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伪人》读后感1000字

《伪人》读后感1000字

《伪人》是一本由赵彦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伪人》读后感(一):真假之间的存在

初见作品的名字,以为《伪人》仅仅是要呈现人的虚伪性,呈现戴着面具生活,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逆本心的事。后来,发现我想多了。它只是虚构了一个人,不止一个人,而虚构不正是小说创作的看家本领么?虚构的,造出来的,不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存在的就是“伪人”?要么,另有深意,要么,可以换更好的名字。尽管这是作者或者也关编辑的事。只是,我觉得可以有更好的。

小说的扉页上是卡尔维诺的活“小说,正背离它原本的样子”。仅仅是小说么?至少是文学。干脆是学问。是整体性的背离。当然,另外的问题是:原本的样子,有么,它是,还是,它应是?从文本的阅读中得以看到作者丰富的阅读积淀,游历江湖经尘事的体悟思虑,以及固执地想要重复想要输出的大概我现在并不怎么觉得必要的词句给予的意象。

作者第一人称讲述他的生活,在他的生活里他需要一份工作,在这份相关于文学的工作中他需要申报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设置的主题就是一个先诗人后小说家的虚构人,也就是最浅层意义上的“伪造的人”。

文本中的“我”(主人公)是作者虚构的,“我”又虚构了一个叫“波尼”(主人公’)。而作为小说家的“波尼”可以继续虚构下去。套娃式的故事创设如《盗梦空间》般场景被递进叠加。好在作者实际上叠加了两次,算上“波尼”虚构的“哈维尔”也就两次半,让读者自己去加或者不加。

对于“我”和“波尼”的生活世界的叙述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地呈现了“我的生活”里的各色人物,连他们的虚伪与凉薄都被真实可感的。反而在“波尼的世界”中感到了更多的真诚与温度。就小说的阅读感受而言,刚开始的惊喜在于语言、学识、思想的光点,到最后才发现穿越真假世界、穿越真假界限对人心的叩击,对人世省察。发现虚无与真实或许并不处于两端而是一体两面。

是作者编了个镶嵌在“我”的故事中的“波尼”的故事,还是作者编了“我”故事,“我”又编了“波尼”的故事,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呢?

尽可能做个有意思的自己,在这足够虚无又异常真实的世界。

——栓栓

2023.9.28 11:15am

《伪人》读后感(二):去伪存真

在文学的殿堂中,百花齐放,形形色色的体裁诠释着人间不同的烟火故事。荒诞嬉笑便是其中一种,看似的形骸放浪的表面,其实充斥着当代学术与文学的反思。《伪人》便是这文学长河中的一部作品,遇见它令人眼前一亮: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思考,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三重嵌套结构,展示着一个可能与不可能、虚拟与真实、对立与遥远的文学世界……

提起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独特的叙事结构肯定是第一位的。“我”——一个作者巧妙构造的、一个炮制不存在的作家——波尼,而波尼——一个智利作家波拉尼奥和作者阿根廷朋友的复合体,一个“我”获取学术研究经费的工具。在这种对立和统一中,虚构与现实交织,亦真亦假,整个故事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跃然纸上……不读到最后,根本无法猜测故事的发展方向,在朦朦胧胧中,我们只能跟随作者的步伐,趣味性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寻找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悲欢离合。

出色的人物塑造,在作品中同样表现可圈可点。“我”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既能看透问题的本质,却又从来都不付诸行动;既藐视现实生活,却又为了维持当下而去伪造课题;既喜欢各种事物的边界,却又常常在狭窄的边界中寻找宽阔的王国……这种矛盾的画面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轻松塑造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我”;波尼是一个虚构的作家,一个没有身份的人,窘迫的生活使他在各种身份之间穿梭……其实,这种流亡的状态已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还是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缩影。

赵彦女士,一位久居西方的文学博士,一个从生活点滴中提取素材反映时事热点的当代作家。在她的这部作品中,人物就是一面面镜子,反射着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犹如《盗梦空间》中的梦境一样,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梦境?……在荒诞嬉笑的背后,学术研究的功利化、课题经费的争夺、学术不端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在作品中出现,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当代部分学术的批判,去伪才能存真,《伪人》无疑就是一面镜子。

《伪人》读后感(三):作者用三重嵌套结构,把现实和理想打通,以虚幻成就反衬现实荒诞

文学是对于文体和内涵的不断创造演绎,因此有一些文学作品注定无法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不应该被埋没,都应该呈现给真正热爱文学的人。 赵彦,当代作家,她的作品《伪人》就是这样一部值得被不断关注井发掘的作品,而这样一部小说无论是文体结构还是内容的打造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都是文学领域的新尝试。

关于文体结构,这部小说选择的是一种嵌套式的结构。现实中的小说主人公“我”为了学术研究,为了获得研究经费,开启了对于一位虚构作家“波尼”的探索。 而这样一位作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的伪造。当然就像任何一个人的创作都无法脱离生活一样,这样一位由作家创造的人也有了“我”生活影子,其实也就成了我的一部分。

可是作家波尼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在波尼的创作中,又有了一个画时代的作品《……》。而这样一部作品在“我”的理念中,它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源头,也是所有作品的最终归宿。当然它也就包含了小说主人公“我”的所有期许。 而另外一个假文体家哈维尔·佩雷斯则出现在了波尼的世界,也就在这样一部小说结构之中构成了三重嵌套,给我们读者贡献了一个复杂而又有着统一理念的多重叙事。

但就是这样的多重叙述,终究会归咎于“我”这一处,更是有着对于作家这一群体的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现实的我以及理想的我之间的那种对撞和冲突。 现实之中的“我”是一个平庸而碌碌无为的人,可以说是生活的失败者。没有任何成功的作品,而所要研究的内容还是自己的虚构,而这样的研究让读者们看到了“我”其实有着一些荒诞感。

所有,我们能够读到“我”现实生活的记录,能够看到“我”的身边其实有着一群生活中的另类。父亲的抛妻弃子,“文艺青年母亲”的天真烂漫,母亲朋友更是有着一个疯子一样的儿子,还有惧怕体液而让生活陷入崩溃中的邻居。所有的这一切都表现出了生活之中极为负面的一面,都构成了生活的不如意,这都造就了小说主人公“我”的消极被动。

而我唯一主动的就是把自己放逐于对于“波尼”的虚构之中,让作品中的主人公成为了一个成功者,成为了一个胜利者,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作家。 可小说也在明确的告诉我,他是一个虚假的人,他是一个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的,他是一个“伪人”。无论他的作品抑或完成作品之后自身存在都是立不住的。当然作者也就让这样一个研究文本最终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我”的研究以及“我”和邻居用3D打印技术而拼凑出来的一个模型。但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小说的最后,作者也告诉我们:“我”也要消失一段时间了。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是作者构筑的世界,是一个略显复杂而荒诞的世界,是一个脱离了真实环境而虚构出来的世界。因此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完全可以凭借着我们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世界进行独属于自己的反思和虚构,可以去完成符合自己理念的解读。这才是文学所应该承担的使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