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卡伦•霍尼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亲妈和老婆掉进水里,你救谁?神经症患者表示“已疯”

亲妈和老婆掉进水里,你救谁?

听到这个问题,相信不少男同胞都觉得棘手,这是一道送命题,二者选谁都会招致埋怨,造成冲突。也许你会说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发生,机智如你决定不选任何答案,然而这样的“不做选择”可能会逼疯患有神经症的人。

神经症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百度百科这样解释:

同样面对选择困难,神经症患者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我们通常会在不得不在两个相反的欲望之间进行选择,比如既想要独处又想要有人陪伴,可能想要学音乐又想要学医,或者我们的愿望可能会和义务发生冲突,比我们可以可能想要和爱的人在一起,而这时却有身处困境的人向我们求助,我们可能左右为难,即想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又将与他人保持一致等等。

一般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会犹豫、焦虑,但患有神经症的人已经达到了病态程度,他们对自己的欲望和情感的意识已经减弱了,有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反应给压下去,从而掩盖自己的自我冲突。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但是什么样的冲突才会导致心理疾病?形成神经官能症?这些冲突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从这些冲突中突围呢?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分别我们介绍了三种基本冲突类型,包括亲近人、对抗人、远离人,以及这三种类型的神经症患者试图解决内心冲突,却常常做了无效尝试的困境,比如理想化意向、外化作用、假和谐的辅助方法等等。

本书作者卡伦▪霍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之一,虽然她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的代表人物,但她的观点与弗洛伊德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分属于动力派和关系派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作为最早的创始人,他的理论是动力派,偏向于从童年经历和性表现方面寻求因果关系,而卡伦▪霍妮的精神分析更重视人际关系所造成的的影响,属于关系派。

卡伦▪霍妮所著有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自我分析》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其中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成为精神分析领域不可不读的著作。

就比如上面所说的选择困难问题,卡伦▪霍妮认为,深陷神经症冲突的人做不出自由的选择,因为两种相反方向的强制力驱使着他,而这两个方向他都不愿意跟随,所以无法做出一般意义上的选择,他停下来却也无法摆脱。

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冲突的两种倾向的悬殊远比正常人大的多。所有神经上的冲突,都能表现出各种冲突趋利之间的不相容性,以及他们的强迫性和无意识性本质。

作者认为神经症的源头是文化因素,更确切的说是人际关系的紊乱和失调,引发了神经症。他们的源头是孤独、恐惧、绝望和敌意等代表,代表的是患者面对生活的方式,他追求的不是获得满足而是安全感,他之所以有强迫性,是因为其背后潜伏着焦虑感。

神经症患者本身试图解决这些冲突的努力在作者看来是无效的,因为这些努力如理想化意向、外化作用、假和谐的辅助方法等,不仅会否认冲突的存在,还会制造虚假的和谐,都是患者因为对自己失去了认知和信心,才会假装通过替代性的生活来去尝试解决冲突。

在作者看来,用分析疗法能够对神经症进行有效疗,甚至是治愈,分析有助于一个人缓解敌意、恐惧和绝望等感受,减轻与自身、与他人的疏离程度,只要分析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就能改变目前的神经症状态,甚至可以持续改变自我。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突破自我,拒绝被内心的冲突折磨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每天都努力的想要积极向上制造好的生活,创造好的条件,可是一旦颓废起来,就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连躺着呼吸都觉得累。经常可以遇到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手里的手机,而手机里的内容却是非常无聊的内容;或者拿着遥控器对着电视机,从1台一个一个往后看到99台,重复1台到99台,再重复1台到99台……

手机里翻来覆去看的内容就那些,因为每个人手机里的常态都是自己平日里看的东西。电视机里的电视节目反反复复也就是那些内容,除了重复的新闻、电视剧、广告就是一些对应的节目——运动节目、动画节目、农忙节目、生活节目。总之我们在消耗着时间的同时,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觉得这个世界过的真无聊啊,好颓废啊,可是又不是完全的颓废到底。

