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科摆》读后感1000字

《傅科摆》读后感1000字

《傅科摆》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9.00,页数:7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科摆》读后感(一):读书随想

抽空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看完了傅科摆,

伴随着困顿,兴奋和无望。

概论他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把握市场的虚构神秘学图书计划,变成人们深以为信的秘密,最终给编辑们召来了灾祸。

但细细来看又很艰涩。如果有埃科其他小说阅读基础,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但恰恰全情投入又会落入埃科的陷阱。因为作为读者可能分不清深奥的对白哪些是剧情需要?哪些是炫技?哪些是玩笑?以至于埃科都缄默不语,又暗自发笑。

他的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也在此,当对故事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小说的很多部分如同口述史,来自于一个无关轻重的研究对象,但满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特质和不被理解的疯狂行径。

对于神秘主义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极具诱惑,但又是一本很好的劝退指南。

你会踏上寻找圣殿骑士团的道路,寻找秘密社团,从此一切都与他相连。圣杯传说,凯尔特神话,圆桌骑士,德鲁伊特。作为神秘的和神圣的,玫瑰十字会成为圣殿骑士团的继任或者分支。余下随着时间行进,理性主义的发展,人们难以抛开的,扭曲的科学观又成为神秘的护符,更高科学和更高知识直至那本就定义不清的奥秘。古老的传统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保持着神秘力量的活力。圣殿骑士团和玫瑰十字会只是在欧洲文化中与主流相融恰的两个契机,在背后灵知主义在扰动,赫尔莫斯主义在徐行,喀巴拉主义在运转。哲人石成了秘密的一种实体。过去联通未来,当下只是管道。人们疯狂着,找寻着,但不知是何物,从具像到符号,再到捉摸不定的象征。他们渴望一个答案,但答案可能带来崩塌和毁灭。所以知晓秘密者必须被献祭,以维系真理。书中用荒诞的口吻,直戳读者紊乱的思绪。书中秘密世界的创建者必须隐去或以死亡代替,真理才是真理。作品已出,作家已死,没有解的谜,才是真的谜。我们寻求答案,又抗拒答案,没有答案,变成了最好的答案。

最终我们的疯狂才让世界变得可怕。

埃科严肃又活泼,疯狂也幽默,学究兼稚气。

很多读者也是专业读者,把埃科的美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文学理论及其他在小说中找对照,看起来无聊极了。

而恰恰是这些让文本变得难解。

作为埃科较早的小说,里面也暗示了后来的几个长篇。如果纵览埃科的出版轨迹,傅科摆中的细节,也正在被他的其他文本扩充阐释。

埃科自己建了一座庞大的迷宫,探秘寻宝的读者偶遇一个光斑不是出口,而是另一座迷宫的入口。

我们对知识的贪婪让我们受困于此。

《傅科摆》读后感(二):虚构与真实的互相渗透,人类精神领域的幽暗之旅

一本很不像小说的小说。我在熬过一百多页之后找到了阅读本书的乐趣,难读的地方并不构成“排斥条款”,而且还会是一种邀请外行读者进入书中世界的刺激——这一向是艾柯的理念。

如果单冲着《达芬奇密码》式的神秘学悬疑来看《傅科摆》的话落差会比较大,因为悬疑部分并没有那种让人抓心挠肺地想要看到谜底的效果,而神秘学内容又几乎是填鸭式的、不带任何铺垫地灌入读者的脑海中。对于中国的西方神秘学狂热爱好者来说,《傅科摆》可以形成他们的参考阅读文献,只是一一去百度书中出现的神秘学名词就足够花费精力了。而对于另一类对神秘学没那么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跳过这些部分也不会对理解本书的内容造成障碍(不过因为缺乏这部分知识少了与作者一起构建历史的乐趣)。

