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精选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精选

《意象的帝国》是一本由黄梵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一):拓展观念

本来觉得写作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书中的“第一课”才看到一半就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难道我也可以写作?作者不但提供了写作的方法,还打开了读者思维,拓展了关于文学的观念。带着这种自信继续读下去,作者用类似数学公式的形式手把手教读者如何写出一首漂亮的新诗。读到这里我很惊讶难道作者不怕自己的“看家本领”被广大读者轻松学到,诗歌的神秘面纱就这么被撕开?继续第二第三第四课,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最终能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诗人取决于对书中方法的熟练运用、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判断能力。但是整本书读下来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文学诗歌发展的一种使命感,对于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文学诗歌的渴望。这一点特别令人尊重!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二):极好的写诗入门书籍,强推

说起写诗,很多人更喜欢古诗,因为古诗的形式、格律、声韵更有魅力一些。

但是这无疑意味着门槛,所以写诗变得曲高和寡。

而对于新诗,大部分人没有欣赏的能力,觉得没有古诗的优美,甚至会觉得诗人是在“装腔作势”。

这无疑是对诗的一种很大的误解。

但诗歌是什么?诗歌是心灵与语言的相遇。

语言是它的本体也是它的身体,心灵是它的来源也是它的归宿。

诗歌是最精炼,也是最真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工具。

诗歌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挚热爱,来源于对自己感受的深切观察。

这本书就能教你——利用音乐性、象征、隐喻、通感、三段式结构等整体性方法,再运用局部性手法(主观意象+客观意象),把感受最深的某一体悟写成一首的短诗新诗。

并且让你初步具备欣赏新诗的能力。

这本书的缺点是,第一个章节有点冗长,个人认为可以快速翻看就进入第二章节。

另外,行文偏啰嗦、分段少、没有标注重点,所以阅读起来有点吃力。

但无论如何,非常推荐对诗歌感兴趣的人读一读本书,它能让你热爱诗歌,并用诗歌打开一扇观察生活的窗户。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三):突破写作障碍,先开始写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喜欢写作,一说起写作就压力山大,写作的障碍普遍存在。如何突破写作障碍,让学生爱上写作,投入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黄老师的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很有用的方法:那就是即兴写作,任由思绪自由徜徉,听从非理性指挥,先开始写下来,然后再来雕琢。这与创意写作理论观点不谋而合。

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是总觉得写作有太多的成规和要求,老师天天带着大家读名著、分析名著,名著那精巧的构造让人叹为观止,也让人望而却步;上写作课,老师又总是提各种各样不易达到的要求;课堂写作教学往往是应试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和投注,如此种种,怎么不让学生压力山大?

其实,作家真正写作的过程并非如此,黄老师在这本书中说得很好,作家的写作过程往往是先开始写,他们在动笔之前,也不一定有着完整的构思,他们有着写作的习惯,不停地写写写,不停的试错,不停地修正,然后才出的精品——名著。我们只看到成品,只分析成品,只以精巧的成品来要求学生,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要看到作家完整的写作过程。

先开始写,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写之前有个基本的构思,这很好,可以先打腹稿,但如果真的想不出来该写什么,可以先开始写。随便写点什么都行,慢慢的思路就来了。很多作家都是这样做的。刚开始写出的文章很烂,但也有价值,是后来不断修改的基础。

黄老师还介绍了一种形成自动写作或说自动产生写作灵感的方法,那就是:定时定点写作,我也很赞同,我决定试试看,我相信这种方法会让我的写作更贴近我的潜意识,发挥我的潜能,让写作的灵感不期而至,让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不过,要说一点,对应试写作而言,我想打腹稿是必要的,毕竟考场之上,没有时间给我们试错。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四):意象的帝国

作者在自序里谈到“本书是在讲课录音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既然是“书”,那为什么书里的口语化现象会这么严重?对于作者而言,在课程录音的基础上将口语调整成书面语似乎成了一件难事,亏作者还是个“诗人”。 然后就是作者在书中谈到的“人性的辩证法”,说人对安全和冒险均有需求,这一点我同意。这个观点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其实并不难理解,所以作者能不能不要这里讲完一遍,那里又重复一遍呢?好像读者没有基本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一样……还是说作者压根就是在水字数? 理论说得挺好,可一到举例就让自己的审美露馅了。一个诗人有论诗的能力却没有相对应的审美,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所举的一些所谓“诗人”的“诗”,其语言之粗糙,我只能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诗,只不过是长得像“诗”的分行文字罢了。倒是作者对它们的解读很吸睛,但是看到“诗”的原文我顿时就傻眼了。 另外,书中对“当我们把语言还给彼此……”和“男人在各人的叮嘱和教化声中”两首诗的判断简直是武断而粗暴。前者没有运用意象,可能算不上一首诗,可后者也仅仅是符合了书中所谈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要说它有多好,我看未必。 我只能说,真正的诗人从来都不是从什么“写作班”里走出来的。如果诗歌有一天走到了这个地步,那就是诗歌和人类的悲哀。 “新诗50条”这一部分无胜于有。 (ps:当然,这本书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第一堂课 受用一生的写作观念”在我看来是最值得阅读的部分。其次就是作者对所举范例的文本细读工作做得很到位,很适合诗歌初学者,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对策兰的《死亡赋格》和庞德的《地铁车站》的解读部分。)

建议想写现代诗的人先去写,而不是抱着“走捷径、事半功倍”的心态来看这种“写作指南”之类的书籍。 多阅读;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一些时间,放宽心,别给自己设限,世界上的天才没那么多,所以不是你也很正常。

《意象的帝国》读后感(五):解锁创作灵感 |《意象的帝国》读书笔记

读黄梵的《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仿佛给我们的创作灵感加上了一剂加速器,迅速点燃大脑中的创作力与自我表达,让我们也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诗句。

诗歌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共分为四堂写作课,每一堂都引导我们去探索诗歌创作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堂:受用一生的写作观念

黄梵告诉我们,陈腐的观念束缚了我们的思维,要想创新,就必须走出旧有观念的框架。他总结道:“你要做的只是意识到观念的重要,并改变陈腐的观念。”

第二堂:学会写出好诗句

诗歌就是意象的表达,英文中称之为Imagery。他教给我们四种模式来练习写作,建议先写好一句诗,而不是一整首诗。

第三堂:新诗写作的核心

黄梵强调要让诗句更贴近诗人自身的声音。这一步才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所在。

第四堂:写出整首诗的若千方法

黄梵细致讲解了“写出整首诗的若千方法”。他说,好诗中的自由要少于坏诗中的自由,好诗中的逻辑要多于坏诗中的逻辑。这样,我们就有信心更接近诗歌创作的最终目标。

读完黄梵的《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我发现它提到的创作模式和赏读诗歌的切入点,让我称之为现代诗的显微镜,或者一把解析诗歌意象的钥匙。

这本书让我们不仅能够陶醉于诗句的优雅,更能够看清文字背后的秘密。

在这里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启发你,开启创作之门。

祝你: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倍丰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