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精选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精选

《亲子关系的重建》是一本由赵玉萍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一):《亲子关系的重建》:说出爱、行出爱、活出爱

我们自以为的爱,为什么成了伤害?亲子关系里那些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是谁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受器,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他。 是的,你的所作所为,孩子其实都可以真切感受得到。电影《银河补习班》当马文皓的前妻告诉他,“马飞本来就笨,被社会淘汰了怎么办。”这些问题看似为孩子好,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智发展。不要用为你好的借口捆绑孩子。交给时间吧。马皓文说道。 什么是爱呢?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无微不至,但对孩子的心智充耳不闻,对孩子的情绪、感受、想法一概而论地忽视,甚至打压,歧视。而电影里马皓文魅力之处在于是真正放下为你好的道德捆绑,他知道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有着庄严的内在秩序,想让我们的想法和意识传达给孩子,应该要像一缕缕清风经过孩子心理的发酵和转化,最终孩子会有筛选和思考的权利和能力。 对于亲子关系修复与重建,让原本浑浊不堪、模糊的关系用沙盘疗法,瞬间读懂孩子的心。 文章开篇指出五类的亲子冲突,以及应对亲子冲突的五大方法。 在开篇的时候,首先提及到认知:你认为的只是你认为的。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安全感是一个孩子极为需要的层次,而如果抛开安全感,孩子则会像外寻求探索,不满满足内心的缺失。 有次去朋友家,朋友家的小孩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朋友则面色铁青,大发雷霆,小孩弓着背,瑟瑟发抖,支支吾吾:“我,我自己收拾……” 不一小心,手指被碎片划破了一个小口,朋友赶忙上前,牵起小孩,拿出碘伏,棉花等急救设备。 “你,什么时候可以安分呢?”朋友的话语还在耳边回荡。 由于朋友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离异,她寄养在姥姥家,父母亲嫌少回家,而她只要犯错,姥姥姥爷则会用鄙夷的眼神看她,“你爸妈都不要你了……” 她从小羡慕家长会爸妈能去,而每次爸爸妈妈打电话给她,只要你考吗100分,我们就去参加。后来她不断的努力,终于考到满分,可是那个承诺却没有兑现。 而当她看到自己孩子打破花瓶无助的样子像极了曾经的自己,于是她骂她孩子,还不如说痛恨曾经害怕犯错的自己。将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给孩子。 在认知层面,朋友的行为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以及没有正确的表达情绪。 而本书中分为五个章节,把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都呈现在五个章节里。第一、构建合理的认知系统 第二正确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第三关键在于培养自驱力 第四章,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第五章 人际关系要双赢。 在家庭沙盘中可以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极为客观、全面、清晰。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一个案例,小何在最开始时选择了老虎作为母亲的角色,自己则选用小白兔,后来当察觉到关系的卡点,彼此被看见,被赋能后,选择了房子,大叔,玩着滑板的自己。爱在沙盘中,被释放,被疗愈。沙盘主题从“公园”到“自由”的变化,也感受到爱的改变和流动。 中国城市亲子调查显现,71.13%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取消于孩子的约定,67.75%的孩子由老人照顾,三分之一父母是独立照顾孩子的,三分之二的儿童与手机,ipad为伴。哪怕远在他乡的父母,也可以通过给与孩子价值感,爱和呵护。 当你需要一份被看见,请试着开启一份家庭沙盘吧……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二):孩子的问题,往往来自亲子关系的不和

