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精选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精选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是一本由胡慎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一):一个家庭里,最好的关系就是相互成全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希望家庭幸福,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然而,有时候却不得不面对各种糟心的事情,为此,家庭关系一度变得很紧张。

在家里,你认可自己的家庭地位吗?你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满意吗?

如果平日里你总是以一副愁眉不展的状态,去伺候一家老小,在家庭和菜市场之间来回穿梭。

很难想象你的家庭关系是亲密融洽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全职妈妈曾经是高学历的职场丽人,她们不甘于牺牲自己的事业,去做一位与社会脱轨的家庭主妇。

但是,囿于现实因素的制约,她们又不得不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基于此,她们往往带有很大的怨气,满腹牢骚,嘴上时常挂着“为了这个家,我一无所有”之类的话语。

因而,整个家庭终日里弥漫着一股消极的氛围,彼此心里都很难释怀。

受这样的家庭氛围的影响,有些男人明明已经回到了地下车库,却久久不愿意回家。

有些孩子本来喜笑颜开、欢蹦乱跳地走到家门,一打开门立马换了一副严肃的面孔,因为他们害怕妈妈不高兴。

那么,怎样化解这样紧张的家庭关系呢?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妈妈总是以这样的心态来生活,那么,这个家是不幸的。

当妈妈懂得了这点,她就会明白照顾家庭并不是牺牲自己,照顾家庭也会具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样,妈妈就不会受那种不平衡的心态所左右,继而不会产生委屈、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体验。

同时,爸爸也不会觉得总是亏欠了妻子,不至于总是充当受气包的角色。

这样一来,家庭成员之间便建立起一种健康而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开开心心撑起这个家。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最好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

丈夫在外奔波忙碌,为的就是在经济上供养这个家;妻子起早摸黑忙不停,为的就是照顾一家人周全。

彼此分工合作,放宽心态,后方的稳定让丈夫更能安心、全心地拼搏事业;家庭的和谐让妻子获得满足感,也让孩子收获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得以健康成长。