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把自己过成了神经病人生,简单的来说有点神经症,而神经症的源头是人格的紊乱和失调。不过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能够从这些情绪中摆脱,而有的人则无法控制自己,从而越陷越深。《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告诉我们,患上精神病的人从来都做不到内心平静、思维理智,他们只会饱受内心冲突的折磨。

神经症是不同的神经症倾向相互碰撞产生的,神经症倾向不仅会相互强化,还会在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之间制造冲突,为了解决冲突,患者会自发进行一下四种尝试:

1 对一部分冲突进行掩盖,使它们的对立面占据主导位置。 2 尝试“远离人”。也就是所谓的孤独,而孤独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最初的矛盾状态,也是基本冲突的一部分。 3 远离自己。对于很多人来说,为了完善真实的自我形象,他们会在心里创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为了不再发生冲突,这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都经过了美化,而为了保持这种美化,最终他们选择了远离自己。但是实际上,这种转化却制造了新的内心裂痕,需要进一步的修补。 4 消除裂痕,无声无息的掩盖其他冲突。

这四种尝试,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只是具有普遍意义而已,对于这些矛盾的冲突,如果自己修复不好,则很有可能形成人格分裂的情况。但人性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如何去发展自己更好的一面让自己不形成神经症的情况,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内心的冲突》的作者卡伦·霍尼说:“人不仅有能力,还有愿望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变得更好。不过如果他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断被干扰,他就有可能会丧失这一潜能。我相信,只要人活在世上,就可以改变,并且可以持续改变自我。”

我们需要知道,如果不解决我们内心的这些冲突,会产生的后果:恐惧、人格丧失、绝望以及施虐倾向。

神经症患者的基本冲突一直存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某些方面增强了,另一些方面又缓和了,即便他们做了种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冲突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而恶性循环又会加强冲突,于是神经症患者会因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而对周身的一切产生恐惧感。害怕精神失常就是这种恐惧最具体的表现。

用时下女孩子们最喜欢的减肥来做个比喻。很多的女孩子觉得自己比较胖,所以想要减肥,而减肥最好的方法是控制饮食并且增加运动量。但是对于女孩子们来说,吃是缓解生活紧张的最直接的方法,更何况在这个美食遍布天下的世界里,寻找到好吃的美食总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于是,在吃与减肥两者之间,内心发生了冲突。

还有一个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可以说明一下内心冲突的问题——早起。很多人都看了网络里的各种大咖课程,也知道大咖们不二秘诀是早起,并且在早起的时间里锻炼身体或者读书自我提高,于是那些期待着自己也所有改变的人决定从第二天开始早起。到了第二天,闹钟响了,期待早起的人们看了一眼窗外还没有亮的天,思考了一下自己还没有清醒的大脑和身体,闭上眼睛,继续睡觉了。

很多的内心的冲突,就是如此产生的。我们总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自己能够有所改变,自己立下的任何一个flag都能够坚持不倒,但实际上到了实际实施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做到,因此内心开始冲突,继而产生不良的影响——恐惧,人格丧失,最后绝望至极。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没有解决的冲突引发,当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理想化的时候,最终自己便成了自己都厌恶的模样。很多的人,都信誓旦旦的发誓,自己长大以后绝对不会如何如何,但是却在生活之中悲催的发现,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就是自己现在的模样。

这些所谓的冲突,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障碍。虽然有冲突,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事情之中获得满足。其实任何的事情,改变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突然的改变是一个不被接受的事情,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减肥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是一点一点的控制饮食。看到美食,吃没问题,但少吃一点便是一个最成功的开始。

想早起锻炼或者自我提升,也没问题,把晚上睡觉的时间调整一下,提前一点,早上起床的时间也一点一点的提前,每次5分钟,每次坚持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早起的时间自然而然的就被身体接受,生物钟也就慢慢的更改过来了。

卡伦·霍尼说“一方面希望统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渴望被一切人爱;一方面顺从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一方面疏远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爱……正是这些完全不能解决的冲突,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我深信,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够改变而且不断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心冲突,其实是一种自我的突破,要相信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能做到。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认识自己,认识充满冲突的自己

