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找亚洲》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找亚洲》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找亚洲》是一本由孙歌著作,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亚洲》读后感(一):一点点梦想与一点点思考

我每一次拜读学术神仙的作品的时候 真的真的每一次去看都非常感动 陆铭老师也好,孙歌老师也好 这种国家与民族的情怀感、立足国际放眼世界的普世性,让我能够感受到学者的智慧与良知 就我个人而言,我高二的时候特别特别喜欢社会学,从经济领域到人口领域的读本还真是看了不少,但后来报考的时候鉴于选择,选择偏向社科类的新闻专业,并且自从上了播学课程之后对于传播学情有独钟,也看了不少,当然也与书院的活动息息相关,并且一直在认认真真从事个人探索,尤其是国际传播问题。 因为前两年李子柒爆火,可以说全知网传播领域都在研究李子柒

《寻找亚洲》读后感(二):《寻找亚洲》札记

《寻找亚洲》一书可以看做孙歌先生的亚洲思想史阅读笔记,全书遍历庄周、李卓吾、孙中山、李大钊、陈嘉映、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竹内好、和迁哲郎、梅棹忠夫、滨下武志、白乐晴、白永瑞等中日韩思想家对于亚洲的论述与思考。孙歌先生意欲通过串连亚洲论述,清理思想论述中的战争与殖民遗产,发现亚洲“风土”所蕴藉的多元性与正义性,从而激发亚洲本身的主体论述,为人类思想做出独具特色的亚洲贡献。但是亚洲政治现实中的分裂格局,历史与战争留下的历史创伤,似乎是横亘于亚洲论述走向未来之路上的巨大障碍。多元异质的亚洲以及被列强分裂、压迫的亚洲,如何能够超越政治军事分裂、超越世界资本主义的剥削、超越国族区隔等现实体制,仍然是“亚洲未解之谜”。寻找亚洲可能已经上路,寻找亚洲或许刚刚开始。

《寻找亚洲》读后感(三):寻找亚洲:从亚洲本体出发研究亚洲

这本书有利于我们从亚洲的视角去思考亚洲。

孙歌认为,寻找亚洲原理要找的是“不齐之齐”,并不是求同存异,是让“异”本身成为主体,让它对外开放。孙歌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面对一个印度人的时候,我们要设想自己是个印度人,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吃饭要用手抓。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达对他们的诚意和理解。我们想要了解他们,但我们并不想取代他们。而所有的这种想法,迄今为止全是经验,但大家却认为经验不重要。因此在原理上,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绝不是嫁接在西方理论之上的。”

研究内在于中国的亚洲元素是一个真问题,但是中国并不等于亚洲。而且,不是所有的亚洲国家和社会都认同亚洲。其实真正认同亚洲的地区也就只有东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谈亚洲,我们该用什么方式谈?

假如中国人用西方的方式谈亚洲,那会变成霸权式的讨论,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学者要避免用西方的方式,把亚洲整合成一个大拼盘。如果我们认为有另一种普遍性的话,那么这个普遍性的目标不是要达到求同存异的大一统,而是让各种各样的特殊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价值是特殊的,并不是普遍的。这世界上没有普遍的东西。但是,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就随之而来。孙歌认为,所有拒绝别人理解的、封闭的、排他的特殊性,都是不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性,而真正的、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性是开放的,同时还尊重别的特殊性。因此,当这样的情况在人类社会有可能实现的时候,大家才能说那是一个有普遍价值的人类社会。

此外,在讨论亚洲原理的时候,孙歌刻意把作为实体的地理范畴的亚洲,纳入到原理性的讨论中,这是由于地理的层面在亚洲被作为符号讨论时经常被忽略了。在地理学里,越有质量的研究,越是特殊的。所以,亚洲范畴一定要被包含在历史地理学的层面里。

那么,这和亚洲的符号、理念和思想是怎么结合的?孙歌从和辻哲郎的《风土》找到一个结合点。因为风土既不是客观的自然环境,也不是主观的社会生活。人的个性、社会的习俗和自然的风土环境是结合在一起的。重视风土的最大功效在于,当大家这样讨论问题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挪用和套用的。这样,风土在思想史上就有意义了。

《寻找亚洲》读后感(四):福泽谕吉与“亚洲”

“亚洲”一个非常熟悉词语,然而在拜读过孙歌老师的《寻找亚洲》后我才发现,我理解的亚洲只是一个地缘上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亚洲”的含义也是多元的。

为何从“日本”的视角来寻找亚洲?

