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经典读后感有感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经典读后感有感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8开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读后感(一):又一本拼凑起来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和封面比较诱人,开始感觉是沈从文先生自己的集子。拿到书后发现不过是把沈从文先生以前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凑在一起,又增加了一些似乎相关的图片而编成的。

沈从文对文物的研究和文章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现在这本书的拼凑上。以后不敢随便买号称某个人的集子了。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读后感(二):未必是坏事

沈先生自己说,开拓一个新方向。未必是第一个,却也是先锋。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拓展开,很可以联系年鉴学派的观点,关注人民生活的进步,历史发展的细节,多么有意思的东西啊。最近喜欢看科学史跟文化史结合的东西,比如药物、粮食、眼泪,都是从一孔撇入,看见的确实立体的世界。

编排上,不只是按什么顺序,很多文章表明了原来发表的年代地方,也有不少没标,有点搞不清楚关系。应该是有一定知识的专家,来重新编辑一下。甚至做个导读。这本书就不止是纪念,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沈先生想的是什么,而不是只知道他在想什么。

关联阅读:辽宁教育那几本。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读后感(三):当时的教授

拿这本书的时候目的太功利了,就是因为要下乡冲着那几篇瓷器去抱佛脚的。回来翻翻觉得作用不大,准备睡前再催催眠第二天就还掉了。 但就越看,而越激动了。 先是感怀于类似于自白书的文字里那样一种谨慎,那么卑微。 再惊艳于沈先生在那样消极的环境里,学问也作的如此扎实、无懈可击。 困难还不大?屈辱还不深?挫折还不够伤人?就是不抱怨不爆发不找借口。 是妥协了,但不放弃。 还是湘人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的秉赋,只不过头次体会这种柔韧形式的表达。 人家也教授。 现在高校的乌烟瘴气已经路人皆知了,不务正业的老师和无所事事的学生都先不说,最悲哀的是就在安分做研究的人们知道自己埋头为何也是屈指可数,不是跟风外国就是投时局所好。就这样还有两会提案要实现研究生培养的职业技能转向! 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国学生,从很早的时候一听教育改革就头大到现在每每冒火。纠结的小麻花同志明年要大考,小孩儿理科尖子想事儿少,只希望不要被听说目前依然还没有答案的试验方案耽误了十二年最好的时光。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读后感(四):跟家信一样美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念到我自己所写的“崔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时候,我很悲哀。易折的崔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只有你使它永远折服,永远不做再立起的希望。

这是1931年6月沈从文由达园寄给张兆和的信,还有比这更浓情的语言来表达爱意吗?

娓娓道来柔情蜜意,一声声”三三”唤得人心柔柔的,信纸旁的随手涂鸦也妙趣盎然,无限生动。

最喜欢他的家信和散文,其次就是这类谈文物的。

文章写得好,研究文物也算行家,书画器皿服饰样样精通:

“就我所见,《洛神赋图》、展子虔《春游图》、韩滉《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有的花了几百两黄金买下,有的还派了人去香港花了若干万港币收回,目前都当成“国宝”看待。用我的赏识来破,时代作者就都不可靠,都有问题。有一画还假得十分可笑的,即受专家特别称赞的《五牛图》。”

洋洋洒洒的一本《中国服装饰史》更是轰动海外。

叹。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读后感(五):经得起检验的,何止是文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那个艰难岁月,我们无疑在文学上失去了沈从文,却在文物研究上意外地收获了沈从文。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建国后当代史,便不难明白,与沈从文同时代的文人除了帮忙和帮闲,能秉持独立立场的人有几何?在连沉默的权利都能剥夺的年代,如何说真话?何能如萨特所言的介入式写作?沈从文从文学创作向考古研究的转向,不能不说有其自知之明之处,否则,我们便很难收获其在文物研究上的累累果实,而多了像老舍、曹禺、巴金等人在创作上的滑坡以至失语、自戕的遗憾,在文坛系列的悲剧上再添加一个惨淡的注脚。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定格在解放前夕,在巨变的前夜,他便开始转行文物,激流勇退,退而结网。好在他有着文史相平行的爱好,转向时并不生涩,文物反而成了他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慰藉。从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沈从文先生从事文物研究的缘起,感受一个人的才性在文物中的沉淀,既有在现实中不得舒展才情的无奈,又有文物的残片在特殊年代里重被拾掇的欣慰。在感叹文物经年却又易碎的命运时,你也会不得不感叹一位文坛巨匠也像文物一样被轻忽被颠倒的遭际,感叹其大好韶光在一个荒谬岁月里被浪费和闲置,甚至被无端打扰和扭曲的命运,好在其对文化坚守的情怀,让他成为“一个无从驯服的斑马”(沈从文自语),随和中见板质,他执拗的书生意气即便被所属领导视为废品收购者,其省吃俭用所购来的文物珍宝居然被当做“内部浪费”来展览,他也依然自得其乐,尽一己之能来挽救文物毁败的命运,让经过历史磨砺的文物“证明艺术的不朽和永生”,就像塑像的残余部分依旧可反映出这塑像、“这人生命的坚实、伟大与美好”。文物“无形中鼓舞人克服一切困难挫折,完成他个人的使命”(P.22页),这正是沈从文自身的当时写照。他之所以有着超越那些指鹿为马的纷繁乱象的自信,除了他不随大流的文化操守,还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沉淀,他自己与他朝夕相处的文物们一样,已经筑起了一座文化博物馆,我们在他写的文字中流连,就像在博物馆里漫步。——拉开历史看,当时那些入时的现象现在看来是多么荒诞,在真实的历史面前,能经得起检验的,何止是文物?人心和人的非凡识见,不仅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可以照亮当时,甚至可以穿越历史,照亮当下。

在文物研究面前,伟大的文人虽是在以往辉煌褪淡的历史上做些注释,做些提亮历史的工作,但其前仆后继的使命,已让我们幸运地有了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有时,即便寄情于历史是忘却无奈现实的一种方式,就像鲁迅曾经抄写古碑一样,但至少文物的历史的光彩能够照亮现实的苍白。不过,相对于历史的漫长,人的一生简直就是白驹过隙,从大历史中活过来的文物,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它以沉着和质朴的生命反衬出现世的浮华与躁动,使接近它的人也多了份历史的厚度和文明的洗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