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摘抄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摘抄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是一本由[葡萄牙] 贾伊米莉亚·佩雷拉·德阿尔梅达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一):现实就是,去往更好的地方不代表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今天读完桑老师的译作«罗安达,里斯本,天堂»,很喜欢。 序很简短,只描绘了卡托拉作为教父,在建筑工地给一个年轻小伙当证婚人的热闹场景。 正文开头仅一句话就倒叙回到了故事的最开端,我开始被独特的叙述方式迷惑住,一位安哥拉籍的父亲卡托拉和他天生跛脚的儿子阿基里斯,视角并不完全固定在主人公身上,让你有些轻微的疑惑,谁是主人公来着?是爸爸还是儿子?剧情的时间过渡也非常跳跃,内容是铺散开的,东一块西一块的,时间飞逝,记忆只是由这个家某些重要事件和念想组成的。 坚持过开头5章的uu,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初步习惯这个故事独特的叙事节奏,而且从卡托拉带他到儿子到里斯本治病开始,故事开始收束出明显的时间线,这本书的魅力和读起来的趣味性也开始显现。 治病是很苦的事,病痛的折磨在病人身上,金钱的套索在家人身上,照顾病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不提,很多时候单治病的钱就足以拖垮一个家。卡托拉就这样和儿子在里斯本相依为命,只能依靠在建筑工地出卖苦力维生,与家中妻子电话和书信联络。独特的第一人称书信体贯穿全文,我很喜欢书信里的内容,是冷漠乏味的生活下,真实且柔软的内心隔着撒哈拉大沙漠互相倾诉互相思念互相依靠。

桑老师的译作最让我惊喜的是关于写情感部分的译文都好棒,这是最抽象的部分了,可是老师的译文没有半点不流畅的感觉,还能感受到原文风格里对情感表达独特的克制,很多部分都很能引起共鸣,真得非常厉害,阅读时很有沉浸之感。

生活中总是意外颇多,毫无疑问这是在里斯本艰难求生的父子俩,虽然安哥拉曾是里斯本的殖民国,卡托拉年轻时在里斯本工作,说着本国的语言,葡语,有着葡语的文化认同,可是黑人依旧难以融入这个社会,始终无法获得葡萄牙国籍,只是不能见光的黑户,卡托拉和儿子只能搬进贫民窟维生,天堂贫民窟,最终的归宿。一次意外住的房子被烧,万幸人没事,在唯一知心且真诚的朋友,酒馆老板佩佩的帮助下重建好了房子。多么让人振奋,好像即便生活很苦可是依旧有希望把日子过好。

可是突然之间希望就没了,佩佩死的时候我很难过,非常难以置信,本文也基本结束在佩佩葬礼之后,卡托拉放下了同一座城市同一种人同一种美好命运的幻想,接受了不被接纳的边缘人现实。

结尾给人感觉很突然。但是连回来序言的话,这个故事就是非常开放式的结局了。读者就像卡托拉和佩佩的邻居,在新房建成的时刻默默地看着庆祝的时刻,觉得生活慢慢还是会越来越美好的。知道有个小男孩很受酒馆老板佩佩的关照,听说也她送去上学了。突然间就只听闻一个没留神小孩自己玩手榴弹被炸死了,酒馆天天被闹,然后老板也没了。酒馆没了,卡托拉也很少见到了。后来只听说一个年轻人的婚礼,卡托拉是教父,好好办了一场很热闹。卡托拉家的孩子,没听说去哪里闯荡了,也不知道酒馆家的小孩去哪儿了。

从序言的高光时刻来看,虽然卡托拉幻想破灭了,可是生活还是继续,希望永不失去继续走下去的坚持和勇气。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二):后殖民时代的悲郁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后殖民时代的悲郁

