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符号侦探》读后感100字

《符号侦探》读后感100字

《符号侦探》是一本由[加] 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符号侦探》精选点评:

●很新鲜的一本书,作者从冰河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岩画、壁画等中,通过大数据、最新的电脑技术,从中找出了32个“符号”。以往对原始艺术的认识,不太会从符号思维或者说是抽象思维的角度去认知,而是将其看做原始思维尚不成熟的表现。而作者则研究指出,这些原始符号应该说代表了思维方式走向符号化、抽象化的进步,换言之,没有这些符号,就没有今天。这些符号就是《2001太空漫游》一开始那猿猴高高举起的木棒到宇宙飞船之间的部分。书的内容有一定专业性,但写法比较像纪录片,对话很多,像田野报告,个别地方略觉得啰嗦。

●原始世界的共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同时具备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文明的魅力在于某种古今、中外之间的召唤和回应,想起了之前去出差看贺兰山岩画非常萌和有趣,聆听他们的故事。

●数据收集和统计多么重要……

●非常有趣,虽然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仍无定论,但是作者对欧洲的岩画符号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仍然充满了趣味,我们普通人的视角应该会更多关注那些具象的图案,而对“抽象”的符号大概率会忽视掉,所以作者的研究更显价值。

●人类写下一份时候也许就是个符号,写下二的时候也许就是计算,写下三的时候就是文字。女博士把大家的视线拉回史前人类,回顾符号的瞬间。令人惊讶的是,符号之间在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相似性极高,而且固定可分辨就有二十多个,说明符号带来的意义以及人类足迹的迁移轨迹。现在去分析符号的意义是困难极高的,然而可以作为想象,当先民把自己的手印按在岩壁上,或者就是模糊的一个点,我们在文明的路上就前进了一步。

●得到听书:这本书回答了一个很宏大的问题:几十万年前,非洲的原始人不管是长相还是大脑的容量都已经跟我们很接近了,但是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成为我们的呢? 作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线索,就是过去研究者不够重视的,原始人在洞穴、石器上画下的抽象符号,因为它们是大脑里思维的直接产物。这个线索其实不是她凭空发现的,考古学家早就发现了这些符号,只是他们没法办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她的诀窍是统计和分析。有了那个有5000个符号的数据库,她才能找到那32个特殊的符号,才能从中总结规律,得到结论。

●活在坚硬岩壁上的柔软的触摸和记录

●一本加拿大女性古人类学家的洞穴考古手记,从题材到角度都算得上稀有了,再加上讲的内容更偏向摆事实然后让读者顺着这条逻辑链去思考,而非仅仅提供碎片式信息,可能不够讨巧,但我还是挺享受这种探秘型、渐进式的阅读方式的。BTW,最后一章开头那里的场景带入感极强。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洞穴探秘手记,作者吉纳维芙既是向导,也是侦探。她研究了鲜有人注意的人类最初的书面交流工具——几何岩画,并用它来解锁人类谜一样的过去。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像解锁DNA那样,从远古符号中解锁人类心智之谜

●古老的符号是人类文明萌芽的标志

《符号侦探》读后感(一):致敬“侦探”

拜读此书以后慢慢被吸引,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线索有头有尾,探索学术研究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满满的情意。人类的构建思维从古至今一直是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未知神秘领域,我们怀揣疑问想知道这之中的缘由。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个符号代表诸多含义,作者的探索精神令人钦佩。几何岩画带来的对人类新文明的探索

《符号侦探》读后感(二):寻找人类思想的第一缕微光

侦探,一个通过发现蛛丝马迹,探寻事实真相的职业。

作为符号侦探,吉纳维芙的要探寻的真相不同于寻常侦探。福尔摩斯寻找的是凶手,而吉纳维芙寻找的,是人类思想的第一缕微光。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拥有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能力的?我们又是怎样从那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要得到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发展的。人类的远古祖先生活在大约350万年前,他们的大脑远小于现代人的大脑。然而,“大脑这种软组织无法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现代科学无法通过解剖他们的大脑,来理解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解剖学无能为力之时,便到了考古学的领域。作者在第二章就给出了方法:“既然无法直接研究大脑,那就研究大脑活动的产物。”

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以及用工具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是大脑活动的产物。现代社会种类繁多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画像、断臂维纳斯雕像,以及各种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代表着现代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

