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遗迹里的中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遗迹里的中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遗迹里的中国史》是一本由曲长涛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迹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一):通过遗迹重新认识古中国,原来有不一样的体验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如何来了解?从书里,从博物馆里,从古迹里,从地图里,还可以从遗迹里,这些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我们中华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今天介绍的这本《遗迹里的中国史》,就是一本以遗迹、文物、文字为灵魂,通过古墓深处,把埋进去的历史,挖掘出来,通过各大遗迹的发掘成果及遗迹,来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选取了六个大型遗迹,讲述它们的发掘起因、过程、收货遗迹出土文物的溯源过程。这些遗迹分别是: 殷墟遗址:走进商超历史 三星堆遗址:解密古蜀文明 魏安鳌王墓:重读先秦史 睡虎地秦墓:回望秦的兴亡 马王堆汉墓:解密西汉贵族生活 海昏侯墓:勘破海昏侯起伏人生 这本书中收录了近300张照片,88位帝王及诸侯的故事,从考古遗迹的角度去了解解读中国历史,还原不用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要从遗迹、文物里还了解历史呢? 因为,不同朝代的文物,都具有独特的时代气质。比如,商贷的文物神秘而狰狞;秦汉的文物古朴厚重;两晋的文物飘逸潇洒;唐代的文物奢华浪漫;宋代文物简约典雅;元朝的文物粗犷豪放;明清后的文物向华丽精致的方向发展。 在殷商的考古中,发现的大多是头骨被射碎的士兵和独臂将军,还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通过这些可以真实的了解商代历史。 三星堆,是考古挖掘的重大发现,三星堆有8个祭坑,陆续考察了90多年,三星堆的历史谜团才逐渐解开。 在一些史料中记载的不是很详细的历史,在古墓中也会被发现。比如《史记》中对于周穆王记载的比较简略,而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竹书纪念》上记载的非常详细、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中见不到的历史,通过不同的遗迹、文物,来探索历史,历史就是要不断的探索,才能有新的发现,才能更接近真相。 这本书,让我们又重新认识古中国。

《遗迹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二):《遗迹里的中国史》:带你走进中国六大遗迹,走进悠久历史

《遗迹里的中国史》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点惊喜,一页一页翻完,就一个感觉,这本书是一个宝藏啊!内容非常丰富,关于历史的讨论非常深入,书中的每一幅图也都是精心绘制,看完一遍还想再看第二遍。

这本《遗迹里的中国史》,作者曲长涛,史地学者,作家,前《读者新报》发现专刊记者,《都市资讯报》文史专栏记者,喜马拉雅畅销书独家签约主播……头衔很多。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六处大型遗迹且通过近三百张照片,生动地呈现了这些遗迹的历史和现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历史和对遗迹的热爱所打动,同时也为书中详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片所吸引。

曲长涛在书中选取的六处大型遗迹,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包括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这些遗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作者通过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将这些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一一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

这本书中使用了近三百张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遗迹的美丽和神秘,更通过细腻的光影变化和角度选取,让读者感受到了遗迹的历史气息和人文精神。这些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对遗迹的敬仰和尊重,图文并茂,也让读者对遗迹的认识更加深刻。

此外,曲长涛在书中还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遗迹的情感。他不仅在书中介绍了遗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用大量的古文来说明这些遗迹,同时将这些遗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遗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总的来说,《遗迹里的中国史》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要读一读。

