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成为艺术家》的读后感大全

《如何成为艺术家》的读后感大全

《如何成为艺术家》是一本由[美]杰里·萨尔茨(Jerry Saltz)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一):20230428

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家?知识储备,经验理论,创作动机是否缺一不可呢?如果你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普通人到底够不够格? 这些问题在这本薄薄的册子里多少都能得到一点启示。实际上作为每天疲惫不堪地奔赴工作一线的社畜,如果对于创作仍旧抱有热情是十分难得的,无论是旁人还是创作者自身都应该珍惜这种为数不多的情感,加以维持,不断精进。作为创作者本身来说,如果是门外汉(比如我),树立信心永远摆在第一位,许多艺术家/艺评人/作家等等在成为成就他们的身份之前都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败与沉寂,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磨难和打击,但最终在他们热爱的领域里同样闪闪发光。 看书的过程中我往往会被这位艺评人的话激励,也得到了许多因为自身执念导致的问题所需的答案。以前总觉得应该具备所有条件的时候再开始创作,比如时间合宜,比如阅历和经历的匹配程度,现在则是接受他的感召,直接写起来就是了!他也提到了许多创作中必须注意的点,比如如果我讨厌一个作品,也需要理性对待,列出作品的优缺点加以分析,最终让别人的作品为我所用,即使是不喜欢的东西也能从中获得经验。 这本是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是真的有在阅读时体会到了与书对话的情境,作者在好几节的结尾都提醒我们,如果这本书让你浪费了创作的时间,立即放下书去做吧!于是我更确定了一点,就是普通人只要通过努力,假以时日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纷呈世界。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二):或许不是艺术的艺术家,是生活的艺术家。

这可能是我自主接触的第一部关于艺术的书,很幸运,入我心,第一时间拍了照片发布并配文为:这设计真的很艺术家。蓝色字体是印在塑料封面上的,很惊喜cool~舍不得弄脏,特意去净手。打开外封,是钢印上去的封面,很有触感,裸露的书脊也与整本书融为一体。 作者是个很有趣的人,这可能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孤僻,看到那句“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倒霉蛋俱乐部”,我承认我笑了哈哈哈。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些艺术家需要的特质,同时也有一些训练步骤,当然,我作为门外汉很快读完这本书,书中提到的作品以及需要我动起来的部分我都没有去看和做,这可能也注定了我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家。书中选用的艺术作品很有视觉冲击力,虽然看了好久也没看出作品想表达什么,但放在这本书里就是毫不违和。 书中有一节叫做“不,你没必要去读研究生”,很好奇这一篇插在这里,也疑惑这是否为作者所做。不禁想,难道国外也有考研热潮嘛。此处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以此自省“要是你不想读研究生,那就不用惦记了。把世界当做你的学校吧:不仅选择无穷,而且价格合理。” 虽然这本书是讲艺术家,但门外汉依旧能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感悟,不是关于艺术的,是关于人生的。第25小节真的很醒目,知道你恨的是什么嘛:很有可能是你自己。是的,一切的根源都是自己,是心,目前我所面临的所有犹豫不决和将近放弃都是心力不足,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依旧不能直面内心。 作者最后致谢,感谢他的太太和编辑等人,这也是作者的高贵品质,懂得感恩,对生活抱有热情,从而创作出抵达人心的有温度的作品。 不要害羞,保持想象力,拥抱多样化,模仿,聆听心声,欣赏,要有勇气,心怀渴望,珍视脆弱,学而不厌,保持妄想……去做去做去做,才有成的可能,动起来吧。How to be an artist?Do it and listen to your heart!或许我们无法成为艺术的艺术家,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加油吧。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三):艺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被困在平凡生活中的我们,每日每夜的生活都仿佛只是在不断的重复,我们朝九晚五总是重复一样的人生,仿佛自己就只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可是在我们参观个中艺术展览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发出一些感叹,“这样的艺术我也会”,可是,我们是否真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一个艺术家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家。

首先,我们需要开拓我们的想象力,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达成的,书中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法,那就是随手记录。不管是画画还是文字,我们都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将我们看到的一切有趣的事物进行记录,或是在一些闲暇的时间去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就如同小说家会在自己灵感来袭的时候随手记录,这样才会在真正想要有所书写的时候,可以运用自己的素材库。我们在锻炼自己发现美的同时,也是在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拥有艺术。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艺术,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发现它们,我们也就没有办法把它们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艺术。、

在我们观看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你们并不能将感受停留在表面,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些艺术表面之下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够直白的人,无法直接说出我们真心的内容,于是我们借助各种表达蓉儿u自己,而艺术也是一种表达自我的途径。

我们将自己尽可能直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不过是披上了艺术的外衣,我们试图让自己的的所有思想都超脱于平凡。期待着有人能从我们的艺术中,读懂那个真实的自我,所以艺术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在努力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寻找着同类。

所以,每个人都不要对于艺术拥有距离之心,我们每个人都懂的艺术,只是你可能不理解某些人的表达形式。只要你勇于表达,习惯表达,你也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四):设计感十足而又充满思想性

