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内在自我读后感1000字

内在自我读后感1000字

《内在自我》是一本由[澳]休·麦凯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自我》读后感(一):我爱,故我在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容易自我挫败,总认为自己不行;遇到困难总是先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并且自暴自弃。这样的人,相信连自己都不喜欢,更别指望别人的喜欢了。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曾说过:“一个人最深的绝望就是选择成为别人。”那如何才能成为自己呢?我们看到的这个“我”到底又是谁呢?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有着近60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历的休·麦凯,在他的新作《内在自我》中讲述了个体生命如何逃避真实的自我,同时也给出了面对“我到底是谁” 这个最具探索性的拷问的答案。

《内在自我》读后感(二):用《内在自我》给金庸武侠人物开药方

《内在自我》一书,双色印刷,黑色的部分是心理学的理论,绿色的部分是具体的例子和从这些例子中得到的最重点的内容。

这种印刷方式启迪了我,我想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应该一边学理论一边结合现实,这样才能学得牢记得牢用得好。可是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例子,灵机一动,我想到了金庸先生,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多,而且个性都非常的鲜明,好吧,就让我当一个心理学小学徒,进入到金庸的武侠世界,替那些武侠人物把把脉吧。 《内在自我》给我们展示了20个人性的藏身之处,让我们看到了躲藏在虚假之后的真实自我。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这20个藏身之处,分别是瘾、志向、焦虑、傲慢、忙碌、自满和确信感、幻想、宿命论、遗忘、内疚和羞耻、追求幸福、信息科技、面具和标签、物质主义、怀旧、完美主义、投射、宗教和科学、受害者心理、工作……这其中绝大多数我都能在金庸小说中找到例子,这一方面说明了金庸小说是多么直刺人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内在自我》这本书的实用性是多么的强。 来来来,现在让我们一书在手,走进金庸武侠。 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患者叫做白自在。《侠客行》里的这位雪山派掌门,症状还是非常明显的。他自称“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不仅整日自己自吹自擂,而且逼迫自己的徒弟整日如此吹捧,把徒弟们逼得无处可逃,甚至对他动了杀念。来让我们照着书给他分析病理:“自满可能是傲慢的产物,但它同样可能是无知的产物。”对症下药,我们建议白老爷子去行走江湖,去面对各路高手。我们欣喜地看到,当老爷子在江湖上到处行走之后,见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老爷子一步一步地去掉了自己的自满,最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治疗,成功。

我们找到的第二位患者是归二娘。之所以用“找到”一词,是因为归二娘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碧血剑》中,归二娘是一个绝对“傲慢”的存在,在她的视野范围中,除了丈夫和丈夫的老师之外,其余的人都不在她的眼皮之中,她甚至还把这种傲慢传递给了自己的徒弟,让自己的徒弟梅剑和孙仲君,成为江湖中可笑的存在。我们根据《内在自我》这本书给他们开出了药方:“我们应有同理心,而傲慢之人却无法接触到它。” 我们非常遗憾,最终我们也没有治好归二娘的病,在心理学中,人贵自省,我们已经把药方放在了归二娘的口袋中,但是这个讳疾忌医的女人固执不看这个药方,最终还是成为失败的病人,就算有千金药方也得病人肯服药才行啊。好在她的徒弟梅剑和和孙仲君后来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所在,及时吃了这副药,才不至于重蹈师娘的覆辙。 你还想到了金庸武侠世界的谁呢?