一家人,相互成全,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

-END-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二):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童年治愈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有的人性格开朗,自信乐观;有的人性格阴郁,处处自卑。两种性格,也反映了背后等两种家庭。 家庭氛围往往决定了孩子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 而长大后乐观自信的孩子,往往出自这三种家庭。 01.善于鼓励孩子的家庭 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中提到一个“成长张力弧理论”:孩子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他的内心就会映照出美好的自己。无论孩子的进步多么小,父母都肯定孩子的努力,那么孩子就能从这些认可中看到更好的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的确如此。 在充满鼓励的家庭下长大的孩子,永远觉得自己背后有依靠,一往直前。 而在充满打击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呢? 综艺《少年说》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说不行,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女孩儿泪流满面,神情崩溃。她根本无法忍受自己最亲近的人对自己无时无刻的打压。 然而,母亲却对她的控诉不以为然,反而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要拍一下。当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女孩儿最后黯然离场,落寞的背影让好多观众心疼。 想鞭策孩子可以,但是为什么要用伤害最大的方式? 当孩子心智还不成熟,遇到自己不能掌控的困难时,他只能通过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判断自己的价值,如果父母给予的是鼓励而非指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偶尔失败也是被接纳的,而不是跌倒一次就一无是处。 如果长期接受来自父母的打压,有很大概率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由此可见,家庭的冷暴力几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从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02.懂得适时放手的家庭 韩国校长李柳南曾自嘲自己:“我是一个受到无数家长追捧的老师,却是一个被子女视如仇敌的母亲。” 起初,在他们家,只有一个家训,那就是“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 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身为母亲的李柳南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路线,而孩子只用不断彩排经历自己规划的路。 她始终活在自己的剧本里,并且也要求子女活在她的剧本里。 为了让儿子入选学生会,她不惜拉上老公一起反复修改演讲稿给儿子做演讲准备; 得知儿子社团活动选择了街舞社,她勃然大怒、软硬兼施,甚至不惜用欺骗儿子的班主任的方式而将他换到了读书会。 每次她到家,第一件事便是去摸电视机烫的程度,并由此推算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然后便是对孩子一顿批评。 最终,就读名校的儿女因仇视母亲相继退学蜗居在家:女儿崩溃自残、儿子每天待在家中打游戏。 这场错误的教育,只留下两个走投无路的孩子和一个手无足措的妈妈。 后来,李柳南在不断反省中渐渐学会放手,让子女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结果皆大欢喜: 女儿如愿考上美国大学的心理学系,成为了唯一一个成绩拿全A的留学生;儿子也走上了自己喜欢的哲学之路。 女儿开始愿意和她分享秘密,最重要的是:她还收到了子女给自己写的感谢信,信中多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谢,让他们有机会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这在几年前,是她想也不敢想的事。 心理学家李雪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当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强烈的时候,控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而现实中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有自我意识的时候,认为孩子不听话了,所以就会使用一些强势的手段来让孩子“听话”。比如威胁孩子:“我不要你了”“你再这样的话我就走了”。 当父母没有尊重孩子意愿或者强势的控制孩子时,孩子刚刚萌生的自主想法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因为害怕被惩罚,他们可能就会放弃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成年后做某些事情时,也可能会担心结果不完美,受到惩罚而犹豫不决或者拖延。 而且在自身的想法被控制的过程中,孩子内心也会生出对于父母的怨恨,家庭关系也会变得十分紧张。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更多的去问孩子“你希望怎么样”或者“你认为这件事怎么做比较好”,适当放权,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想法。 03.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 生活在父母整天争吵的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一个女孩儿分享了她的经历:她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她特别害怕,想让父母停止争吵,但是父母都对她不管不顾,于是她只能缩在角落里哭。 长大后,她很害怕争吵,只要别人一把声音提高,她就会瑟瑟发抖,第一反应就是逃跑。 也因此,她和两任男友都分开了。她说:“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其实就是父母影响了她。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如果父母相爱,孩子能充满幸福感。” 从小沐浴在父母相爱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是幸福的;而从小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愈。 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中分享了两点不让争吵伤害到孩子的方法: 第一,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当孩子意识到父母之间有冲突时,如果他亲近一方,就会对另一方有愧疚感,会害怕另一方不要自己了,所以孩子夹在中间进退两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圆滑,在爸爸面前是一种样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出另外一种样子,这是孩子在冲突的氛围中获得的一种生存策略。 第二,如果父母没有控制住情绪,在孩子面前吵架了,要让孩子明白,吵架与他无关,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夫妻吵架时不应拿孩子说事,这样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错误造成了父母争吵,内心会充满恐慌,对父母也会失去信任。父母吵架后,可以开一次家庭会谈,以一个仪式性的结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争吵总会回归平静,吵架在所难免,生活就是如此。孩子也会因此获得一些安全感。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有爱的家庭能滋养出最绚丽的心灵之花,教育出充满爱与温暖的孩子。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三):以父爱为名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寻找育儿的各种“秘籍”,想把孩子养成“别人家”孩子的样子,殊不知,我已经掉入“陷阱”,而且深陷其中毫不察觉。原因是我一直抬头看天却从不注意脚下走着的路,掉入陷阱也就迟早的事情。因为我心里有着灯塔般明亮的目标,让孩子“优越”的活着,有钱亦有闲。其实,这一切只是我把我想活而没有活成的样子,努力的想让孩子“活”出来,却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孩子需要什么。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发现逐渐“失控”了。原本听话乖巧的孩子,怎么就“不”,“我偏要”的话不离口。原本孩子喜欢的兴趣班,突然也不感兴趣了,要逼着,赶着才能走进去。孩子的心情很糟糕,我也严重感觉到失望。我时常反问我自己,这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吗?

更糟糕的是我牺牲了大量自己的时间去陪孩子,小区里很多妈妈都不无羡慕的说,“瞧,这就是别人家的老公”。但实际上,陪伴只是满足了我自己的虚荣,满足了我自己想控制的欲望。我陪着孩子学跳绳,孩子稍有懈怠或者跳不好,我会皱起眉头拉下脸,导致孩子很会察言观色。实际上伤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却不自知。因为花费时间陪伴孩子,我自己发展缓慢,事业上毫无起色。所以我有时候会很有挫败感,如果此时孩子又不听话,这种挫败和无助就会被放大,最终导致情绪失控。继而,家庭关系的紧张,再次让孩子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如果说我对这一切毫无察觉那倒未必,但深陷痛苦是肯定的。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是我自救的第一步,但有时候我也很难察觉我的问题,无法确定“疾病”的源头,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

幸好,我有个爱读书的习惯,又恰好读到了这本书《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 ,我很幸运,因为这本书解开了我的症结,帮助我找到了病根。

这本书到底怎样,又是如何解决我的问题呢?

