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异端读后感摘抄

异端读后感摘抄

《异端》是一本由[美]史蒂文·纳德勒[美]本·纳德勒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端》精选点评:

●人的主观哲学信仰总是跟自身利益相关, 比如国家法定信仰,与统治者的洗脑相关。 个人信仰根据社会风气或者自身经历相关。 社会推动某个信仰例如牛顿思想或马克思思想是因为牛顿的思想给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马克思思想对社会发展带来遐想与推动力。

●不看也行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异端”时刻,但往往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可能只有那些坚持自我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令人失望的画本,全没有mind blowing的瞬间,没有针锋相对的思想碰撞。在温吞中行进,相对平庸。

●人啊,还是不能放弃思考。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来自美国的当代哲学家史蒂文·纳德勒显然对老子的这句话颇感赞同,他和儿子漫画家本·纳德勒一起,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重新演绎哲学。父子二人强强联手,用绘图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文本说教。这一次,我们换种方式“读”哲学,说不定哲学就变得轻松易懂了。

●喜欢这书的画风,人物形象都挺可爱的,除了因为我脸盲认错了几次…… 比起大段的哲学理论叙述,感觉这个书更多的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诞生过程,引导你读下去,不会很枯燥。

●"没有异端,世界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喜欢封底这句话。

●2019097

●三星半。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论述了十七世纪几位重要哲学家的观点,相对当时教会在思想领域强大的统治力量,不放弃思考权利的他们都是异端,他们展现了思考令人恐惧又令人着迷的强大力量。虽然好读又有一定启发性,但画的太丑了。

《异端》读后感(一):因为太长短评塞不下

我有两个方面想说!

第一个结合三体,书里面的外星人入侵地球,先封锁掉我们在发现新理论这个方面的可能性,这真的是一个好手段。这本书上但凡涉及物理学上的进步,没有一个不是在前人的“脑洞”上发散出来的。实验是用以证实推理的,把大家的脑洞筛选一下,它的重要程度对于我们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来说还是居于首位的。但是万一前人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被消耗殆尽了,那时候的科学界大概会是怎样呢?我就觉得三体那个场景就是相当有既视感了。

第二个想说我物理差是有原因的,只要涉及到神学哲学物理理论我基本上就脑袋跟不上翻页的速度,完全想象不出来那个场景,我就是一个对抽象定义很没有想象力的人。这虽然是个漫画,但我每一页都停了很久,因为反复斟酌他们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幸亏这是个漫画,如果是文字,我估计翻开第一章就合上886。对于我这样的没有一点点抽象思维的人,这部书真的太完美了,它有画能够帮助理解,而且让那些名词更有记忆点,不愧是被评选出来的年度之书!

《异端》读后感(二):我思故我在

以漫画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各个历史先贤的思想浓缩在一幅幅创意的画作中,还是蛮有意思的。虽然内容并不见得有多深刻,但作为哲学科普启蒙仍有蛮不错的指引作用。

从众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类与生俱来的群居天性使得人们不可能脱离大众而独立存在,从众意味着更低的风险、更安全的生存。而背弃大众,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端则会让人极为不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类的发展进步正是靠这些前赴后继的‘异端’们来推动的。

被当成异端并不可怕,怕的是害怕成为异端而放弃了思考,束缚了行动。如果所有人都站到了你的另一端,告诉你是错的,如何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我觉得当不在人云亦云保持思维独立的时候,当选择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洗脑的时候,就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我思故我在”,个体思想上的消亡即是死亡,此后数十年不过是复制粘贴而已,一如行尸走肉。

书的最后,画着一枚正在坠落的苹果。这枚苹果和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如此相似,如今正穿越时空而来,也许正砸在你我他的头上...

《异端》读后感(三):好可爱的画风

《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的画风好可爱啊,作者史蒂文·纳德勒、本·纳德勒是父子关系,一位是哲学家,一位是插画师、漫画家,配合的很默契。这是我看得第一本哲学漫画书。看完后的感受就是——懵。内容密集,人物众多,所以对于哲学小白的我来说,贪吃一口气看下来难免有点晕,但那种互怼的氛围,看得人很欢乐呀。

异端,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异己思想、理论的称呼。依此,作为“非主流”的乔尔丹诺·布鲁诺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被判处终生监禁,软禁在家中;勒内·笛卡尔、布莱士·帕斯卡于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被人从三楼的窗户扔了下去……这些捍卫真理的殉道者们,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是可爱,比起文字的形式更具趣味性,不枯燥。

