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摘抄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摘抄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一):.

“好像她自己在欣赏自己的伤痛,欣赏这种痛苦中的利己主义,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样触痛伤口并欣赏自己的伤痛,我是能够理解的:许多收欺凌、被侮辱,遭到命运的迫害而深感命运不公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是一切邪恶品质的集中体现者。他自私、冷酷、贪婪、无道德感、亦无责任心。而被伤害的人们,越是被侮辱 越是自辱 ;越是受伤害 越是翻开伤口,好似自己承受更大的痛苦 就能给予加害者内心带来更多内疚与不安。最后还是落泪了,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幸好有着正直、善良与爱,还能原谅彼此。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二):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认识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等待的是被侮辱与伤害的人最后怎么了,终于我看到这么一句话“尽管我们被侮辱可是我们又聚在一起,让伤害并侮辱我们的人得意去吧!让他们去诽谤我们吧!别怕...” 所以最终是希望通过原谅与爱来把一切抹去。虽然它根本抹不去。可是人心可以学会淡然,学会放下,拯救自己。不要像涅莉那样为难自己,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

虽然我不大明白资产阶级冒险家是什么意思,但面对最恶之人的自白深深感到“truth”。他嘲笑所有的诗和远方。把金钱看得最重要。嘲笑人的品格与善良。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吗!那些充满阴谋与诡计的总是得逞。我们看到的那些文学作者,那些大学校园里的积极的脸庞,大企业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代表我们信仰的能永远站得住吗?

我在学会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认识世界。 希望善良和机智捆绑。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三):关于《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至今也只先后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与这一部,下一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料想也不会太远。

在《卡》中所体现的那种关于人性的撕扯,确实让我很受触动。

这一部则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是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展开我的阅读过程的。从头至尾,我似乎不停地在刻意关注一些同质的问题:有这样的爱情吗?人们会这样交谈吗?这样的情感外露?却又时时要在神态、动作与细节描写上给人物加以一层不可完全通达纱衣?

诚然,像陀翁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剖白心迹,在我周遭是罕见的,大段大段的自白有一种戏剧感(虽然在古典形式中,自白也是被抛弃的),再则,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有无数的作品是这样写就的。意识流作品在这种形式中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出口。

我后来有所明白的是,没有人是像书中的人物那样去爱的,但他们的爱本身已经抽象出了范式,又将日常的、琐碎的甚至令人难以忍受的爱情细节与过程容纳在其中了。

关于标题所提及的人群,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反倒十分在意在书中以“大反派”形象出现的公爵。

这种对抗(虽然在受施双方是完全不同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双重的,是理念的,也是实际的,仿佛所有人都有一种满意的结局了。

“我”从一开始在写一本书,最后写就了,“令人惊奇”,而故事也自然而然地到了尾声。

相同的不幸,发生在了不同人的身上,过错是不是可被弥补的?

在娜达莎窗口点着的那盏灯,表白了急于见到“我”的心境,又成为老父亲寒夜之中的安慰(当然,书中的安慰常常伴随着伤害与侮辱),这里面有一层神性在。最后的出路,也有一层神性在,与其说是神性,不如说是一种宗教观念,因为在我理解,宗教对于“罪”“恶”这些(在书中具体化的)东西是更有自己的意见的。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曾经用伤口来定义自己,最后又将自己消解在了伤口里,带有一种圣徒的气质。作为一个与基督气质亲近的人,我能理解这样的结局;但毕竟我不是一个基督徒,所以怀疑的眼光还不能消除。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四):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浓雾如锈迹般挂在圣彼得堡潮湿、坚硬的天空上,久久不愿散去,一如善良的人们所遭受的痛苦。心被丈夫与女儿之间的隔阂所日夜牵动的母亲安娜,每天都向自己女儿曾经的恋人——作家伊万打探关于爱女的消息,同时还要抚慰财产被骗走的丈夫,默默承受着亲人生命中的乌云。被恶徒逼至绝路却绝不认输的老父亲伊赫缅涅夫,对已和家庭决裂许久的女儿的爱,如同山林中涌动的溪流一般,隐蔽而又不竭;女儿痴爱的正是那恶徒的儿子这一事实,使他不知如何原谅自己的女儿,便用冰冷的孤独日夜折磨自己。狂热而盲目地爱着新恋人的娜达莎,真相将她美好的期许一刀刀划开,露出的是愤怒、崩溃、尖叫着的灵魂;她的怨恨如水坝开闸般砸在罪魁祸首的头上,却难以伤其分毫。阿辽沙是一阵混沌的风,被爱情驱使却不懂爱情的义务和责任,以至于成为自己邪恶父亲谋利的工具。