首先,这本书有大量的很真实的案例,这里的真实,让我读来犹如感同身受。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孩子练习钢琴的案例,说的是豆子一开始很喜欢弹钢琴,于是豆妈就给豆子请了专门的音乐老师来教授,可是豆子的钢琴兴趣却逐渐失去,很抗拒甚至达到痛苦的境地。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女儿四岁左右的时候就显露出跳舞的天赋,能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四肢灵活,腰身一点都不扭捏,节奏感很强。于是我们征询她的意见给她报了一个舞蹈班,起初孩子很愿意去学,但是舞蹈班要求每天必须在家练功半小时,为了发展孩子的天赋,我也是很尽心,要求她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须练功,最初的一个月一切正常,但随后孩子就开始拖拉,练功时间到了,她却说困了想睡觉,虽说咱平时很疼孩子,但毕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更何况报的舞蹈班价格不菲,足足让我心疼了一阵子,于是孩子又被拉去练功。三个月后,孩子已经很抗拒练功,甚至舞蹈班也不打算去了。几乎跟豆子的遭遇一模一样。不过这本书的厉害还不仅仅是能发现问题,而且还给出具体的做法。一般育儿书到此也就结束了,这本书更深度的给出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针见血,毫不保留。

“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未了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豆妈把自己想学钢琴的心愿投射到豆子身上,豆子弹得不好时,豆妈就会有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源于豆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让豆子变得更好,会的更多,但豆妈并未达成这样的心愿。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自恋性损伤’,即自己无法完成某些事情时会产生挫败感。当孩子让父母的愿望得以实现时,父母的自恋就存在了;当孩子令父母产生挫败感时,父母就容易恼羞成怒,严格督促孩子做得更好,以达到自己的期望”。这段从书中摘抄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书的作者是胡慎之,知名关系心理学家,在很多栏目中都担任顾问,很有实力。

最后,我用书底封的一段话,让我受益匪浅,他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自己。在3-7岁的时候,给孩子尝试的机会,陪伴孩子探索、冒险、学习新技能、全面地认识世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个阶段有力量的爸爸会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带领孩子体验新奇的事物、建立责任意识。厚重的父爱,是孩子社会化最坚强的后端。

的确如此,父亲只有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价值体验。当孩子内心深处把父亲当成一位强者时,孩子就能信服父亲的规训。

愿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愿每位孩子都有幸福童年。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四):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高价值感的孩子

3-7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各种观念和思想开始萌芽,对周围人和事充满好奇并尝试去探索,父母的引导是否正确,决定着孩子以后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不需要学习理论性的文化知识去增强竞争力,那么,3-7岁的孩子需要学什么?父母需要教什么、怎么教呢?

《心理咨询师育儿手记》(3-7岁版)指出:“在孩子3-7岁时,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陪伴孩子探索、冒险、学习新技能、全面地认识世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本书中,作者胡慎之老师以自己的儿子为记录对象,让心理学理论寓于生动的儿童成长故事之中,将专业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系统性地讲述了3-7岁的孩子的教育历程。

通过阅读本书,父母不仅能了解3~7岁孩子的需要,也能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照顾,与世界、社会、他人和谐相处。

01、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什么样的父母是内心强大的父母?作者认为,敢于给予孩子尝试机会的父母都是内心强大的父母。

然而,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面对3-7岁的孩子更是如此。

我们总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太小,需要被小心呵护,他们没有辨别危险的意识,更没有处理危险的能力,一旦尝试出错遇到危险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危及幼小的心灵。

但是,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当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独自行动的意识,父母就要开始鼓励孩子去尝试,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观念意识,开发孩子的创造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不断的尝试中养成好习惯。

所以,作为父母,请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吧!

