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一

翻开沉重的相册,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伏在案上,聚精会神地用漆黑的笔锋在面前的纸扇上勾画着,恨不得钻进那画中的世界。

那是我五年级时,我循着导游朗朗的讲演和同学们走进了杭州游学旅行的最后一站——纸扇艺术馆。推开大门,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屋子中的墙壁上,一把把纸扇像窗户似的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仔细一看,这纸扇倒也像遮景的屏风,合上它,什么也看不见;一拉开,那世界的万千景色就好像满溢在这屏风后面了:有三峡水道“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宏伟壮阔,亦有赤壁山水“水波不兴,清风徐来”的清新淡雅;有“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的欢欣愉悦,亦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愁死。这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在氤氲着墨香的房间里淡开了,只留下我一人如痴如醉地品味着满墙的风景,心旷神怡,闲适极了。

参观终了,轮到我来描绘自己的风景了。我熟练地抬起毛笔,沾上水混入到焦墨中,青黑青黑的痕迹从笔尖流散到笔洗的水里,好似几条摇首摆尾的黑金鱼,在蹿动了几下后便消失不见。我用笔尖在墨水中优雅地轻点几下,便拉开我面前的屏风,在其后种下了几颗苍劲有力的竹子:柔软的笔尖先是在纸上款款落座,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一冲,狠狠地给了白纸扇一记痛击,却又仿佛无事发生一样刹住了脚步,蓄谋着下一场冲击……一条条勾画了了的竹节垒起了一根根劲竹!比清风还雅,比岩石更坚!柔软的墨汁竟蕴含了如此坚实的力量!小小的扇面竟包容了如此庞大的气概!不知不觉,扇面的后方俨然成为了一片青葱竹林。而我眺望着扇子中的景色,竟然意犹未尽地在空白处题了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仿佛我便是那在幽深竹林里,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诗人王维了,颇有情趣意味。

杭州纸扇,不仅作为一门传统手艺支撑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还作为一个永垂不朽的媒介连接了杭州人民千百年来所向往的美丽山水,是他们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我们今天透过纸扇看到古人所期待的风景,听到古人所向往的声音,感受到古人留下的别样情感。我将永远将这份象征着杭州人民对美好事物伟大追求的传统文化留存在心中。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二

晨起的第一声鸟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天空上有那尚未迁徙的几排排鸟儿喳喳的叫,又是一年除夕来了。

我听见门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声,料是爸妈已经起床开始大扫除了。我打开房门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除夕快乐!”妈妈抬起头,笑着:“呀,闺女起了啊,去跟你爸贴春联去吧。”

和老爸贴春联是我从记事开始时就有的“传统”。大概三四岁时,我稀奇的看见爸爸拿着三个大红长纸去外面说是要去贴春联,我好奇的探出我拿圆圆的、小小的脑袋对爸爸说:“我贴,我贴,爸爸抱!”说着就冲爸爸拥出双手。爸爸边向我蹲下边对我笑着说:“来,你来贴!春联可是代表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你可要贴好喽!”他蹲下身子,背对着我,让我跨坐在他的肩上,两手扶着我的小短腿:“飞起来喽!”说着就站了起来。我哈哈的乐着,举起我的小手,向雪白的墙上摸去。我一手拿着爸爸给的胶条,一手捂着春联贴了上去。等全部贴完了,我下来站到地上,仰着头看着春联,自豪地拍了拍胸脯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贴的!”他们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再后来。“老爸,除夕了。走走走咱们贴春联去!”“呦,宝宝都长这么大了,爸爸都快抱不动你了!”我却还以为他说我重,非要他抱。

现在。“爸,走啊!”我蹦蹦跳跳的向门口走去,拿起桌子上的春联打开门,一股寒风袭来。“爸,爸,你快点,太冷了”我哆哆嗦嗦的拿起胶条蓄势待发,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好像踩个小凳子就能够够到了。我踮了踮脚,触到了门框,动作顿了顿,爸爸出来看着我笑道:“呀,都这么快了,我们宝宝都用不到我了,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喽。”我猛地缩回手发现,是啊,都这么快了,爸爸的背已经弯了,而我都已经十四岁了。

