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收山》读后感1000字

《收山》读后感1000字

《收山》是一本由常小琥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山》读后感(一):收山

暑假时把书看完。心久久不能平复,对手艺的传承是最应珍惜的。在看遍地的烤鸭店,有种莫名伤感。对食物的追寻,何尝不是对文化的考究!老一辈的匠人匠心,是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新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品尝不到地道的烤鸭!让我们在速食的世界迷失!也让我对地道的北京烤鸭产生强烈好奇心。作者用心的生活,用心的感受给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们走进厨师的视野来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

《收山》读后感(二):有山?无山?有没有山?

非常有感觉的一本书。

一个人能不能体面的收山,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是看他的徒弟对他做了什么。成了这本书中可以用来代入其他事务的公式。

一个旧的传统能不能体面的收山,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看取代它的传统如何评价它。一个小单位的管理者能不能体面的收山,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是看受它照顾的某些人如何评价他。

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上一份工作,没有体面的收山,我上一个工作的单位的某些传统,没有体面的收山。

不要真心真情,只要冰冷的规定,可以积累积分打怪升级,不需要传统的那种心里的感觉,更不需要根据天气什么的调整,只需要说什么时候放多少调料就行了,鸭胚已经备好了,外面的吃客还等着,甚至鸭胚的耐心好像都是有限的。

回忆起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无所适从,那种无所适从,还能顺着回忆的思绪,从久远以前,想要爬到现实,爬到现在。

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师傅,也不是什么传人,也不需要收什么徒弟。无处可学,也无山可收,也是很好。

有山可收的山,还是不是收山?

如果稍微把传承这个事展开一下,扯到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上,是不是就把话题扯的太远了。

《收山》读后感(三):厨子,江湖,落寞

很喜欢常小琥的《收山》。这是我读过的第一部与厨师有关的小说。不知为何,我始终觉得收山这个词本身便带有一种悲伤的色彩,洗手不干为之收山,收山便意味着结束意味着终结,意味着某个时代的结束,就如本故事中所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 常小琥笔下的厨师故事,其实更像是一个江湖故事。做人做事自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故事中最惹人深思的规矩有两个,一个是师傅收徒之后,会郑重其事的找到徒弟家中,告诉对方父母,你孩子在我手下学徒,店里会照顾好他,请放心;一个是杨越钧给屠国柱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做厨子,最要紧的是有一颗孝心。两条很简单的规矩,你越琢磨便会越觉得有意思。尤其是后者,做厨子为啥要有孝心?说白了厨师这个行当,除了天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师傅如何教,是不是会防着徒弟抄了自己的后路,而故意留下一道偷手,就是咱们老话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这孝便多半是落在了这里。只是这真孝与假孝,或者即便连师傅也未必能够十分把握,只有徒弟才真正知道自己吧! 故事中,烤鸭师傅葛清可以说是故事中最悲情的一个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厨子形象,有大本事,有大脾气,胸中也自有一套自己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在故事中,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物其实是相当的不讨喜,不但旁人,就连自己的徒弟屠国柱对于葛清其实也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就是很容易让人吃瘪。但是这个老人的坚持与操守,却值得所有人打心眼里的尊敬。葛清身上有一种独属于厨子的工匠精神。他做烤鸭所用的鸭子都是自己亲手喂出来的,怎么喂喂什么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流程。当饭店不再让葛清自己养鸭子开始使用屠宰场的鸭子的时候,老人的抗争显得无力,但是莫名的有一种悲壮,他说出了不如碾死我这把老骨头,倒也清净这样的“气话”,也用外边买来的普通鸭子狠狠的奚落了一阵来参观的领导们。他写信给领导,阐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关心与担忧,但是在领导看来,这些都是一些可有可无无需在意的小事。葛清注定是在厨师行当即将没落之际的最后殉道者。 屠国柱的命运在某一程度上延续自己师傅葛清的悲壮。在故事的最后,万唐居改革,几乎所有的老师傅都会被扫地出门,未来的厨师行当不需要他们这些老古董老顽固,所有的菜肴都可以被量化被标准化,至于所谓的技巧经验与秘方云云,都被认为是一些不羁之谈。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悲情落幕。。。。。。

