大、真挚和隽永。

《再别康桥》举重若轻,用四两拨千斤的力道沁出心底里的浓稠,是轻巧的开场,而不是着意大肆铺陈,才轻易地在读者内心鼓振起共鸣。

《沙扬娜拉一首》短小而别致。《偶然》写出了“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失恋的怅然和决绝。《在那山道旁》借助青草、小蓝花和白衣裙的物象复沓描写出一唱三叹式的依依。

这些写告别的诗中,尤以《再别康桥》最为著名,几乎成了徐志摩作为诗人的注脚和化身,也可能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首诗。

如果想要鉴赏这首诗,了解它诞生的过程,以及它所蕴含的对康桥惜别的深深情感,一定要读一下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在这篇文字里,他以飞扬的文采勾勒出康桥的灵性——“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康河上有一座让人见之忘俗的三环洞桥,景致虽然比不上西湖断桥和庐山观音桥,但如若黄昏时站在这洞桥上凭栏远眺,便能长吟诗行:“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瞑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桔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但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浆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canoe),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punt)。”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

读着这些细腻饱满的文字,即会了悟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的契机和心境,甚至再读这首诗时,他在散文中所描写的关于康桥的种种将以画面的形态从远处纷至沓来,极好地填充了诗歌中所提及的意象与物象,便也不会再有初读这首诗时硬要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唐突,而是被一种深度共情所取代。也可能会想,“我”也曾与许多地方道别,却为何没有沉淀出《再别康桥》般的诗句?

徐志摩最早以诗人的身份为人熟知,事实上他的散文造诣还在其诗歌之上。他的散文中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浓郁,文风绮丽、跳脱,不羁的灵魂乘着想象力的翅膀自在翱翔。比如,同样是写巴黎,朱自清的《巴黎》都是人文干货,可以直接拿来当作旅游指南,而徐志摩笔下的巴黎(《巴黎的鳞爪》)是浪漫与邂逅、失意与惆怅的混合体,是活色生香与目眩神迷。

徐志摩的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本次“大家小书”系列重刊的《志摩的诗》里包含了旧作《志摩的诗》和《猛虎集》两部诗歌集里的作品。他留下的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以及日记体散文《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足可等量诗作。

文学评论家、诗人谢冕在谈及及徐志摩的散文时如是说:“他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别人习以为常的场景写得奇艳诡异,在他人可能无话可说的地方,他却可以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而并不觉其冗繁,取得曲径通幽奇岳览胜之效。把复杂说成简单固不易,把简单说成复杂又显示出惊人的缜密,惟有超常的大家才能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受表现得铺张、繁彩、华艳、奇特。徐志摩便是在这里站在了五四散文大家的位置上。他的成功给予后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我深以为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