今年贴春联贴的我心里酸酸的。感慨道爸爸已经老了,在每天送我上学中老的,在每天担心我有没有多喝水中老的,在每天为我担忧时老的。我也长大了,正如爸爸说的“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了”,我要知道在头疼的时候要给自己备药,我要知道自己也要给自己拧开瓶盖,我要知道我不能什么事都“爸爸,爸爸”的了。时间是那么的快,我好像忘了他曾经也是雄姿英发,在野地里举着枪的英勇少年,我好像忘了他曾经的容颜,我好像也忘了我该长大了,该换我担心他了。

时光荏苒,半载年华,似沙漏般留在昨日。希望岁月友好一点,让爸爸老的慢一点,还有那个想成为大人的小孩,她已经后悔。

“爸爸,我们贴春联去呀!”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三

在储物室幽静黑暗的角落里,躺着一双被厚厚的灰尘覆盖的高跷。那高跷木质的表面早已变得坑坑洼洼的,就如千年老树凹凸不平的外皮一般。在手柄上缠绕的纱布条也因摩擦而破旧不堪,它摇摇欲坠地挂在高跷头上飘荡。脚蹬好像只需轻轻一脚就会掉落。

围绕在高跷旁的箱子被“吱吱呀呀”地推开,从小窗散落的阳光奋力爬进箱子间的缝隙带给高跷一丝久违的亮,这才使得它有了一点生气。我小心地捧起高跷,看着它若有所思。而我的记忆早已踩着高跷穿过时空隧道,奔回了童年……

小时候看着大人们的高跷表演,心里总是有点不服:“不就是踩高跷嘛,有什么难的?虽然站的高,但不也是走在平地上。”这种想法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真正开始学习高跷。看着手中的高跷,我信心十足地往脚蹬上一蹦,可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了高跷。刚刚还能一只手轻松拿起的高跷,现在却像挂了一只千斤顶似的,止不住的向内倾斜。把我的手牢牢地锁在了手柄间,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最终,以我连人带高跷直直的倒在地上告终。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能踩着高跷自由跑动,坐在角落的我不禁有些失落,无聊地抬起头看着天空发呆。

那时的阴云真是浓厚,能将太阳层层包围,一丝光也不让透出来。

失落的回到家后,一想到下一次课又要在伙伴面前出丑,只得逼着自己拿起高跷一遍遍的练习。用手扶住高跷,先踏左脚,保持平衡后再踏右脚。脑海里闪过小伙伴们玩高跷的场景,便学着样子照做,紧握住手柄将脚和高跷一起向上向前抬,一步,两步,三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从场地的这一头走到了那一头。手磨破了,腿站酸了,也不能停!通过学习老师课上讲解的步法和课下从未停歇的练习,我终于总结出了踩高跷和表演的技巧。初次接触民俗的我品尝到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在那时,厚重的阴云被风一点一点吹散,太阳光借着风扒开云层,发散出温暖的光。被那光照着的是一双亮丽的高跷、一个鲜活稚嫩的生命和一份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

这样与高跷的记忆一一浮现,不禁让我有了时隔多年重拾高跷的想法。在那段时阴时晴的岁月里,顽强勇敢不服输,是高跷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那个曾经收到这礼物馈赠的小女孩正飞速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征程上她会将这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传递下去。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四

依稀还记得那年端午节,烈日炎炎的正午我采摘艾蒿那忙碌的身影,香囊吉祥美好的图案仍盘旋在我的脑海,那淡雅的香气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然来到,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接踵而至。划龙舟、吃粽子、祈福和佩香囊等源远流长的民俗在现如今犹如人类文化波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无时无刻地传达出人们的美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学校组织了一场制作香囊的端午活动,我随之来到植物种植基地采摘艾蒿。香囊起源于汉代,人们在五月初五制作香囊并佩戴,可以驱除蚊虫毒害、避灾免疫。很快,我来到艾蒿种植区。人未到,艾蒿那淡淡的香气却已随微风飘荡而来,似乎使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漫步而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翠绿发亮的艾蒿,在一缕缕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穿戴好,手握锋利的小刀,上前采摘艾蒿。

烈日炎炎下微风习习,艾蒿仿佛在与风共舞,轻轻摇曳,犹如一片荡漾的绿色浪花。我握住一根艾蒿,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割下需要的部分放入背包,留存根系,使其能够继续传宗接代,似乎寓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少顷,艾蒿已采摘完毕,这一小片艾蒿地却仍然蕴含着生机。我们启程返回基地,准备开始制作香囊。

