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火将至》观后感100字

《大火将至》观后感100字

《大火将至》是一部由奥利维尔·拉克谢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西班牙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火将至》精选点评:

●16mm胶片拍摄,人类的孤独在自然中的消逝,第一次在信义威秀看电影,挺好睡的一部。#金马56#

●80/100。高大的桉树在森林中耀眼夺目,却是用看不见的绵延根系支撑而成;枯竭的山泉只用手处理几下就汩汩流出,缺少的只是反反复复的检查和关心;曾经的纵火犯回到家乡与他人相安无事,却在一场新的大火降临之后成为众矢之的。人性与自然原来时时刻刻都紧紧地纽合在一起,就像那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一样不可分割。走失的不仅仅是小狗,更是早就失去的信任和执念;燃烧的不仅是整片原野,更是心头对于自己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如果早知是这样,那我宁可做那陷入泥淖的牛和灼伤眼睛的马,给自己蒙上一层再也不想面对这片景色的纱;宁可把照片撕成两半,再也不去回望这原本郁郁青青现已变为灰烬的山坳。

●3.5 影像力道直追贝拉·塔尔和塔可夫斯基是吹过了,但《大火将至》仍然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影像。结尾戛然而止充满悬念。

●前半段很好,比较喜欢这个片子的视听,故事简单、留白

●故事太過隱晦,影像光靠配樂加強力道

●MIFF1/10 画面极美 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 中段过长看得昏昏欲睡 开放结局来得突兀又合适 btw豆瓣内容简介是胡扯

●10/03/2019, Alice Tully Hall @NYFF57. Probably the most GLORIOUS opening and almost-to-closing sequences in a film that I have seen this year. 诗意且绝美。Stunningly nuanced. 10/05/2019, Francesca Beale Theatre @ NYFF57. 重看有收获。Loved every aspect of the film.

●田园场景灭火,牛

●81/100,摄影机不断地聚焦自然景致,大全景里深绿的山林静谧深沉,当然在需要声音时也做到如此细致。生命力在此间生长,大火来临后一切冲击即来源于真实:对生命的灭绝,为我们留下伤痕。

●真正的自然主义应该是,火在那边烧着,真的烧着,但镜头,一直盯着男主在另一块地方坐着挖面包。

《大火将至》观后感(一):敏感体质

一部没有明确交代情节的影片,给了观众猜想和站队的机会,是不是主角放了大火已经不重要了。影片的一切围绕的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男主角,他能敏感的察觉到人们的意图,并提前先拒绝别人,以免自己受到伤害,他并非不想融入大家,不想获得关爱,但只是因为他太敏感了怕受到拒绝,所以他喜欢一个人待着。这是一部拍给敏感体质观众的电影。你越敏感就越能体会到那份紧张与无奈。

《大火将至》观后感(二):山火

随想随记

山火的实拍已经不是纪实美学层面上的尝试,而是一种内嵌于影片本身结构的隐喻表达。

你如何判断真实与虚妄。

人与人之间那忽隐忽现的看不到的屏障,究其本质是由于个体自身的困境。母亲陷在和衰老的缠斗中,朋友们陷在对好生活的渴望和想象中,政府工作人员陷在自己冷漠的框架中,女兽医陷在两种都无法融入的生活的拉扯中。阿莫多陷在,和狗狗二人不愿伸手拂开的帘幕里。

自然沉默不语。所谓的对峙,只是我们无法面对自身又无法转身无处闪躲的捶墙低吼。

《大火将至》观后感(三):我喜欢的与我讨厌的

我喜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所以我听到了,深夜淅淅沥沥的雨声,白天树林中的鸟鸣,清脆悦耳的牛铃,远方深山中的狗吠。

我喜欢静谧的乡村生活,所以我看到了美丽的远山,幽静的乡间小道,还有慢悠悠的黄牛,跑来跑去的小狗,放牛的老太太在树荫下慢慢嚼着面包。

我讨厌旅游人们的喧嚣打破乡村的宁静,我讨厌外来的物种侵占自有植物的家园,我讨厌伐木场的机械轰轰隆隆的放到一片片树林。

我生气,生气,生气,我无奈,无奈,我不知道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突然一场大火,虽然烧了树木也烧了民房,一切将会归于宁静。

《大火将至》观后感(四):大火将至

大火将至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散发着哀伤的韵味。山林,绿的浓密,雨和水,浸润了一切,湿洇洇的溢出画框之外。导演要表达什么?答案就在影片的开端里。一边是正在推断树干的铲车,一边是尚未成长粗壮起来的树林。一排排幼树被黄色怪兽推到碾压,黄色怪物畅通无阻的前进,直到面前出现一株大树,粗大粗糙的树干,矗立在那里,是它几百年来的家园。老树挺身而出阻拦着黄色怪物,两军对垒,默默无言,有杀气。导演的立场是明显的。黄色怪物终于熄灭了灯,仿佛怪兽死去一般,闭上了眼睛。森林重归自己的寂静。

