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文系主任》经典观后感集

《英文系主任》经典观后感集

《英文系主任》是一部由丹尼尔·格雷·朗诺执导,吴珊卓 / 杰伊·杜普拉斯 / 鲍勃·巴拉班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文系主任》观后感(一):好多英文专业的梗

这个剧好多英文专业的梗。我这个刚刚开始读英文专业的,也只能看出一半。比如第二集那个苦大仇深的老女教授说:五十年前我就读The Dream of the Rood。

The Dream of the Rood,是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里的第二篇,换句话说,就是英语文学的开山之作。这是一首叙事诗。是从钉死Jesus的十字架的角度来讲述的。它原本是深山里的一棵树,敌人把它砍倒,将其带走,做成一个十字架,再将Jesus钉在上面。这个十字架因为参与了这桩罪行而深感屈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朝拜,它逐渐感受到自己成为了崇高的见证,内心充满了永生的希望和再次靠近荣耀的渴望。

还有mansplain,这个不算英文系独有的梗,但是可以算学术圈的梗。

《英文系主任》观后感(二):不会起标题

因为Sandro看的,这个设定蛮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反种族歧视运动发展到现在,会拍摄的剧,虽然是喜剧元素。

想象一下在x文系,一群x族老头老太,德高望重,现在来了一个年轻的少数女性系主任,然后她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三个资历最老但没有学生喜欢的老教授……这个设定就很贱。

男性老教授在讲大文豪的时候,完全不care他是不是家暴出轨,而年轻的学生们在意,当他们的诉求被无视后,我看到的是傲慢和一丝迷茫。这些都来自老教授,他不理解这种变化,他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在剧中被反复探讨。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Bill,成功的,受欢迎的白男,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次次辩解,道歉,他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

《英文系主任》观后感(三):迎面鸡毛蒜皮

谁能想到,当上了主任,面临的却是鸡毛蒜皮呢?

但其实这个印象本就是错位导致的偏见。

而在偏见之余,吴珊卓这位主任,又是最寻常的一种主任,想做点事情,但面对内外压力,做不动,问题频出,解决问题都分身乏术。

要说拍得多好,不见得,就是一个很鸡零狗碎的故事。

某老师犯了“政治”问题,院里面给她压力让她解聘某几个老师,家里孩子正处于烦人生事的时候,自己的几句话被媒体利用大做文章。

一地鸡零狗碎之间,中年人的爱情都没有丝毫浪漫可言。

我冲着吴珊卓看的这部戏,她的表演也很平常,不能大着脸说这表演多么惊艳,也就是正常发挥。很自然,很流畅,很生活,该给的爆发都给了。

但也挺有意思,一个小品式的短剧,早起后或睡觉前看看。

借着剧里的一堆“破事”回顾一下自己生活里的杂余,再去面对生活里的问题,也许头疼能少那么一点点。

大不了就跟吴珊卓一样,这个主任不干了嘛。

《英文系主任》观后感(四):新学术与旧学术

《英文系主任》的第二集中,Rentz在课上讨论Moby Dick,学生有人问为什么不讨论其作者赫尔曼的家暴问题,Rentz给出的回答是“让我们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但显然难以服众。(这么拍应当与女性主义在学术圈内抬头有关,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只如此)

这令我回想起大学前三个学期上过的文艺理论课程(通识类),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教授年纪不小,在风格上也类似Rentz,更重视分析具体的文本;第三个学期的老师讲莎士比亚,则大量地掺杂了对“莎士比亚其人”以及写作时各种context的关心。不清楚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个人在完成三篇期末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分析文本的难度显著高于分析context,想来第一学期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写作语境竟然还从教授手里捞到了A,真是不可思议,后面两篇的写作相较第一篇应当是concrete了不少。

《英文系主任》观后感(五):喜剧式鸡汤,爱喝

因为演员是吴珊卓而来的。意料之中的喜欢,演员的气质和整个剧非常融合。是一部有探讨,有内核的喜剧。社科类专业的困境,片段式传播的网络现状,脆弱而共情能力低下的学生,女性与有色人种在职场所面临的挑战。这些矛盾与冲突无不是当今社会的症结,在这小小的英语系主任的更迭中体现出来。资本的力量、政治的口号、胆小而冷漠的人心,象征社会发展指数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暗流涌动。本剧还是给了一个理想式的结局:男主在工作狂亚裔女与性感白人女孩中,选择了前者。(之所以在我眼里是理想式,或许是我对现实感到怀疑)从剧中男主对女主的态度与其他白人男的差异、男主对纳粹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男主在一场韩国人举办的生日会上所表达的看法,男主的存在好似一个符号,又或者这个社会的喘息之处。如果说解药在于是否“私奔前往巴黎”——这一想法又是多么的浪漫而荒诞。而本剧给出的解药是:“巴黎”——现实界符号网的空白之地,始终是彼岸。社会困境也好,细碎的一地鸡毛也罢,答案在尝试之中。浪漫无比的喜剧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