02、让孩子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3岁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开始融入到团体生活中,与更多的小朋友相处,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比如说在学校被人欺负。

当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

当孩子向父母反映自己被别人欺负时,一些父母却用一种类似指好责的语气反问他们:“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而欺负你呢?”似乎孩子被别人欺负是孩子的错。

长此以往,习惯于被如此对待的孩子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以后即使再次被欺负,或者遇到其他任何事情,都会选择主动承担责任,但过度承担会让他们的内心特别委屈,也会扭曲他们的世界观。

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有些父母会让孩子在受欺负之后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

他们的孩子确实听从父母的建议,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老师,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使孩子的处境更糟糕。

因为孩子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具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只依赖老师,就可能会被同学们瞧不起、边缘化,因为没有人喜欢“打小报告”的人。

当孩子在受到欺负时无法自我保护,他们十分委屈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就会逐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如何预防或改变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中,作者强调:“胆小怕事,不是善良,而是恐惧,不想让孩子成为充满恐惧的人,就要让孩子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就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一个孩子的性格由幼年的经历塑造而成,每一次经历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记忆。

所以,孩子的性格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

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时,一定不要胆小怕事,因为胆小怕事不代表善良,而是因为恐惧。

一个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是自信的,可以应对外界发生的一切,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或者依赖他人的帮忙。

如何让孩子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麻烦,父母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忍让,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甚至急于否定孩子的一些想法,对孩子的伤害比他在学校遇到的麻烦更大。

要记得,有一些冲突需要孩子自己解决,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当孩子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在旁边给予他们保护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中作者记录的也很全面,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心理学依据也很有指导意义,作为父母可以参考学习。

教育问题多种多样,父母的应对方法也是千人千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认清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改良家庭关系,才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前提。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读后感(五):儿童节,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空气中到处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氛围。

孩子们收到了来自家人的惊喜,有最爱吃的美食,有好玩的玩具,有美丽的鲜花,有漂亮的贺卡,还有愉快的亲子游。

然而,物质上的礼品有有效期,而且孩子的快乐也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节这一天。那么,什么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呢?

对于每一对父母而言,最大的期望莫过于拥有良好而亲密的亲子关系。

然而,很多人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总觉得难以走进对方的心里,更谈不上做朋友了。

因此,尽管在儿童节这一天,你给孩子买了昂贵的礼物,吃了豪华的大餐,你们之间的关系未必有所缓和。

然而,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的父母很难做到让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更谈不上让孩子像个孩子一样成长。

比如,有的父母因为客观原因没能进入校园读书,成为了所谓的知识边缘人,因此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生活也不稳定。

正因为他们切身体会到知识匮乏之苦,因此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而这在冥冥之中给孩子传递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孩子可能从小就开始为上大学这个目标付出很多努力,却不知道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享受到快乐,自己要做的就是顺从父母,不让父母失望。

其实,这样早熟的孩子,是很难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良好而亲密的亲子关系呢?

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将来有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能不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能不能很好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都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爱的能力。

而这种关爱、体恤别人的能力,主要来自从小父母给予孩子的爱。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伟大的,因为父母懂得尽己所能去成全孩子,放手让孩子成长。

这里所说的成全并非物质上的满足,比如买房买车。成全是指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快乐成长。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期待这个孩子是男孩,以传宗接代。

结果,孩子生出来是个女孩,这时候父母或者其他长辈便会大失所望,而这种失望会在有意或者无意中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出来。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懂得自己并不受家人待见,自己是不配得到父母之爱的。

因此,小小年纪的她承载了超越她年龄的负荷,她变得特别懂事,尽全力去做很多事情,以此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只有这样,她才感觉到这个家庭里自己是有存在感和价值感的。

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想获得身心健康,并非易事。

父母要明白一点:你是不是好父母,你说了不算,孩子内心真实的感觉才是决定因素。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吃力不讨好,明明为了孩子奔波忙碌,却得不到孩子的接纳和认可。

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父母要通过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从而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可以说,在育儿这条路上,父母要学会低下趾高气扬的身姿,听一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达到共情的状态。

由此可见,在六一儿童节,为人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你花多少钱的事儿,而是在平日里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他身心获得快乐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要以爱作为底色。相信有了满满的爱意作为铺垫,孩子定能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