这是一本蕴含丰富而饱满的小说,不止是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悲伤的命运,他们悲伤命运的背后还包含有更多的内容。 感觉安哥拉是被殖民最久的地方。从大航海时代始,一直到上世纪后半叶,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船队首次抵达,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1884~1885年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51年,葡将安改为葡的一个“海外省”,依然派有总督进行统治。同时在这个时期安哥拉人民就一直进行着反殖民的解放运动。一直到1975年11月11日才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对父子前后所经历的命运波折。所发生的时间段应该是在安哥拉独立前的一段时间。儿子阿基里斯出生以来就是一个先天的左脚踵畸形者,这使得他的母亲大受打击,甚至落下了精神上的疾病,不过感到欣慰的是,医生说在这个孩子年满15岁的时候可以对他进行手术矫正治疗。当然这个治疗在安哥拉是没办法进行的。他们需要前往安哥拉的宗主国葡萄牙进行治疗。这是一处故事转折,同时也衔接之后的故事,为之打开了序幕。在罗安达这部分的故事里还可以看出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演化,父亲卡托拉为了表示自己对宗主国的效忠,主动的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而学习葡萄牙语,想以此来换取一个同化人的身份。这在安哥拉独立之后,他的身份是十分尴尬的。所谓等到儿子15岁之后前去治疗,刚好就是安哥拉独立十年之时,他的过往以及儿子的畸形,可能使得他们在罗安达本地应该会受到一定歧视的。

任何一个殖民地宗主地的人,对被殖民地的人是否会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呢?在这本书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来到里斯本之后一切都是不顺利的,儿子阿基里斯的手术根本就不成功。他们在里斯本本来的依托是自己曾经的同事以及好友,结果当他们真正求到他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冷漠和厌烦。卡托拉的所有当然被消耗光了,到了弹尽援绝的地步,自此,卡特拉父子成了真正的流浪者。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他们想找一份工作却处处碰壁,他们是永远不会被接纳的外来者,即使卡托拉是曾经如何对这个宗主国怎样地效忠和信任。他们真正悲惨的命运开始了。 我想卡托拉夫子这样的情况,一定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例,作者贾伊米莉亚·佩雷拉·德阿尔梅达自己就出生在罗安达,她一定听说或真正目睹过类似的情景。作者自己后来也移民了里斯本,她在当地的真正生活、真实的感受一定也为创作提供了素材。 故事后来父子居住的旅馆也失了火,本无定群的父子,也已无从选择。他们只能去找收容他们的贫民窟安置地,“天堂宅院”,这个明显带有反讽意味的地方,虽然也带给了他们短暂的温馨,可这一切随着一颗手榴弹的爆炸,以及对他们最好的佩佩的自缢,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凄凉和荒芜。他们父子成了真正的无主的流浪者。 看过一段论述,很喜欢,说在殖民与后殖民时代里,两个世纪多里,流浪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不得不接受的生存状态,……世界上有两千万难民,他们在物质层面上手无寸土,无国、无家、没有土地。这些人他们内心永恒地是绝望和迷惘的,是永远没有着落的,像一只无脚的鸟,只有死亡时才是他们落地的时刻,我想直到这最后的一刻,他们也是永难瞑目的,他们的生命是永远没有重心的“轻忽”。看来我们的“叶落归根”的情感,才体现了人的生存的存在感,以及人与自然的契合。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这本书的翻译桑大鹏,翻译简直是太精彩了,从作者的后记中也可以看出,这是精工细作的成果,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是一种享受舒服感。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三):后殖民时代的悲郁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后殖民时代的悲郁

这是一本蕴含丰富而饱满的小说,不止是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悲伤的命运,他们悲伤命运的背后还包含有更多的内容。 感觉安哥拉是被殖民最久的地方。从大航海时代始,一直到上世纪后半叶,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船队首次抵达,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1884~1885年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51年,葡将安改为葡的一个“海外省”,依然派有总督进行统治。同时在这个时期安哥拉人民就一直进行着反殖民的解放运动。一直到1975年11月11日才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对父子前后所经历的命运波折。所发生的时间段应该是在安哥拉独立前的一段时间。儿子阿基里斯出生以来就是一个先天的左脚踵畸形者,这使得他的母亲大受打击,甚至落下了精神上的疾病,不过感到欣慰的是,医生说在这个孩子年满15岁的时候可以对他进行手术矫正治疗。当然这个治疗在安哥拉是没办法进行的。他们需要前往安哥拉的宗主国葡萄牙进行治疗。这是一处故事转折,同时也衔接之后的故事,为之打开了序幕。在罗安达这部分的故事里还可以看出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演化,父亲卡托拉为了表示自己对宗主国的效忠,主动的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而学习葡萄牙语,想以此来换取一个同化人的身份。这在安哥拉独立之后,他的身份是十分尴尬的。所谓等到儿子15岁之后前去治疗,刚好就是安哥拉独立十年之时,他的过往以及儿子的畸形,可能使得他们在罗安达本地应该会受到一定歧视的。

