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忆莲:野花读后感锦集

林忆莲:野花读后感锦集

《林忆莲:野花》是一本由蔡哲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忆莲:野花》读后感(一):关于《野花》,丝丝入扣的Storyteller。

收到好友蔡哲轩先生的新作《林忆莲:野花》三天,业已读完。

蔡生在扉页上写下一句“有港乐就还会有希望”,让我倍享温暖。

身为七零后,这些年我依然在听港乐,Sandy Lam,自然是Cantopop无法回避的名字。

《野花》,林忆莲诸多经典中被忽略之作,而这正是一本关于《野花》的专著。

蔡生,从Storyteller的视角,娓娓道来。让我对这张华语乐坛不可多得的概念大碟,有了从企划到整个制作过程更全面的洞悉:可谓来龙去脉,一目了然,草蛇灰线,抽丝剥茧。

考据方面,殷实有加;字里行间,则倾注蔡生身为Sandy歌迷的真情实意。

许愿、Dick Lee、伦永亮、林振强、周礼茂、潘源良、周耀辉、李宗盛、。。。当这些熟悉的名字贯穿全书,《野花》的全貌一览无遗:即成功地定位了林忆莲“无根而漂泊的现代都市女性”的艺人形象。

《林忆莲:野花》,并非传记,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一张唱片的点点滴滴。

无论你是林忆莲的忠实歌迷,还是港乐爱好者,本书值得细细一读。

《林忆莲:野花》读后感(二):凝三十年人生,写这八万六千字

《林忆莲:野花》终于正式出版了。

原图素材:COMPUS·道轍(本书装帧设计)

身为作者,我提早拿到了样书。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翻到书最后的版权页,寻找字数信息。

那里写着:86,000字。

我长舒一口气,像呼出了我的人生。

八万六千字,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多。但这八万六千字,花了我三十年。

1992年寒假,家里人从邻居那里借来一盘录像带,里面录的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翡翠音乐干线》节目。在那盘录像带里,我看到了林忆莲刚刚于1991年12月底发行的新专辑《野花》的先行主打歌《再生恋》的音乐录影带(当时还叫MTV)。这四分半钟惊悚鬼魅的影像风格把我给看得目瞪口呆,再加上之前已经在上海电台里听到的《再生恋》,在音乐上的古灵精怪、波谲云诡,顿时对林忆莲及其制作团队的创意佩服地五体投地——尤其是1991年林忆莲的商业成绩非常之好,她却敢于罔顾市场玩这样前卫的音乐,令人刮目相看。

在寒假里,我计划好了自己的零用钱和饭钱,省出十块钱来,一开学就跑到胜利电影院隔壁弄堂的“拷带”摊上买下了《野花》专辑的“拷带”。那天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我把那盘蓝色的索尼EF60磁带放进爱华随身听里,随着英文歌词“Let her cry/For she's a lady/Let her dream/For she's a child/Let the rain fall down upon her/She's a free and gentle flower growing wild”流泻到我的耳朵,我此后三十年的《野花》人生也就此展开。

原图素材:上海文艺出版社 摄影:张学舟 模特儿:安晶晶

这三十年里,林忆莲唱红了《当爱已成往事》、《不必在乎我是谁》、《伤痕》、《听说爱情回来过》、《至少还有你》等等歌曲,但在我眼里没有一首能和《野花》专辑里的歌相提并论;这三十年里,林忆莲和李宗盛曾谱下“才子佳人”的佳话,也和众多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擦出火花,但在我眼里,这些也完全没法和《野花》里林忆莲和许愿的默契相比,也没有《野花》里她和Dick Lee、伦永亮、杜自持、林振强、周礼茂、潘源良、周耀辉等音乐创作者之间的火花四溅来得耀眼。即便2012年那张被誉为“神专”的《盖亚》专辑,在《野花》面前也依旧还只能算小弟弟。

这三十年来,我把《野花》听了无数遍——我想数清自己听了多少遍,但已经完全没可能了,其实即便数清了也没意义,它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原图素材:上海文艺出版社 摄影:张学舟

一张专辑听到这种程度,无疑就为成为生命里的一种执念。这辈子,我总想为《野花》做些什么。我自己并没意识到,但“为《野花》做些什么”在我的潜意识里早已是人生目标之一。

2019年,我接下翻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国内引进出版的英国“33 1/3”丛书系列中的一本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从编辑那里得知他们有按“33 1/3”丛书一本书写一张经典专辑的体例来做一个“华语经典流行专辑”丛书系列的想法。就在那一秒,“为《野花》写一本书”的人生目标在我的眼前完整地、清晰地成了型。

我开始为完成这个目标努力,构思、提纲、收集资料、落实采访、解决困难、下笔成文……对于一个懒散的射手座来说,这是我印象中自己第一次如此勤勉,尤其是写这本书的同时,还在同时进行另两本书的翻译工作。那真是,豁出去了。

