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精选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精选

《吃食和文学》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一):走进汪曾祺的美食世界

汪曾祺是享誉的海内外的知名作家,他是沈从文的学生,从西南联大到现代,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经历丰富而多彩,尽管经历了磨难与起伏,可是文学始终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汪曾祺一生只创作短篇小说,而没有长篇小说,对此汪曾祺的解释是他只会写短篇小说,而且也没将短篇添油加醋弄成长篇的意愿。

不过在阅读了汪曾祺的散文之后,倒是觉得对于汪曾祺来说,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一部长篇,他在其中作为主人公而存在的,与人、与他人在关系上要做到舒达,有人称赞汪曾祺为“最后的士大夫”,在我看来,在将生活实践艺术化这条标准上,汪曾祺也堪为士大夫水准了。在阅读汪曾祺典藏文集,《吃食和文学》时,觉得汪曾祺有点像清代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汪曾祺更胜于袁枚的是他自己擅长烹饪,在家中时常招待朋友,其特色菜肴也备受好评。

各地风物与美食相关,汪曾祺有人记录了不少地方美食。在《唐巴拉牧场》一文中,他向我们讲述了唐巴拉牧场上马奶酒和手把羊肉特有的风味,与蒙古吃法不同的是,唐巴拉牧场上的哈萨克牧民会在羊肉下面衬上面条,将羊肉切碎,客人们一起捞肉吃面条,一种豪爽的吃法令人神往。在《昆明的果品》中,他讲述了当地特有的宝珠梨,还有一种梨叫做火把梨,因为皮色黄里带红,有的竟然是通红的,因此只要太阳一照,就像一个个的小火把了。

汪曾祺对饮食文化有着挖掘和理解,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从《东京梦华录》中解读宋代的美食文化,认为宋代的饮食并不奢华,简单而清淡才是其根本。宋朝人喜欢吃面食,我们现在叫做主食,他们叫做丛食。汪曾祺翻阅了诸多宋代美食书籍,发现宋代并不食用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在明代才开始广泛食用。

在《菌小谱》中汪曾祺写下了关于食用菌的美食记录,冬菇要用凉水发,才能有特殊的香气,鸡枞是一种名贵的菌类品种,样子最好看的要数鸡油菌,个大正圆,可是据说中看不中吃,味道确实不好。口蘑,黑蘑,汪曾祺对自己吃过的食用菌都做好描述。

汪曾祺不同于一般美食家的地方,就是他能自己做饭,精通饮食之道,所以读他的文章亲切而有趣味是必然的。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二):《吃食和文学》|饮食,是一件最简单也是最讲究的事

说到吃,就想起蔡澜曾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可不是么,人生,如果没有有所喜爱与享受,那还活个什么劲儿呀。但人生,若只知吃喝,那又该是多么无趣呢。

我一直挺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的,究其原因,也许是那些文字真的很接地气吧。汪先生的文字平实质朴,自然不繁杂,没有刻意,也不追求词藻华丽,他的每一句话就像是某个熟悉的长辈在跟你话家常一样,那样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却又字字珠玑,手到擒来。

从某些方面来讲,他的作品语言里是充满了古拙典雅的气息的,行文简洁不刻意修饰,这种朴素平实,也许正是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淳朴和善、自然不造作的民风气质。

《吃食和文学》这本散文集主要讲的自然是关于吃的东西了,但又不仅仅只是食物,作为一个爱吃也爱做的人来说,怎么可以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呢。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汪先生的一生经历过不少运动,也遭受过不少生活的揉搓,对于任何事情自然也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感受与见解,对于食物自然也是这样。他所到一个地方,所吃到的每一种食物,他都有着很不一样的、深刻的感受,时隔几十年,想来依然如昨日般记忆犹新。

这里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里,他看似在简洁平淡地给读者分享自己所认知到的每一种食物,实际上他又在借食物之力向读者传递如何去创作文学作品,更是毫无遮掩地表露了当时自己的处境与际遇。从这些关于饮食生活的点点滴滴上看,汪先生是一个非常坦诚感性的人,他不扬长也不避短,说起自己被捉弄,言语里依然是饱含着怀念的感情。

