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摘抄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摘抄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776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浅思

在看到第121章时,本在思考下一本开什么书,却突然在阅读中控制不住的泪流不止。 我以为菲利普会说:“到此为止”。结合当下的自身,我控制不住情绪。没成想读下去并不是如此,「到此为止」是我想说给自己的罢。

122章却再次让我经历一次无法言喻的巨浪,这大抵就是文学的魅力,我的一举一动都在随着毛姆与译者的文字翻涌。 阅读本书,哭过很多次,内心流泪很多次,这是他藉由菲利普抒发的昔日压抑的情感,也是对经历过的人生一个复盘。 我记得曾经眼睛闪亮亮的跟一个人描绘我看到世间的美好,我不停被世间的美好感动。那个人打断了我,大抵是觉得我天马行空又敏感?我至今不明白,但我也不需要明白了。 引我熬夜通读的缘由是:他遇见米尔德里德后的情绪波动。在昨日还有几位网友交流时说到:「如果你跟这个人的磁场是这样的,其实证明你们不合适长期在一起」。 他与诺拉相识的时机不对,但这事儿谁能说得准呢。 我在文中标记了无数在当下引起共鸣的话,相信过几年再看时,又是不一样的感受。好书最有意思的就是,两三年后随着经历改变,阅读还会有新的感受。文字的感同身受,有时确实需要时间的打磨才能共鸣。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才停下来。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越来越喜欢毛姆了

人性的枷锁——毛姆 菲利普的个人成长史。虽然很长的一个故事,但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小学到中学再到上班,学画画,转而学医。中间菲利普小学时代他眼中的老师,和同学的友谊。再大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索以及旁边朋友对他的影响。他总是在不断的冲破一层层束缚,然后面对新的挑战。他幸运的是有相对独立的人格,不受养父母影响。童年一直耿耿于怀他的跛足,对关心他的人却没能发现。 米尔多里德 恬不知耻的享受着菲利普的给与,肆意的挥霍着菲利普对她的爱。不明白菲利普为什么会对那样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锲而不舍。但当自己如果身在其中,也许和主人公一样,落入漩涡,失去分辨能力。 像对待孩子似的宠溺包容。 爱情里总有一个人主动去爱,另一个人享受被爱。 什么是绅士 三代人才能培养出来真正的绅士 没得到很想,意外的收获却不想要 向幸福投资是生命的失败 读诗是理解诗里的意义,而不是咬文嚼字,一字一句的解释。 听乐章是听音乐表达出的意境,而不是因为一两个音符错误而紧追不放。 脱离了信仰 像外套被脱下来 文章文字细腻 真实 易懂。主人公菲利普不喜欢却不抱怨,善良 宽容 有爱心 有思想 。 作者的笔风细腻,阅历丰富,从小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出了菲利普从小到大的生活画面,读者像在看电影,比电影更细腻。越来越喜欢毛姆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毛姆与菲利普

看了毛姆传后不得感慨,和毛姆本人的真实生活也太像了。

不信上帝后,为了感谢这种重获自由的感觉,又习惯性的感谢起了上帝

现实主义的戏剧和理想主义的海沃德(这一部分好有趣)

对艺术的追求与放弃(但后来做设计师时还是用上了一些)。毛姆笔下的几个人物,从中也看到了许多毛姆的经历:,执着绘画梦想(六便士),从艺术到医生的转化(人性的枷锁),,医生职业(面纱),一生寻找意义(刀锋)。

贫困时的生活,露宿街头。对工作的厌倦,自杀的念头,唯一的解脱是在图书馆的孤独。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可怕的不是辛苦,而是在自己意识到的情况下,没有希望的工作。

朋友的死带来对生活的思索,对生活的解脱(是否是像尼采一样积极的虚无主义?),而且巧妙的以毛毯形象化了出来。 快乐与痛苦都是一样,死后都是图案形成的艺术品,且随着自身的死也会不复存在了。

真的太好看了,到了做妇产科助手那一段,想起来之前看的助产师的英剧。那些困难的家庭,新来的生命带来的只是绝望与烦躁,甚至一些想要弑子的父亲。

描述泰晤士河变化很美丽生动,想到了菲利普的心情,也在慢慢天亮。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说不透的人生