时间流逝,返回基地的我们已围在一张宽大的木桌旁,津津有味地观摩老师是如何制作香囊的。少时,我们开始自行制作香囊。我仔细回想了一遍老师制作的步骤和细节,开始了制作。

首先,我将采摘好的艾蒿摆放成一小片放置在红布上,再拿出另一片红布盖在上面。“嘿嘿”,像不像包饺子?接着,取出针和线,用针穿好线,在两片红布的边缘来回“穿梭”,小心谨慎地缝合红布,将红布上端的两个角对折,再用线缝好,香囊已然初具规模。最后,取出一条黄绳,在香囊上端早已留好的小孔一穿,打一个蝴蝶结,“诶”,做好了。我兴奋的手舞足蹈,激动的拿起把玩。仔细一看,香囊的外表上有着美丽的图案,中间是“吉祥如意,和睦平安”两行娟秀的小字,周围环绕着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梅花、桃花……

“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龙舟竞渡翻白浪,吼声震天庆吉祥”,端午佳节佩戴香囊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蕴含着佩戴者平安健康的期盼和心愿。通过这次民俗活动,端午习俗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惟愿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继续传承发扬,惟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五

初一时我和同学们去杭州游学。在那里,我们有幸看到杭州的越剧文化。杭州作为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得不想起它的越剧文化。从二十世纪初在杭州饰演,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的兴起,然后成为一种民俗。

随着帷幕的拉开,一男一女,一蓝一粉似踏祥云走来,一颦一笑开始了演唱。一唱起来就融化了,飘落了,虚幻了!几连个悠颤的音符,如计量额温柔的波浪,拥抱环绕在你周围。雪花一样,是飘浮的音调;蝴蝶一样,是飞颤的指尖;驾云一样,是轻快的碎步;花瓣一样,是浓艳的媚眼;清流一样,是温和的对唱。高高的戏台上,来出一场多么温和,多么轻盈,多么漂渺的戏啊——越剧!男女对唱,使僵硬的空气柔和了,使躁动的世界安静了,使人想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想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我眼前随着戏腔展现了一个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的杭州,不禁站起来鼓掌:“多么优雅的杭州民俗!”我们前来杭州研学的同学们激动不已。这时,两位戏剧演员邀请我们前来研学的同学上千模仿表演。我眼前一亮:“好机会来了!我也想像喜剧演员一样姿态柔美!”我把手高高举起,走上戏台。我穿着粉红色的绣花戏服,两条丝绸水袖便像两股清流滑落地面。跟着戏剧演员,我左脚向前,右脚随后,抚起水袖。我的双臂弯成一个圆弧状,仿佛抱起了杭州的秀丽河山;指尖微翘,做兰花,下巴稍抬,望明月,眼神中充满了兴奋。随着戏曲的腔调,我却渐渐迷失了自我,水袖一摆,猛身转,一个趔趄让我踩着戏服,将我差点推向地面。

我有些羞愧地抬起身来,见台下的同学们瞬时瞪着我,戏剧演员忙问我:“没事吧?没事吧?”看着他们恬静中本带着富贵柔美却显露出一丝担忧,我摇了摇头便低下头去,两只水袖又似落叶般飘向地面,不再动颤。“蝴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两位戏剧演员鼓励着我,台下的同学们也微笑着打着节拍。春意盎然之时,白蛇和小青举着油纸伞,逛西湖潋滟美景,叹灵秀之气。那“玉蜻蜓”也飞来,环绕着大朵绽放的荷花,白色的游船像一条大白于一样在荷丛里蹿,鱼儿在船周围,仿佛是守卫使者似的,都是调皮的小天使,跃出水面。我这次认真学着戏剧演员的神态,轻颤着指尖。指尖一捻一颤带来花香,采一朵,戴头上,眼神里是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像繁星一样闪烁着。走起步来,我轻轻迈,似浮云,似水波,弯腰起身,转圈,最后将飘荡飞扬的水袖抚在脸庞,瞪大眼睛又含笑地望着观众。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起来,是西湖又热闹了呢!

