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有至味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有至味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有至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一):入情入味,妙不可言—评《人间有至味》

『酸甜苦辣咸』人世间的五味自成一体地构成了某幅美景图耐人寻味。于那至情至性,善于捕捉细节点滴的作家汪老而言,他的散文集《人间有至味》无疑从方方面面的角度向我们这一众凡夫俗子呈现着属于人世间的味道,赏鉴不完的巨幕画卷。

作为汪曾祺生活散文精选典藏文集之一的《人间有至味》,它用简朴动人的文字,生动含情的感染向用心生活的人打开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也许有人会所,书中集结的文章其实都是很多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小事,小话题,但是经由汪老妙笔生花的创作,我觉得自己除了百读不厌外,更是回回在不同的时期品味出不同的味道来。

早前,我其实也看过这本散文集了。但是此刻手头这本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人间有至味》却带给我别样的阅读新感受。相较于以前零零碎碎地读其中的某些文章,又或者是图文并茂的读本,本书的特色就在于不加以过多的修饰添彩。唯有保留那最质朴的文字作品让读者细细品读。没有过多的分心,唯余那潜心入味地感受,其中的精彩自然让我在翻读的过程中意犹未尽了。对于这本书册,本书的编者非常有心地考虑到了读者们的阅读需求,文字的间隔,字体的大小设置均非常地妥帖,适宜读者长时间细细品读。有乐,有味,有思。这三大版块的内容将真实的,喜欢在一起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露于我们的面前。这里不仅有美味;这里更有美景;这里还有着家庭琐事下的脉脉温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借由着书中的文章联想着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故乡的食物》这篇文章就让我触动满满。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汪老提及了不少故乡的美味佳肴。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慈姑汤----当然,这些美食有些我也吃过,也有未曾品尝过的。但是借由着文章,我觉得认识这些美食已经不是主要的侧重点。事实上,这些美食背后的思乡之情才是最让人回味的。在美味的背后是曾经成长过往的回忆,童年的追忆,更是对久别的故土的想念和迷恋。对于我这个同样离别家乡数十年的人而言,我觉得这篇文章最能勾起我对曾经的追忆。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二):人间有至味

《人间有至味》是汪曾祺老先生写吃的大全集。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有乐,有味,有思。汪曾祺老先生大概也是吃遍天下美食之人,不然这天南地北的食物,怎么会了解的这么清楚。曾认为汪曾祺老先生会在书中写一些山珍海味,龙肝凤脑的珍馐美馔。实则都是寻常百姓家的菜肴,如:地瓜,萝卜,黄豆,韭菜花。这些寻常食材,在汪老先生的笔下,却又能翻出百般花样。在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中关于饮食、地方描述的一些文字,读起来很有趣味。既有人间的气息,又脱离了生活的俗气。这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文字如涓涓的流水,舒缓而沁人心脾,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他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生活,通过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受,让读者体会平凡生活中的新味道。不曾详细的了解过汪曾祺老先生,此次特意在网上查询他的资料,原来他是江南人,是江南的土地滋润了他特有的灵性。汪曾褀老先生写的文字,平平淡淡的,极为细膩的,又亳无雕琢痕迹,其实却蕴含着某些生活的小哲理。很惊叹汪曾褀老先生对生活有如此细致地观察,敏锐地体验。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浓浓的兴趣和热爱。 在《米线与饵块》文中写到,汪老先生当年在昆明时,最流行焖鸡,鳝鱼,叶子米线,一九八六年他再回昆明,发现不仅城市大变化,连这四种米线也无迹可寻了。代之而起的是到处都卖肠旺米线。这让汪老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肠旺米线能把他熟知的四种米线打到。是因为焖鸡,叶子没人爱吃?费工?不赚钱?好像都不是。实际上,食物也会如人世一般更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人间至味是清欢”。为何人们不爱繁华,却爱清欢?当你渐渐地老去,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脑海里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去过的地方,除了南腔北调,再重要的不同就是吃的了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尝尽天下美味后,在你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还是最初的味道。尝尽百味,都不如最初的味道,一次味蕾的满足,一次记忆的封锁。汪曾祺老先生写的各种菜,在细细品味之下,越觉得人生,就像是各种各样的菜品,品人不同,味道不同,人生就不同。活在这凡间,可以尝一尝诸多美味,可谓是不白白走这一遭!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三):平淡,简单,欢喜

《人间有至味》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师从沈从文,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大概是因为毕业于西南联大,对那里有些深深的眷恋和真挚的情感吧,文中大部分都是写发生在昆明的故事!看这本书挺有意思,发现很多事物都具有关联性。这书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而我恰是江西人。作者汪曾祺书里面写的大都是在云南故事,云南菜,西南联大,而我上周刚从云南旅游回来,所以无论是云南的米线,云南的花饼,昆明的故事读来都十分亲切,仿佛不久前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汪老的书里面还写到了温州人“林斤澜”和温州话,温州菜等等,我虽不是温州人,却在这生活了七八年,温州已然成了第二故乡,所以读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也是有所感,所思,所共鸣。尤其是汪老写道文艺工作者应该要多懂一些方言,但是温州话却一句也听不懂,我深有同感!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至味》是三“味”一体的汪曾祺散文精集,汪曾祺的散文脍炙人口,讲究“至味”二字,“至味”之中不止有美食的美味,更有生活的趣味和人生的况味。因此,《人间有至味》将汪曾祺的精华散文整理为三部分:1、有乐,赏玩草木鱼虫;2、有味,品味四方食事;3、有思,怀写故乡亲朋。相较其它选本,《人间有至味》的独特在于选篇类型更具说服力,不止美食,汪曾祺还写了很多趣味十足的奇人奇事,他怀念父母、故乡的文章也使人鼻酸。可以说,这本三“味”一体的《人间有至味》里,有一个原原本本的汪曾祺。