《遗迹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三):一本悬念迭起的历史读物

青铜器中的少女头颅,致命尸毒与千年不朽之谜,头骨被射碎的士兵和独臂将军,甲骨文破解离奇凶杀案,海昏侯的结局和家族的魔咒,地下“扶桑”和山海经…… 这是《遗迹里的历史》书中章节小标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盗墓笔记番外篇,书中选取了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详细描写了从挖掘过程到出土文物溯源过程。 作者用一种悬疑小说的写法讲故事,从文物细节中抽丝剥茧,结合史料和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重新解读被尘封的历史。 殷墟挖掘出的青铜甗中为何有少女头骨? 作者以考古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推测,再用科学实验——锶的同位素检测推断出少女生前的地理活动范围,从牙齿成分上推测出少女家境富足,最后结合历史上殷商军的战争,推断出少女所在部落遇到商朝军队攻击而灭亡,她被俘虏,头颅被砍下来放进青铜甗中蒸熟,献祭给先祖。 每一个章节开始设置悬念,提出推断,一步步论证,或排除,或证实,配合书中大量考古现场图片,从历史遗迹文物真貌,到遗失古籍,墓穴骸骨。 读者跟随作者脚步,带着好奇和疑惑,求知和探索,听专家娓娓道来,一一解开谜团,还原历史的来龙去脉。 其中《两封来自前线的士兵家书》,穿越时空传递着兄弟俩对家人的惦念,讲述着军营生活的艰辛,揭开了战国后期秦军军营中的三段秘闻。 作者结合史料,旁征博引,还原当时百姓的生活,秦军军事制度,从家书可知,士兵衣服需要家里邮寄,颠覆军营着装整齐划一的传统认知。诸多细节令史实更加鲜活饱满,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千百年前的动荡曲折。 书中大量的文物照片除了还原帝王将相生活享乐,也体现了古人的审美。 譬如三星堆金杖上纹饰中的人、鱼、鸟图案,线条流畅,造型概括,用当代的审美来看,也是不错的平面设计作品,马王堆出土的帛画,配色古朴,构图平衡,所描绘事物凝练传神。 最让我惊讶的是海昏侯墓中的青铜编钟和编磬,红黑配色,纹样对称,扭曲交叠在三角形中,看到的时候由衷感慨,真好看。 坐拥如此奇珍异宝的帝王将相命运如何,书中详细的讲了海昏侯的生平和政治生涯。 结局无一例外,坐拥地下宝库的王侯将相最后和秦朝戍边往家里写信的士兵兄弟一样,带着此生最宝贵的财富,一封书信或者富可敌国的金子,长眠地底。

《遗迹里的中国史》读后感(四):去博物馆里要看什么、怎么看

前两天,有一条关于博物馆的重磅新闻传来:殷墟博物馆新馆2月26日正式开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其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有新馆就有旧馆。旧馆建于2005年,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只有新馆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展出的文物数量相应也大幅缩水。由此可见,新馆肯定会特别好看、特别有看头。

如果要到安阳去,哪怕别的什么景点都不去、什么样的美食都不品尝,而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看殷墟博物馆新馆,恐怕也难以尽窥其精妙之处;即使是有导游详细介绍,恐怕也一时间仅仅能够看个“热闹”,而等到“喧嚣”过后,一切又将归于平淡,很难留下特别长久、特别深刻的印象。或许去看上一遍肯定不够,还必须要去看上两遍、三遍……直到能够像读《遗迹里的中国史》里的每一篇文章一样,对展出文物的由来、特点、作用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理解,这样才是把那件文件看明白了。

由此可知,到一个博物馆去看展览,看那些似乎是已经见识过的来自遥远时代的“遗迹”,究竟是要看什么、怎么看,确实是有一番讲究。只是看个“热闹”,就已经值得一去;倘若还能够看出门道、看到展览背后的故事,那样的成绩就更加值得炫耀。

仅仅一个殷墟博物馆新馆已经可以这样,倘若再加上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以及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呢?或者,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博物院、博物馆呢?那么多的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仅仅是已经建成并展出的,就已经是一个海量的存在,看热闹都来不及;更不用说,还要看出其中的门道了。

由此,也就更加不难明白,《遗迹里的中国史》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了。在这本书里,通过一篇篇出神入化的文字,辅之以精美的图片,史地学者、作家曲长涛就像一个侦探一样,讲述了来自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和海昏侯墓的一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层层剥茧,直抵真相,帮助读者从考古遗迹的视角了解、读懂那些已经远去很久的“前世今生”。

在殷墟遗址,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商朝历史,不止知道甲骨文,不止知道商纣王和妲己,不止知道殉人和人祭的区别,还能了解一下商人士兵的身高;在三星堆遗址,不仅可以解密古蜀文明更多的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那些“热闹”背后更为有趣的“热闹”;在魏安鳌王墓,不仅仅是了解一座墓,还可以“得陇望蜀”,重读一遍先秦史都未必不可以;在睡虎地秦墓,可以了解普通秦军士兵的“日常”战斗与生活;在马王堆汉墓,则可以深入了解一番解西汉贵族的“日常”;更不用说在海昏侯墓,不仅可以察看这位从昌邑王到西汉第9位皇帝,再到海昏侯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过山车”,还可以了解一下孔子的“真容”和东汉黄金消失之谜了!

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有了《遗迹里的中国史》,至少在实地参观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和海昏侯墓的时候,可以带着书去有目的地看一看。而且借此拓展一下,不难知道,如果是去别的遗址参观,提前做好“功课”,参观也才会更有价值和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