同样,从早期人类留下的各种工具和符号,我们也可以一窥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这便是本书的主线。

但《侦探符号》又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文献,吉纳维芙详尽地描述了发现符号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遗址周围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怎样在洞穴里匍匐前进,怎样找到符号……阅读过程中,就好像与她一起来了一场远古的探险。

然而吉纳维芙作为“侦探”,光是找到线索,还远远不够。于是,她又使用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如,放射性碳定年法、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再辅以适当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出冰河时期的人类生活的图景:

从经过热处理的鲜红赭石,推测远祖人类的化学知识; 从毫无实际用途的石头雕像,推测远祖人类的审美意识; 从豪华的墓葬规模,推测远祖人类对死亡的理解; 从数量有限的贝壳,推测远祖人类的身份意识; 从洞穴里的人物画像,推测远祖人类如何看待自己; 从意义晦涩的岩画,推测远祖人类的幻象和信仰; 从重复图像的分布,推出远祖人类的迁徙路线,贸易网络覆盖情况;

……

这些符号为我们提供如此多的信息,尽管它们简单且粗糙,或许还比不上小学生的信笔涂鸦。但看到书中的插图,我仍然觉得感动。

已经具备现代人思维的远祖人类,为何创作出来的却是这样“粗制滥造”的作品?

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书中已经论证,“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和我们同样的高度”。

而是因为他们是“盘古”,是劈开混沌的开创者,是人类思想的第一缕微光。

他们是第一批尝试把身边的实物和脑中的幻象画下来的人。

如同科技领域经过数千年的知识积累,才在近百年迎来技术的井喷式发展。现代艺术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

而远祖人类没有肩膀可以站,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巨人”。

《符号侦探》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需要探寻冰河时期的人类生活

那些各式各样的符号,在不同的史前洞穴里的岩壁上早已存在了几万年。但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或许只有它们的“创造者”才能知晓。而今天,加拿大古人类学家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也想要探明这一点。

为了解开一个谜团,即“为什么我们生活在欧洲的人类远祖会开始绘画和雕刻”,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在西班牙的埃尔波蒂约山洞开启了她的探险之旅与侦探之旅。就在那里,经历千辛万苦,她看到了两个红点。而是其他更多的探险地,她收集到了更多的神秘的几何符号。400多处史前遗址,5000多个抽象图案,32个几何符号……数字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但重点却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它们究竟都意味着什么?

只是史前人类——早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或者佛罗勒斯人,当然也包括现存人类的直系始祖智人——闲暇时的某种类似创作的产物吗?或者,是表示某种占有?或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以及警示?或者,是在作记录,是文字的雏形?今天的人们看到这些符号,或许并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它们存在的年代太遥远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比如两河流域文明,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距今也不过只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而在这个年限之前的数万年间,远古人类都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历史已经足够久远,但留存下来的记录却少得可怜,只有无声的遗址、遗骨、岩画以及那些几何符号以及某些其他痕迹,证明着远古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专注于对约4万到1万年前的欧洲冰河世纪早期那些岩画遗址中几何图形的研究。她不仅勤于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而且还愿意以身赴险去亲自探索和发现。她思索着这些几何符号的用处,也期待着能够解锁人类谜一样的过去。每一个喜欢冒险和对未知感兴趣的人,未必有机会逐一近距离审视那些史前人类留下的“作品”,但他们可以在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的带领下,充分而细致地领略到这一切。很显然,这些符号不可能张口说话,但它们同样能够“说话”——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并非不可能。

虽然《符号侦探》这本书讲的是存在于非洲、欧洲洞穴里的岩画以及几何符号,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不必干巴巴地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咱们自家的孩子,其实也丝毫不逊色。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丁村人……自不必说,单单是最近刚被《世界遗产名录》“承认”的良渚古城遗址,就足以进一步确立起中国人的自信来。无论是社会分化、劳动分工、城乡分野、大型工程管理组织能力,抑或神王合一的社会结构和区域性的统一信仰,良渚古城遗址不仅仅只是一个遗址,更是一种规模与震撼。这还是已经发现了的,那些依然“沉睡”了的更为古老的远古中国人的文化遗存呢?!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远古走到现在,展开来似乎并不很长,却依然足以令人着迷——因为,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