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夜古董店读后感摘抄

深夜古董店读后感摘抄

《深夜古董店》是一本由吉羽著作,紫焰传媒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古董店》读后感(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民国、探案,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再加上“与瓷器通灵”的设定,对这本期待还蛮高的。看了以后槽点了太多了…

首先案子都比较潦草,都是破解不在场证明的单元剧模式,如果写得好也很精彩,类似大山。但推理全靠瓷器通灵的金手指和诈供,是不是太随意了点,这也太不扎实了。

其次,如果推理不够,情节来凑也行。可是本来两男主人设还过得去,你让他们都有双向暗恋的妹子没问题。但是每次他们有感情戏就性格大变,仿佛恋爱脑…这两妹子从人设到书中我觉得都很拉垮… 在破案推理梳理案情的时候,男主和女主能不能不要穿插脸红和娇哼…水到渠成的感情是锦上添花,这种破坏主线的感情就是画蛇添足,真无语。

这书还挺适合拍成电视剧的,跟我之前看的张云龙和胡一天那部《民国奇探》风格类似,民国+探案+双男主设定都有点相似,甚至在出现了女主后面戏份逐渐增多让我弃剧这点都很相似…

简单来说,推理不够的话本应该情节来凑,可惜情节也写的不吸引人。很纠结要不要要不要为了设定再看看第二部试试…

《深夜古董店》读后感(二):如果瓷器会说话…

如果瓷器会说话… 有些作品,我们在阅读之前,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创作初衷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容易理解书中的某些设定,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容易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内核,当然有些作品不需要这样的"写在前面"或者有些"写在前面"就好像是"剧透"似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深夜古董店系列,一共两本,目前自己阅读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正在阅读中。 时代背景被作者设定在民国时期,至于为什么设置在这个时候,"写在前面"里面作者也做了交待,不得不说作者已经考虑的挺周全了。 出场人物,虽然有些网文那种"工笔画"描摹模板人物的痕迹,不过不太出戏,也已经十分难得了。 在作者构筑的这个世界观中,首先默认古钱币,古瓷器,古金器,古木器,都有"灵"的存在,而这些"超自然"存在可以用一些拥有特殊能力的人进行交流(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如何获得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有没有什么风险,这些,目前,书中,都没说),而作者别具匠心的让这些"器物"成了一些案件的"目击证人",不得不说,立意上十分新颖(如果有人看过类似的设定而且比这个创意早,欢迎交流,本人才疏学浅,目前还没有见过)… 第一本中,单元剧的模式,讲述了相互独立,却又暗中勾连的四个案件,无论是雨夜灭门夺宝案,还是雷雨式悲剧绑架案,无论是宅院闹鬼案,还是四大水果王子勾心斗角案件,有密室的,有时间差的,有身份混淆的,有瞒天过海的,各种推理类诡计层出不穷,而主线则是一个神秘的抚陶师,他的身份,还没有被揭开… 总得来说,第一本整体阅读下来,文字流畅,人物看似出场很多,但是都比较鲜明的设定让人可以很容易记住,甚至你会感觉有些"脸谱化",有些江湖组织或者是行业规矩,并没有详细的去"掉书袋"也是一种特色,几件作为"目击证人"的古瓷器,看得出来作者用心进行了挑选,大有讲究,这与作者的另外的职业应该是分不开的,四个案件如前所述,每一个都构思精巧起承转合多重反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倒也阅读起来十分舒爽,个人性格设定,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痴傻还是单纯,只能说一物降一物,个人评分9.0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深夜古董店》读后感(三):万物有灵

最近陷入“古董如果能开口说话会分享怎样的故事”这一猜想里,正巧遇见了《深夜古董店》这套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主打瓷器之灵,下册则丰富到金器、玉器、石器、铜钱、织物之灵,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古董类别。近五十万的文字,没作停歇地夜以继日地读完,然后看着家里的盆呀碗呀发怔,耳边居然有许枚几分清冷几分慵懒的声音,带着些许不屑,大意是这些机制的玩意儿没有灵。本书将古玩知识与推理小说融为一体,准确的说应该算是涉及古玩的推理故事,完美地迎合了我的喜好。

作者对各类古董信手拈来,综合物品的种种特色给出一段与主线有关的文字。我一直在揣摩,作者是先有了故事大纲还是先想到了这几样古董才有的故事。文中每一个瓷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样子:豇豆红太白瓷瓶是个天使般的小男孩,豇豆红柳叶瓶是迷糊的醉美人,祭红是端庄的大家闺秀,郞红是白发红衣的复仇女子,霁蓝是陌上君子,浇黄的瓷灵是个胖小子......这些是单一款的瓷器之灵。像竹林七贤的三个才成套的瓷笔筒,青花鱼藻纹的葵口碗,十二月代表花的瓷杯,则可以组成瓷境,可以隐身其中,也可以它们为空间交换器。铜钱个小不易被发现,拿来当窃听器。玉蝉能作跟踪器;金螳螂能杀敌;玉龙能像潜艇一样水穿行,还能飞上天撞开积雨云实施布雨......

与之相关的当然是灵异之人。抚陶师、听泉师、弄玉公子、炼金师、玩石童子,他们深入古董之中去追寻陈年旧事,成为它们与普通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本书提及的捕门,便是培训与知悉这些特殊人才之地,是亦正亦邪的存在,文中出现的各路人马,都与之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许枚是捕门的顾问,一个古玩店的老板,一位抚陶师。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清末皇宫外溢的古董们在乱世里坎坷流离,促就了这些文字。

文章以瓷器之品名设了副标题,对应与之相关的故事,看似独立成章,但彼此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一个系列故事,推动了主线,直至大结局。单就推理而言,许枚无疑是核心人物,甚至超越了宣成这个专业人物,毕竟能够借助于现场的古董瓷器来破案,早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故事四处潜伏着线索,宏大,像硕大的迷宫,我猜到了大BOSS,却完全没能猜到文中揭示的原因。结果就是带着几分冲线的激动,快速僵硬在那道终点线外,然后发现赛跑已经结束,确实有蛇尾之嫌。但翻回去重新推敲,又分明看到作者文字里的婉约,只能勉力抚平自己的意难平,强压下想跟作者理论的欲望。

开篇鹿童那么干脆地死去,扎在我心中成了根刺。有勇有谋的季鸿在死去好些段落里,我还期待着那只是个替身。后来黑刺那帮人更加干脆地团灭,我也恍惚了许久,黑刺除了死亡还真的没有消遥法外的可能,不论有着怎样的幕后,都不可能因此歪了三观,只是依然怜惜想要离开燕镇去学说书的小丁末,辗转反侧。对于乔七竟然放了逆雪一条生路,倒也是意外得很,那可不像是乔七的手法,他过境之处,何曾有过完卵。紧接着又对乔七的死有了悲凉感,他虽是坏事做尽,但死在自己的真诚之下也非常出人意料。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在一桩桩案件里,跟着一个个案件主人的生死波澜起伏着心情,向着未知的一切。幸好有各色灵物的精彩出现,以安抚跌宕的心。

文中推理部分,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尚可,结局太过牵强,特别是关于宝藏的内容。所涉及的古董,基本上能找到真实的出处,也确实曾被乾隆爷收藏。很多时候,听着许枚将这些家伙的过往娓娓道来,更像是在读古董普及本。作者的散发思维着实了得,毕竟赋予了它们这么多的经历,还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也算是弥补了我对古董会说话的畅想,了了我的小心愿。

2022.8.29. 于福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