如果不知道小说有自传的影子,可能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即使带着对毛姆的好奇,不断在故事里分辨虚实,读到结局也未免有点失望。

菲利普成长中思想的变化,常常难以合乎逻辑,前后矛盾的决定让人对他到底想要什么产生疑问。从最初对宗教的信任和追求,到以优异成绩放弃牛津大学奖学金,只是因为忽然想去国外长见识,转折得莫名。在海德堡学了半截,又决定放弃,只是突然觉得要在繁华的伦敦长见识。在伦敦会计师事务所学徒三个月,又放弃,转而去巴黎学画。学了三年又转行,回伦敦学医。每次的决定都突然而决绝,每次的决定都没有坚持,除了最后的学医。不知道他父亲的遗产是否真的如小说那样足以支撑他的任性,但作者传达的暗示不就是有钱就任性吗?这又如何成为枷锁了?

相比之下,菲利普的感情线尚在情理之中,虽然也不连贯。懵懂的情欲被俗气造作的大姐姐威尔金森女士打开,期间忐忑的心情让人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但后者的纯净质朴所燃起的青春烈火要远强于菲利普,也令人更为感动。从威尔金森短暂的情欲之后,菲利普有很长一段时间空窗期,在巴黎,不免让人揣测同性恋作者在菲利普身上的影子。至于菲利普学医期间对一个长相性格都刻薄的米尔德里特神魂颠倒,交付出所有的金钱和感情,虽然匪夷所思,也能勉强归纳为初恋的伤害吧——毕竟,之前两次短暂的感情并不投入。

然而,耐心读到最后的结果更让人失望。如果说《刀锋》的拉里始终在探索自我中永无止境,这虽然玄乎,但好歹能让人接受,而菲利普兜兜转转到中年,读者也跟着劳心劳力,以为最后会有个升华,没想到作者安排了回归路人甲的生活,实在让人泄气。如果作者的意图就是要论证,经过跌宕起伏的奋斗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就是平平安安过普通生活,那么,第一,这个结论不新鲜,第二,论证过程并不够跌宕。

高产剧作家毛姆的这本小说在出版后反应了了,幸亏美国当红评论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倾情赞誉挽救了它。但实在很难感受评论家所言的交响乐般的恢宏。

但如果把小说当作小说般的自传,所有的不解都可能安放了。这是作者的人生,有时候不尽如人意,有时候也并不想说得太透。

另外,翻译也妨碍了阅读。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庆祝无意义

48.2W字,用时26小时22分,一个很深刻的主题的,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陪着菲利普走了三十年的人生,出生,上学,辍学,打工几经曲折最终还是选择成家安生,仿佛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缩影,年少时对万事万物的懵懂无知又笃定未来,不知不觉在社会人群的规训中磨砺,推翻一次又一次建立的世界观,想弄清楚怎样才算有效斗争。

菲利普的摘下最后一层枷锁归宿是成家立业,而我其实还未知自己的选择。

毛姆一生多次处于矛盾挣扎之中,最终得出:人生没有意义这一感悟。不要试图为人生赋予任何意义,这是给自己带上了枷锁。人生不必对他人证明什么,更不必为了追求社会承认而争名逐利。幸福也好、痛苦也好,成就也罢、失败也罢,莫外乎“不负我心”这四个字,此外一切都是浮云

我明白,无端扣问人生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很喜欢毛姆的哲学:以更坚韧的心去探索真相。

所以人性的枷锁到底是什么,毛姆书经历的枷锁有生理的残疾,父母的早逝,宗教的信仰,艺术追求的天赋,经济的不独立,情欲的纠结,包括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所以最后很多人说他成功了,我并不觉得,生活只是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你解决了这个就会有新的问题,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你解决掉所有问题的过程,

其实生活比故事难多了,因为你要亲自经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能不能挣脱枷锁,只能靠你自己了。

我喜欢我名字的一个和字,和生活和解,投身于当下生活的探险,并从容的面对生活的起伏以及各种玩笑般的故事以及不断上车下车的路人。

我其实真的不在乎有没有枷锁,我只知道,我会专注于当下,并认真生活,体验生活就好,因为我注定是这个宇宙独一无二的春和,没有人生模板。

总之值得认真去读,更值得花时间去认真思考。

不得不说豆瓣TOP250书单,好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