我们经常会陷入矛盾之中,又想去游泳,又想去逛街,又想在家补觉,又想和朋友聚会,我们常常陷入左右矛盾之中,选择困难,最后导致郁闷、烦躁、情绪低落……一连串的心理问题在长期积压中爆发。

我们如何给自己解压,令自己放松,首先第一步就要学会认识自己。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将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大师级的作品,将能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如何规避消极情绪的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1、关于作者 卡伦·霍尼,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同为西方精神分析学代表。她主要著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自我分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其中《我们的冲突》是她的巅峰之作。 2、日常生活中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兴趣、愿望、和信念的不同是不是地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就像我们总与环境发生冲突一样,我们内心的冲突也是生命中十分必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我们希望有片刻的安宁,希望能够独处,但我们又害怕孤独,有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重视,因而,即使在热闹的聚会场合仍会感到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类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情形很多。

当这些冲突未得到有效疏导,任由其发展,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比如恐惧、绝望、人格的丧失、施虐倾向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我们正常人的冲突的两种倾向的夹角有90度或者更小,而神经症患者的冲突可能是180度的夹角。因而,认识我们自己,认识充满冲突的自己尤为重要。 3、生活充满选择 动物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本能。能够进行选择是人的特权也是人的重负。 我们不得不在两个相反的欲望之间进行选择。比如,我们既想独处,又想有人陪伴;我们可能想学音乐又想学医。我们既想表达自己对的反对意见,又想与他人保持一致。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我们面前有太多的东西可供我们选择。选择有时候成为了一种困难,一种负担,因而“选择困难症”成了我们很多人一种常见的现象。

4、作出决定 意识到矛盾存在并做出决定,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有何愿望。因为冲突往往与信仰、信念或道德观有关,所以我们将完善的价值观建立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这些冲突。 认识到这样的冲突后,我们必须放弃两个冲突中有争议的那一个。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树立信念。当我们对与选择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后,就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和生活的方向。 我们各种各样的冲突的根源源是原始的利己驱动和良知之间的对立。 神经症的核心是由源于矛盾态度的冲突构成的,因此应该将这种冲突称为“基本冲突”。神经症是人际关系杂乱无序的表现。

因而,有信仰,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人格完善的人,更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在重重矛盾中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

5、不同类型的人格 个体可以被分为顺从型、攻击型和疏离型。 顺从型的人格对喜爱和赞赏有明显的需求,他会表现出一种“亲近人”的特质,特别是需要一位“同伴”,可以是一位爱人、一位朋友、一位丈夫或者一位妻子。这位同伴的首要任务就是操控他,会帮助他决定善与恶,会满足他生活中的所有期待。 他们的中心是对亲密关系和归属感的渴望。顺从型的人格总是忽视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而强调他与别人在兴趣和性情上的共同点。 这种类型的人需要别人想他、爱他、喜欢他、需要他;需要别人欢迎他、赞赏他、接纳他、钦佩他;需要被他人重视,特别是某一个人重视;需要他的保护、帮助、照顾和指导。 他不敢要求他人,不敢批评他人,不敢固执己见,不敢发出命令,不敢有所追求,也不敢突出自己。 第二个特征来自他主动让自己居次席的倾向。他理所当然地觉得每个人都比他优秀,因为他们更有智慧,更有吸引力,受教育程度很高,更有价值。 第三个特征是依赖他人,即经常会无意识地倾向于用他人对他的看法来对自己进行评价。 攻击型认为人人皆有敌意。他想获得名望、成功或者任何形式的认可,想高人一等。为此做出的努力指向的是权力,因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名望和成功都会带来权力。攻击型竭尽全力想要成为一名斗士。顺从型不敢进取,相反攻击型却输不起。 攻击型的一部分还会强烈地想要利用他人、算计他人,让他人对自己有用,会以‘“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作为自己的立场。

疏离型,与他人保持情感的距离。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做出决定,在情感上不与他人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关联,不管是爱、合作、争斗还是竞争,他们似乎在自己周围画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进入的魔法圈。当划定的圈子被外部因素入侵时,他们就会变得十分焦虑。

