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摘抄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摘抄

《图画书创作谈》是一本由[加]乔恩·克拉森等 著/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一):童心·童趣·童画

怎样才能创作出一本好的图画书?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走入了这本书。做为一名酷爱手绘的妈妈,“自己画一本书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个念头多年来一直盘亘在我脑海里,但直到大女儿读大学、小儿子读小学都从未付诸实现。这其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画风不自信和满脑子灵感碎片的无从组织。这本书,会带给我答案或者启发吗!

在本书中,十二位卓越的图画书创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历、挑战和困惑,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创作草图和精品插画。在广泛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与不同绘画风格,我越发感受到图画书的魅力,它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可以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传递普世情感的媒介,以明了的视觉冲击替代文字冗长曲折的陈述,直抵读者的内心。

十二位创作者的故事异彩纷呈,其核心却是共通的:童心、童趣、童画,这是构建一本精彩的图画书所需的必要要素。或许图画书不仅仅是为孩子而准备,但不管读者是几岁还是几十岁,这几个要素都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葆有童心方可讲述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曾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的布莱克斯博莱克斯通过一群乌力波艺术家的创作练习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又在与一群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歌谣》这本书的核心灵感,从而让这本书具有了某种音乐结构。凯蒂·克劳泽的《杜美莎妈妈》是一本以母爱纽带为主题的图画书,作者童年迷恋的水母妈妈被借由与杜美莎相似的触须而命名,而她童年的另一种迷恋是出现在配色中的“彩虹色”。

充满童趣才能设计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在伊娃·林德斯特伦在创作的故事中,文字与图画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相遇而产生某种幽默感,动物与人类的混合又让故事跳脱出日常世界的框架。克里斯·霍顿,非常喜欢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某种拉长的哑剧效果,在《小小迷路了》这本书中只有寥寥数十个文字,作者利用重复的力量,塑造了几个笨重而啰嗦的角色,辅以简化的类剪纸效果和有趣的色彩实验,从而营造出滑稽的氛围。

特色童画可以彰显气质浓郁的个人风格。长着一只大眼睛的怪物是林格伦纪念奖获得者陈志勇作品中最为卓著的特点,它描绘出人类试图与非人类建立联系的场景,这是以特殊形象做为个人标志的典范。“轻盈”是贝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创作中着力表达的感觉,用轻盈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成为她的个人标签,图画、文字、情节无一不如是,尽管她说绝不会将自己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风格,但至少在一本书、一个时期她是具有个人经典风格特色的。

无独有偶,每本图画书创作的初期或许都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或者一个朦胧的念头。它们或来自于童年的回忆启示,或来自于某种艺术家之间的碰撞,或来自于试图对某种形象或情绪的呈现,或来自于想讲述一些简单有趣的道理……而后经历漫长的草图、修改、文字、重画,最终艰难成稿。今时今日创作者们的娓娓道来背后,大多是天长日久的创作瓶颈与经费紧张的磨砺。在倾听他们故事、欣赏他们作品的同时,未来从业者们也会建立一些信心,掌握一些必要步骤,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童心·童趣·童画”对于图画书创作的重要性。

做自己,做最初的自己。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二):谁说只有小孩子才会看图画书?

小孩子们的图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大量彩色的图画,非常非常少的文字,甚至有的页面一个标点符号就能呈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内容上,它或许是连贯的,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它可能是个故事,也有可能就是一个意象、一个场景、一种感受。

当然,充满了图画的书也不一定就是给小孩子看的,有一些隐喻的、层次丰富的、一个字不说也能表达无数思想的图画书,是给已经不是孩子的我们看的。成人与儿童共同的需求下,图画书这一类型似乎已经越来越壮大。就像作者在引言中所说的那样,“业界曾担忧传统印刷图画书可能被屏幕阅读取代,但现在这种担忧已经烟消云散。”

是的,不管是出于保护视力还是培养阅读习惯,我们的小朋友们需要读书,当这些小朋友还不认识几个字的时候,图画书就是他们最好且唯一的选择;而我们这些无聊的大人,在疲惫的现代生活中很多都已经不再适应大量文字的阅读,或者是偶尔需要一些放空和思考,有些针对大人的图画书在这种环境下蓬勃发展着。