《内在自我》读后感(三):寻找自我,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有人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上班了工作做不完,回家了家庭琐事忙不完;也有人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因为自己整天无所事事,刷视频玩游戏都没劲儿了。

当然,很多人的情况都介于这两者之间,总的来说就是要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没办法对自己有所交代。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休·麦凯在《内在自我》一书中,讲述了个体生命中一个最具探索性的问题——我到底是谁?通过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罗列出具体的案例,清晰地解释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的,探索了我们的20个“藏身之处”:从上瘾到物质主义,从怀旧到受害者心理,这些机制将真我层层包裹,妨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也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

实际上,我们的“个人身份”源于社会建构,因为方方面面的人都在给自己定位,但要触及“真正的自我”,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把自己的身份放一边,好好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入考量。

这并不容易,因为有很多人刻意躲避自我,说起来奇怪,但如果解释一下,也就释然了。

如果我们要想认识自我,首先要付出一定的情感代价,而这是很多人害怕的第一个过程;还有一个就是要打破现状,改变自我的设想,这都不容易做到,需要一个非常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那么,我们的“自我”去哪里了呢?作者整理了20个“藏身之处”,分别是瘾、志向、焦虑、傲慢、忙碌、自满和确信感、幻想、宿命论、“遗忘”、内疚和羞耻、追求幸福、信息科技、面具和标签、物质主义、怀旧、完美主义、投射、宗教和科学、受害者心理、工作等,可以说,作为现代人,我们有太多想要逃避的东西了。

但是,主动对自己向内探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现在很多人都说生活从……岁开始,但这需要我们去主动发掘,发现自己的另一面。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有几个要点必须引起重视:不要害怕“灵魂”这个词语、做真实自我的勇气、我在害怕什么、我想要证明什么、我在弥补什么等,所有这些只要想清楚了,也就可以真正去触及灵魂,和自己和解。

看起来是很不错的,但顾虑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真实的自我”阴暗或丑恶,又该怎么办?要承认自己的不堪吗?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要早点认清自己,因为内在的自我不仅与我自己有关,而且跟自己爱的人,跟这个世界的很多人都相关,只有把握住了自己的尺度,才能通过爱而学会爱。

通过《内在自我》,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用爱解放真实的自我之后,生活的面目将完全不同。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却也是一个情理之中的事实。

《内在自我》读后感(四):《内在自我》:探寻自我,即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创始人休·麦凯有着资深的心理学背景,他60年的研究,让我对于心理学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 他著作《内在自我》,就是一本披着心理学外衣的哲学著作。只所以说它是哲学著作,是因为这本书没有心理学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是回答怎么样找到内在自我的著作,它就是一本探索之书、发现之书,让我们更有生活乐趣的著作。 哲学三问第一个就是:“我是谁?”可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我们真的关心“我是谁“吗?我们更多的都是充当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角色,也就是作者所说:“我们的个人身份源于社会建构”。

那么“我是谁呢?”看看我们都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吧?我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儿子,我是一个丈夫,我是公司的重要领导,我是一个有着亿万家产的富翁,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案,但这些都是社会功能,并不是真实的自我。 当然也会有人回答,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是工作狂、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这也许是距离我们内在自我更接近的说法,但这些标签依然浮于表面,并不能覆盖内在自我的全部。比如完美主义者可能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工作狂也不代表你只靠工作就可以生存,焦虑更是一种外在表现,为什么会焦虑呢?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因素要挖掘。

那怎么才能挖掘到真实的内在自我呢?这其实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了,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有每一个人真正进入自己的内心,去识别、去判断、去定义那个对于自己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当然麦凯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他认为“自我”的核心是爱的能力,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更大范围的爱——慈爱、悲悯或者说仁爱。 这个回答正确吗?这真的就是自我的本质吗?想象我们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象我们年过半百之后面对的后半生,想想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才是内在自我展现的时候。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去想这些事情,那他们真正是幸福的人、没有烦恼的人,但这是可能的吗?任何一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瞬间,都会去想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那就是探索自我的开始。

