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劝导读后感100字

劝导读后感100字

《劝导》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汀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劝导》读后感(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劝导》的评价

《劝导》有一种奇特的美和沉闷,这种沉闷是两个不同阶段的过渡时期常有的现象。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已倦于她自己熟悉的世界,似乎已经没什么能让她眼前一亮了。她的诙谐中带着一丝暴躁,显然,华森爵士的虚荣或是艾略特小姐的势利都已无法引起她的兴趣。

在这本书中,讽刺变得刻薄,喜剧场景变得粗粝。日常生活的乐趣已无法维持她的好奇,她不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对象,她在日常生活中体察不出乐趣了。

同时,我们也能感到她正在尝试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她在《劝导》中展现了新的品质,让韦维尔博士兴奋地称那是"她最美的作品"。她发现世界比她以为的更加广阔、神秘、浪漫。她对安妮的评价同样也很适合她自己:"年轻时,她不得不谨慎,长大后才变得浪漫﹣﹣这是不自然的开始带来的自然结果。"

她常常想着自然的美和忧郁,在往日习惯于谈论春天的时候谈论起秋天,她注意到"乡间秋意的甜美和哀伤"。她注视着"黄褐色的叶子和枯萎的树篱",她领悟了"人不会因为在什么地方受了苦,就淡去了对那里的喜爱"。她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物候的敏感,她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在《劝导》中,她透过一个女人的眼睛凝视生活——这个女人由于自己不幸福,所以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幸福与不幸都能感同身受。直到小说的结尾,她都在沉默中暗自品味。因此,她的观感不像平常那样从事实中获取,而是来自个人的情感。音乐会上的场景,以及关于女人对坚贞爱情的谈话都证明了这一点,它不仅证明了传记中所说的,简确实恋爱过,也展现了当她不再害怕承认这一点时所表现出的优美姿态。

那些重大的人生经历必须先经过时间的洗礼,得到丰富的沉淀,她才能把它们写进小说。

这些,到了1817年,她才准备好。从外部来看,她的生活环境也即将改变。她成名的速度极慢。奥斯汀·利先生写道:"我不知道,那些知名作家,还有谁像她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如果她的生命再长久一点儿,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她将会去往伦敦。出门赴宴,结识名流,结交新友,读书,旅行……然后回到安静的乡村小屋,悠然回味所见所得。 (以上摘自伍尔夫阅读课)

《劝导》读后感(二):太听劝也未必是好事儿

沃尔特爵士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伊丽莎白,二女儿安妮,小女儿玛丽,爵士的妻子很贤惠,在世的时候把凯林奇庄园打理的井井有条,收支平衡。妻子去世后,孩子托付给了妻子的好朋友拉塞尔夫人,拉塞尔夫人成了孩子们的教母,她蕞喜欢的是安妮。

什么也不会的沃尔特爵士,每天就是看看自己家族的荣光,撑撑门面,逐渐债台高筑,沃尔特爵士问伊丽莎白怎么能省钱,伊丽莎白给出了一些比较搞笑的方法,比如从此不再给安妮买礼 物。这些方法当然没什么用处,所以沃尔特爵士无奈打算把庄园租出去,自己搬到巴思去住。

此时的玛丽已经嫁给了一个小乡绅查尔斯,伊丽莎白、安妮都还待字闺中。伊丽莎白没结婚是因为自视甚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安妮没有出嫁也有原因,19岁的时候她遇到了海军中效温特沃斯,他聪明过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安妮性情温柔,举止娴静,兴致高雅,感情丰富,两人郎才女貌,互相喜欢,打算订婚。但是温特沃斯社会地位不高,父母双亡,职业不可靠,沃尔特爵士果断拒绝了他,拉塞尔夫人虽然对安妮视如己出,但是也不觉得这是一段好婚姻,也劝安妮放弃,就这样安妮接受了这些劝导,两人分手,安妮从此痛苦的生活了8年。

很多故事简介都会说安妮是个苦情人物,实际上这本书对于二人分开的8年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多少描述,更没有渲染,所以大可不必太过于执着于所谓苦情,更何况虽然有父亲的反对,教母的劝导,但是蕞终做决定的是安妮自己,她自己心里也是放弃了的,因此我个人觉得也没有必要过于同情,人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凯林奇大厦恰好出租给了温特沃斯的姐夫,温特沃斯与安妮见面的机会出现了。二人初次重逢,自然是尴尬无语,说起印象,玛丽转述的话是:安妮变的已经让温特沃斯认不出来了。这句话无疑杀伤力巨大,安妮自然是难过而又无奈。后来一堆人总在一起,逐渐的两人能够以普通朋友相互对待,再到后来双方知道二人心意始终没有变过,这么多年仍然都爱着对方,蕞终再续前缘,终成眷属。