任何一个殖民地宗主地的人,对被殖民地的人是否会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呢?在这本书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来到里斯本之后一切都是不顺利的,儿子阿基里斯的手术根本就不成功。他们在里斯本本来的依托是自己曾经的同事以及好友,结果当他们真正求到他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冷漠和厌烦。卡托拉的所有当然被消耗光了,到了弹尽援绝的地步,自此,卡特拉父子成了真正的流浪者。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他们想找一份工作却处处碰壁,他们是永远不会被接纳的外来者,即使卡托拉是曾经如何对这个宗主国怎样地效忠和信任。他们真正悲惨的命运开始了。 我想卡托拉夫子这样的情况,一定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例,作者贾伊米莉亚·佩雷拉·德阿尔梅达自己就出生在罗安达,她一定听说或真正目睹过类似的情景。作者自己后来也移民了里斯本,她在当地的真正生活、真实的感受一定也为创作提供了素材。

故事后来父子居住的旅馆也失了火,本无定群的父子,也已无从选择。他们只能去找收容他们的贫民窟安置地,“天堂宅院”,这个明显带有反讽意味的地方,虽然也带给了他们短暂的温馨,可这一切随着一颗手榴弹的爆炸,以及对他们最好的佩佩的自缢,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凄凉和荒芜。他们父子成了真正的无主的流浪者。 看过一段论述,很喜欢,说在殖民与后殖民时代里,两个世纪多里,流浪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不得不接受的生存状态,……世界上有两千万难民,他们在物质层面上手无寸土,无国、无家、没有土地。这些人他们内心永恒地是绝望和迷惘的,是永远没有着落的,像一只无脚的鸟,只有死亡时才是他们落地的时刻,我想直到这最后的一刻,他们也是永难瞑目的,他们的生命是永远没有重心的“轻忽”。看来我们的“叶落归根”的情感,才体现了人的生存的存在感,以及人与自然的契合。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这本书的翻译桑大鹏,翻译简直是太精彩了,从作者的后记中也可以看出,这是精工细作的成果,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是一种享受舒服感。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四):天堂只是谎言,苦难才是真相

与非洲其他方面长期被忽略的窘境不同,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诺贝尔文学奖就曾接连颁给非洲作家。进入新世纪,非洲作家以及有非洲背景的非洲裔作家也在各大文学奖上有所斩获,2021年更是被称为非洲文学年。

不过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走进非洲文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巨大的文化差异让非洲本土以外的读者阅读非洲文学时都面临着文化和历史的鸿沟;另一方面,非洲文学往往将非洲历史作为书写的主题,对非洲历史的陌生也增加了我们阅读非洲文学的难度。

这本《罗安达,里斯本,天堂》就是本颇为难解的小说。作者贾伊米莉亚·佩雷拉·德阿尔梅达是葡萄牙籍安哥拉裔,1982年出生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之后搬往葡萄牙居住长大,小说以罗安达和里斯本两个城市为中心,显然也与作者的自身经历相关。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的篇幅并不长,情节其实也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位罗安达父亲卡托拉带着跛脚儿子阿基里斯前往里斯本治疗的故事,没想到却长期滞留在里斯本,一去不返,小说卡托拉于里斯本的经历中展开,同时他又不断给身在罗安达的妻子写信。

看上去,这本书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但实际上作者德阿尔梅达从未让笔下的人物们脱离大历史的背景,书中有多处对于历史细节的暗示,从中我们可以知晓,在卡托拉一家艰难求生的过程中,安哥拉这个国家也在经历着长期的苦难,从独立到内战,苦难仿佛没有尽头。

即便卡托拉父子抵达了里斯本,前宗主国的首都,他们也依旧无法享受到宗主国的幸福生活。幸福是别人的,他们什么都没有。

卡托拉拜托自己曾经的医生朋友办理葡萄牙国籍,但却不了了之,一直到小说结尾,他们也不过是葡萄牙境内的局外人罢了,要想不被驱逐,只能藏身于阴影之中。

小说中这样写道,“人们谈论里斯本的灯火通明,但它并没有照亮阿基里斯。他饱受煎熬,却还心怀美梦,尚未开花就已在某一天枯萎。”