越剧之所以百年辉煌,成为一种民俗,是因为它有着开放创新、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逐梦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越剧民俗精神。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六

新年、腊月,充斥着艳红的喜庆;冷白、新雪,装点着匆匆的人间。在这交替冬春之际,一抹翠绿点醒我昏沉的睡意,唤醒舌尖的味蕾。

腊八,各家各户的窗台旁,几罐“酒缸”拥挤地站在被主人打扫一新的桌角,每每看到它们,我便会想起童年学做腊八蒜,想起被戳坏的新蒜,想起姥姥姥爷慈祥暖阳般的笑。

儿时的春节总在姥姥家度过,古董似的家具,一尘不染的整洁,弥漫着满屋的温馨。遥想几年前的腊八,姥姥提着一大筐白雪似外衣包裹住的蒜头,叫喊着我:“泡腊八蒜了,要不要试试?”不知腊八蒜为何物的我,听说新鲜玩意儿便闻讯而来,哗啦啦,袋中的大蒜倾倒而出,轻茧的外衣飘进房间,旋转、起舞,翻飞如羽毛般落下。

“把外面的保护层剥下来,把内芯的蒜瓣每一颗分离,泡在清水里洗干净。”姥姥的话把我拉回现实,只见她在一地鸡毛般的桌上,利索地捡起蒜头,熟练的扒开、取出,掰断蒜柱的清脆“咔嚓”和剥离蒜衣的轻柔“沙沙”宛如一首朴实而平凡的乐章。

我开始尝试,指甲目标明确,向蒜头冲锋,但太钝的刀砍不开坚固的盾甲,薄软的指甲卡在一半,便动弹不得,我进退两难,一手按住蒜身,一手用力向外掰,整头大蒜终于被分成单独的一瓣瓣,这才结束一次艰苦的胜利。

接着是剥外衣,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圆滚的蒜体慢慢显现,白净洁亮的像块宝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泽。

接下来是连续的失败,指缝间的尘土,划破的皮肤,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左手两指抵着一整头蒜的两侧,右手指试图撬开其中一瓣,但蒜头小小的身躯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顽强得就是不分开。我的指甲逐渐麻木,脸也铁青起来。忙着穿梭于厨房和客厅间的姥爷,看到我的窘态,却默不作声,停下来和蔼地望着我微笑,我知道他又在鼓励我自己探索解决之道。没有做不成的事,我暗自发誓,眼神溜过桌面,两把透明尺子静静躺在那,阳光洒落,尺子闪着光仿佛在招呼我。我一把夺过它,不由分说一股脑地将尺子插进两颗蒜瓣之间,扑哧一声,白净的外衣被尺子撞出了不浅的坑。啊,怎么办啊?我怯怯偷瞄姥爷,姥爷依旧和蔼地笑着,“这主意不错,会借力了。”就是这一如既往的微笑,鼓励着我,小小的失误,在勇于尝试面前微不足道。

连续几次的使劲,脑门上不知不觉几滴汗珠渗出,让我浑然忘记此时身处寒冬,“咔哒”一声,一头分为几瓣,我成功了!“呜呼”,我兴奋地满屋乱跳,“惹来”厨房里的姥爷再次而出,“快看,我剥好了!”姥爷露出会心的笑,摸摸我的头,“好样的!快把它们丢进缸里吧!”我端详它们落进醋缸,“扑通”沉入棕黑液体。

几周后,发酵完成的醋混合蒜的独特香气伴着爆竹一声声巨响,被端上年夜饭桌。我一眼便认出了那瓣伤痕累累的蒜,一口塞进嘴,全然不顾新蒜还留有一份辛辣未被褪去,得益于它,那餐团圆饭才如此津津有味。

即便多年来品尝过各式口味的蒜,可每当吃到腊八蒜,我家餐桌上最平常不过的食物,就忆起儿时泡制它时融入的温暖深沉的亲情。在我的脑海中,腊八蒜那熟悉而顽固的味道,总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七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

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据说,十二生肖的排名是这样来的: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初九选定十二生肖。晚上,贪睡的老猫请求老鼠早晨叫醒它,如果不叫就吃掉它。可是正月初九清晨,老鼠却悄悄地独自出发了。老鼠不会游泳,却遇上了一条河,它偷偷地钻到牛耳朵里,顺利过了河。等牛刚要进门时,老鼠一下子从牛耳朵里窜了出来,抢先跳到了玉皇大帝面前。结果,老鼠得了第一名,接下来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人都有属相,我们的属相就是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来定的。比如,我今年9岁,属虎。