孙歌老师在书中提出要研究“亚洲”问题需要从地处文化中心的周边国家入手才能得到答案。显然日本非常符合这个要求,古代的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朝贡体系”中一员。随着“黑船来袭”叩开日本的大门,日本从一个亚洲国家逐渐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期间随着“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国策的提出,日本民众的国民意识才逐渐形成。意识觉醒的同时,流入日本的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开始产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深深地影响了明治时期的日本学者。

从“天人合一”到“民族主义”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曾经朱子学指定为官学。很多明治时期的学者早年都受过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福泽谕吉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传统的“天人合一”世界观被打破思想启蒙运动逐渐兴起。福泽谕吉作为知识分子团体“明六社”的一员开始对宣扬思想启蒙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强调“爱国”意识。

“国家是人聚集的地方”,没有一人对一人加害之理,故不应该有二人对二人加害之道。百万人、千万人也一样,事物的道理不会随着多寡而改变”以上这段话出自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表达了他的国家观。然而随着“征韩论”的出现,“民族主义”在福泽谕吉思想中比例逐渐加重,在《脱亚论》中福泽表现出了一种对本民族的担忧,和对邻国的失望。而福泽谕吉对于“民族主义”的解读却为日本政府实行“大陆政策”的提供了一种助力。

福泽谕吉的影响

虽然福泽谕吉对亚洲的思考给后世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思路,然而过于追求脱亚入欧使得日本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以至于后续的日本学者在“脱亚”还是“兴亚”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日本是不是亚洲国家至今仍是一个问题。

《寻找亚洲》读后感(五):对亚洲论述全新的、全面的解读

《寻找亚洲》一书从别于欧洲思想史的路线展开对亚洲这一概念的思想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述亚洲的思想类书籍。我们作为亚洲人,很少意识到亚洲本身是一个欧洲人定义的他者概念。因此,我们也没有从思想或者哲学的角度去深刻思考什么是亚洲,亚洲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等一系列涉及亚洲未来走向的历史命题。正如书的标题中所指示的那样,作者企图“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当然这个另一种认识是要从亚洲这个角度出发的。

本书主体上有四个部分,作者通过论述亚洲国家从不同视角,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亚洲论述展开,分别回答了什么是亚洲,亚洲认识论意味着什么这两个问题。并且后面,作者深化了这两个问题,即如何从跨学科的角度建立亚洲的共同认识。

亚洲文明的发展是多个文明共同交互的结果,这一点不同于欧洲文明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一单一文明伸展开的发展路径。欧洲文明,因为有着共同的文明基础,即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因而欧洲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体的。近现代欧洲历史上此起彼伏的思潮,也应证了这一点。近现代欧洲史上的任何一种思潮都是兴起于某一个国家,然后迅速波及整个欧洲,并且伴随着欧洲国家的海外活动,从而产生深远的世界性影响。这正是因为欧洲有着共同的文明基础。而亚洲历史上则没有或者不存在这样的文明基础。亚洲文明是由中国的儒家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这三个主要文化在交汇和互动中形成的,因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亚洲似乎不具备欧洲文明的那种一体性。亚洲文明内部的多样性使得要形成亚洲论述本身变得困难。

近现代的亚洲是被欧洲国家的海外活动裹挟着进入现代的,因为裹挟的国家不同,裹挟的方式不同,近现代亚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步的发展。加之,亚洲国家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存在使得亚洲论述变得艰难和近乎不可能。二战及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亚洲内部的局势也错综复杂。日本国对二战的令亚洲邻国不愉快的回应,南北韩之间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关系,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不断变化着的形势都是造成亚洲论述困境的重要因素。正如作者书中指出的那样,因为难以处理的历史问题,今天要形成统一的亚洲论述也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论困境。任何一个不恰当的认识论基础的选择都会引起亚洲国家间的不安甚至是冲突。

但是,不论上述的情况有多复杂,建立统一的亚洲论述仍旧是有必要的,因为建立统一的亚洲论述,有助于亚洲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这对整个亚洲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并且能够为亚洲各国接受的亚洲论述,上述提到的两方面问题就需要克服,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作者在书的最后两部分转向了跨学科的寻求和探索。美中不足的是,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东亚或者说东北亚的一体化进程和统一论述的问题,并没有过多涉及包括南亚次大陆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东南亚国家以及阿拉伯亚洲国家的亚洲论述问题。因而,读者或误以为基于主体是东亚或者东北亚国家的情况而形成的亚洲论述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不具备普遍性意义,不论这种普遍性是不是作者和陈嘉映所期望的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