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色的虹》读后感锦集

《白色的虹》读后感锦集

《白色的虹》是一本由[苏]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的虹》读后感(一):日常那些闪光的瞬间,让你感到活在珍贵的人间

白色的虹——这个书名比较吸引人,尽管我并不是标题党。

封面的水彩画风设计也比较别致——雪花冰晶弥漫和包裹的城镇,给人以一种冷冷的神秘感——尽管我也不是封面党。

我本能地将这本书当做小说来读。尽管编辑比较谨慎,将副标题定为“短篇集”,而不是“短篇小说集”。的确,读帕乌斯托夫斯基这部作品,这个界限并不明确。看得出,编者是个认真的人,体裁的标签不能随便贴,这是个细节。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之前读的本来就不多,但很有特色,对于俄罗斯这个地处西伯利亚的北方雪国文坛,除了官方流行的几个作家外,个人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就是普里什文。而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确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普里什文,想到两者作品中同样具有的优美的自然或田园气息,想到它们同样的人间温暖,而后者经常被误解为只是儿童文学领域的大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与其他作家的短篇小说相比,往往让人很难分清它们是一篇篇的小说,还是叙事性散文。这样说,并不是指这是它的缺点,恰恰相反,而是它的特点。一句话,它的作品并不追求戏剧化的冲突矛盾,它的故事情节平淡(并非平铺直叙),像日常生活一样缓缓流淌。

所以,他的短篇容易被看作是有叙事性质的散文作品,这也是他这些短篇作品,有时不被称之为小说的缘故。

帕乌斯托夫斯基读来,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滥情”——穿插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而这些描写又富于诗情画意,从而对故事背景进行的抒情性渲染,让他的这些故事常常蒙上了一层层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当然,长期受悬疑科幻类故事熏陶的读者们,可能会难以接受,甚至会认为这些“过分”的描写会削弱故事情节,浪费时间。不过,阅读体验从来就是多样化的,对此我们可以姑且称其为“诗性小说”。这一点又让人容易想到中国上世纪文坛的沈从文和废名的诗性田园小说,不过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这里暂且不谈。

从这些描写中,透露出帕乌斯托夫斯基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而不少作品的标题也可窥其一斑,如:《鳟鱼游荡的小溪》《雪》《海风》《柠檬树的故事》《飓风》《细雨蒙蒙的早晨》《白色的虹》《雪原》《野蔷薇》《巨型红杉树》《面向秋野》……这些标题无不是以大自然的景物进行命名的,它们的故事也都大都以这样的自然场景(或者说舞台)进行展开的,没有都市化的那种灯红酒绿、狂欢放荡,因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整体上具有一种质朴的品质,然而他却又不是乡土作家,没有将自身囿限于乡村题材,这点确实难得。

最后说下故事。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故事的视角大多关注的那些行走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他们的故事许多可以说来自于深藏于内心的多年回忆,来自于以前发生过的某个真实事件,或者跟当年的战争有关,或者跟以前某个新闻事件有关,等等,所以它们往往以一种怀旧的气息将这些故事演绎出来,由此给人产生一种淡淡的伤感和怀念。此外,这些故事的情节没有多少张弛,也没有鲜明的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却往往从某些挖掘某些日常生活的瞬间或片段,来展示人性,人性的丑陋或自私,以及人性中始终未被泯灭的闪光点,从而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读帕乌斯托夫斯基这些抒情性的短篇叙事作品,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间田园般的诗意,感受到人间的一丝丝暖意,也可以说,它们是“正能量”的,尽管这个词说出来有些官方式的滥俗和轻浮。

《白色的虹》读后感(二):自古以来,好人才是大多数

苏联这位“名字辣么长”的作家,我一直很喜欢。

然鹅,我只读过他一本《金蔷薇》,和几篇小短篇罢了!

这样的读者,今天来评论,实在是罪过、罪过!

不过我自信地想,或许我这样普通到淹没到人海里的人,才是大多数吧?

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朋友们,毕竟凤毛麟角。

如恒河沙砺一般愚昧无知的人,才是我们,我们的同类。

言归正传,小说我打四星——缺德那颗是因为,太短了!

——真的是短篇小说,每一篇都不够看!

还因为,以我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译者似乎不止一位——或者是不同时期的译著。

先聊翻译,外语翻译成中文,尤其是英语、法语等,由于语法结构的问题,中文译过来的句子都偏长。偏长的话其实也没什么,句子清晰的话,也好懂,句子不清晰的话,译者们也有办法。

什么呢?