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还根据十二生肖的形态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有精美的邮票、闪光的银币,有古老的金币、精致的挂件,还有美轮美奂的刺绣、五花八门的剪纸、奇形怪状的泥塑以及千奇百怪的布艺……真是精美绝伦,叫人目不暇接。

你看,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不是绚丽多彩?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找一找有关的资料,和我们一起分享。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八

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

那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寒假,我被沉重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体会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在这时,浙江义乌的奶奶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新居落成仪式,我想这无疑是救赎。

可当我满怀期待,到达这个我渴望获得放松和乐趣的地方,想象中的美好却在瞬间崩塌。所谓的新居不是辉煌的大别墅,而是一座刚建成的毛坯房,甚至还没有刷漆。所见之处只是黑色的钢筋,未清扫的水泥地以及遍地的施工用具。木屑散落满地,一卷卷电线蔓延在地上,无力的挂在墙上。连房里空气都灰蒙蒙的,灰尘弥散在屋里,呛得我咳了好几声。哎,这真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

坐电梯来到顶层,看见爷爷和亲戚们已经搬来了好几箱馒头和几大袋零食,在窗口前对着楼下挥手。我赶上去一看,发现新居楼底下已经聚集了一大帮人。他们要么拎着大袋子,要么把大纸箱举在头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楼顶。哦!原来是要把馒头扔给他们啊!可是……把这成箱的吃的白白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岂不是太可惜了?

来不及多想,一朵烟花兀然在天空绽放,人群沸腾了。一个,两个,一袋,两袋……一个个馒头和各种零食从楼上如瀑布般倾盆而下,白色的馒头、黄色的饼干、红色的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划出一道彩虹。它们有的落入人们的箱子,有的落在地上,被迅速拾起。爷爷没有了一点苍老之态,背挺直了,眼光亮了,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爷爷和亲戚们也抓起了馒头使劲地扔了起来,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微笑,抡起手臂把馒头扔到更远的地方。从他们的眼里,我仿佛看到这座房子装修好了的样子,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地板,大气整洁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他们眼里的光饱含着对明天的期望,在一瞬间点亮了我。回头环视这个楼层,原有的脏乱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不加雕琢的美。

我抓起一个馒头轻轻地抛了出去,稳稳地被一个邻居接住。下一个,再下一个……一次比一次用力,一次比一次快乐。我的脸上终于荡漾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爆竹声中、人群呼喊中,我一次次地把馒头扔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快乐和喜悦挥洒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压力释放出去。我看到,每个接到馒头的人都是那样幸福。我体会到了!这不是把吃的白白送人,也没有“亏”一丝一毫,而是把新居落成的喜悦与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送出幸福的祝愿,与邻里同乐。

从感受不到快乐、不愿分享到愿意把东西和快乐向人群泼洒,我终于获得了最淳朴的快乐——分享的快乐,终于脱去重负,真心而笑。民俗,从那一刻开始,不再是久远年代的刻板流程,而是如今还在流传着的淳朴民风的体现。我想它是返璞归真的方式,能让人忘记压力,更能让人得到解脱与成长的。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一口咬下,又感到了分享的甜。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九

金黄色的外表,薄如蝉翼的外壳,脆若酥皮的口感,栩栩如生的五官,这是仍在孩提时代的我对天津糖人最本真、最纯粹的印象。

那是五年前,散步于天津码头,忽的嗅到一丝几近微不可察,却又沁人心脾的甜香。循着这香味,于路的尽头找到了一家小店,只见牌匾上写着:津味糖人。

我走进店中,一片糖人星罗棋布,却又有条不紊地排列在柜台之上,羽毛似流苏的孔雀;神态活灵活现的螭龙;鸟喙如镰钩的凫鹰……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艺术品,令我耳目一新。

正当我沉浸于糖人的精美绝伦,而赞叹不已时,突然的,一位老人推开了柜台后的一扇门。他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似是海浪般层层叠叠挤成一片,眼睛却炯炯有神,给人以一种苍老却犀锐的感受,而厚厚的嘴唇,让之前所出现的不同的感受,尽皆化作了淳朴。他对我挤出了一丝微笑。