《收山》读后感(四):《收山》书评之发生在万唐居鸭馆里的故事

堂内林立着一片漆红大柱,墙面贴了米色的直纹壁纸,底部则用柚木的饰面板包好。配上苏绣竹帘、明式宫灯和嵌着冰花玻璃的落地屏风被压得住阵脚。 通篇描述了鸭馆周边的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等,主要人物有葛清、杨越钧…… 这篇小说涉及的故事有: 杨越钧作为第三代总厨的担当 葛清有独创的技艺和配方,在后院养鸭,竖立起了宫廷烤鸭的招牌 金字招牌的宫保鸡丁 果木特有的香味带到鸭子身上 鸭圈的卫生问题与作风问题 家禽屠宰场的卫生、管理、配送 在鸭馆需要亲自下厨做饭,需要历练人情世故,需要一场场待客之道中悟得人生感悟。周围的人既有冰澈入骨的眸子、也有梨子一般的冷脸、更有雪花膏般的气色;下厨之时需要对切鸭的形状深思熟虑,既有三角形,也有叉形;从远处就可以闻到种种形状之下爽气逼人的香味;在制作的时候,既有星星点点的汁液,也有云朵般的油花;一排排鸭肉切段工整、薄而不碎。 葛清最讲究菜的精细搭配,甚至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错误,甚至在出席其它场面的时候还要和店员因为某个菜名的问题而喋喋不休;这说明葛清非常看好自己做菜的这门手艺,尤其是做鸭肉的手艺,以自己代代传承的制作鸭肉的技术为傲;坐上餐桌,就常常与周围的朋友们品评菜谱,辩论哪种菜的味道更符合大众的口味;菜可以分成五味,要有腻、有甜、有酸、有香、有辣;好吃的饭食定当五味俱全,而普通的饭食要么爆辣,要么过于平淡。 无论在哪里的谈话,总是离不开鸭子;首先需要养鸭,时常看管,合适的时候运输,这样在做鸭肉的的时候才能品出正宗的味道来。人物的神态有着各式各样的变化,有人有着蚕豆般的小眼、有的发出刀片割的声音、有的养成了紫茄子般的眼形。 烤熟的鸭肉有嫩红、鲜红、焦红等各式各样的滋味;鸭圈检查要评比、要赶快实施、要干净整洁,这才能吸引着更多的顾客前来光顾,才能让鸭圈呈现出一个整洁、大方、干净的形象来,这样做鸭肉的正宗才能更彻底一些;万唐局里的鸭子从小到大都是由葛清先生养大的,自然少不了纯白亮洁、自然也少不了奶油光泽。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养的鸭子需要自己运,现在只需要等着运送过来,只需要认真检查验收就可以了。 全书风格平淡,主要讲述了一个老头和他钟爱的一个职业烤鸭之间的故事;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来讲述自己对于自己烤鸭经历的挚爱,有的平顺,有的波折。我记得葛清在文章将要结尾的时候陷入了他人生路途之中最大的坎坎坷坷;他赋予鸭以五彩斑斓的色彩,从养鸭、运鸭一直写到了做鸭;所有与他有接触的鸭群都几乎成了他的密友,甚至可能在他贫困潦倒的时候在幕后默默地守护着他;至于对于鸭子做成的肉的评价,就像书中所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

《收山》读后感(五):灶台,技艺,师徒,传承,时势,人生……

灶台,技艺,师徒,传承,时势,人生……

十月份就是一个字“封”,而且是绵延不绝的,自己仿佛有预感似的,提前准备了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自己很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身边的人听,因为说了反倒是不合时宜……

屠国柱为主线,作者从他是从几任京城大厨到自己成为大厨再成为被徒弟“吃干抹净”的师傅这个故事脉络,以北方的主要菜肴为线索,讲述了几段不同的师徒情,在氤氲着饭菜香的文字之间,老北京饭庄万堂居三代主厨的故事跃然纸上,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几辈人传承下的传统艺人曾经的辉煌不再,在经济、在文化、在政治等多方面元素的裹挟之下,承袭与断裂,固守与退让在几对师徒之间上演,正如万堂居宫廷烤鸭的传承,在大时代的裹挟中辗转历练,且退且避,最终尘埃落定。

屠国柱曾经学习过清真菜肴,他与那位老师傅的关系结缘于其女儿,老师傅倾向于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自己未来的亲人,但是因为感情,他最终放弃自己自己的爱情,所以他从此也再没有对这段“师徒情”有过再多的咀嚼……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屠国柱在万唐居与老师傅学习宫廷烤鸭技术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占据了全书近乎四分之三篇幅,是最详尽,最深刻的描述,其中的是非因果,让人不胜唏嘘……

屠国柱后来的那位不是徒弟却是徒弟的女孩子,虽然没有学习太多的技术上的操作,但是对于技艺传承的一些内核还是有所掌握的……

屠国柱与自己的几位师兄弟的相处,让作者几次转折几次取舍,跌宕起伏,初看意料之外,细想却又不得不慨叹,分毫不差……

总的来说,作者用写意的笔触描摹食物,用工匠的精神打磨人物,用白描的手法讲述故事,用纪实的路子记述那个年代,过去的匠人精神不得不改头换面无论是好是坏,经济浪潮之下思维活泛的人的话术,政治阴影之下的穷途末路,不得不说,屠国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老匠人”,因为是老匠人所以他理解自己的师傅的行为的意义也希望自己可以将师傅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终究他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所以他注定被当下时代的种种裹挟,最后尘埃落定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不在局中,作者的文字阅读起来十分舒服,无论是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还是对于食物描述的精致细腻,而且从其中看到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厨子界的“逸闻趣事”十分不错,个人评分9.2分,推荐指数五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