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艺术》读后感精选

《看艺术》读后感精选

《看艺术》是一本由[美] 塔玛拉·肖普辛 / [美] 贾森·富尔福德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艺术》读后感(一):《看艺术》——一本有趣的艺术入门小书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如何看待世界,这本身就是艺术所要教给我们的东西。

诚如约翰·伯格《观看之道》中所说的:“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对于世界观看方式的改变,这种审美的愉悦,会带领我们走向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转变是一场彻底而深远的变革。

影像在当今时代有着巨大的作用,走进艺术、了解艺术,是每个人的一堂必修课。没有艺术的人生是浅薄的,没有艺术的心灵是贫瘠的。

在一百多年前,北大的校长蔡元培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由于感情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他提倡美育,亦以“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临终嘱托: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这样的观点,如今看来,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诚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所提及的,这段话对我们如何理解艺术提出了一些新的启示:

“理解艺术永无止境,总有新的东西尚待发现。面对伟大的艺术作品,似乎每看一次都是一种面貌,好像跟活生生的人一样莫测高深,难以预知。它是一个自有其独特法则和奇异经历的动人世界,谁也无从彻底了解,因为谁也没有臻于此境。我们要想欣赏艺术,也许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清新的头脑,随时捕捉它的每个暗示,感受它的每种潜藏的和谐,特别要排除冗长的浮夸辞令和现成空话的干扰。由于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就远远不如对艺术一无所知。”

这本书里面的作品包括卡门•埃雷拉的《黑与白》,玛丽索的《女人和狗》,安迪·沃霍尔的《花》系列,海伦·莱维特的《街道绘画》,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大红的》,罗伊·利希滕斯坦的石版画,辛迪·舍曼的自拍照,克里斯托的《小手推车上的包裹》,带领我们走进艺术的世界,是一本有趣的艺术入门小书。

《看艺术》读后感(二):我要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我要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虽然我家4岁了,但我还是入手了。实在是太艺术太别致了。

适合年龄1-2岁

艺术指数:☆☆☆☆

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进行艺术启蒙,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艺术启蒙的重要性。艺术教育是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基础,幼儿是人格奠定时期,也是艺术教育的最佳时期。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分别主管直观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艺术培养可以促进右脑发育,从而让孩子全面发展。

从小就培养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长大了自然就能摒弃糟粕的东西。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艺术,孩子翻了几张图片后,就不太感兴趣了,所以家长要引导,在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艺术因素。

《看艺术》这本书是通过绘本,让孩子打开通往艺术之门。设置各种小机关、翻翻乐、洞洞书、小镜子、三重拉页等提高趣味性,做到眼、手、脑全面互动全面发展~纸张很厚不容易破损适合低龄儿童,圆角设计能保护幼儿。

打开封面是一幅黑白画,利用视觉错觉、空间错位制造出立体感,仿佛画面会动又仿佛是禁止,而且还能颠倒着看,相当有趣。

四处走走看一看这个,相当大胆,我家幼崽问妈妈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多脑袋?我说这是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多观察多留心多看看,别只看一面。幼崽说,好像哪吒啊~

然后打开三重折页这儿,幼崽好兴奋的说,妈妈好多漂亮的花花~安迪•沃霍尔的一系列丝网版画,颜色好大胆居然用滤镜拍出来。我刚开始还以为是画出来的呢

这本书文字不多,但是通过这些艺术元素能刺激孩子的视觉和想象力。设计感十足,在玩乐中探索艺术的奥秘,激发孩子的艺术兴趣,从而达到启蒙的效果。

《看艺术》读后感(三):在《看艺术》编发会上的讲稿

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在学校里面就是学生干部,非常努力。工作以后也非常奋斗逼,光上班,不休息的那种。三年之后他就在老家买上房子了,然后裸辞花自己的钱去留学什么的,总之在同龄人里面,感觉挺人生赢家的。

但是我那天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他得了精神衰弱,抑郁、焦虑,一直在看医生、吃药。