店中只有我与他二人,他的话语,率先打破了这份宁静:“店铺位置偏,很少有客人啊,哈哈。”他爽朗地笑着,如果只听声音的话,一定不会有人觉得他已至古稀了吧,我心中如是想到。

当初我还小,不懂人情与世故,只觉那糖人太美,太好看,便不顾礼节与后果兴冲冲的开口:“老爷爷,这是什么呀?我也想学做!”老人明显地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迟疑,随后又摇了摇头,似是放下了些什么,千思万绪化作只言片语:“好呀,我很乐意!”天津码头的每一种技艺都有一门独门的奇特手法,这是不可外传的。时至今日,我仍不知他为何如此郑重的答应了,我当初身为孩子的随口一言。

“这是糖人,”他笑着说道,“要说糖人的历史,那可就久咯,这事儿还得打六百年前说起,当初朱元璋为保明朝万世长存,便建了个功臣阁要火烧功臣,刘伯温听到了这事儿,跑了出来,和一个挑糖担儿的老人互换了服装,创造性的开创出糖人,就传了下来……”老人滔滔不绝的讲着,很是兴奋,但上的动作也丝毫不见慢。雪白的砂糖被时间熬成了金黄的糖稀,拿起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搁到嘴上一吹,吹出一个狭长的糖泡,又捏又揉,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形状,又提起一根筷子,挑起一缕糖稀甩落而下,甩出三千细丝凝于青玉般的案板之上,再粘到先前做好的主体,并装点一些用糖做成的装饰,一个完美无瑕的小猴就做好了。

看着糖人,我觉得所有溢美之词也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神妙;看着老人,不禁想起《俗世奇人》中卖药糖的俞六,手艺巧夺天工;看着窗外的浩荡青冥,又瞬间为他们这些不让民间技艺只留存于博物馆中,成为历史和终究会被遗忘的记忆的人,感到钦佩。

关于民俗的名家作文(精选10篇)篇十

那年元宵节,我和家人乘车去郊外游玩。途中我看见路边有几个零零散散的摊子,便想挑选几个小玩意儿来解决旅途中的疲劳。

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里卖的是一些色彩单一的袋子,却有许多人围着购买,我很好奇这些袋子究竟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妈妈边付钱边跟我解释“这是孔明灯,元宵节放孔明灯可以带来好运。”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晚上,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一般。我突然想起上午买的孔明灯,于是边往外跑边大声叫着妈妈去放孔明灯。

天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仿佛是嵌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钻石,那是天灯吗?好美呀。妈妈告诉我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一旦起飞就能实现,于是我用大大的字在孔明灯的一面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撑起孔明灯,点燃了它下面的蜡烛,静静地等待着它鼓起来。但是等了许久后它还是瘪瘪的,完全没有要鼓起来的迹象,原来是孔明灯破了。妈妈遗憾的对我说“孔明灯破了会漏气,所以放不起来,只能等下次元宵节再放了。”我失望的垂下了眼。

又一次元宵节,我约着朋友来到一个空旷的湖边准备再次放飞孔明灯。按照上次的步骤,我小心翼翼地擦着了火柴,火苗骤地升起,然后我将火苗对准了灯芯,娇艳的火瞬间像一朵灿烂绽开的玫瑰,照亮了周围。微热的孔明灯呼呼作响,照着我和朋友的脸庞泛着暖橘的光,衬托着我们稚嫩的笑颜,美得令人着迷。等它涨满后,我们双手同时撒开,整湖的星光黯淡下来,笨拙的孔明灯在群星中缓缓升起,和天上成百上千的孔明灯交会在一起。我兴奋地看着属于我们的孔明灯,在心中默默祈祷愿望成真,月亮映衬着这些无限的思念和满满的祝福随风飘向远方。漆黑的夜空中点缀着明星般的天灯,照亮了梦幻而又明丽洁净的天幕。

这样美丽的一幕令人沉醉窒息,从此放孔明灯便成了每年元宵节我必做的一件事情。我渐渐理解了这个习俗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我还是坚持将愿望写在孔明灯上。我总会写下每年最重要的愿望,从学习到生活,作为对新一年的期许,也作为我成长的见证。于是在弹指而过的草木流年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翻飞绚丽的光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