破折号——就这玩意,自打我开始读译文,愣没少见这位。

而这本书呢?

有些篇用破折号,有些不用,如此内部不统一,我想,是不好自洽的哟(^U^)ノ~YO

不过幸好,翻译没啥大毛病——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句号“。”就这玩意,用的太多了,语意未尽之处,建议用“,”、“;”,别用“。”……

聊完了翻译,我们来看正文吧~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乃是一种“平常心”,当一个人失去了为善的信念,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我们应当如何去对待那些穷凶极恶的人呢?

或者说,信念不同,我们还能做朋友吗?

我想,做不成朋友,也可以避免做敌人。

我们知道,那个歌唱着的流浪汉,他有一百个理由可以跟那位“小职员”对着干,当然,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但是,文章想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善与恶势不两立吗?

不是,在有人被迫为恶时,我们尽可以也把他们当作普通人——需要这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的普通人,而不是敲骨吸髓的“那批人”。

我们都一样,都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我们实在不应该再分化。

如果有时间的话,请去读一读童话;如果没时间的话,请去读一读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吧,这位“名字辣么长”的苏联作家。

读童话,和读这位作家,并不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分辨“善与恶”、“美与丑”——成年人的三观实在是太稳固了!

仅靠文字就妄想改变行为,那看起来也像是一篇童话。

我之所以建议读,也建议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条真理:善良最大的好处并不在于能够得到外人的夸奖,善良里可没有黄金屋、颜如玉,可善良里有现世最大的安慰,最多的问心无愧,简而言之,善良能让我们这些不够“心狠手辣”的人,更自在、更舒服。

我们为善,是为自己。

是因为我们秉性纯良,有赤胆真心,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也没什么可耻的——自古以来,我们好人就是大多数。

《白色的虹》读后感(三):温柔的力量

《巨型红杉树》是这本短篇集里让我感到最特殊的一篇了。这是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故事。讲的是一名植物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作家疗养所去度假,在那里他用自己植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帮一个作家修改了他的童话。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不像故事的故事,却像是有着魔力一般,不仅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神奇的种子,还表现出了帕乌斯托夫斯基对待生命以及创作的态度。

帕乌斯托夫斯基是这么讲述这件小事情的。在长满茂密山杨林和老云杉林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专门的作家疗养院。因为到那里疗养的都是些阅历丰富的作家们,他们有趣,却性格各异,而且总爱挖苦别人。至少在故事的主人公林学军和育种学家杜波夫心中就是这样。所以他到这疗养院来以后,一方面静静地观察着这些作家们,听他们每天激烈的争吵,一方面又继续在自己的自然世界中漫游。因为相比听争吵,他可能更喜欢后者。他到山下的小河边散步,感受夜色中雾霭的变化,看那些在在雾霭中的矗立的云杉······正是在这真正的宁静中,他遇到了一个比那些作家们都让他更感兴趣的人——一个作家的女儿,一个九岁的小姑娘。这小姑娘也经常来河边玩耍,她爱看书,又对世界对自然充满好奇,她到这小河边,每一次都能从水中发现有趣的东西:云杉的树枝、百合的叶子、铁皮罐头盒······她这小孩子纯然的天性使得杜波夫心中升起了许多美好的情感。他是多么愿意和这小姑娘做真正的朋友,可是他却发现自己无法满足小姑娘心中真正的渴望:当小姑娘问他“冬天,水里的小甲虫是不是没有死,只是在石头底下睡着了?”等等这些问题时,他只能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解释原因,却无法把对生命的阐释变成属于幻想世界中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讲给小姑娘听。

而转机有天到来,一位作家写了一篇童话读给大家听。童话中讲了一棵特别大的树,树里的小矮人在树中建造了一个类似人类的世界,这是一个并不太有童话想象力的童话,或者说只是借着童话的外衣来描述人类的世界,它和它的世界本身可能和那颗神奇的树没有太大关系。当这位作家寻求杜波夫作为植物学家的意见时,杜波夫就描述出了一种真正和大树密切相关,根基于现实的幻想。他说有一种真正的巨树,巨型红杉树。“它可以长到一百五十米高。它的树干大的出奇,直径达到五十米······早在荷马时代,他们就长成大树了,到哥伦布时代,已经长成巨型大树……”在杜波夫的描述中,这棵树真正的活了,它是那样真实、神圣、神奇,又饱含着人类的情谊,仿佛它身上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目光。