麦凯在这本《内在自我》中列举了20种“自我”的隐身之处,而这二十个环节正是我们人生所面临的各种场景。在作者介绍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在一个个人生经历中去发掘那一份份的自我认知,去完成向内在自我的探索。 比如成瘾行为,那就一定是自己在逃避一些什么,到底逃避什么呢?自己在害怕的是什么呢?自己让自我放逐在一些给自己带来短暂快乐的时刻,那其实就是对于探索内在自我最重要的部分。而其他方面的人生时刻,也一样隐藏着内在自我,去寻找它们,去探索内在自我最重要的是什么。 内在自我并不是只能是正面的,我们的内心都有着黑暗的一面。正想麦凯用行星作的形象比喻,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即有着面向于太阳的光明面,也有着背对着太阳的阴暗面。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着清醒的人生,承认自我的阴暗面,但要以光明面对生活。 “我爱,故我在。这或许是描述真实、完整自我的最好方式,因为同情与爱是“灵魂”最纯洁的体现。拥有了它们,我们才能无条件地爱人,宽容地体谅别人,认真地倾听别人,并给予别人温暖的回应。”是是对于内在自我最好的诠释。阅读《内在自我》,探寻自我,寻找自我心中的那份爱,让我们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内在自我》读后感(五):愿我们生活在何种环境,仍有仰望星空的能力《内在自我》书评

试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些:高兴之后,心情却有些失落;对别人说出“不”字,却难以启口;被夸赞,却不自在;忙碌之后,内心是极大的空虚。 这些都是隐藏的“内在自我”,一旦不被重视,日积月累便会使我们陷入抑郁或者绝望中。 如何重视“内在自我”,正如《内在自我》书中所讲20种潜藏的自我,“发现真实的自我”,与自己和解。 《内在自我》作者休.麦凯近60年心理学研究经历,同时是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被众多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书中以贴合生活画面的案例,帮助我们发现内在自我;其次,找到隐藏的“自己”;最后,与自己和解,让内心不贫瘠。

1.如何发现内在自我 其一,接触任何形式的艺术,在艺术的鉴赏中,我们会瞥见自己真实的灵魂。 比如,听歌可以舒缓紧绷的情绪,找到内心的平静;诗歌可以让人产生共鸣,内心情感最真实的反应;写作可以探索自己深处,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些创造性活动有助于我们找到隐藏深处的自己。 其二,“自我”的核心是爱的能力 “爱”是我们同外界联系的纽带,它包含“亲情、友情、爱情、悲悯之情”,因为有这四种爱,才丰盈了我们生活,抚慰我们的伤痛,它们是我们内心温暖的源泉。 学会爱,并不意味的顺从,它应该是温和、礼貌地拒绝或者解决问题,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发挥崇高的人性。

2.找到隐藏中的“自己” 书中首选20种“内在的自我”潜身之处:瘾、志向、焦虑、忙绿、自满自足等等。 这些“内在的自我”藏身之处便潜藏巨大的隐患。 例如:习惯之瘾,远离内在自我,牺牲我们健康和家人的陪伴;沉浸的自满自足,可以蒙蔽我们的视野;过度自发性的幻想,给我们带来无法掌控周遭的焦虑感;内在的宿命感,逃避真实的自我,错失更好的选择。 与其说《内之自我》是本心理学丛书,不如说是一本“自我诊断”秘籍,它从我们生活角度,剖解自己,找出“病态”的自我,并给出内心最舒适解决方向。 总之,找到自我“向内看,自我清醒,向外看,此生有梦”。

3.与自己和解,让内心不贫瘠 那些“内在的自我”藏身之处,使我们安于舒适,便尽情地逃避。 塑料王特雷夫是事业有成,八面玲珑,利我主义者,在职场竞争中曾陷害对手杰西,并取代她为某机构“董事长”。 之后,在特雷夫挚爱的妻子身身患不治之症后,他内心出现无助的绝望,对人待物才渐渐发生“温和”的转变。 人只有感受生命之重即将逝去的威胁,才会真正审判自己,过往对别人的伤害,寻求内心的宽恕。 为妻子祈求“福报”,特雷夫主动致电杰西,对以往事情道歉。 经历过创伤的人与人相处更具有同理心,因为他们更懂得与内心和解,不再过分计较得失,内心便会更充实、有爱。

写到最后,无论我们隐藏了多少种“消极”的自我,但是自由、充实、没有遗憾人生一定是我们终生的追求。 愿我们生活在何种的环境,依然有仰望星空的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