对隐私的需要是疏离型的一个明显的需要,他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害怕别人打扰他。自给自足和保守隐私都服务于他最至高无上的需要,绝对独立。疏离型有着消极的目标,他不想被卷入其中,不想别人掺和进来,不想干涉或影响他人。

清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发挥个性中的优点,规避人格中不足的缺点,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于重重矛盾,层层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做本真的自己。 都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我们自己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我们内心的冲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做出矛盾重重的内心挣扎。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屏幕内外两个你:冲突源于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相信,只要人活在世上,就可以改变,并且可以持续改变自我。”——卡伦·霍尼新“楚门的世界”

脑海中想象以下几个场景,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闺蜜聚会,精美饭菜上齐,大家不是迫不及待动筷吃饭,而是先各自拿出手机,调至美食滤镜,俯拍、侧拍,全方位拍摄先把菜肴用闪光灯“消毒”一番。

结伴出行,游历江河湖海或岳麓山岱,行至一处美景,三五好友便拿出手机进行定位打卡。这个江边是哪个大诗人曾踱步过的,打卡;那座奇山是哪位名人曾造访过的,打卡;远处茅屋是哪位历史人物曾居住过的,打卡。

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每天被成千上万的信息所包围。有人如迷途羔羊,转圈圈般找不到出口;有人如盲人摸象,只见其一,未睹全身;有人一个猛子扎进这浪潮,在数字化海洋里浮浮沉沉,几经周折。

人们往往迫于社交压力而表现出另外一番样子。

社交网络中的你,岁月静好;现实生活中的你,一地鸡毛。

手机,作为新时代人们最常使用,最离不开的工具,已经几近彻底地全方位黏合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屏幕内外两个你”渐渐演变成了现代人的保护色,人们在社交网络中扮演着自己喜欢的样子,以自身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不断涌入的短信、即时聊天消息、新闻摘要……无数信息席卷而来,同时也让我们反思:技术的迭代更新带给人类的究竟是发展还是束缚?

人们看起来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可以阅览到天南海北凝结他人思想结晶的文章和讯息。

但人们又好像并没有那么自由:无法心无旁骛地品尝美肴,因为要分心去看所拍照片合不合自己审美;无法放逐野外一般地畅游天地间,因为要花时间用镜头记录眼前的一切,却忘记了眼睛就是最好的取景器。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主人公楚门从一个男孩长成为一个男人,他以为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真相是一切只不过是导演安排的巨大摄影棚里的创意实现。一切都是被设计与被操控的,人们所以为的真实不过是一场表演。

而空余时间被铺天盖地讯息所填满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新“楚门的世界”里呢?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在哪儿?长此以往屏幕内外两个不同的你是否让自己一直处于撕裂当中?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之一的卡伦·霍尼,在心理学研究上创作了她的巅峰作品《我们内心的冲突》。时至今日,她的理论观点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了解真实的自己,仍然是十分关键有效的。

成长,即不断了解自己,旧的认知体系推倒重建,新的认知体系萌芽新生。一切事物处于流动的变化之中。如卡伦·霍尼所言,人是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而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便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1.冲突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之一

卡伦·霍尼的专业性研究主要针对神经症进行抽丝剥茧地深入探究,但并非有冲突就是患了神经症。在这里,我们仅借其观点理论对日常的冲突进行探讨。

冲突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与自然环境会发生冲突,与社会文化会发生冲突,与他人会发生冲突,与我们自己内心也会发生冲突……

有的人对冲突毫无敏锐觉知,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卷入了某种矛盾之中,有的时候就随波逐流了,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有的时候他们又隐约感觉到了什么,但是种种原因,他们只能选择妥协,亦没有跟从内心直觉。