里斯本的灯光照不亮卡托拉父子,阿基里斯的治疗并不顺利,父子俩也并没能称为葡萄牙公民,最终只能居住在一个名为“天堂宅院”的贫民窟。

天堂宅院无疑就是书名中“天堂”的实指,但除此之外,它还有一种讽刺的意味,天堂不过是谎言,苦难才是真正的主题。

本书译者桑大鹏在译后记中对于书名有一段精彩的诠释,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这本来是一种节节高升的美好愿景,但实际上却见证了主人公愈发潦倒的命运。

在里斯本,他们体面尚存;到了罗安达,他们却接连受挫;后来,生活在天堂宅院,却无法“到达天堂”。

命运的残酷还不止于此。卡托拉在里斯本结识了朋友佩佩,两个人在男孩尤里身上看到了他们“尚未书写的人生”,因此二人对尤里给予厚望。

但结果尤里死于一次爆炸意外,难以承受的佩佩选择了自尽,卡托拉遭遇了命运的又一次打击,似乎是一种嘲讽,任何对希望的向往终将落空。

小说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中结束:卡托拉花了全部钱财买了一顶高帽,但“新买的高帽如同一个错放的部件令人瞩目”,最终卡托拉将帽子抛入水中,心碎离去。

错放的不单是帽子,还有这家人的人生与命运。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读后感(五):生活在何处——时空中的异乡客

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内容很丰富。最复杂的应该是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因素,作者对后殖民世界的幻想和幻灭进行了讲述。这与贾伊米莉亚·佩雷拉·德阿尔梅达的身份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她1982年出生于罗安达,在里斯本附近长大,是葡萄牙籍安哥拉裔作家,在创作中聚焦于种族、身份和性别问题。后殖民主义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最值得细细品味的要属小说中一家四口的关系,家庭成员仿佛被一个巨大的悬浮在安哥拉和里斯本上空的怪物控制,远隔万里仍然共生共存。而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小说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异乡感,无论主人公什么背景,家庭成员关系怎样,小说都描绘了父子俩在异乡的漂泊流浪。

读完《罗安达,里斯本,天堂》,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我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情绪和氛围里,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在地铁上的那半个小时,大概是我第一次直面和承认自己的异乡感和漂泊感。我很早就发现自己是没有归属感的人,但一直忽视它的存在和影响。异乡感不意味着怀念故土和过去的生活,更多来源于在离开或逃离过去和故土后,无所依托。那些人回不到过去的生活和故土,也无法掌控当下的生活和居所,沦为时空中的异乡客。

一、逃离后的“怀念”

我对从小长大的城市,对大学待了四年的城市,对研究生待了三年如今又工作的城市,一直都没有归属感,不知道归属到底是什么。一定要追究原因,也能列出一二三来,但我知道那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虽然对那些城市没有归属感,但当熟悉的画面和氛围突然袭来时,我会想起在那些城市的生活。有时晚上在户外走着路,脑海里会莫名浮现我在湘江边散步的画面;有时在租住的房子看书或看剧,窗外的声音让我觉得像是在家。这些感觉有时转瞬即逝,来不及捕捉就消散了,有时却强烈到让我觉得过去触手可及。我怀念的不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地方,不是曾经的生活状态,而是过去的生活留下的印迹,是我与那些时空切切实实的联系。那些印迹发生时的氛围会在我的生活中多次浮现,像迷雾一样包围着我,让我陷入对时空的恍惚中。我虽多次陷入恍惚,却也清醒地知道,我并不是真的想回到人生的某个阶段和生活过的某座城市。我更喜欢向前走的人生状态。