《异端》读后感(四):有趣的画风,瞬间让人变成更会思考的人

当成异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而为人却放弃了思考的权利。说的挺好。

全书以1600年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为开端,带我们游历了1640年的莱顿,1646年的巴黎,1650年的剑桥,1670年的海牙,1686年的汉诺威和1689年的伦敦……

在书中,伽利略、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牛顿……等等哲学家收起了课本中的严肃形象,“亲自上阵”演绎自己的“异端”思想与“动荡”生活,通过极富创意的分镜头和诙谐幽默的台词,我们看到了他们用真知对抗教会、皇室的过程,以及彼此会面和辩论的战况,仿佛回到了哲学诞生的现场,也得以见证许多改变历史、开启时代的关键时刻。

看了这本书,对这些人没有太多了解也会因为有趣的画风被深深吸引,之后就能照单接收书里的内容啦!

小书签也是给我迷的不行,夹在什么书上都觉得有趣!

《异端》读后感(五):异端 进击的哲学现场 01.06

出于最近对哲学问题的好奇,和读完《醉步男》后,对其中形而上学的思考【也是因为最近手头非虚构类的图书里面以为这本漫画形式的比较好读(误)】,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最近“哲学三部曲”的第一本。看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漫画,但延伸内容其实还是很多的,需要查找思悟的更多。想要浅显地读一读很容易,但是要真的弄明白还是挺花时间的。

十七世纪哲学家们的思辨大有一种百家争鸣的即视感,想要一一列出打算回头整理个导图看看,看完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1. 有关于哲学这个门类的全新认识。以前总是认为哲学是纯文科学科,看书的过程中看到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这位我倒是知道是哲学家)这些理科中的大拿们出现,一开始还满脑子问号。初读的时候,也觉得哲学家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思考会不会太没有必要,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和我们现在学习的自然科学体系关联是如此之大,也真是因为这些人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才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诚然,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他们其中的一些理论在现在看来是有点可笑的。但,在经院学派盛行的那个年代,能够挑战固有公论,已经是莫大的建树了。他们对于上帝造物的认知,虽然还难以脱离宗教的束缚,但展现出来的思维火花,也足以推动人们对于现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沉溺于做温水中的青蛙。

2. 关于政府论的诸多学说。托马斯霍布斯认为无国家、无政府的社会形态只有欺骗、偷窃和杀戮,每个人都只为个体利益而活;约翰洛克则认为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则更为和平,任何人在不完全为所欲为的状态下都可以按照自认适宜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道德法则是自然法则,会惩罚违反自然法则的人。虽然两者都认为人们应该让渡一部分权利,从而组成一个能够保障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公民社会,但前者倾向于君主专制,而后者则赞同将专制君主和他的臣民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描述,我偏向于前种,也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需要后天加以束缚的,没有束缚的自然人会在原始欲望的驱动下,呈现出自私的表现,从而从事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犯罪,伦理道德、社会法规是约束人本能的必要枷锁,是需要从小培养灌输的,是帮助一个自然人进入公民社会的起点。我对托马斯霍布斯关于政府的理论并不认同,但约翰洛克关于社会组织,也就是民主的思索,更多也是服务于他本人自身的处境——他当时正因为被怀疑参与谋杀君主查理二世的阴谋而流亡荷兰。

3. 人知识的局限性。书中有关人观念的累积有两种学派,一种是天赋派,一种是经验派。前者认为一些公知是人们自出生就存在在人的灵魂中的,只是有的人没有认识他们,但不论如何,他们都是存在的;而后者则认为人的观念是由感官经验和内省经验构成的,经验的累积构成了人的观点。后者驳斥前者的论点就是——当一个命题既无法被认识,也不能被思考,就不能说它存在在我们的思想中。其实就十七世纪的这些哲学学派本身来说,他们就是经验派的最好论据。诸多哲学家都对他们的造物主,也就是上帝,提出了诸多的推论。纵然他们已经为上帝造物寻找了诸多可能,但却大多数也没有推翻上帝的存在——由于已经累积的观点。

以上的想法都是出于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思考,我已经能够想象到自己再多看几本哲学类书籍后回看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会觉得现在的想法有多么的不成熟,但毕竟观点是经验得来的,可能现在的火花,也是形成之后观点的一个基点。【看完这本书,其中政府论的内容和之前粗浅翻过的《论犯罪与刑罚》有所连接,打算之后也再看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