所以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2.尝试解决冲突的三种类型以及理想化意象

强烈的冲突会将人撕裂,为了好过些,人们开始尝试解决冲突,于是形成三种基本类型:“亲近人”“对抗人”和“远离人”。另外,有的人也会运用理想化意象来解决冲突。

①第一种“亲近人”对争吵与竞争采取回避态度

他们在所有事情上表现出一种顺从,需要别人肯定他、赞赏他、喜欢他,也需要别人的保护、关心与指导。他们倾向于位居次席,很多时候低估了自己原本优秀的天分与能力。因为依赖他人,所以一旦别人给予其拒绝,都会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形容为“表面上的和平”,因为一切愤怒、不甘、带有攻击性的情绪都被压抑在心底了。

冲突没有真的被解决,它只是被人掩埋起来,盖上厚厚的土,放在更深的地方了。

②第二种“对抗人”始终保持攻击态势,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搏斗

区别于“亲近人”的顺从,“对抗人”认为人人皆有敌意,他们随时都处在一种战斗状态中,敏锐且机警,怕输、总想赢。

看起来“对抗人”将一切情绪都宣泄出来了,似乎不存在压抑的情况。然而事实情况是,“对抗人”所压抑的情绪一点儿也不比别的类型少。

因为他们排斥真正的友好与支持,对正向情感的回避必然会导致内心情感的缺失。心灵的土壤一旦贫瘠,就很难开出令人愉悦的花儿。

③第三种“远离人”将自我疏离于日常人际关系之外

若自己与他人之间始终保持一段距离,那么冲突便无可施展的空间。这是许多“远离人”尝试解决冲突的思路。

区别于“亲近人”与“对抗人”,“远离人”所秉承的信条即是:不介入。他们既不妥协也不抗争,既不投入感情也并非绝对无情。

但是这段距离所创造出来的和谐是虚假的和谐,如泡泡般一戳就破。人的内心还是存在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只要矛盾仍在,内心的焦虑便无法真正被消除。

④“理想化意象”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想中的“我”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那个真正的自己感到不满意,于是在心里构建一个更加完美、更趋于理想化的“我”的模型。并由这个更好的“我”在人际关系中做展示。

某种程度上,“屏幕内外两个你”即是理想化意象的一个例子。屏幕内的那个你,在社交关系中担负着展现完美的责任,不管现实怎样,只要屏幕内的你受人赞美、钦慕与赏识,你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但是卡伦·霍尼认为这种方式更易产生新的内心裂痕。

3.解决之道在哪里

冲突让人的内心如此饱受煎熬,那么到底有何解决之道呢?

卡伦·霍尼认为首要任务是审视自己,即了解探究自己表现出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其次是找回自我,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需要与真实的感受,树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最后是要直面真实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学会与现实中的人来往相处。

这些步骤全部执行可能会很难,但循序渐进、贵在坚持,看到自己在渐渐变好,这个进步会激励自己向更好里迈进。慢慢地一切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里,一场坦白局将原先隐私的每一条短信、邮件、讯息置于众人眼前,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个又一个秘密浮出水面。

月亮作为隐喻,光面与暗面,所呈现的与被遮挡的。信息时代,人们更无法卸下伪装,甚至最亲密的人之间也无法做到坦诚相见后不伤人。

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近,一个通讯录可能包含天南海北以前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人与人之间又前所未有的远,哪怕通讯录里有这么多人,深夜痛哭之时竟然翻不到一个可以安心倾诉的人。

那么,一切会好吗?

会的,只要你愿意。而这份愿意必须要建立在个体真正想要变好、真的想追求幸福的自我诉求之上。

卡伦·霍尼深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够不断改变自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老人对男孩儿说:“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从直面你的内心开始吧,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哪怕他脆弱、不完美、甚至充满愤怒。不要逃避、不要对抗、不要试图创造一个完美的他。去面对,去行动,去追寻,相信你终会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平静。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只要还活着,就要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人永远也不能停止认识自己的步伐,《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从专业的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去阐述了如何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又为何会表现出现在的模样?为什么我们的内心总是会饱受冲突的折磨,又如何去化解冲突使自己成长。想要从心理学角度认识自己的朋友们,可以来读一读此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拥有的兴趣爱好,愿望和信念的不同,而与他人和环境产生冲突,那么相应的,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时我们不得不在两个相反的欲望之间进行选择,也会因为我们的多种欲望而进行的不同选择产生冲突。有的人的内心可能冲突较少,有的人冲突较多,但是冲突永远也不会彻底消失。冲突有大有小,有可以自己解决的,有无法自己解决的,神经症患者内心的冲突是超出正常人冲突范围,并且患者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为了消解冲突,这些内心冲突强烈的人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试图去解决内心的冲突,因为自己无法解决,所以会出现一些强迫性的、盲目的需求,正是这些需求使患者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一亲近人,二对抗人,三远离人。

