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夜的蚕豆声读后感精选

深夜的蚕豆声读后感精选

《深夜的蚕豆声》是一本由雪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6-4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的蚕豆声》读后感(一):雪漠新作-----《深夜的蚕豆声——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采访》

雪漠新作-----《深夜的蚕豆声——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采访》:

雪漠新作-----《深夜的蚕豆声——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采访》

《深夜的蚕豆声》读后感(二):看不下去

书是在敦煌夜市的一个牌子上看到的,打着了解西部的想法读的。但这书是我很讨厌的那种,只读了《新疆爷》,我只说目前感受。

讨厌的点:

1、一开始的序是作者自己写的,有种自卖自夸的意思,多次提到“世界”这个词,他认为他写的故事都是一个世界,这吹的有点大了吧。

2、故事本身没多少,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一大堆。我看的前一本说是《寻路中国》,里面作者只会有简短精炼的评价。而这里作者本人说的太多了,你是在揭露故事还是在推销个人观点?

3、最糟糕的一点是我觉得作者对新疆爷的理解本身就是错的,至少是不完善的。一个故事,特别是这种包含在复杂历史环境里的,是有很多面的,在我不赞同作者的情况下,还看他写了一大堆自己的理解,你看得下去。所以我说,这种书活该没人看。因为作者就在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把一个故事完整呈现,然后让读者自行理解。

4、回到对新疆爷故事的理解,作者觉得这种生活是正向的,是具有强大精神的,我正好相反,新疆爷就是悲哀。它为什么甘心这样清贫的生活?因为他的世界被封锁了。如果他读了书,见识了飞机汽车,了解了现代社会,他还能甘心回到清贫生活,能安心守护,这我服。但实际呢?他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也没胆子去要回自己的老婆,他没有能力理解自己理解生活,这是闭塞,这是无奈。能力不够,如果你想活得舒服,就只有降低欲望。而新疆爷就是把欲望降低到极点的样子。说这么多,我的意思是:新疆爷这个样子,是因为无奈,而不是想透了之后的选择。

我反对的点不在于安守清贫生活,而在于你们对于清贫生活的原因的理解。对于新疆爷这种人,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去追求现代社会的生活。注意,我说是“有机会”,而不是“应该”,就是你想去大城市可以,想在山林里也可以,但我得保证你都明白知道了。

把这种人生理解为一种可贵精神,简直可笑!这跟把被拐卖少女评选为最美乡村教师那个一样,理解错了,导致精神导向错了,会造就更多错的结果。生在大山里的孩子,跟父母闹矛盾想去大城市,按这个书的精神导向,大概会让人支持把孩子抓回山里面吧!

《深夜的蚕豆声》读后感(三):一场心灵的对话

——读《深夜的蚕豆声》有感 贺艳芸

西部,一片神秘壮美的大地,像浓密的原始森林,穿行其间,哪怕一枚拇指大的野苹果,都能带给人惊喜与满足。丝绸之路更加令人神往:那里天空高远,沙漠连绵,骆驼宛若沙漠上的扁舟,串串驼铃声荡漾于岁月深处,苍茫中自有一番惬意。

万籁俱寂,翻开《深夜的蚕豆声》,首先被雪漠老师别具一格的写法吸引了。小说讲述了十九个西部故事,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动物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前后,都有丝绸之路上的“我”和来自西方的女汉学家的对话。故事像一个个或奇幻或哀伤的童话,对话时而飘出散文诗般的意境,时而延伸着对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全新的叙述方式让阅读体验新鲜有趣,雪漠老师的文字特点由此可探知一二。

其次,我聆听到雪漠老师行文间的一种叹惋。正如作者所言:“一切,正在形成一种绝响。”《新疆爷》讲述了超越世俗的守候,对于主人公来说,守候本身就是目的,这种守候很纯粹,像婴儿的澄澈眼神,像延续了千年的河西走廊上的一个未染尘霜的童谣,与当下重物质、轻人格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渐行渐远的西部文明的叹惋。《磨坊》讲述了主人公对原始农耕文明的眷恋,他面对变化和无常的不知所措,折射出作者对消失的农业文明的叹惋。《母狼灰儿》描述了母狼思念凋零在人类枪声下的狼崽时痛彻心扉的画面,告诉我们动物也有灵性和尊严,所有生命都值得敬畏,借助母狼的哀嚎声,作者表达了对良好生态文明的叹惋。雪漠老师试图通过文字来定格失落的文明,在时而轻松,时而痛楚的笔调中,彰显出文学想要实现的相对的永恒。作者在叹惋中等待着“一种回响”,而西部作为靠近灵魂的神圣之地,它承载着亘古广博的文化信息,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的文字一定能给读者带来自省、自律的生存能量,从而唤醒祖先的集体无意识,保存传统文化中厚道、感性、悲悯的部分,并把这笔心灵财富传承下去。

最后,我从雪漠老师的文字中吸收到自强不息的生命养分。小说描绘了西部大地上鲜活的形象,他们曾出现在佛教文化重镇凉州,他们的灵魂或艰辛、或向往、或愚昧、或迷惑。在茫茫沙漠里寻找出路的骆驼客,拜月的狐仙,把幸与不幸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的改改妈,在存在和灵魂两者之间徘徊的白轻衣……一个个血肉饱满的典型形象,似乎都在历练读者的灵魂,进而发出一个叩问:命运的出路在哪里?作者带着西部人特有的真诚与善良,去观照他笔下的人物,他的文字或清新、或质朴、或沉重、或诗意,都传递出一种生命的厚度。雪漠老师想借助小说里的形象,告诉读者要去除我执,用和谐、安详、坚定的灵魂去化解暴戾、浮躁、纠结的尘俗之气,心改变了,行为随之改变,从而扭转命运。是的,变化无从消解,但人类可以把握命运的走向,目标让人清醒,思考让人沉淀,常和自己的灵魂对话,生命由此可以逐步完善、丰盈。

掩卷沉思,在心中摇晃的丝绸之路渐渐模糊,驼铃声依稀在半明半昧的天色中……但灵魂求索之旅,又怎能完结呢?我想继续追随雪漠老师的文字,去完成一次次心灵的对话,从中升华人格,去达到自由、超脱的境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