汪先生足迹遍布东南西北,书中提到的某种食物很有可能就是你家乡的味道,基于这一点,就让人感觉很亲切。所以,在《吃食和文学》里,有某些食物是能勾起我们对于童年的回忆的,比如炒米,现在几乎都不会有了。但我记得在我童年时,每每家里来客人,总要泡一碗甜甜的炒米茶,妈妈还会在里面放进三四粒蜜枣。另外,大年初一,那时候汤圆很少做,就用甜甜的炒米茶代替,寓意新年伊始,甜甜蜜蜜。

再比如霉苋菜杆,这跟臭豆腐相似,既臭又香,小时候没有很多菜吃,这个菜是夏季佐粥的良配妙品。记得腌制这个菜我爷爷是很在行的,别人腌制到可以吃时,会有硬芯,不会霉软,口感就会差很多,但我爷爷做的,就是“外酥里嫩”,臭香可口。制法还是有讲究的,我依稀记得,里面得加白矾。现在虽然街上偶有,但也不多见了,而且一盒一盒买的也远没有自己家里腌制的香味了,总之口味是不地道了。

《吃食和文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东西,也是汪先生对吃食的喜爱和讲究的态度,也是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与修养的体现,更是他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切的一种回顾与怀念。

一本关于吃的书,里面却有叙述,有传递,有思考,有遗憾,有怀念,真真是一顿思想和感情丰富的营养大餐。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三):《吃食和文学》在美食中体察人生的酸甜苦辣

印象里,汪曾祺先生一直很擅长写美食。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曾将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汪曾祺先生的描写让我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高邮的咸鸭蛋究竟多好吃?

文学和美食都是美好的事,只讲美食,很容易变成菜谱;而只谈文学,那天下文人数不胜数。能把美食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 说起这方面的大师,非汪曾祺先生莫属。“汪曾祺的作品,有着各种味道,酸甜苦辣都沾点边儿。”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更像是在分享美味的同时,分享人生。“他写的吃喝,只可咂摸其中的文学意味,依样画葫芦准得砸锅。”《吃食和文学》这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先生不同创作风格的文章,有甜味,有辛辣,读这本书,有助于了解汪曾祺先生的全面的创作风格,可读性极强。尽管他将自己创作的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有意识地向读者呈现世间的美好事物,描述生活中好玩儿的一面,但是汪曾祺毕竟生活在当下,经历过不少运动,也受过一些揉搓,有着各种感受。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在看似平淡的叙说中,也会带点寒凉,存些棘刺,让人有所触动。

《吃食和文学》是一本短篇合集,你可以不必付出大段的时间去阅读他,偶尔兴致来了,展开书中其中的一篇,几分钟便可以阅读完,享受在美食和文学中徜徉的快乐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含着点纯真的味道,善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比如《葡萄月令》中“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读着十分童真浪漫、有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吃食和文学》在讲述美味时也经常点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在《葵·薤》这篇文章中,作者讲到曾经是“百菜之主”的“葵”现在已很少被人知晓时,汪曾祺感慨:“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汪曾祺先生的描述并不浮于表面,一篇描写食物的文章,不仅有科普的意味,还能品味人生,揭示百态,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四):《吃食和文学》——在美食中体会文化,品味生活

吃食与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人们说饮食即文化,没错的,美食是人们生活中最有意趣的那一部分,文学来源于生活,美食更是不可或缺的素材,当美食与文学融合在一起,写就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吃食和文学》是“典藏汪曾祺”系列丛书中的一部,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作品,读者们在流畅自然的文字中,去体会美食与文化的关联,去品味生活的真谛。

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有着最寻常的吃食,他和我们谈萝卜、豆腐、蚕豆,也谈栗子、面茶、豆汁,看似随意,却别有一番滋味。他将自己的创作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浸润着恬淡平和的生活。先生带我们品尝百味,去体会美食之妙,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真的是应有尽有。在唐巴拉牧场喝喝马奶子、吃吃手抓羊肉;在梁山吃一吃东平湖里鲜活的鱼;在泰山顶上品一席夜宴。这样多的美食,调动了我们对食物的回忆与想象,对吃过的东西有所回味,对没吃过的东西有所向往。