《如何成为艺术家》这本书其实讲的更多的是你如何去工作,如何去创作。 个人感觉这种书中的绝大多数规则,适用于各个场景的工作。因为,作为一个非艺术家、非艺术界、只是对艺术感兴趣、理科出身、科技公司上班的办公室职员,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日常工作当中如果做到了作者的这些建议,我的工作表现一定会更好。 这本书的文字很让人舒适,时不时又有惊喜。采用亲切的对话模式的同时,作者引用了很多艺术人士的话语,这些句子和他的观点表达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和他的部分语句一样,让人颇有赞叹之意,只因有被点化、醍醐灌顶情形的出现(感觉好多作家帮我把感受说了出来还镀上了金粉,但是我就像有个评论作者提到的,有很多想法却没有出来作品的普通人,常赞叹而不能产出作品)。 配图挑选也很精心,和文章内容相互呼应而又有代表性和增加了读者对艺术界的了解(难怪作者专门感谢了一下),比如:放弃羞耻感(这张的配图非常有艺术家气质,导致我当时在早高峰地铁上打开后很快就合上了),要有话题性,不要让人们完全了解你…… 书的后面一部分涉及到艺术界的专业总结,也是直指要害,感觉艺术界或者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士可以去了解一下。但是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推荐给所有需要完成某个作品目标的人(延伸到项目管理,不知道是不是有点过于跨界)。 唯一一个小缺憾在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地惊讶和喜欢(还特地拍了个照片和视频),因为封面是用有设计感的塑料封皮包裹着的,很好看且有设计感,和主题非常匹配。但是打开封皮以后,发现塑料封皮内的封面是内陷印刷却没有上色的,这样就导致我如果是不包上塑料封皮,就有些难快速看清标题和封面图案位置,而如果一直包着塑料封皮,打开的时候,又有点麻烦,对于查阅不是很方便。希望这本书在再版的时候,可以关注到这一点(将封面的颜色,上一下?)。 总体来说,这是我近期看的书中,让我最印象深刻而又喜爱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它帮助我解决了“如何干活”这样一个问题……),也帮助我认识到了,只要想成为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晚——也许,现在在办公室开会敲电脑的我,未来也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如何成为艺术家》读后感(五):关于此书的使用说明

1.此书举的例子基本在视觉艺术领域之内,比如绘画、雕塑、装置、丝网印刷等等,因此此书最直接的目标读者,是视觉艺术的从业者或爱好者。 2.但倘若你是一名非视觉艺术范围内的创作者,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影像、音乐、戏剧、舞蹈、行为艺术等等,此书里所提的一些建议,其实也是有效的。比如创作和表达,肯定是需要勇气的。你很难想像一个跳舞的人如果老担心自己忘记舞步,或者一个唱歌的人老是担心自己唱走音,那还怎么登台。 创作需要勇气,不只是表达自我、拥抱他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被误解的勇气。 3.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拥有一两件成型的作品比拥有上万个未成型的点子要重要无数倍。套用此书作者的话来说,那就是本书的第五条——“艺术并不是关于理解或者精通,艺术关乎的是实践和体验。” 由于我本人常年撰写艺术方面的稿件,关于这点,我可以从我身边举出不计其数的例子——比如我见过Excel表格里全是点子、却连一个完整故事大纲都拿不出来却声称自己想要当编剧的人;也见过说要当戏剧导演,却连Qlab(一种执行舞台cue点的软件)是什么都没听说过的人。

对于这些人,他们看过一千部电影或者五百部话剧又有何用?哪怕有个不成熟的作品,即便这些作品不能写到履历上,起码也能增加创作经验、避免之后的创作道路踩雷,也是有巨大帮助的。 (你就算没搞过创作,可或许你结过婚或者谈过恋爱?你自己亲身体验一次婚恋经历,是不是比看一百部言情小说或者电影来得管用……吧?) 4.对于艺术家来说,在当今的市场,通才比专才或者更重要。此书作者并不看重艺术家在专业方面的训练,比如他不介意艺术家是否科班出身,并且劝退那些想通过读研究生进行自我提升的人。第六点“拥抱多样化的类型”和第九点“培养各种练习方式”,也都在说明博比精更能适应市场。 专才并非没有市场,只不过市场会非常狭窄,比如你画国画,除非你能画到齐白石的水平,否则如果你想靠画国画赚钱,要么去当国画老师,要么去旅游景点摆摊。 我自己因为常年撰写戏剧评论的缘故,亲眼看着表演艺术的类型变得越来越多样,看着演出走出剧场,进入美术馆、商场、社区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跨界”是大势所趋。所以对于秉承“艺术是纯粹的”的那些人来说,请警惕自己的精神洁癖,否则你会活得很痛苦。 5.接上条。虽然作者一直强调搞艺术是否科班出身不重要,但我对此还是持保留和警惕态度。

我认为即便你不是科班出身,也该对你所进行的艺术门类有个最基础的认知,所以需要去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并且对相关领域的作品有保持大量浏览(当然“多看”也在全书第三部分中有所阐述)。否则你很难想像,所有拍电影的人不具备最基础的构图和叙事功底,而把电影都拍成加长版抖音,也很难想像去除所有条条框框后,那些幼儿园小朋友的画作可以和达·芬奇一起放到卢浮宫那会怎么样。

艺术创作是要打破规则,但需要尊重规律,否则整个创作生态,将会走上反智的倾向。 6.我试着把整本书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打开想像力(第六步),创作出成型的作品(第一步和第二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第三步和第四步),然后,将诠释的权利交给别人(第五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