当然,帕乌斯托夫斯基没有停留去过多描写这些,他只是让故事自然地进行下去,他让杜波夫继续说,其实这样的树它已经种下,并且不用等七千年,很快就能长得又粗又大,因为他正在研究怎么加快树木的生长方式。

“这才是真正的童话!”小姑娘听了说。此后,故事还是那样平静自然,不着痕迹地进行着。写童话的作家撕掉了自己的作品,杜波夫和小姑娘还继续着他们的乐趣,一起欣赏雪的美丽。

一切就是这么简洁,帕乌斯托夫斯基只是在写故事本身,写故事中的人,写他们见到的山谷、小河、雾霭、雪花。他没有多花笔墨来描写人们的心理活动,可是我们从杜波夫最后的讲述中,已经能够感觉到有什么变化发生了:杜波夫种下的那些红杉真的可以很快就长得像巨型红杉一样吗?那是杜波夫不断研究的成果还是他美好的愿望呢,或者两者都是,不过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感到杜波夫心中一只潜藏着对植物对自然的柔情被唤醒了,它变成了一种想象力,一种极具有现实感又美妙无比的想象力,一种真正的想象力!

我想,帕乌斯托夫斯基也正是如此,作为一个极其喜欢描写自然的作家,他一方面像植物学家一样,客观而又认真地观察自然,就像在《黄色的光》一篇中一样,他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秋叶发出的光,感受到了秋天自然中所有色彩和光的变化。另一方面,他的观察中时时刻刻又有着奇妙的感受,时时刻刻都跳动着一颗宁静温和、对万事万物充满理解的心。所以他爱写那些美好的期待,写人与人之间流淌的美好善意,即使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也把这种期待和善意放在一个心地纯洁的个体身上,让它变成永不消逝的光芒,变成一种温柔的力量。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所有文章都在传达这种温柔的力量,大概正是俄罗斯广袤的土地给予了他这样的力量。