足足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把《野花》专辑写成了八万六千字。2021年8月,《林忆莲:野花》终于正式出版上市,到了电商平台和书店架上,如约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华语流行音乐·大声书系”开局,也赶上了《野花》专辑发行三十周年。

原图素材:COMPUS·道轍(本书装帧设计)

譬如一朵野花,花瓣上的滴滴朝露,滚动着,汇聚到一起。于我,这就是三十年的人生。

《林忆莲:野花》读后感(三):她送给我一口她亲手做的碗。她说这作品并不完美,但真实如人生

要是有缘

在突然被隔离一周后,我收到了她发自香港的邮包。

知道自己将会收到这个邮包,是去年11月初,但具体什么时候会收到,我不知道。

她的助理和传信的朋友说:“其实她已经第一时间把书读完,一直想要写一个讯息或一封信给作者,但你知道,以她的速度……似乎我们还是需要等一等。”

等得起。比如等她一条社交媒体信息,从2020年2月7日等到了2021年4月26日;比如等她一张《盖亚》专辑,从2006年9月等到了2012年9月;再比如等她参加《我是歌手》,都把人家节目从《我是歌手》等成了《歌手》,等等等等。不稀奇,等得起。

昨天,等到了。这个邮包给隔绝外界到已经有点郁郁寡欢的我带来了无穷的开心和鼓励。

勇敢

她第一时间读完的那本书,是去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忆莲:野花》,我写的。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去采访她。我“不敢”。我在书的后记中写道:“我一直觉得我和她之间保持偶像和歌迷之间在上世纪那样的距离感是最好的,所以这一次在写作这本书时,我依旧决定听命于内心的‘不敢’。”同样地,书出版以后,我也“不敢”给她看,依旧是因为我需要那种“距离感”。

但她终于还是看到了。一本我花了一晚上翻来覆去想怎么给她留言的签名本,经由一位莲迷,再经由她的助理,辗转到了她的手中。

她只花了一个晚上便一口气看完,她的助理说她“一直读一直流泪”。我听到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当然有高兴和激动,但也有一丝丝我曾经固守的那份“距离感”被打破后的惶惑和内疚。

一辈子心情

写作,是一件自私的事。《林忆莲:野花》这本书,是我对自己听她的《野花》专辑30年的人生交代,我一直觉得那是私人的事。

或许是。但当她看完这本书,并且为这本书感动,写作这本书这件事就再也不是我可以自私的了。

它变成了一种纽带,连接起我和她,歌迷与偶像,音乐与人生等等,公开地,让世人都看到了,每一种爱,都那么美好。

伤痕

打开她的邮包,是一个信封,和一口粉色的、带有一朵朵花儿图案的碗,好美。

可是,碗口上,有一道裂痕。

起初我以为这裂痕,是从香港到上海山长水远的邮路颠簸造成的,心头有一阵懊恼,甚至想要投诉EMS。

可用手摸了摸那裂痕,却又感觉似乎不是新磕碰到的。

疑惑。

大好きな人生

打开写有我名字的信封,是一张素雅的卡片。

里面是她的亲笔字迹。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她的笔迹——从1987年的《忆莲》开始,她时常会在唱片里留下自己的笔迹;我也有她给我唱片的签名;我还有她为我曾经供职的杂志写的读者问候。等等。

但这些都比不上这一篇她真正亲笔写给我的信。

她说她人在异乡的时候收到我的书,一个晚上看完,“措手不及的哭红了眼睛”。

她说她身为女儿,也不知道书中所写的双亲的一些细节。

她说她从2020年开始痴迷于陶艺,“昏天地暗地创作着”,疗愈了疫情期间的孤独和无奈。

然后,她说她送给我一口碗,之前一直是她的珍藏。她说这口碗“虽然在素烧的当时出现了裂痕,可我爱她像光的形态,舍不得丢掉,就开始在碗里手绘着一朵一朵的花儿。”

她说:

“这作品并不完美,但真实如人生,满布瑕疵,有缺憾才学会包容。”

红眼眶

我重新抚摸着那道碗口的裂痕。

红了眼睛。

无言歌

谢谢,Sandy。 谢谢,精灵Eric和Venus小姐,是你们为我完成了这个心愿。

谢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胡远行先生和余雪霁小姐,你们说:“这样的写作,就值了。”是的!

谢谢,十几年前的网易娱乐论坛“忆莲盛放”的所有莲迷,那些年你们的“八卦”和爱,都有价值。谢谢五星体育首席评论员周力老师,你为我寻访到的Sandy父母在上海时的近邻旧友,甚至为Sandy都补回了一些她不知道的家族历史。谢谢所有帮助过《林忆莲:野花》搜集资料的朋友。

谢谢,許愿老师,你的爱,有结果。

喜乐

附上她亲笔信的原文抄录:

再附上,我给她的那本书的扉页上,我想了一晚上才写下的那句话:

这真是我最想和她说的话。

其他的,都已经留在我这30年的人生里了。

我想,她也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