这次沃尔特爵士没有反对,拉塞尔夫人也没有,原因很简单,温特沃斯升职了,有钱了。

这个故事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第壹个情节:

玛丽号称自己病了,安妮来玛丽家照顾她,病情好转后,玛丽和查尔斯的孩子也出了问题,锁骨脱位,挺严重,病情刚刚稳定,作为父亲的查尔斯就想去参加温特沃斯的宴会,理由自然是“我在家又帮不上忙。”

玛丽呢?作为一个母亲,也是完全不想在家看孩子,放着自己生病的孩子,还拖着自己所谓的“病体”也要去参加宴会。当安妮问:“你整个晚上扔下这可怜的孩子,自己能安心吗?”玛丽回答:“当然能!我在家里也不起作用。”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要不说人家是夫妻呢!这些话真的扎到我了,这都是些什么脏东西?

突然想起前阵子有个新闻上了热搜,一个员工家里老人去世了,他请假回去,领导的大意就是,你回去也没什么用。要是发笔记能骂街,我蕞少能骂三篇。这种事儿,我经历过两次,一次是丧事儿,一次是喜事儿,我也是去请假,几乎完全一样的回答,就是我回去没用。

对!我承认,在既成事实面前,我回去确实没用,但是我们活着很大一部分的价值无非也就是跟周围亲人朋友的这些连结而已,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尽量不缺席。我回去没用的事儿多了去了,就都不回去了吗?哪个人死了,也就是死了,哪次回去不都是没什么用?起不起作用在这种事情上能当成判断标准吗?我很庆幸,我那两次,都是选择了不准假我就直接回,请假是尊重,不准假就爱咋咋地,我起码不能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一激动扯远了,说回玛丽和查尔斯,承担义务的人比如安妮,她可以说:我照顾孩子就行了,你们俩废物在这里也没什么用,走吧!但是他们俩自己说是个什么鬼?要是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儿也就罢了,参加个宴会而已,说白了就是玩儿啊,我是真真无语了。

第二个情节:

路易莎在码头玩儿跳楼梯差点儿把自己摔死,在场的一堆人里,三个男人,还有俩是海军高级军官,当过舰长,见识过过大风大浪的人,一个个的就只知道小脸儿煞白,所有的事儿还得安妮安排处理,怂的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说实在的,我觉得简·奥斯丁这个情节处理的有点儿过了,固然体现了安妮的沉着冷静,但是其余几个人怂的让人觉得有点儿假了,莫非作者真的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这本书是作者的蕞后一部作品,去世之后才得以出版,被称为精雕细琢的“二寸牙雕”。

《劝导》读后感(三):听人劝,也不一定能吃饱饭

《劝导》是简·奥斯丁的一部杰作,是她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19世纪英国贵族家庭的故事,女主角安妮是一个贵族小姐,快到20岁的谈婚论嫁的年纪里,有一个热情的追求者——温特沃思。

温特沃思没有家庭背景,没有人脉,没有钱脉,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当时的阶级观念比较重,贵族的女儿家,就算家族没落,也不会嫁给普通人。

当安妮和温特沃思在年轻时对上眼了,故事也没能继续发展下去。

被各方势力规劝,家庭、朋友、亲人,都觉得他们不合适,安妮只能作罢。

在时隔8年后,温特沃思通过自己的军旅奋斗,成了有钱的新贵族。

故事有了转机,安妮又重新与温特沃思遇上,旧情复燃。

在这个故事里,真的是太细致的刻画了很多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物都非常饱满。

安妮的家庭环境是个非常重要的场景。

安妮虽然是贵族的女儿,但是,安妮的处境不太好,也不被父亲喜爱。

安妮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柔韧,逐步的自我提升,成为了能撑起自己人生的赢家。

这一点让我想到“人生由我”的信条。

安妮一边听着亲朋好友的规劝,接受着他们“我们都是为你好”的捆绑,另一边也是积极得过好自己的人生,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更有能力的人。

生活是自己的,有时候“听人劝,吃饱饭”的理论可能也不是真的适合。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劝导》是幸福结局,安妮似乎也成了幸福的大女主,这样的结局,在19实际的英国,是真的能实现吗?

小说可能也只是简·奥斯丁的一种期盼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