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拉摩的侄儿的读后感大全

拉摩的侄儿的读后感大全

《拉摩的侄儿》是一本由[法]德尼·狄德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摩的侄儿》读后感(一):恶的艺术

拉摩的侄儿毫无掩饰地展现出了一个“本真”的“他”——一个极力拥护“恶”的艺术的“他”。

这首先要从天性说起。

人的天性是上帝预设的,也就是说本质先于存在。而在如何对待天性的问题上,拉摩的侄儿主张接受和顺应自然天性,任其发展;如果一个人天生不具有高尚品质,他也可以利用好自己的“卑鄙”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就像对话中的“他”一样,在“作恶”方面做到出类拔萃,并引以为豪。是的,他的确可以从自己的恶习中受益。其手段之一是“道德的惯用法”,也可以称之为“欺骗的艺术”,各行各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背离真相;另一途径便是启用“表演的艺术”,阿谀奉承或扮演丑角,以便在保护人那里安营扎寨。“表演的艺术“为了苟活,而“欺骗的艺术”通向发财致富。

这本书被恩格尔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个人认为是有失偏颇的,音乐家拉摩的侄儿和哲学家“我”并非势均力敌,作为哲学家的“我”虽有“辩”的部分,但大大缺少“证”的过程。

《拉摩的侄儿》读后感(二):第二個目的

「拉摩的侄兒」,講一個多才多藝、天賦異稟、性格直爽、思想圓滑的青年,愛學習勤看書,罕見的人才,哈哈。他否認人性中任何高尚的品格。將發財作為目標,發財以後的樂趣只是:吃喝玩樂,為所欲為。美徳對他來說是,「難以造就,難以保持,甚至是艱難而致命的」! 世上只有「甜滋滋的謊言」和「苦澀的真理」,他坦率地說出了社會的現實。

壞人還真沒有他的坦誠!哲學家則認為:因為這樣的現實,而將人生意義歸於「欲望的滿足」,那是可憐的⋯⋯因為曾經的挫敗,而讓理念的崇高和人生的豪邁歸於寂滅,認為它們在普遍的人性和漫長的歷史中,不該存在或者不能實現,即是犬儒。拉摩的侄兒是犬儒三期的典型症狀,哲學家或許是犬儒一期了噢。

一場「真小人」與「偽君子」舌戰機鋒,好看!「誰最後笑,才笑得最好」!小說是開放的,并沒下確定的結論,因為「道德評價并不是終極的評價,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狹隘的善惡領域來理解人的本性和命運。」(特里林)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自身異化了的精神世界一節,對此進行了創造性解讀。

《拉摩的侄儿》读后感(三):拉摩的侄儿

狄德罗的这本《拉摩的侄儿》有点伏尔泰小说的感觉。

狄德罗作为一位哲学家跟音乐家拉摩的侄儿的对话。哲学家与一个社会混混展开了一场对话,滔滔不绝的是拉摩的侄儿,经常处于震惊的是哲学家。

哲学家还在用世俗的道德与秩序进行思考的时候,拉摩的侄儿手脚并用,比比划划,口若悬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哲学家讲着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做的鸡鸣狗盗的事。

拉摩的侄儿也有一个音乐家基本的素养,哲学家好奇他为啥不正正经经做个家教或者搞点创造。拉摩的侄儿反而用哲学的方式讲述着这些理想主义的天真是如何不可能。

哲学家又好奇这样会给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与教育,拉摩的侄儿觉着哲学家真是好笑,这个世界如此虚伪,不是应该早早让孩子们看到真相能活的不那么难过吗。

哲学家还在惊叹拉摩的侄儿为何敢如此直白时,拉摩的侄儿说自己还要去为一口饭“讨好”别人。拉摩的侄儿走了,剩下哲学家原地石化,内心一片混乱……

《拉摩的侄儿》读后感(四):对话体写就的思想碰撞

在世俗眼光里,拉摩侄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赖、骗子。但是他对此并无羞耻之心,反倒是坦坦荡荡——。这个缺乏道德约束感的怪人,偶尔也会吐露出几句真言。他既会透彻地剖析世人崇尚的美好品德,又会轻描淡写地披露隐藏在追求艺术背后的利益驱使。他歌颂告密奸贼的高潮技艺,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人事,他反复诵读经典著作······他的耳朵在音乐的陶染下愈发灵敏,但他的心却随之麻木。他对音乐美如此敏感,对道德美却视而不见。

当他将从天性获得的优秀品质表现出来时并无炫耀之意,而将从天性获得的恶劣品质表现出来时,亦无羞耻之心。

如果一个人很懂知识,懂到能教别人的程度,就不会去教了。若是真懂,他们会花费毕生精力钻研知识。只有学到中途和末尾,始端的朦胧之处才会明朗起来。只有毕生钻研某一门学问白了头的人,才能写出经典著作。

他说,“笨蛋”是最可怕的修饰语,因为它标志着平庸和最大程度的轻蔑。一个大无赖是无赖,但绝不是一个笨蛋。

他说,金钱就是一切。其余的事情,没有金钱,便毫无价值。

他说,如果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好人,我是不会妨碍他的。若是那个分子注定他要成为他父亲那样的无赖,我即使费尽力气要把他培养成正直的人,也没有用,说不定对他还非常有害。

只根据一个行为便对一个人的性格做出评定,未免太快了些。

《拉摩的侄儿》读后感(五):但愿我这苦再受四十年左右就行了,不要再长了。谁最后笑,才笑得最好。

全篇是以拉摩的侄儿和哲学家的对话来展开的,揭露了人性的复杂,哲学家更多的是游离于现实之外来看待现实,这是一种抽象化意义上的概念,他其实并没有真实的去了解这个社会和现实究竟是怎样的,就像“高举于水星的运行轨道”一般静观着人类的各种哑剧表演,而拉摩尽管他也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人,但他自己也说过,他就是现实中的人物,他是脚踏实地的,他无法像犬儒主义的第欧根尼那样,他需要和现实的人一样有自己的欲望,但同时因为他清楚社会上的不公和权力关系,所以他选择以表演的形式来获取,并且他认为比起“恶”来说更可怕的是平庸。

拉摩认为:人与人之间被需要的状态,因为被需要而产生利益联结,其实超越物质条件、阶级身份。所有豢养小丑的人同样离不开小丑所带来的欢乐,哪怕他们多么高高在上,他们也是他们所豢养的小丑眼中的小丑。在这场庞大的人间哑剧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小丑的角色。

与哲学家相比拉摩的侄儿是“恶”的,他对现实的权利和规则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这些存在欺骗和表演的成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