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一直被强化,成年人在遇到问题也会强化原生家庭,让它来背这个锅。 其实,原生家庭带给我们错误的认知过不好的性格,在漫漫人生路上是可以改变的。 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去努力。 一直以来,我以为和自己,和父母的和解,只能在长大后靠自己。 但是看了《亲子关系的重建》一书后才明白,原生家庭不是固定的,如果及时发现问题,是可以让亲子关系得到重建的。 《亲子关系的重建》的作者赵玉萍是中国沙盘游戏实战专家,从事沙盘游戏的系列教育和研究工作20余年了。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1、什么样的亲子关系需要重建 网上一直有一句话,说孩子几岁,妈妈也就几岁。 的确如此,父母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开始成为父母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学习做父母的。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 因为夫妻感情,影响到对孩子的态度; 因为生活压力,影响到对孩子的情绪。 而这些问题折射到孩子的身上,将会让孩子成为大家眼里的问题小孩,比如不好好学习,爱顶嘴,胆小怕事等等。 很多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更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却没有考虑过孩子的缺点来自哪里。 毫无疑问,当然是来自父母。 所以在发现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要只是对自己的孩子失望,更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又打又骂以其他改变。 当孩子出现不好化解的问题时,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亲子关系是需要重建的。 在《亲子关系的重建》一书中,作者列举了这几类需要重建亲子关系的父母。 第一种就是认知有偏差的父母。比如说针对父母会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所以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强,加入自己的想法。 第二种是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没有办法做好情绪管理的父母。比如孩子不听话时就会忍不住发火,情绪极其极端。这样的父母是没有办法和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并且还会给孩子做出不好的示范。 第三种是人格不健全的父母,当父母自己的人格都有问题时,那么孩子这边必然也是会呈现出问题的,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只不过很多父母是看不到自己问题的,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是有问题的。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了。 2、如何通过沙盘疗法看见孩子的心 在《亲子关系的重建》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用沙盘疗法来帮助亲子关系告急的家庭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沙盘是用来玩的,可以画画。却没有想到,它还有这样的作用。 在作者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沙盘疗法的大概步骤。 第一步,让孩子先抚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可以慢慢进入状态。 第二步便是发现问题了。怎么发现呢?首先让孩子在引导下展示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让孩子选择代表自己的动物,以及代表爸爸妈妈的动物,从选择出来的动物特性便可以看出,亲子在沟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性格展示。 然后再让孩子把三个动物摆放在沙盘中,不同的位置可以表达出亲子关系中的冲突。当然这个时候,是需要引导孩子表达的,比如为什么放这个位置等。 发现亲子关系的冲突后,就要引导孩子说真话了。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期望,比如期望家人出现在沙盘的什么位置等等。 孩子的心了解了,就要找问题的根源了。这根源自然是父母了。 相同的,可以让父母也通过沙盘发现问题,当父母了解到真正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并知道是什么问题后,自然会主动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亲子关系变得以重建了。 在现在的时代,做父母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了,以前是多生孩子在概率中获得好孩子,现在是优生优育,争取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个好人生。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花的心思,也和以往不同了,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觉得是“号练废了”,而是要想怎么改善。 这个过程很辛苦,但为了孩子好的未来,一切都值得,况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亦会越来越好。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三):《亲子关系的重建》|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文:ICE蝈蝈

耳边充斥着:“你是我生的,我当然知道你想什么,你要听我的话……”平时母慈子孝,一提学习就鸡飞狗跳。想必这样的场景是生活的常态吧!

父母总是把自认为的好强加给孩子。这样就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有偏差而已。赵玉萍老师多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为我们我们提供了帮助和参考。

赵玉萍,中国沙盘游戏实战专家,从事沙盘游戏的系列教学和研究工作20多年。她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运动员心理疏导专家,曾带队参加汶川、玉树地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

《亲子关系的重建》是赵玉萍老师20多年心理咨询案例的选编。针对中国式亲子冲突的特点,从五个方面解答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最困惑的亲子关系问题: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人格成长和人际关系。

一、亲子关系冲突

将自我的想法和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基于对孩子好。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一生都在为孩子操心。这样的误区不仅仅禁锢自己,也捆绑住了孩子。凡事讲究适度。

《亲子关系的重建》中分享父母对孩子这种聚焦式的爱是一种控制和不放心的表现,真正的爱是无所取,无条件的。

赵玉萍老师分享,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不断的被推开,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去,舍得退出孩子的人生舞台,而不是阻拦,捆绑,甚至控制孩子。父母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的阻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头破血流也无妨,毕竟成长这条路是孤独的,只能自己去走,父母也无从帮。

赵玉萍老师在《亲子关系的重建》中分享了大量的心理案例,为的就是将一个道理讲得通俗易通,更透彻。

二、化解冲突

合理的认知是化解冲突的关键。赵玉萍老师通过沙盘游戏让我们看到问题,更重要的是沙盘游戏可以透过对潜意识的呈现,帮助我们调整和改善家庭关系。沙盘游戏中抚沙环节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在安静的状态中,通过抚沙觉察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点,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内省。

《亲子关系的重建》中分享,拥有充足安全感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拥有确定感和可控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处事时则容易产生无力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比如,很多孩子看起来乖巧懂事,类似早熟,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被爱和安全感包围的孩子,会撒娇,任性,无所顾忌的释放自己的情绪。

赵玉萍老师认为,错误的认知不容易被人觉察,它存在于潜意识中,需要我们通过心理学的技巧将“负性自动想法”引出来,让我们看见和觉察到它的存在,进而彻底改变它。由此看来,合理的认知非常重要,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当孩子来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如果孩子在成长途中绊倒或是受伤,不要心疼,这是成长必经之路,让孩子为自己的成长和选择买单,并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并且被尊重。

三、和平共处

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不是被事情本身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认知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件的预期。事情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如何去认识和评价他。

与孩子和平共处的前提是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帮他树立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学习和成长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轻易可以完成的,他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父母愿意放手;第二,孩子自身努力改变;第三,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亲子关系的重建》无外乎,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辅助作用,而不是一个决定作用,最后的决定让孩子自己做,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孩子的选择权交还给孩子。父母生养了孩子,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但,无法左右孩子的想法。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蝈蝈,写写生活小故事,书评,讲书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来我的小屋做客,我们一起成长,用文字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四):《亲子关系的重建》——重建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收获更多成长

作为父母你爱自己的孩子吗?我想每个家长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呢?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我们是否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呢?我们所给予孩子的是否是他们所需要的呢?