卡托拉从罗安达来到里斯本,新的职业是建筑工地的工人。工地附近散发的被污染河水的腐臭,把他带回曾经生活过的居民楼入口,那里的垃圾填埋场有着相似的气味。他心情好时像抱舞伴一样抱着扫帚,这让他回到教女儿茹斯蒂娜跳舞的时光。建筑工地嘈杂的声音仿佛华尔兹舞曲,他沉浸其中,却不承认自己在怀念过去的生活。他在家给妻子编头发时,用加热的橄榄油涂抹她的头发。来到里斯本后,热橄榄油的气味有时会凭空出现,让他想起太平间。相似的气味和动作带卡托拉回到了过去,回到了罗安达,可并不代表怀念过去在罗安达的生活。对他来说,罗安达代表着和生病的妻子格洛丽亚共生,是向生活的投降。那里的生活死气沉沉,一潭死水,全家人陷在疾病的深渊中,是彼此的负累。回到罗安达意味着赴死,意味着再次投降,所以他宁愿在里斯本颠沛流离,他想要在里斯本挽回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对在罗安达的这段人生已经忍无可忍,但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所以选择从过去的时空逃离。

二、生活在何处

卡托拉不愿回到过去,那他在里斯本的生活如何呢?一无所有地来到里斯本,他真的相信能重获新生吗?卡托拉年轻时当过葡萄牙产科医生巴尔博扎的助手,他和妻子参加葡萄牙主人的宴会,讲着科英布拉笑话,玩着凯纳斯特纸牌游戏,吃着葡萄牙特色甜点。卡托拉曾经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见识过梦中的里斯本。对卡托拉来说,葡萄牙似乎才是故乡,他自认名誉科英布拉人,里斯本则是他幻想过上千次的城市。可离开罗安达时,卡托拉忐忑不安,满是焦虑,脸上的表情如同赴死。在飞机上时他“嘴角上扬,傻乎乎地笑着”,在旅馆“因害怕走出房间而苦恼自扰一整天”。他过去的梦想只是出于对里斯本的简单幻想,在意识到要重新开始人生后,便充满不安,没有信心。来到里斯本后,他便认清自己无法驯服这座城市,选择在人群和街道中遁形。他的生活乏味艰苦,很快意识到自己已经战败,浑浑噩噩,却仍然假装相信着不可能实现的希望。离开罗安达时像赴死,现在的生活毫无希望;回到罗安达就是赴死,过去的生活死气沉沉。卡托拉没有成为葡萄牙人,离安哥拉也越来越远,没有获得新的生活,也逐渐忘记过去的自己。

卡托拉生活在何处呢?卡托拉生活在里斯本市郊的天堂贫民窟。原来的住处被大火烧毁,卡托拉和儿子搬到了市郊的天堂宅院。在这里,卡托拉结交了来到里斯本后的第一个朋友——开酒馆的佩佩。两个人伴着收音机的声音,转圈旋转,步调协调,关系很是亲密。儿子认为两个人的友谊过了界,甚至觉得自己被父亲背叛。天堂宅院的棚屋意外失火,卡托拉父子俩和佩佩父子俩共同清理废墟,重建房屋。在这个过程中,二人关系更加亲密,惺惺相惜,融为一体。他们称呼新的房子 “我们的小窝”,每个人都为它全心付出。在修建的过程中,他们仿佛得到机会抹杀曾经的自己,重获新生。房子建好后,二人为了延续对生活的热忱状态,逃避真实的生活,开始共同替小男孩尤里规划人生,做他的老师,教他识字,向他传授各种生活 “常识”。尤里在一场爆炸中丧生,二人不得不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承认自己对渴望重生的偏执。佩佩上吊自杀,卡托拉终于买了曾经在商店里询问过的帽子。葡萄牙对于卡托拉来说已经完结,虽然他尚未到达天堂,没有获得新生。

有人对故乡没有归属感,有人在远方找到故乡,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故乡的概念。我十几岁时觉得三毛的流浪很酷很浪漫,她在异乡找到故乡,在撒哈拉,在南美洲,在敦煌。我那时天真地相信每个人都有故乡,人们会在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获得归属感。长大后,我逐渐看到很多人像浮萍般漂泊流浪,无所依归。卡托拉父子离开熟悉的城市和过去的生活,从罗安达到里斯本再到天堂贫民窟,逐渐失去对命运的掌控,他们的生活是很多人都在经历的生活,是全人类的共同经验。疫情更是将普通人这种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很多大城市,那些独在异乡的打工人,那些灵魂在流浪的人,飘荡在时空中,在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状态下过着自己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