识别冲突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有的时候它的存在是非常隐蔽的,因为冲突往往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但是冲突也是有迹可循的,第一,它的存在因素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说“一位母亲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却经常忘记孩子的生日,一个对自己很吝啬的人却经常对他人出手大方。”第二,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由冲突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冲突会使我们焦虑,抑郁,惰性,优柔寡断,孤独。第三,冲突有时也会扭曲和变形,比如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得不做一个重大的选择时,他可能会深陷一种有意识的冲突中而难以解脱,他也许无法决定娶哪个女人,或者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继续维持与他人的合作关系,选择哪份工作,他非常的纠结,左右摇摆,无法作出决定。”这便是冲突的三种表现形式。

由冲突而产生的三种神经症基本的特征:

顺从型人格——亲近人(Love and peace,避免对抗,紧握恐惧,被爱的需要)

攻击型人格——对抗人(丛林哲学,对抗,排斥温和,被认可的需要)

疏离型人格——远离人(距离机制,自我疏离,禁欲主义 ,保持距离的需要)

三种类型人格都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消解冲突,一种是压抑一方的需要而凸显另一方,一种是让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而使冲突不发生作用。一种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内心中形成一种“投其所好”的理想化意象。什么是理想化意向?理想会使人焕发动力,但是理想化意象却会使人高傲,妨碍个人成长。第一,理想化意向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而形成一种虚幻的自恋,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和重要性。第二,提供一种报复性的胜利感,优越感。第三,提供一种生活目标,避免失落感。第四,隐藏错误和缺点,否认冲突的存在。

理想化意向一般保持恒定不变。它不是凭空而造的,而是患者将自己的潜力夸张到了事实的程度,当成了自己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内心冲突,取代了不同人格的相应需求,将分裂的人格粘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幻想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人格,并且信以为真。理想化意向使我们对自己产生疏离,不知不觉中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喜好,真正的自我被遗忘了,越是对理想化意象产生依赖,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越大,越是会对真实的自己更加的不满和难以忍受,于是在理想化意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在自我崇拜和自我轻视之间左右摇摆,产生更大的内心冲突。

因为对理想化意向的绝对信任和不愿舍弃,所以患者往往不得不去说服自己接受它,逃离自我,假装冲突发生在自身之外,并将遭受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这就是外化,这其中一部分外化中存在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主观上排斥的品质或者倾向看成别人身上的东西”,外化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现象,它拒绝承担责任,不仅使患者将错误的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还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感受看成是别人的。当一个人觉得,无论他的生活好坏都取决于别人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想要去改造他人,惩罚他人,或者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扰,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痛苦的空虚感,因为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好坏,这时候外化会造成患者对于他人的依赖或者是对外部条件的依赖。

当自身存在某种缺陷的时候,才会更容易在他人身上看到这种缺陷。往往因为自己做不到而产生的内心的压迫感使患者以自己的理想化意向来要求别人,以高标准来强加给他人,患者内心中任何存在的自卑,愤怒和恐惧,都被外化为外在的形式,这时候对他人的一种愤怒,鄙视和责备实际上都包含了对自己的愤怒,鄙视和责备,内心的冲突被外在的冲突取代,人与外界的冲突也因为外化而大大的加剧了。

当这种外化的谎言产生裂痕的时候,患者就会采取假和谐的辅助方法来弥补,他们包括盲点,区隔化,合理化,过度自控,绝对正确,飘忽不定和玩世不恭等。这些都是围绕着冲突建立起的防御机制,每种神经质都会有防御机制,但活跃度是不相同的。

