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交错的彼岸》经典读后感有感

《交错的彼岸》经典读后感有感

《交错的彼岸》是一本由[加]张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交错的彼岸》读后感(一):小外婆阿九

张翎《交错的彼岸》一如她一向的习惯,仍然是几个女人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虽然依然些伤痛,但是比起她其他的故事来,却还是多了不少的温情。 《交错的彼岸》说的故事有关爱情,有关亲情。似乎张翎极为吝啬给予自己笔下人物一个理想的爱情,不变的亲情。在故事中,除了阿九,虽然做了金家的填房,但是细究起来,整个故事中,似乎在爱情这件事上,她是最圆满的,她与金家老爷的结合也总算有了一点浪漫。也或者是在这件事上太过顺利,阿九的后半生则过得有些坎坷。飞云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飞云的命运同那个时代很多女人的命运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入了眼了,便有人过来搭桥牵线,虽说没有了明面上的生拉硬扯,但是巧取豪夺的味始终散不去。男人是与自己的发妻离婚再娶的,谁也没有想到两个人平安无事的过了几十年,到老了,男人与两个女人还会有这样一般尴尬的境地。飞云的出国便无比的让人心疼。飞云的两个女儿是一对双胞胎,本该是最亲密的姐妹,却生生的活成了仇人的模样,大半辈子都在争来争去,大半辈子都在磕磕绊绊中度过。故事中最让人心疼的便是这对姐妹,除了在大金那件事情上,两姐妹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矛盾,怎么就会到了如此地步呢?或者她们对彼此的记挂从来都埋在心底,不愿意向对方倾诉,就像是小锁宫外孕生命垂危之际,口里念叨的名字还是那个从小就不亲的姐姐。。。。。。 故事的温情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慢慢闪现。在阿九给小锁缝在衣服里的两张美金,那是给孩子回家的路费;在阿九当年对黄而顾的毫不留情的“揭发”,那无异于是在乱七八糟的年代了给了这个男人一道护身符;在阿九当年对飞云,是阿九当年哭着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是阿九告诉飞云,人这一辈子多大的事都得担当,躲是躲不过去的;是的,故事所有的温情都与阿九有关,也只与阿九有关。。。。。。 故事最后,失踪的温妮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看到了自己垂垂老矣的父亲落寞的身影,也看到了更远地方的外公、外婆,只是不知道她是否有看到了自己与姐姐的未来与明天呢?

《交错的彼岸》读后感(二):简记

很巧,四个月前我离开家时拿上了手边字数最多的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准备在火车上消磨时间,而如今在回家了车上带了五本书,除了《浪潮之巅》只啃了一口之外,多数时间是花在这本书上了。这本书和《穆》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后者虽然评分不俗但热门骂声一片,我本人也不大喜欢,相比之下本书倒是要好得多。

莫言在二十年前为这本作的序耿直得很,因为名字后面带了[加]显得卖洋味而本能的排斥,我也曾为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人居然能写出具有这种本土年代感的故事而感到惊讶,想到小说诞生的年份疑问也就烟消云散了。莫言的文学在高密安家,张翎身在海外却也在文学中构建了她的故乡。小说由大量的景物与细腻的细节描写填充,这点与霍达很像,她可以不提一字的描写那个挂牌子与揭发的故事却让读者都能理解。加拿大的人生经历为她的小说增加了有别于其他作家的宏大,像是汉福雷家族的命运,她还会写出“跳进安大略湖也洗不清”这样的幽默,书中出现了他与她的读音梗,我没想通因为这在中文环境下是不成立的。

小说以温妮·HN·黄也就是黄蕙宁的失踪为开端,身为记者的“我”马姬·汉福雷和警察麦考利一同寻觅真相。套着这样一个悬疑小说的框架无疑是聪明的,反正我是很喜欢。内容上飞云与龙泉到黄尔顾与春兰,萱宁蕙宁与海鲤子麦考利等人的感情线,充斥着那个时代的悲情,都被命运的巨轮碾压着只能向前走,但“时局的起落,老百姓对此毫无兴趣”,这种俯瞰命运的视角,再加上家道中落从而逃过一劫,黄尔顾被科学给气倒了这样的情节,都是那个阶段小说共有的特点。

“凡是能用概念辞藻描述出来的关系,一定不是爱情。”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如此犀利的观点,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作者对写作的态度令人感慨,她说写作让她从时光飞逝的虚无感中抽离出来,当下的我也有这种感觉,在漫长的假期中,唯有读书观影能逃脱娱乐的空虚。

《交错的彼岸》读后感(三):月是故乡明 ,心安是归途

月是故乡明 ,心安是归途,这是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海外华人共同的心声。

浓浓的思乡情正如余光中老师的乡愁写尽了游子的心声: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而由莫言为此倾情作序推荐的《交错的彼岸》更是将这股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幕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一部充满侦探意味的家族传奇。

