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晴朗之晨》影评摘抄

《晴朗之晨》影评摘抄

《晴朗之晨》是一部由米娅·汉森-洛夫执导,蕾雅·赛杜 / 梅尔维尔·珀波 / 妮可·加西亚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晴朗之晨》影评(一):侯麦新作

太喜欢这部电影了!相比于导演6年前披着哲学外衣生涩的“将来的事”,Un beau matin成熟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只是外衣,而成了电影内核,融入在人与人的亲密接触里,化成了父亲的灵魂和女儿的个性。

Sandra,一个奥地利犹太人的女儿,浸淫在德语文化和哲学里,她有着德式的沉默寡言,对自己的身体甚至有些保守。显然个性上,她并不像她法国裔的母亲,而更像她的父亲,这也是为什么她对于父亲,一个学者,逐渐丧失阅读能力和记忆如此痛苦。抛开女主身份,电影的法兰西味道浓郁。色彩是侯麦的色彩,丰富的情感主题也是侯麦式的。可能也只有法国人可以在谈感情纠葛时候不下道德判断,家人之间的情感不会因为把父亲送入养老院而疏离,爱人之间也不会因为别的职责反复离去而心生怨念。现实是复杂的,人为之妥协,为之战斗。道德存在于公共领域,母亲就是积极的参与者。而情感位于私人领域,人为之欢喜、因之落泪,但在私人领域没有道德批判。

《晴朗之晨》影评(二):深邃灵魂如果失去身体的承载,就会变得悲哀。

“这些书好像比养老院里的那个人更像他本人。”

听到这里忍不住哭了。

我作为一个25岁的健全的年轻人,总觉得躯体的生活是一种负担。

随着父母身体逐渐不如意,我开始意识到我当年发的这段话有多么幼稚。看完电影更是感受到自己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一些消极态度。

如果我不能拥有感知世界的身体了,我的灵魂又如何存在。

《晴朗之晨》影评(三):陆忆敏:街道朝阳的那面

所有的智慧都悬挂在朝阳的那面

所有的心情也邻近阳光

这几乎就是一种医学

在冬天,你总走在那一面

有人总坐在午后的街上

就像插图出现在书中

这几乎包含了种种医学

在你失去年轻又不太年老的时候

在生活的玻璃后面有我的眼睛

在日子的树林中却没有我

我看见你正携影疾走

也将看见你

更快地坐进阳光之中

《晴朗之晨》影评(四):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家裡有很多侯麥的片商發了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的新片《One Fine Morning》似乎也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導演兩年來的高產,與一個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蕾雅·瑟杜(Léa Seydoux)在片中總是哭喪著臉、兩行淚;考慮到她病榻上的高齡父親,與一個已婚情人,電影本身終究無法成為一個美好的早晨。

她沿著巴黎街道走向鏡頭,俐落的短髮、牛仔褲,身邊是上學途中的小女兒;下一秒她回到了教授父親的住所。父親和她都是離開婚姻的獨居人,作為後現代的巴黎生活確實很常見。這時舊愛突然出現,她幾乎無力招架,迅速地發展出另一段親密關係。對於已婚舊情人的若即若離、自由來去,幾乎讓她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One Fine Morning》將死亡、心碎、親子關係、獨立的意義置於鏡頭前讓劇情順暢推動;蕾雅·瑟杜的眼淚並非廉價,卻顯得氾濫。她懂得為自己博得快樂來彌蓋痛苦的際遇,電影到了最後;巴黎仍舊是不斷重遊的日常,而Sandra收起了疲倦的雙眼,迎來他的情人。

《晴朗之晨》影评(五):晨光一点都不好

北影节看了《晨光正好》,看完不出意外的emo了,整个剧情虽然看似披着爱情的外衣,实则在讲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类型了,倒无关影片本身,而且看完会陷入emo,问题都懂,解决不了,躺不平,卷不过。倒是绿皮书、神去村这类影片,反而能得到治愈。

女主生了病的父亲在一点点遗忘自己,先前是知名哲学家,桃李满天,到最后也终究病的如此“不体面”,父亲在写自传里提到了“晨光正好”,我想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体面的结束自己的一生。可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逃不掉最后都一样在医院,和其他病友一起吃饭唱歌治疗,就像人生开始在幼儿园一样,人生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在一个场馆,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只不过,他们还有钱可以住得起私立医院,可是更多的我们普通人呢?可能到最后,都无法负担得起住院治疗的费用,临终在病房还要问一句“治不治”,才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宿命吧。女主曾经问男主,“如果30年后我们还在一起,那你一定要在我到我爸这一步之前,帮我选择安乐死”,说的时候笑着开始,最后哭到崩溃。人生就是这样,来得时候没有记忆,走的时候也都丢弃了记忆。父亲在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时,讲了自己,讲了情人,却也在也说不出第三个。曾经的前妻也好,隔天来照顾的女儿也好,终究都成为了陌生人。

可是女主的生活幸福吗,选择和有家室的男主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真爱”吗?

女主恋爱脑,男主也一样,法国浪漫终究发生在了法国人身上,到最后逃不过婚姻家庭的抉择,男主的困扰说是“庸人自扰”也好,“为爱停留”也罢,剧中反反复复提到真爱,在我看来未必。全剧没看到男女主的精神共鸣,潦草的生活,丧夫独自带女儿,生病的父亲,每天做地铁做着机械的翻译工作,家里巴掌大的房间。很枯燥,很枯燥,很没有精神寄托的生活。这个时候出现的男主像带来了微光,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了。我想她会把自己的很多精神寄托在男主身上吧,所以即便男主有老婆有孩子,她还是忘不掉。但真的是爱吗?或者是不是只是精神寄托,或者是不是只是刚好他出现了,或者是不是只是“爱而不得”才显得爱弥足珍贵?这些都无法考究。爱情是复杂的,或者有时候也很纯粹。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渴望剧中纯粹的肉体或者陪伴的爱,但真的在一起了会合适吗?当琴棋书画变成柴米油盐,当白月光变成白米粒,最终的结局就不会像男主和她老婆了吗?到最后,无非都是那么回事。

结局真的挺残忍的,看似很美好,男主女主和女主女儿看海的背影,看似和谐的“一家三口”,温馨的在午后看海。但实际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死去的人不会痛苦,活着的人才需要考虑面对”。男主会离婚和女主在一起吗?还是继续相互纠缠?未来在哪里?父亲的病会好吗?怎么拜托枯燥的翻译工作?这些都没有交代,这才是最惨的,未来在哪里、怎么面对,谁也不知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