开篇只是一个动人的短暂童话。后面的正片是童话结束后的真实。古典的童话都在回避之后。导演却缓缓推开了通常被虚掩的真实之门,他又怕,人类有时像天使,有时如恶魔。他不肯真的盯着残酷的人间烟火仔细看。在暧昧不清中,他试图让观众明白,早在那个纵火犯放火之前,这片山野已经遭遇了谋杀犯。无论影片结尾那再一次的山火是不是他放的,在劫难逃是那些树和它们整个家庭的被注定的未来命运。自然,作为受难者,和人类,作为地狱般的他者,命运交织在各种或亲密,或难以启齿的关系中。树木有生命,却无语言和武器,人类,于是大举进犯。

这部片子没什么故事和情节可言,主要是人物塑造。我很喜欢影片里的老妈妈,这个人物真的超级可爱,虽然满头白发但干起各种农活像个矫捷的羚羊。导演给了她很多细节镜头,这个人物如此生动有魅力,看完影片几乎让我忘记了主人公其实是她儿子。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她给自己铺床睡觉,先是跪在床铺上整理被单,然后跳进被窝,把自己的头一起闷进被窝里去。我小时候就喜欢蒙头睡觉,我爸就每次都把我的头拿出来,说我会被自己闷死在被窝里。还有一幕是她和儿子一起放牛,她坐在草地上吃面包,用刀子挖面包瓤吃,还用小刀哄赶盯在她面包上的苍蝇,这个反差很有趣,一面似乎是只能吃柔软食物的老妈妈,一面又可以很凶的用刀子威胁苍蝇。还有跟儿子撒娇的一幕,喝药嫌苦,儿子说加了两勺蜂蜜呢,她还是抱怨苦,然后还趁机上纲上线说儿子总有一天会烦的不想照顾她这个老人。其实就是怕儿子将来不管她了,先嚷嚷出来。跟我奶奶一样,我从小就听我奶奶逢年节就念叨,一个娘能养活5个儿,5个儿养活不了一个娘。。。哈哈,这份母爱和母爱的空虚简直一模一样。

除了这些日常,老妈妈似乎还有一些神奇的气质,仿佛山林中的仙女,有着未卜先知的敏感。可以和自然的山林有着通灵般的交流。

比如我很喜欢有一幕,老妈妈拎着一个塑料袋走过山间下路,跨过小溪,下雨了,躲在一个树洞里躲雨。这一幕其实在叙事上很奇怪,插在母子俩从邻居葬礼回来和儿子晚上在房间里无法入睡跑去车里睡那两幕之间。这插进来的一幕在叙事上跟前后两幕都脱节,谁也不知道她要去哪里要干啥,甚至叙事上的时间关系都奇怪的无法确定,反正就是她出去遇到下雨然后躲了一场雨然后这一幕就结束了,可能就是为了拍这场美丽的雨中森林吧。老妈妈和她的王国,她在大树的怀抱中看山,听雨。这一幕对于影片叙事不知道有什么用,但很美,很喜欢。

还有一幕是山火来临之前,她在家中忽然觉得不安,放下手中正在擦拭的东西,到山野里去找她的狗,圣歌同时响起。毫无疑问,她预感到了灾祸即将来临。她当然不是仙女,但她却可以和这片山林互通交感,人类和自然总有一些神奇之处。

老妈妈这个人物塑造的很成功,母爱之情即便在导演极度克制的手法下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母子两人,隔着距离共处同一屋檐下, 从疏远尴尬到逐渐恢复正常。相比母亲,儿子这个人物,处理的不能说失败,但对他的同情和理解却无从而来。他是狭隘封闭的,用沉默和僵硬拒绝着世界。即便第一次纵火是为了拯救他爱的这片山野,这种激进的手段也无法得到理解。而第二次纵火,导演刻意模糊,想让他成为无辜之人,但显然也没能让人物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在立场上和情感上都不是这片山野的敌人,但他也给这片山野带来了莫大的伤害。导演故意不给出第二次山火的原因,那么观众也不必努力猜谜,这不是一个悬疑剧,谁放的火不是主题,导演意不在此。

看完这部影片,会记住美丽的森林,可爱的母亲,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封闭型男子却不会有太多记忆。影片要呈现的是不同的人与这片山野的关系。导演最直白给出的影片核心是通过一段对话。母子二人在放牛的休憩间隙,儿子抱怨桉树,说它们是从澳大利亚来的,长的比别的书都高大,尤其是它们的跟在地下互相缠连在一起蔓延,侵占了别的树的空间,像瘟疫一样,比魔鬼还可恶。儿子显然是仇富的排外的,按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民粹主义激进分子。讨厌外来者,认为自己的领地被野蛮入侵,必要时会毫不犹豫以暴制暴。而老妈妈说了一句哲人般的句子:如果它们伤害别人,那是因为它们自己也被别人伤害。老妈妈的一句话,以极大的宽容和慈爱概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所有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