正如莫言在序言中所讲的那样,这是一部侦探小说,因为它具备了侦探小说的一切条件。

也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小说,因为作者用多重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南方的金氏家族和美国加州酿酒业大亨汉福雷家族的故事。

还可以说是一部地道的情爱小说,这里讲述了形式和气质多样的爱情故事,但几乎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将其看作一部寻根小说也没有错,作家用写作在寻找自己的根,或者说她把写作当作了回归故乡和进入故乡历史之旅。

这部小说的丰富和多解,让人感到难以言说,但这也正是它与众不同之处。

作者著述颇丰,有口皆碑。

张翎系海外华文作家领军人物,其作品先后斩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红楼梦奖(又名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专家推荐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在国际赢得广泛赞誉。

作者感叹:那片黄土地,怎么能生长出那么丰盛的庄稼呢!

伴随着对故土的思念,作者用侦探小说倒叙的笔法,将中国南方的金氏家族和美国加州酿酒业大亨汉福雷家族的中西方家族之间的传奇故事,如幻灯片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黄蕙宁失踪,女记者加入调查,因此案与警官隔空打太极,随着案件的抽丝剥茧,女记者收获了自己的感情,而黄蕙宁的失踪之谜确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海外游子,她彷徨,迷茫进而选择逃避人生。

难道真的是到不了的彼岸才是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主人公,体会下她浓浓的乡情吧。

《交错的彼岸》读后感(四):莫言亲自做序的作品,海外华人特有的风格

“地球上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但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世界上有许多艰苦的工作,但似乎没有温州人干不了的工作。能吃苦、能耐劳、敢想敢闯、永远不满足现状、充满了幻想力和冒险精神,这就是温州人的性格。”这是莫言在为张翎作品《交错的彼岸》做序的开头。

张翎是国内名校毕业,而在那个年代选择脱离安逸舒适的体制内,前往加拿大攻读文学硕士,本就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而由这个温州女人所撰写的关于两个温州女人、横跨大洋彼岸、三代家族爱恨的故事《交错的彼岸》,改变了莫言对于留学生、海外华人抒写家乡作品的看法。国籍虽然变了,但对家乡的细腻情感、对同胞的关心热爱、对国内的关注了解、在海外的特殊环境,都让张翎的作品显得独一无二,海外华人的作品也丰富了华语文坛的组成。

也读过不少张翎的作品了,《交错的彼岸》也许是张翎与家乡、与自己、与内外环境结合的最紧密的一部。故事从加拿大华人蕙宁的失踪开始,通过对蕙宁和她双胞胎姐姐成长经历的回溯,对中国南方的金式家族和美国加州酿酒业大亨汉福雷家族的描写,对多年来的情感纠葛和现实矛盾的重塑,最终呈现出失踪的真相。本书的结构一开始像西方风格的侦探小说,但是文字一回归到上个世纪的国内,变有了东方的细腻、优雅和影忍,变成了通过一个普通家族反应时代变迁的家族小说,而最后身在海外的女人,张翎多多少少加入了自己的影子,身在《交错的彼岸》,更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这又是一部寻根小说。

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很丰富、很复杂,既有张翎一脉相承的思乡、情爱、家族、留学等元素,也有很多西方风格的影子,能够将国内故事和海外故事串联的天衣无缝,也是张翎作品最独特的价值。

《交错的彼岸》读后感(五):以侦探小说的形式来找寻遗失的过往

这是“字匠”张翎的又一力作,细读起她的作品来,总是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变的故事背景之下,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作为扎根他乡的华人,张翎有着传统的家国情怀和视野开阔的世界观,能够在她的文字中走出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人物。

这是一部关于两个温州女人的故事,一位名为黄蕙宁的女子意外失踪,这引起了女记者马姬和警察麦考利的关注。为了查找黄蕙宁,二人联手开始调查。

乍一看开局很像是悬疑侦探小说的开局,然而作者张翎想要通过侦探小说的方式,展现出一个女人复杂而传奇的一生,在调查中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有着很多故事的温州女人黄蕙宁。

故事要从更早的过去开始,黄蕙宁的母亲飞云有着一段未果的姻缘,而她的遗憾,竟然传染给了女儿黄萱宁和黄蕙宁。飞云和龙泉的有缘无分、黄萱宁和海鲤子的阴差阳错、黄蕙宁与老师的悖论孽缘,书中的每个女人都有着不同悲惨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在展现着时代的印记。

张翎的书中总是透露着淡淡的忧愁,这种忧愁是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祖国的热爱。书中的人物有着《活着》中令人窒息的悲惨命运,而这种命运又紧扣时代的脚步,让我们能够以小窥大,感受到来自往昔的时代之声。

尽管书中的故事发生于异国他乡,但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寻找民族本源、探寻历史真谛的过程。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张翎的影子,更能够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到无数的海外华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其实,擅长在外求生的人又何止温州人,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在种种的磨砺之下才繁荣至今,坚韧已经刻入了华夏儿女的骨子里,伴随他们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