《图画书创作谈》是一本让图画书背后的人出来与我们对话的书。

像孩子一样去看

给孩子选择图画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大人们要注意把握图书的内容,还要尽量让图书符合孩子们的喜好。很多时候,大人们一眼看上去觉得很美的书,并不一定会被孩子们喜欢。由此看来,那些好的适合孩子们的图画书,它们的作者需要有着和孩子们一样的童心,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们是在用孩子般的心思去构思、去创作。

以曼努埃尔·马索尔的《亚哈与白鲸》为例。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源于记录回忆。去观察神奇的大海就是作者小时候经常在做的事情,他以此为出发点,结合自己喜欢的书《白鲸》,从绘画最初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开始,围绕画面去构思文字。他记得童年记忆中大海的样子,于是绘画呈现出来的便都是与童年有关的质感,这样来看,作者就是在用自己的童年去创作,在画《亚哈与白鲸》的时候,他就是在用孩子的眼光去看、用孩子的心去思考。

大人的世界也需要图画

有一些人是在为孩子们选购图画书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为图画书的忠实读者的。有朋友曾经对我说,小孩子的书有的是图画、有的是内容,很多都是很有趣的。就像是《图画书创作谈》中的第八为作者苏西·李创作的《影子》,她的创作从书的结构开始,她想在书中创造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与影子的世界。

用成人的眼光去看这本书,作者采用简单的色彩搭配,从整本书的结构开始,她打破常规,一个是书本结构的常规,一个是书中内容对于现实状态的常规,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和画面能够打动的可不止小孩子们。

《图画书创作谈》选取了十二位图画书作者的创作过程,或者是用画面引出文字,或者是按照固定的文字故事去构思画面,作者们会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在色彩、构图、故事框架、表达方式等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再反复修改、反复推翻。

图画与文字,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这两者、或者其中之一,在引领着作者们去推动自己的创作过程。

在我们看到最终的作品之前,它的草稿可能已经堆满书桌,而这些草稿可能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它们也会作为一本书的一部分印刷出品,这样想着的时候,去看书中展现出来的作者手稿还有它们的演变过程,会觉得格外有趣呢。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三):绘本作家一定会喜欢的创作谈

身为一名儿童文学创作者,创作与阅读是我们的日常。在别人的故事中,常常能够得到创作的灵感,创作是极为美妙的一个过程。但也有突来的困惑,想要了解别的创作者的写作过程。

《图画书创作谈》就是为每一个写作者带来的创作交流,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走进创作者们的故事与心灵,与他们一道探索一部作品的发现到完成的过程。

本书精装,156页。介绍了12位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过程。

法国 布莱克斯博莱克斯《歌谣》

在和一群艺术家进行艺术练习时,激发了他的灵感。要求是在两个现有的漫画方框之间插入一个新的方框,从而将活力的叙事引到另一个方向。之后,和一群孩子的交流激发了核心灵感。孩子们玩从任何一条路都回到家的游戏。于是他决定沿着歌谣、歌曲、古老民谣来创作,由此确定了本书的音乐结构。

他做了数百页笔记,不断推翻重来,绘画不停改变,并最终为小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瑞典 伊娃·林德斯特伦《所有人都走了》

从一个零星想法出发,当越写越多时,它就越来越清晰。

写作时,所有画面都在脑海中,但绘画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一个不需要文字的全新故事呈现出来。

在创作一本书时,一开始是不明确的,是创作过程推动了故事发展。

以前不画草图,但现在开始画了。经常画错,经常修改。

澳大利亚 陈志勇《夏天守则》

花了大约十年时间思考。经常随时画片段,寻找连接的纽带。最后,想到了干脆放弃故事,摆脱解释。

会反复画同样的图像,不断调整。

意大利 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

画画纯靠自学,从未上过专业的学校。创作了15年,每一次都仿佛是初次尝试。

这本书有六年的思考和两年的扎实工作。

在《长袜子皮皮》中得到启示。

有一天画了一只小狗,觉得有必要讲它的故事。花费数年时间拍摄商店橱窗。

故事至少写了十遍,想要为童年写一个冒险故事。

在创作过程中,无数次怀疑、反思和重写。

完成后,痛苦被喜悦所代替。喜欢微小的东西。

……

另外的八位作家分享,读者可自行阅读书籍。

《图画书创作谈》一书中,提供了作者们的大量草图与成品的画面,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为了一部图画作品所付出的大量劳动。每一部最终得到读者首肯的作品背后,都要经功作者无数精神上的思考与多次的打磨,最终才能成为精品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坚持与坚定的历练,是热爱与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才能为孩子们留下一部部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