其实他大学时就有这种倾向了,不过幸好他喜欢摄影,裸辞以后也终于可以开始这个爱好。他说摄影帮助他心情变好了一点。因为每次拿起相机,隔着镜头,能帮助他去发现生活中一些很温暖的小细节,这是他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

相信很多同事都看过《十三邀》,《十三邀》里面有一个人类学家项飚,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附近的消失”。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跟身边的世界都失去联系了。我们常常是悬浮着的,我们关注远方的事情,一些很高大上的东西,比如什么名车名表啊,托福雅思啊这些,但是我们花很少的精力去关注自身,我们身边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一切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大家都不关心。我们只关心肯德基疯狂星期四。但是这很可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封闭,失去跟周围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信心和能力。

《十三邀》第六季也播出了,里面有位老师叫黄灯,她写了一本书叫《我的二本学生》。她也提出来一件事情,她说“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它拼命地去鼓吹一种假装的东西,但是它就不教小孩观察身边的东西。这很要命。”这是她的原话。

不管是摄影,是观察身边的东西,还是想要寻找回“消失的附近”,这都是一种生活态度。要保持好奇心,“慢下来”,把心敞开去拥抱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需要培养、需要被引导和被影响的生活态度。

前段时间,项飚火出圈了,他的那本《把自己作为方法》成了畅销书,《我的二本学生》也是本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有非常多的人听到他们的话很有共鸣,想要找回身边重要的事情,和身边的世界建立起很好的联系。尤其是孩子,我们不希望他们这么小就失去了身边的世界,每天埋头在手机和平板屏幕里。生活是很美的,我们该怎么去发现这种美呢?

《看艺术》这本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对于孩子和大人来说,它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欣赏我们身边的生活,怎么样去看这个世界。它不是简单地把艺术作品摆出来,而是让读者跟着去看,艺术家是用什么视角来找到艺术的。当我们跟着这本书的视角去看生活,也会很快地发现生活中那些很有意义的小角落。然后我们就可以像艺术家那样去发现生活的美,去与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连接。

我们看这页ppt上的这张照片,这是书中收录的一位街头摄影家海伦·莱维特的作品。莱维特从20世纪30年代就做街头摄影师,将近70年的时间都在记录纽约街头景象的变迁。有一段时间纽约小孩很喜欢在街面上画粉笔画,莱维特把这个拍成了一个系列。在《看艺术》这本书里,编者也不是简单地就把这幅照片摆在书上,而是设计了一个翻翻——“向下看”——向下翻开就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那我们向下看能看到什么?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在草丛边一蹲就是一下午的小屁孩,他们看见了什么?除了这个以外,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很多不同的视角,最重要的就是“看”,不停地看。这是一种观察生活的态度。

相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读过一篇课文,也可能是课外阅读,朱光潜《谈美》里面的《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阿尔卑斯山里一条公路旁的标语,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风景是非常优美的。朱光潜说,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像阿尔卑斯山里的那条公路,我们两边的风景是那么的美丽、壮阔。如果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顾及一路美景,那是多么可惜啊!

但愿《看艺术》这本书能够成为生活这条公路旁的那块“慢慢走,欣赏啊!”的路牌,提醒我们:慢下来,去生活。

《看艺术》读后感(四):和宝宝一起在艺术的烘焙下,静待春暖花开至绚烂!

一本是二维平面图,一本是二维立体图,让孩子去选择,哪个更喜欢,答案应该毋庸置疑!《看艺术》就是这样一本首先能够吸引孩子视线的欣赏艺术的小红书。

封面是厚度为1.5mm,并设计有105x126.5mm中空区域,有如一面镜子,打开,抽象派、极简主义艺术家的卡门·埃雷拉的《黑与白》,就会引入你的眼帘,画面上下的文字与封皮的旋转了180°,倒立!这真是反常规的创意设计。而之于宝宝们,可以是很能够吸引他们!