轮回的厄运也折磨着另外一个女孩。她是这片黑暗里仅有的光亮,温暖了伊万奔波困窘的生活,解开了伊赫缅涅夫的心结。然而,小涅莉曾忍受的、难以言喻的苦难在她身上继续滋长,直至将她吞噬:作为恶徒公爵另一场侵吞他人财产阴谋的牺牲品,她被迫和她被抛弃的母亲四处流浪,祖父也陷于了是否接纳母亲的挣扎。她始终忘不了祖父和母亲的悲惨境遇和结局:屡次逃离伊万的照顾,掩盖自己对伊万的情感,拒绝伊万朋友的帮助,都是涅莉否定自身存在意义的体现。本就患有心脏病的她最终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段,那些善良的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伊万见证了伊赫缅涅夫、娜达莎父女达成和解并开始新生活的过程,见证了涅莉身上两股力量——厌世与爱世的纠缠不清,见证了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身上的弱点与可贵品质,见证了以公爵为首的恶棍们病态的思想。原谅恶不可能的,但是人不能因为他人施加的恶而持续惩戒自己;对抗恶是必须的,但是不应以伤害亲近的人作为代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作品让我屡次落泪,我不想去讨论它的风格或者手法,里面人们情感的表露才是这部作品的精髓。配角如私家侦探马斯洛鲍耶夫和他的妻子、老医生、伯爵夫人的女儿卡佳等,也都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质朴与高尚。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五):《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读完《罪与罚》和《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之后,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没能接着写《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后的故事即去世而遗憾了,他把最好的作品留在了最后。《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给我的感觉是滑向了毛姆的水平了(但还不及《月亮与六便士》),语言风格也颇相似,与生命末期作品的文字风格差异明显,要收敛得多。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重启创作生涯的第一部作品,也少见的以“我”做主人公。没有什么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角色,这是令人痛苦的,为什么一个作家不能所有的作品都让我深感满足,为什么总是接触到的一个作家的第一本作品就常常成为最令我喜爱的作品,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再读《罪与罚》《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让人担惊受怕地失望,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再读《刀锋》《人生的枷锁》就再无惊喜,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再读《笑忘录》叫人生气。不得不说,其实后读的也都是好作品,只是大概作家写作风格和力量上的新奇已经不能再成为兴奋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一个特点,他好像一直在尽力地写人性的复杂和虚伪,然而当你读完,你心里有美有能量有爱有信心,用笛安的话说,这大概就是在罪恶之城找到的美。我常常在读到一本书的最末一页时会颤抖,因为对于作者将用怎样的简短话语结束这本书,我总是感到紧张,分寸乱掉,总担心结尾会是急切的和不该结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都会有一个尾声,这一部分是他注入他所寻到罪恶之地的美好最集中的地方。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虚伪的描写是我见过最好的了,我就常想起某个人,那虚伪真是如出一辙,那凶狠真是骨子里的。没什么比发现一个人虚伪包裹下的凶狠更令人震惊的了。人性这种东西是天性,纯粹的恶也是天性。我从不相信凶狠之人会变好。娜达莎和卡嘉同时喜欢上阿辽沙是荒谬的,两个人的理由都似乎是他的真诚没有城府,却把他的愚蠢看得太轻。我从不相信,像娜达莎和卡嘉这样聪明的女人会喜欢上愚蠢的人,同样,我从不认为愚蠢的人有纯真的可能,除非阿辽沙是智障,相反,愚蠢的人往往褊狭易怒虚伪。尹珊珊说,先找聪明人,再在聪明人里找温暖的。智慧真的很重要啊!

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最好的作品是最后一本的不多,我想D.H.劳伦斯也许是一个。大多数作家,都在青壮年达到巅峰,五十岁之后几乎停滞了,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生命末期的五十九岁写成了伟大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那伟大的思考,喷薄的文字,还带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读到今天,《卡拉马佐夫兄弟》依然独独在高高的山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