《傅科摆》用具象化的方式呈现了“构建的历史”,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边界,阅读的过程里能清晰的感觉到这两者正在缓慢地互相渗透——不仅是虚构的赫尔墨斯计划渗透到卡索邦和贝尔勃的世界,也是虚构的《傅科摆》渗透到读者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艾柯在书里尽情地摆弄这些后现代的概念,借卡索邦和贝尔勃之口在他自己的虚构世界里完全自由地为历史和概念创建联系,对阿尔登蒂密文的两次阐释就是最佳的范例。

赫尔墨斯计划的三个创始人:卡索邦、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我认为也代表了对待后现代主义中那些概念的三种态度。迪奥塔莱维是那些秉持着旧有传统而在后现代社会无所适从的人。他们无力去抵抗这个上帝死了、人也死了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找不到立足之地,只能等待一个必死的结局。卡索邦在书中被形容为“唯美主义者”,他在计划中尽力卖弄自己的知识,事实上计划具体内容的创作是由他来主导的。他一次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翻捡出计划中的拼图,他并不关系计划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仅仅是沉迷于这个“拼图游戏”,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拼图。不过卡索邦也不是从始至终游刃有余的,他也曾一半跨过了危险的边界,好在还有别的东西将他的认知固定——莉娅就是他的阿哥哥。卡索邦竟然是所有人里虚构与真实的边界最清晰的人,一个唯美主义者是最清醒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贝尔勃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失败者:想要写作却因为缺乏才能只能当个编辑,从小就情路坎坷喜欢的人从来不喜欢自己,想要成为人生的主角,但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剧本里无关紧要的一个路人。贝尔勃是沉迷于虚构和虚无的人的缩影。真实世界的一切都太让人沮丧了,太假了,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努力什么也得不到,活着就够辛苦了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意义,这个世界是无意义………贝尔勃的结局也是最令人感觉到悲痛的,他在人生的结尾处奋起,可仍然谁也未能拯救,只能与这个让人憎恶的世界中那些让人憎恶的人死在一起。他的尸体悬挂在傅科摆上,随着这个地球自转而永恒摆动。

完本之后甚至觉得《傅科摆》是一本后现代社会人类精神图鉴,艾柯带着读者们在人类的意识领域内观光,对我来说这真是一趟幽暗的旅程啊。

《傅科摆》读后感(三):傅科摆部分记录

开篇一颗生命树,全书共10章对应树上的十个圆质,共120节对应了书中一个有趣的数字,按照章节的排序树端从上至下的路径是一个闪电或者螺旋下降的漩涡,地球自转最不显眼的自证是水流漩涡。

生命之树

第一节的希伯来文讲的是螺旋轮状的光。

第一章第一节

傅科摆摆尖所画根据所处纬度不同,二维投影是 椭圆 星状 或者一个微笑。三维图形是一个杯,一朵玫瑰。

小型傅科摆摆尖喷绘

文中涉及圣杯隐喻在结尾有所指代。《达芬奇密码》的结尾对圣杯也有所指代。

截自电影《达芬奇密码》

圣殿骑士团是中世纪欧洲三大骑士团之一,另外两个是条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医院骑士团现在依旧存在。

医院骑士团

书中有相当多的中世纪组织团体,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哈桑的阿萨辛派,对应金庸武侠小说里的西域山中老人。阿萨辛Assassin和圣殿骑士Templar也是游戏《刺客信条》的创作原型。

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腓力四世和教皇克莱芒对大团长莫莱的审判

文中最后的彩蛋“I'a Cthulhu!”没有译注。Cthulhu指的是美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开创的克苏鲁神话体系里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出自短篇《克苏鲁的呼唤》。Cthulhu形象是不可名状的深海章鱼形象。

Cthulhu

75节结尾 有部分✂。

有关文艺复兴时期作品:

海因里希·孔拉兹|海因里希·昆拉特,《永恒智慧圆形广场》拉丁语《Amphitheatrum sapientiae aeternae》1595年出版于汉堡。

版画

版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