《亲子关系的重建》是中国沙盘游戏实战专家赵玉萍老师的全新力作,她将自己从业多年来的亲子关系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针对亲子冲突的特点,从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人格成长和人际关系5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真正看清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困扰,解决亲子互动中的冲突和难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开门见山,在自序中就明确指出: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是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重于千金,因为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土壤,而亲子关系是孩子社会关系中最基础、也是对孩子们人生影响最大的关系。

我想对于所有父母来说,在了解了这些冲突背后的原因背景之后,我们最想获知的是该如何化解这些亲子冲突,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秘诀,那就是“爱”,只有爱得对,爱得恰当,才能与孩子保持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特别的沟通方法,那就是沙盘游戏。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沙盘神奇的能量,通过游戏的方式,使一家人展开良性的互动,走进彼此的内心。它帮助父母和孩子看到自己在意识层面上未曾看到的东西,并通过时沙盘的制作和调整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到具体解决的方法。在理解、倾听、关爱和沟通的氛围里,父母和孩子一步步彼此靠近、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彼此支持。

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我们聚焦在孩子身上的爱,是一种控制和焦虑的延伸。我们都在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却从未停下来去思考,孩子希望得到究竟是不是这样的表达。有时候,家长更需要跳出自己设定的框架,去探寻孩子的心理空间和界限,给孩子尊重和信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长大,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依靠自己的能量,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通往孩子内心的路,要靠倾听和理解去铺就,父母和孩子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的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要靠爱去建设。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帮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归属感、尊重和爱,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去实现自我的成长。而我们则以陪伴的姿态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五):所有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

亲子关系这个词,对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即使自己没当过父母,也一定当过孩子,那么当你想起和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的关系的时候,你会用什么词去形容呢?融洽?隔阂?僵化?客气?疏离?亲密?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词,你对亲子关系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期待着融洽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见到的以及自己正处于的亲子关系却经常是问题重重。特别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家庭,就像一叶小舟在大浪中疾行,晃晃悠悠,孤立无援,眼看就要被大浪吞没。

作为八零后,我们那一代的父母很少有人能认识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大多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按他们上一辈人的习惯去教育孩子,虽然我们有很多创伤,但值得庆幸的是,到我们这一代当父母的时候,我们总算意识到亲子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大棒+甜枣了,我们在尝试探究怎样能让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我们开始重视孩子性格的养成,而不是只注重于学习成绩,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赵玉萍,中国沙盘游戏实战专家,从事沙盘游戏的系列教学和研究工作20余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运动员心理疏导专家,曾带队参加汶川、玉树地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著有《一沙一世界》《多维沙盘》。

在这本《亲子关系的重建》里,赵老师讲了一些家庭的亲子问题,用沙盘的方式形象地描述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转变。书中提到了五类父母冲突模式:

第一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偏差,这种最明显的就是父母不管孩子合适不合适,只要自己认为合适的要求就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觉得医生好,就让不喜欢学医的孩子学医,孩子不听,那这就产生了矛盾。这就要求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重塑合理认知,摒弃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第二类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中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恨不得拿命去爱,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孩子是感觉不到父母的爱的,比如很多父母会打骂孩子,或者由于自己的事业或者性格原因对孩子忽视,交往的方式并不讨喜,这些都会让孩子受伤,觉得自己不被爱,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父母认识到自己的沟通问题,改变方式,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形成良性沟通循环。

第三类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行为问题,父母无时无刻不想控制孩子,但是往往发现,越控制,孩子反而越不按自己的期望成长,家长就越想控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发现孩子要么沉溺在虚拟世界,要么变得暴躁,更严重的变得沉默无言。这需要父母和孩子改变互动方式,跳出固有的行为模式,双方互相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共同改变。

第四类是父母与孩子的人格都不健全,很多问题无法以成熟的方式处理,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曾经有一句话,说现在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培训上岗,唯独最重要的父母这个职业却不需要培训,这是一种悲哀。我是认同这句话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影响长远,父母应该是成熟理智的,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情,才能帮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五类是父母和孩子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问题,这里是指父母缺位导致孩子可能过分早熟,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很多父母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懂事,会带起来轻松,殊不知这样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心理创伤,孩子的情绪不能发泄出来,慢慢会关上内心的通道。这就需要父母去多亲近孩子,这一章有个孩子为什么不刷牙的故事非常令人深刻,就是因为孩子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但是她又不会表达,而父母也感知不到,孩子在其他行为上就会体现出异常。

学会如何做父母真的是一条很长的路,为了我们最心爱的宝贝,我想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下如何与孩子更好地交流,更好地沟通,孩子不会在原地等我们,不要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改变。

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很深,里面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会让我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我想,是时候改变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