翻开扉页,是本书的创意作者塔玛拉·肖普辛 和贾森·富尔福德的寄语,引领孩子按照“四处走走”、“四处看看”、“敞开心扉”、“向上看,向下看。”和“里里外外”、“凑近看”、“看看背后”的顺序,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那么就翻开“四处走走”吧!波普艺术家玛丽索·埃斯科巴的雕塑作品《女人和狗》,四个不同形象的面目,是她自己时光流年的浓缩, 其正面和背面两个视觉角度跃然纸上。

玛丽索·埃斯科巴的雕塑作品《女人和狗》

然后是一共5副连接折叠在一起色彩不同的花语和绿草,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系列之《花》。这样的布置,可以一目了然地进行对比,视觉效果非常的有层次感。

然后我们在继续翻开,三面未闭合折叠“看”,左侧是“向下看”,右侧是“向上看”,再是“凑近看”,页页都是与众不同。大人都是如此,何况是宝宝们!

在继续,翻看右侧竟然出现了“看看镜子里”的字体和一副眼镜,字和眼镜印在塑料防护膜上的。拿掉之后,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面孔。一千个读者就会出现一千张面孔。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自己搞怪自己,可以做出沉思状。左侧是摄影家辛迪·舍曼的《无题96号》,这是她展现各种典型形象的一次经典。结合右侧的镜子,我们在亲子阅读中,也可以和宝爸宝妈一起创作可以想到的形象。

最后的《小手推车上的包裹》,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个外形鼓囊囊的包裹,但是里面的东西让人会生出无端的遐想。谁会想到这个创作会将柏林的国会大厦给包裹上呢!!

在设计者又将所有的艺术相关信息,放置在一起,可以作为索引,进行深层次地相关品读!

艺术,就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细节的被识别放大,凝固静止,就会散发出艺术的魅力!《看艺术》中的8位艺术家,就是这样在人生的反复中,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专心致志中。他们的作品,简洁而又有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所以,浪花朵朵出版的这辑《看艺术》,虽然倡导推荐给幼儿的读者,而至于成人世界里,也会触摸我们内心那扇早已尘封多年的大门,可以缓缓地、慢慢地打开,让艺术的阳光照进来,和宝宝一起在艺术的烘焙下,静待春暖花开至绚烂!

@浪花朵朵,艺术还会散发出异样的气息吗?等待答案ing……

《看艺术》读后感(五):欣赏艺术就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放大看,放小看??

昨天看了一期《非诚勿扰》,中途出来一位男嘉宾,风流倜傥,整个人的形象看起来特别具有艺术性,对,就是我们世俗眼光里那种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到的“奇怪的装扮”。

主持人孟非问他:“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他说:“我希望找一位喜欢艺术的女性。”孟非又问:“什么样的行为和举动才叫喜欢艺术呢?”。男嘉宾想了想,列出了123,镜头扫到场上的女嘉宾,有的点头,有的疑惑,还有的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

关于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去欣赏它,这些问题,恐怕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含义和方式。

比如一张白纸,第一眼看到的是空白,如果单纯看本质,就会觉得这只是一张白纸,但如果我们将之延伸,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像白纸一样纯洁,一样具有可塑性。

看待艺术,同样如此,与其说我们是在欣赏艺术,倒不如说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作品某种意义,使之看起来具有了现实意义。

《看艺术》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发散大脑,去欣赏艺术呢?

《看艺术》这本书,教会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要

简单来说,应该就是从多个角度去欣赏一件作品吧。

很多艺术作品,即使是从同一个角度,让不同的人来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奖项,用义就在于教孩子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体味艺术,感知世界的参差。

三重拉页、左右翻、上下翻、照镜子……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大胆的配色,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立体有趣

这是一本给孩子看的书,也是一本给大人看的书。

在书中的“凑近看,离远点儿看”这个部分就很有意思,一幅同样的画,你看局部和全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让我想起了“键盘侠”这个词,有些人很喜欢单凭一个片段,或者是几句话,又或者只是一些道听途说就开始对当事人进行语言暴力。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窥一发而自以为知其全身”。

在我看来,其实不仅欣赏艺术要从多角度去看,日常接人待物、教育孩子、看待新闻等等,都应该从不同维度去多了解再做评论。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思维方面的启发,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