我有时候会焦虑,不知道生活怎么过才好,孩子怎么教才对,工作怎么做才提升? 而汪老用最至简的道理告诉我: 想看的花朵就在身边,不必四处寻觅,只需细细欣赏。想要吃葡萄,自己种啊,想吃梨,上街买去。想要教好孩子,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来设计。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母最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父母,应该尽量保持一颗童心。看着这些是不是豁然开朗了?人间有至味就是这样平淡,简单,欢喜!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四):一花一草里的烟火人间

中国有很多散文家,而汪曾祺却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很早就知道老先生的声望,直到现在才来拜读这部散文。汪曾祺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很多年,作品里很多描写北京特色的事物,让我找到了很多共鸣。这部散文分为三个部分,赏玩花鸟鱼虫的人间乐事,品尝各地特色的人间美味,回忆故乡亲朋的人间友谊。

人间乐事

一花一叶一世界,一草一木一天堂,一夏一秋一世间。记得小时候我就喜欢种些花花草草,养过先生笔下描写过的凤仙花和鸡冠花,当然那时候还不知道“指甲花”就叫凤仙草,只知道涂指甲很好看,毕竟每一个小姑娘都是爱美的小公主。看到描写北京的花草倍感亲切,玉渊潭的洋槐花,钓鱼台路的枸杞还有代表秋天的梧桐,在先生的笔下描写后,勾起一段段回忆。

玉渊潭

人间美味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民族了。美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我们不仅吃得饱还讲究吃得好。这部书多讲的是云南美食,有幸去过云南一些地方品尝过一些美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美食,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自然会产出很多美食,尤其菌类鲜美无比,我最爱吃的也是云南米线,高汤配上各种新鲜食材,简直人间美味,吃完一锅真的会感到人生满足。

人间情谊

想起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勾起了许多对故乡的思念。先生也是离家到北京,后来因为工作又去了很多地方。我相信我们最爱的地方还是家乡,哪里有我们小时候的记忆,有一起长大亲朋好友,有很多很多回忆。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离家便是一段漫长心酸的路程。一封书信承载着多少情感,跨越万水千山,链接彼此的心。我们的朋友,亲人甚至是爱人,因为现实的残酷,分隔两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世人谱写出多少相思的诗篇。

北京的秋

记得小时候在太阳底下看蚂蚁搬家都能看很久,那种单纯的去研究一件事的纯真态度,我们越长大反而越失去了。生活本来艰辛,我们经常忙于奔波,忽略了生活本质的美,少了发现生活美的能力,停下来放慢脚步去欣赏一花一草一虫一鸟,慢慢品味生活的美。散文就是有一种魔力,用优美的辞藻描述着世间的一切,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似曾相似。

最后,我觉得这部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配图,只凭想象那些美景美食还真是意犹未尽啊。

《人间有至味》读后感(五):道不尽的情味

第一眼看到《人间有至味》这个集子名称,还以为是汪曾祺先生——这位“顶级资深吃货”在分享毕生的珍馐美味,细细翻来却发现是在讲情味。所谓“人间有至味”即是行走于人世间所品尝和体会到的颇为极至的情味。

所谓“味”,就其表面来看就是指味道,只有食物进入口腔与舌头产生反应,我们才能品尝出到底是酸甜苦辣哪种味道。所以“人间有至味”少不了要写些美食。最初结识汪老,便是小学课本里的端午美食——高邮的咸鸭蛋。作为一个“菜鸟吃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汪老笔下的美食是色香味俱全、热气腾腾、活色生香的。比如《米线和饵块》一篇,汪老就介绍了彼时还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时候和九十年代重游昆明时他在昆明街头尝到的米线和饵块,既介绍了饵块与米线的制作方法、品尝起来的味道,又介绍了有点儿介乎于民俗和文化层面的名字由来以及制作方法的传入和传播途径。很简单的吃食,很诱人的美味,短短的篇幅,如纪录片一般地仔细记录,却道出了地缘影响和岁月流转。

“人间有至味”,这“至味”不仅仅只有美味,更有道不尽的情味。这本汪老的散文集子并没有仅仅着眼于他笔下的吃食,更是记录了先生见识过的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那些铭刻于心底的与师友亲朋的二三小事。

“至味”,颇为极致的情味。情味,或多或少,大抵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些。但这个“至”字却不是谁都当得起的。汪曾祺先生,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殁于九十年代末,经历了近代中国变革最为巨大的几十年,有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有山河破碎的风雨飘零,有战争的洗礼,有改造的艰辛。基于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沉淀下来的文字应当是配得起一个“至”字的。汪老的文章短小精悍,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切入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生趣盎然的阅读体验,字里行间细细咂摸又有着道不尽的人生情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味”是食物滑过舌尖带给我们的感受。但在汉语语法里,人们又常用“味”来形容一种饱经沧桑后有丰富阅历的人生境界,这种饱经沧桑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就如同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一般珍贵、美好。

嗯,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