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摘抄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摘抄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是一本由[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64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一):再读

这本书4年前也读过,当时就是感觉读不懂,也尝试间隔一段时间就读一次。最后效果不如人意也就搁在书架上了。最近又听说独立思考的问题,想起这本书和《学会提问》于是再读的时候简单不复杂。思来想去,这几年并没有刻意学习甚至比之前学习和探索更本不值一提,属于躺平的几年,可书能读懂算怎么回事。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二):翻译是硬伤

看了一半,感觉坚持下去的兴趣越来越弱。对美国文化的长期漠视,让我对这本书里的提供的example不知所云。生硬的翻译,再次让看似supportive example 失去了支撑论点或定义的力量。从批判性思维角度看,因为看不懂,不赏识例子,就给3星,的确是不公平,且过于主观,用作者的话来讲,叫做孤证。是一种谬误。但眼下,这就是我挣扎的内心,最想表达的意思。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三):越看越觉得很多地方有问题

一开始是发现了一些不知道是印刷错误还是排版错误

另外,翻译问题也相当明显,尤其进入后半段之后,对于一本如此严谨的学术书籍来说,喔认为这个翻译者可以说不够专业了。

比如,书中说“只要”所连接的是假言命题的前件,等同于“如果”;而“仅当”所连接的是假言命题的后件。但是在中文中,“只要”也有“仅当”这种需要满足必要条件的意思。我没有看过原文,不知道作者原文到底是什么单词,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只要”、“仅当”的混淆完全会让遇到具体课题的时候出现巨大的分歧。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四):《批判性思维》阅读记录

“确认偏差是指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予更多权重的倾向”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做用研的时候 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倾向于那些我们事先预设的 或者发现的用户痛点。这是不对的 在一切未成定局之前,保持开放的态度。“人们认为自己对问题所持的立场就是正确的一面。批判性思维意味着我们要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特别警醒。” 要在相信利益相关方之前现先相信利益无关方,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里至关重要的工具之一,“这个准则或许是本书提供给读者的最重要的引导”。下面有个更具体的例子:“广告商关心的是向你兜售产品,他们不是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做出购买决定时不要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的思考。 完美主义谬误忽略了“完美”和“无”之间还有其他选项。是的,完美和无之间还有其他选项。被忽略的大多数。 “当人们试图把证明责任推给对方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立场时,他们所犯的是错至证明责任谬误。”这不就是最典型的“你行你上”吗,说话者错误地将证明责任转移给了听众。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2版)》读后感(五):读中简记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概念,各种谬误的类型。两种推理类型包括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注意论证和修辞的区别,修辞不是论证的一种,我们平时说说服别人,有的是靠修辞的力量,修辞引发的情感,心理的力量说服别人,但更重要的是论证的力量,论证不一定具有情感力量,但是具有逻辑的力量。 演绎论证可分有效的,无效的,即是否可靠的。决定演绎论证的有效无效,取决于它的形式,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的情况。 谬误类型包括了很多总的分类,可以分为相关性的谬误,非演绎的谬误,形式谬误和语言谬误,每个分类下面有包括好多种。 相关性:诉诸人身;稻草人;虚假的两难境地;错置举证责任;诉诸情感;无关结论; 非演绎谬误:概括;弱类比;错误地诉诸权威;错误的诉诸公众;求因果关系;滑坡;无法检验; 形式及语言谬误: 形式谬误包括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中项不周延; 语言谬误包括模棱两可,歧义; 合成与分解的谬误,混淆解释与理由;混淆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产生不一致,误算概率。 书中的范畴逻辑和真值函数逻辑两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似乎较弱。 书中关于概率与概率的值的综合运算,用于生活中做决策,甚至赌博,打牌等等,对我启发很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