《白色的虹》读后感(四):虹可以是白色的

本评首发于《文汇读书周报》第1757号第六版“三味书屋”(2019年4月1日发行)。有修改。 《白色的虹》是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集,收文二十六篇。它的文字,如同俄罗斯广袤原野上浮动的暮霭,忧郁地泛着银光。帕乌斯托夫斯基更像是一位诗人,以浪漫主义诗歌为散文和小说的魂魄。屠格涅夫是小说家中的诗人,帕氏则比他走得还远。 他的小说,情节大多淡化,且推动情节发展的,常常不是事件之间理性的因果关系,而是外在气氛与内在情绪关系的极微妙的变化,是一种“感性逻辑”,类似于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顿悟”。文学里的世界有其自身的事件发展逻辑,同样,每个作家也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有各自的文学逻辑。 他的主人公大多是孤独的,要么是远行的旅人,要么身处战争之中。他自己年轻时就游历过苏联和波兰全境,深谙孤独的滋味。对他来说,孤独是诗人必备的特质,让人的感觉敏锐,给人“顿悟”诗意的能力。短篇《白色的虹》(本书就是以这一篇的标题命名)里,男女主人公在战争中偶遇,此后一直在孤独中冥冥地寻求对方,如同诗人从生活中寻找诗意,直到有一天,他们永远地得到彼此。 这篇小说诗意盎然。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世界里,仿佛人人都是诗人。在他看来,诗意不仅来自生活,诗意还推动生活;是生活的果实,又是生活的种籽。诗意无处不在,却微妙而易逝,需要人机敏地捕捉。这篇小说里,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诗意的引领下走进新生活的。 也如这个短篇所示,帕乌斯托夫斯基常常写到人物在一瞬间体验到“幸福”。什么是他所指的幸福?在他笔下,人对生活的追求与诗人对诗歌的追求是一致的,当生活与诗意相契合的时候,就是完美的生活,完美的诗,这就是幸福。 当这个幸福临到的瞬间,生活升华了,一切都升华了,就像这个短篇的主人公在心灵里感受到的,“一切都仿佛是雪山上吹来的旋风,让人无法呼吸,一切都变得耀眼夺目,将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的虹”。这是诗的极致,在这极致中,白色的虹出现了。虹为什么不能是白色的呢? 这类作品,收入本集的,还有《雪》、《细雨蒙蒙的早晨》、《电报》、《野蔷薇》等。 用绘画作比,帕乌斯托夫斯基是印象派,注重光线和色彩编织的气氛。曾以为这样的作家不大讲究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注重人物的气质,就像印象派画家看重色彩甚于素描一样。他的人物,的确都具有浪漫的气质,与文字所洋溢的诗意相和谐。一般来说,这样的小说容易写得浮光掠影,千篇一律,可是像《制帆行家》、《碎糖块》这两篇,却写出了异乎寻常的深度,而且主人公——两位从事快要被时代抛弃的行业的倔强老人,都具有极其鲜明而又互不相同的性格。帕氏好像毫不用力,这里涂一点,那里抹一下,人物、情感就出来了。他是语言的魔术师。 他诗化的笔触适合写女性,他也确实喜欢写女性,善于写女性。他的女性美得像月光。 俄罗斯不乏写风景的大师,屠格涅夫就是一个。但是把风景当作人来写,把生命写进风景,或者更准确地说,把风景本来就有的生命彰显出来,我没见到像帕乌斯托夫斯基这样的。在他的世界里,天空,大地,云彩,河流,雾霭,风,海,山,森林,湖泊,草地,树木,雨,雪,飞禽,走兽,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不仅为人类搭建了生活的舞台,自己更是生活的参与者,每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命运。他的笔下,连树叶从枝上飘落的过程都是有生命的。他特别喜欢写落叶。 “我凝视着槭树,看见了一片红色的树叶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离开树枝缓缓落下的,我看到了这片树叶在轻微地颤动,某个瞬间好像停滞在空气中,尔后开始斜落在我的脚前,轻轻地颤动着,发出微弱的沙沙声。这是我头一回听到落叶的沙沙声响,那是一种非常模糊的声音,有点像儿童的悄悄话”。《黄色的光》用很大的篇幅描写落叶,称得上一篇“落叶赋”了。 作者对人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关切,也深深影响了后一代作家,比如《鱼王》的作者阿斯塔菲耶夫。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风景如果变成绘画,其忧郁的气质与萨符拉索夫极为相像。 集子里有几篇以真实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如《老厨师》、《鳟鱼游荡的小溪》、《雪原》、《一篮云杉果》等,与他著名的论艺短文集《金蔷薇》相类,具有童话般恣肆的想像力。还有一些,比如《玛莎》,比如《巨型红杉树》,既像童话,又像小说,这位大师好像根本不在乎文体。 以上所谈,不过是以管窥豹,看到的几个点,并不能概括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风格。文学评论最忌讳削足适履,把作品装入现成的框框。其实,每个大师都有多变和捉摸不透的一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感觉帕乌斯托夫斯基尤其是这样,所以作为读者,我应该老实一点,安于这种多变和捉摸不透。 译者董晓的译笔清丽,平和,节制而不失舒展,传达出了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那暮霭般忧郁的神韵,就算这是帕氏原文,也很了不起了。顺便说一句,《雪原》其实写的是爱伦•坡,董先生译为“阿兰”,又没有加注,算是智者也难免的一失吧。

《白色的虹》读后感(五):到真正的冬天里去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最适合在睡前阅读,他的文字能营造一种安然舒适的氛围,让人在读完后既有着身处异国的余味,也有着会心一笑的愉悦。

他的作品有着诗意的氛围和宁静,也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慨叹,其所描绘的也许仅是一个夜晚的停留,也可以是长达几十年的等待,但无论多少时间的跨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故事的主人翁萍水相逢,窥探到了人间转瞬即逝的浪漫。

书中的美学体验也许仅仅是因为观察到一卷绿叶的舒展,一次湖面的起痕,但是却让笔者感受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真意与留白。

笔者偏爱写雪的书籍,因为阅读时总能带来安静纯美的极致享受。川端康成的雪有着深入骨子的哀伤,李娟笔下的雪多是牧羊人身披的白霜,迟子建的雪深蕴少数民族的神圣,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雪则有着人间草木的至味,别具一格。

初读《白色的虹》一书曾让笔者感觉到似曾相识,打一个比方来形容便可以说是具有生活化的《瓦尔登湖》。两者的景色描绘都是如此的真诚而纯粹,对于自然的了解如若不是深入其中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如果说梭罗写景是皈依自然的感慨,那么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写景更像是浑然天成的不露声色,自然的美丽仿佛在生活的角落中肆意绽放;如果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描绘的是生活在自然里,那么这个散文集描绘的便是自然在生活里,笔下的文字让读者的脑海中瞬间立木成林,将思绪带向了遥远的北方。