当这些防御机制起作用的时候,未解决的冲突就会带来恐惧,人格的丧失,绝望和施虐倾向四种结果。

恐惧

在压抑,理想化和外化的影响下,患者无法正视自己,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虚化的影子,对他人的需要和被他人忽视,侮辱和嘲笑的恐惧,以及对自身改变的恐惧使他更加的远离自我,依赖他人,顺从他人,这进一步的伤害了自尊,想要求得人格的完整,必须勇敢的面对这些恐惧,只有直面痛苦,才能正视自己。

人格的丧失

未解决的冲突还会使我们的健康人格丧失,因为内在存在着分裂状态,所以相互矛盾的目标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导致犹豫不决和普遍的低效率,以及懒惰。因为多种的矛盾冲突存在,所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丧失了目标,道德观矛盾。无意识的傲慢和立场不明确使患者不想承担责任,同时也无法认识自己,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绝望

虽然有冲突,但是神经症患者,也会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获得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却极易失去,并且常常会使他陷入抑郁和恐惧之中。他们往往会只关注生活中的黑暗面,一点点的不顺都会使他失去勇气感到绝望,对人生开始产生一种宿命感,绝望使他无法行动,也无法改变现状,绝望阻碍了患者用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和他人,只有他自己意识到他的思想对他的行动的控制力,感受到自由的美好才会愿意去行动。

施虐倾向

深陷绝望的患者,常常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支撑下去,这时候一些人会变得具有破坏性,同时又希望获得补偿,这就是施虐倾向。他们会自私的利用别人,挫败别人,贬低和羞辱别人,同时对他人抱有不信任的态度,由于他们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他憎恨生活中一切积极的东西,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痛苦,他会处处挑别人的毛病,贬低他人,他从来不满足现状,无休止的抱怨,他无法意识到是他的绝望影响了他,自我厌恶更加使他无法正视自己,攻击他人已经成为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这种病态的施虐之中,他得到了一种优越感,操控感,胜利的喜悦感。然而这个行为无法得到真实的力量和自尊,于是加剧施虐者的自卑倾向和焦虑,随之而来的恐惧又压抑了施虐者,使之施虐的倾向变得难以识别,有时甚至他自己都对自己的施虐倾向一无所知。被压抑的施虐冲动使得患者变得过分的小心翼翼,施虐者因为恐惧,压抑,矫枉过正,表现的过于“圣人”,它产生一种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吸引力的感觉,这种下意识的自卑感使患者变得拘谨和害羞,扮演着与他的施虐者形象完全相反的角色。但是他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威胁利用和挫败别人,前后表现的不一致,他给人一种受虐狂的形象,并且完全沉浸于其中,这种倒错的施虐者,会扮演成受虐者的样子,吸引其他的施虐者,这使他既赞赏又厌恶他们,自己也处于痛苦的境地,这种痛苦使他感到一种施虐的快感,同时又不用对施虐承担责任。对此我们只能说每一个可恨之人都有可怜之处,每一个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生活使他绝望,所以他想寻求补偿吧。

我们内心的冲突

评价人数不足

卡伦•霍尼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解决渠道

解决冲突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改变人格中导致冲突的条件。患者早期的生存环境会对人格产生一定的改变,必须要让他找回自我,建立与内在自己的联系,感受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情感。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去考察这些患者所做的无意识的努力,对于他整个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帮助他去明白冲突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去处理这个冲突。感到冲突的时候,要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有极端化的想法,比如说,如果我做这件事情就拥有了一切,或我失去了一切,但那并不是真的。发现自己有特殊的神经症表现的时候,不要去问它是怎样产生的,而要去找解决的方案,去正视他。“一个人的内心越是强大就越不会觉得被人威胁”,所以患者还应当去积极主动的建立自身的价值观,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同时关注自身的感受和需要,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此通过直面,变得更加的坚强。

当一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也许会慢慢的成长为更完善的人格,也许会被生活更加严厉的打击,因为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所以适当的时候要去寻求分析师的帮忙。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学着去做决定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同时不盲从,也不轻视别人的观点和信念,建立自己内在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立的价值观。

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