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儿童心理学》是一本由[英]乌莎·戈斯瓦米(Usha Goswami)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一):避坑宝典

育儿的路上不仅有一千个玩具和课程等着我们入坑,还有一千个伪心理学左右着我们push/pull孩子。

这本书就像一道弧光,让我们抵达孩子的星球,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社会伙伴。

孩子是何时开始、又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适合孩子的社会化学习又是怎样的?

这本书就像为人父母的阿德涅之线,带着我走过育儿之路的迷宫,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找到线索。让我学习成为一位更能支持孩子的社会伙伴:以孩子为主体,温暖有爱的共同关注,敏感交替的适时回应,以及将心比心的理解。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二):告诉你Why,而不是How,别糟蹋好书

我能不能说,这是我被豆瓣评分误导最厉害的一本书。 看到只有7.6分的评价,我内心就降低了这本书的优先级,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如此适合我,因为我有一个6岁多的孩子需要养育。

说说阅后感受∶ 第一,作者是认知发展神经科学专业教授,但是她写作本书是如此的克制,非常谨慎的放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儿童心理学主流框架来叙述,这点非常点赞。 第二,序言作者关于儿童养育经验和理论的区分,对于同伴和老师的区分,就已经小小惊艳到我,没想到作者前言简直就是一份精简的育儿理论纲领,就算是只看这篇文章,也值得五星。 第三,正文中各个板块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有印证又有启发,印证我自己带娃的点点滴滴,甚至启发我思考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帮助我把自己带娃的整个体系框架梳理优化了一遍,这样的好书,相见恨晚。 最后,想说下为什么评分不高,因为这是理论书籍,不是实践书籍,不是用来告诉你How,而是告诉你Why,平时带娃思考越多,启发就越大。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三):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一本妈味很重的书……语言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意,不看作者介绍都知道作者一定是女性,因为这浓郁的爱意男性一定写不出来。作为读者,我期待的科普类书籍首先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像教义一样一遍遍地告诉我孩子都是天使,甚至孩子有问题一定是母亲没有好好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然孩子就是自闭症。真是,没一句我爱听的(from杜飞)

文中说“婴儿的哭声像是被有意设计成对成人来说最有压力的样子”,以及“婴儿会用微笑来奖励来自照料者的社会互动”,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哭声和表达友好的微笑,本来只是进化过程中为了求生而出现的本能,但作者用了诸如maximally stressful和reward之类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来表达,这不是既不客观又违背了孩子是天使的论调?exm?作者你在扭曲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大量的实验,但很多都让人疑惑这样真的严谨吗,就像是做游戏以后得出的猜想,作为结论去得出或者支持一些观点似乎并不那么有说服力。

在令人迷惑的主论调里,夹杂了一些可供学习的知识点,“儿向语” “逐渐丧失的对语音的敏感”“过家家游戏对认知能力的锻炼”“逻辑三段论”等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被学术地解释了一番。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糟糕初体验,但是起点低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QAQ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四):儿童心理学通识读物

一、婴儿和他们所认知的世界

二、学习外面的世界

1、婴儿并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婴儿会选择关注某些动作,而不是简单的处理视线范围内所有的信息。

2、长期的记忆最早从6个月开始形成。

三、学习语言

1、婴儿话:提高声调,表明词句的开始和结束

2、婴儿从18个月起词汇量会突飞猛增。

3、我们用的词影响我们如何思考和感知这个世界。(是否使用正确的词、高级的词)。词语是我们经历的密码,象征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和事件。

四、假装

1、儿童能逐渐理解观点,取决于家人与他对高度情绪化场景进行的讨论,假装游戏非常重要。假装游戏能够让儿童学习洞察心理状态。人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们的观点,而非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

2、与家人争论和吵架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门。如果这些争论之后在家庭里被讨论,并辨别出产生的心理原因,儿童便学习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儿童需要有机会提出问题,争辩,思考为什么别人会有这种行为。

3、和谁做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显现出来了。

五、学习和记忆

1、怎么提问?我们去哪儿?见了谁?还有谁和我们在一起,带着孩子学会复述。

2、开放式问题。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五):逢人必推的一本育儿书

成为父母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育儿知识,掌握儿童的语言和发展规律,在育儿少走弯路。庆幸,在2021年,参加了阳老师开设的「儿童发展大师课」,参加了两期,获益良多,虽说没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但在养育小宝时,对她更有耐心和方法了,老话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是反过来,生大宝时,很佛系,到了老二,正是因为学习儿童课,才有去看科学育儿的书。

在这门课中,阳志平老师挑选的三本书都来自英国,挑选的理由是,英国的育儿书籍没那么鸡娃,更加有灵性。

三本书中有两本是乌莎.戈斯瓦米写的,一本是「儿童心理学」;一本「好学的大脑」,前者是餐前小菜,是「好学的大脑」的向导,整本书只有122多页。书中简短地介绍了近些年在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的是0-10的儿童,幼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如何思考、学习和分析;社会/情绪发展指的是儿童如何发展关系、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等能力。

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存在相关性,儿童在家庭、同龄群体和大的社会环境中是快乐的、有安全感的,这对儿童在的认知发展是利的,发展会更好;如果儿童在环境中感到焦虑或害怕,那么他在认知和情绪发展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整本书的核心在「前言」讲得很清楚了,要让儿童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家庭或学校、大的社会要提供温暖、简适应性的回应。重刷「儿童心理学」,我对「适应性回应」的理解列深刻一些,父母与儿童的互动非常关键,如果能在儿童关注的事情上积极回应,给予支持和爱,就能促进儿童主动探索世界和学习。

想让儿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关键是,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要有足够的输入,输入越多,学得越快。研究表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每小时听到的词汇量,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多300多个,到四岁时,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多听4400万个词。学语言,质量也有重要,如何提升质量,可以多和儿童读绘本。

最核心的章节,在第六章——学习中的大脑,这一章是阳老师多次提到的育儿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执行功能,跟智商划等号,执行功能好的儿童,智商也会高。执行功能涉及到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在12岁前,还可以提高执行功能,之后就稳固下来。如何提高儿童的智商,可以从提升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上下手,多和儿童类似国王说、木头人这些游戏。

王贞琳老师说,父母要持证上岗,这个「证」其实就是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成为父母不难,难的是要有科学的育儿知识打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