正如书名所写,整本书的基调就好像是白茫茫雪天里出现了一道彩虹,虹是淡然的,但并不哀伤,白色是干净的,但并不单调,它们的组合像是童年短暂拥有的梦幻,如若不将心灵扫撒干净,便难以窥见。所有的短篇中并不是章章都有雪这个意象的出现,但处处又可以窥见到雪的静谧。俄罗斯的雪是作家创作的灵魂,雪的轻灵和柔软也成为了故事篇章的底色。其笔下的秋天与森林同样抚慰人心。森林是俄罗斯的根本,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它幽深而辽远地栖息在土地上,像马背上的绒毛,随着风进行静寂的呼吸。帕乌斯托夫斯基汲取来自森林的养分,使得笔下的秋天也有着原始的梦幻。在《黄色的光》中作者对于秋天的细节进行了长久而深刻的了解。他的形容辽阔开远——“秋天把大地上的所有纯粹的色彩混杂在一起,并把它们印在天地那广阔的空间里”;他的感受细致微小——“光线照在黑色闪亮的草茎上,照亮了草茎里那已经干枯的橙黄色果子”;他的描写梦幻空灵“木星之光降落在黑黢黢的草垛和湿漉漉的道路上面的草地里,而土星则从天空的另一边,从一片片入秋以来就被人遗忘、被人丢弃的森林那边升起”。帕乌斯托夫斯基仿佛与自然相恋,感受着每一束倾泻在林间的阳光,倾听着每一声来自昆虫的嗡鸣,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我们简直就睡在树叶上,透彻地吸吮着落叶的气息。”那种陶醉于自然的倾心与痴迷的情感与真诚,让人在读过他文字后神往之。

帕乌斯托夫斯基所描写的情感同样闪着自然的光辉,他的散文集好像是写给成人的童话故事。所有人物的情感都镀上了四季给予人的光辉,有着如婴儿般最本初的真实和丰盈,治愈着为生活奔波而疲累的人们。他从最普通的人的视角去探讨最宏远的主题,或是以一位水彩画家的创作引出祖国的含义,或是以一位军官歌颂炙热的爱情,或是通过被遗忘的制帆行家讲述执着的魅力,亦或是以一位老厨师的临终忏悔赞叹音乐的伟力。这些故事中让人能体会到真情的治愈之力,正如自然给予人们的空气般轻轻触动着心弦。

文字里的角色大多是萍水相逢,这也许是多年来作者漂泊在国家各处的旅游经历所带来的灵感,旅程中的不确定性质催生了浪漫和想象的因子,让帕乌斯托夫斯基丈量大地的脚步中多了诗情和对于人间美好的书写。在他的笔下,死亡可以与邂逅有着同样的美丽,微小的个体也可以与大自然和鸣。

让笔者感触最深的篇章之一便是《一篮云杉果》。护林员的女儿与音乐家的邂逅造就了具有山峦之力的乐章,作曲家格里格给予达格尼精神的滋养和灵魂的回归。在此之前,总认为文字不及音乐或者电影那般震撼人心,但是在这章中,文字的流淌恍若音符在耳边鸣奏,云雾的缥缈,大海的怒吼,自然的张力在笔墨间倏然涌向脑海,“你就是霞光,你就是幸福”让心中激起了无法平息的感动。正如故事的最后达格尼轻声呢喃“听着,生活,我爱你”,我也爱上了这本书。故事中直击人心的话语总是不经意间流露,正如美学在生活中处处可循,一花一鸟在也同样可以抚慰人心。

帕乌斯托夫斯基向人们剖析出生活中的意义和美好,其文字不仅对于上个世纪的文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有着普遍意义。他告诉人们没有比人心冷漠更糟糕的事了,生活会因此枯萎,天空都会感到无趣而失去光泽;他引导人们去寻找在每一个杰作里都蕴含着永远不会司空见惯的东西——人类精神的完善、人类情感的力量,以及对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瞬息间的反应;他帮助人们回归自然的意义,祈愿所有的一切走向幸福。他无私地给予着,就像在《金蔷薇》里所说的对于文学的理想:“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是的,我想,现在浮躁的社会需要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字来治愈人的心灵,物质的潮流已过于盈满,人们需要一处高地来舒展被沾湿的思想翅膀。是时候找个时间,让被城市街道的嘈杂声弄愚钝的听觉能够好好休息一下,以便聆听大地发出的非常纯粹、非常准确的声音,到毫无杂质的心灵空间里去,到覆盖白雪的纯粹之地里去,到真正的冬天里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