不得不说,汪曾祺先生的确是作家中的美食家,他不但善写美食,能够为我们描述出山南海北的美味,更有几道拿手好菜,清新爽口的拌菠菜、香甜的干烧小萝卜、颜色红亮的乳腐肉、酥脆的塞肉回锅油条,都让朋友们赞不绝口。汪曾祺先生总能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们在美食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美食不但美味,还包含着每个人的独特记忆,故乡、故人、往事都寄托在食物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故乡和昆明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坐标。故乡的炒米和焦屑、质细而油的咸鸭蛋,这些都是故乡的味道。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待了七年,其中五年在西南联大读书,两年在中学教学,那段在昆明的时光对于先生来说是难忘的。汽锅鸡、油淋鸡、锅贴乌鱼、酱鸡腿、火腿月饼都是昆明的美食,而当那些美食与那些人、那些事交融在一起,当那些回忆再一次落于行云流水的文字之上,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先生对于昆明特殊的感情。生活中有无数种味道,文学就能呈现给你无数种的滋味,却更加动人和感人。

生活的快乐有很多,美食当然是不可错过的。在这煎炒烹炸中,在这酸甜苦辣里,汪曾祺先生在文字与美食间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纽带,让我们领略到那从食物中透露出的人生百态和世间滋味。生活是如此繁杂,唯有文字与美食不可辜负!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五):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汪曾祺老先生在美食中寻找治愈系力量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总是格外受读者青睐。他写美食,写亲人,写朋友,也写生活百态。在他的笔下,从不缺少真挚的情感表达,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其文章才会给人以灵动和温暖的感觉。

记得在《吃食和文学》一书中,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对父亲的评价很到位。他说,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有各种各样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沾点边儿,有意识地向读者呈现世间的美好事物,描述生活中好玩儿的一面,但又切切实实地活在当下。

的确,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生经历过不少事情,却一直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缺少的。换而言之,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饱含治愈系力量,既能够让人感受到来自的心灵上的宁静,也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有句诗叫做“采葵持作羹”。汪曾祺老先生很好奇“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蔬菜。后来,通过大量的考证,终于弄明白原来“葵”指的就是冬苋菜。这种菜叶片圆如猪耳,就连叶梗也是绿的,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方可以见到,常常被用来做汤。

时隔几千年,葵虽然有了新的名字,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对此,汪曾祺老先生感慨到:“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所以,年轻人要多积累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

也许一些东西一开始吃不惯,但吃吃,就会品出味儿来,毕竟人的习惯也是随时会改变的。这句话同样适合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一个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一定是敢于挑战自我的。而人一旦决定迈出舒适圈,未来也会发生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即使离开,还是心有牵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那个年少的自己。汪曾祺老先生对故乡,同样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汪曾祺老先生就对故乡高邮记忆里的美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比如,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准备的炒米,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且连装炒米的坛子都是固定的;比如,咸鸭蛋是高邮一绝,在端午节大人们还会给孩子打“鸭蛋络子”,这与其他地方吃粽子的习俗明显不同;又比如,蒌蒿、枸杞、荠菜、马齿笕等野菜,吃起来也是很有味道的……

这些食物在如今看来也许称不上有多珍贵,但在汪曾祺老先生所生活的年代里,却是宝物一般的存在。当然,即使到如今,有些人还是对这样的野菜情有独钟。他们吃的是回忆,也吃的是健康。

汪曾祺老先生是作家里公认的美食家,他喜欢做菜,也喜欢调配食材尝试新菜。从买菜到做菜,再到家人围在一起吃菜,这样的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为此,汪曾祺老先生曾说:“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后来,又说:“凡菜皆达于极致,浓就浓到底,淡就淡到家。这样才称得起是‘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小说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当汪曾祺老先生将吃食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诞生了如今读者所看到的生活哲学。其中,不仅有来源于日常的小确幸,还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内容,读起来总是令人心情舒畅。

《吃食和文学》是一部很有趣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汪曾祺老先生关于美食的文章,充满质感的精美装帧,如同一道恰到好处的开胃菜,重新点燃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