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锦集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锦集

《冲突的演化》是一本由[英]杰弗里·贝蒂(Geoffrey Beattie)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20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一):生存乎?毁灭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名句。这体现出哈姆雷特的心理冲突。这反映了他对此世的无力感,对此他只能“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而他残存的主动权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

《冲突的演化:那些心理学研究无法摆平的心理冲突》,感觉书中对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的分析,像极了现在的人们。

哈姆雷特苦苦沉思,当下我们无法控制生活,死后亦是如此。“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迫压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哈姆雷特的独白不仅是有关自我毁灭的心理冲突,更是对他要做的其他杀戮行为的深思,这些行为刺痛良知。他必须要为父报仇雪恨,杀死弑父凶手克劳狄斯。但在整部戏中,哈姆雷特一直在为不杀仇人寻找借口,他在几次机会来临时也没有动手。

“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很广。在独白的最后,他停止了这种沉思,他告诉自己,过多的顾虑会让他错失必要的行动。心理冲突让我们陷入沉思,让我们权衡利弊,让我们用想象力填满每一个细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莎士比亚描述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就是我们经历冲突过程的典型。

面对现实的生活,每个人都想活得精彩,活出自我。然而被现实啪啪打得遍体鳞伤时,又有太多的无奈。于是有些人选择了躺平。人的内心是不想躺平的,可是面对高房价,阶层固化,不躺平又能怎么办呢?但其实只要自己躺下来,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被淘汰。你会发现生活会变得更难。自己还得站起来,我们很难真正躺平。

这本书,从态度的冲突、习惯的冲突、认知的冲突、表达的冲突、记忆的冲突以及角色的冲突,多个角度深度剖析,让我们了解人们内心的“黑箱”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说,我们嘴上说着要注意身体,却始终戒不掉烟;我们向往和谐的的关系,却常常和爱人发生争吵。

认识到心理冲突的存在,理性思考,全面和深入地看待问题,从而放下矛盾和纠结,突破现实的瓶颈。其实,人的成熟,是意识到自己内心存在种种冲突并学会接纳它开始的。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二):重温《大染坊》,见证偏见为何会引起激烈冲突

被大众所熟知的老戏骨侯勇在2004年主演的电视剧《大染坊》,不可谓不是经典中的经典了。时隔多年,《大染坊》依然经常被各大卫视翻出来重播。

侯勇在剧中饰演的陈寿亭,是个乞丐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商业奇才。出身不好,在小地方做生意的时候还好一点,毕竟老百姓们也大多不识字。可是到了青岛、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和那些留洋归来的商贾们谈生意,免不了便要受到歧视。

那次陈寿亭到上海和当时最大的六合印染厂谈生意,结果厂长林祥荣把陈寿亭拒之门外。陈寿亭一气之下,打扮成乞丐的样子,去门店里看布。店里的伙计也看不起他,说店里的布一块钱一件,陈寿亭马上掏出银行本票,拍板买八千件布,一下子让六合印染厂赔了几十万。

这件事的本质便是伙计们的心理偏见引起的态度冲突——偏见,这种冲突来源于他们的潜意识深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在对待貌似乞丐的客人时,他们态度不佳,甚至用极低的价格来侮辱客人。

心理冲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因为心理上存在冲突,会导致我们的态度、习惯、认知、表达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杰弗里·贝蒂,是艾吉希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力项目硕士导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客座教授。他写下了这本《冲突的演化》,在书中他分别从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格雷戈里·贝特森等心理理论基础上,分析造成人心理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吸烟有害健康”是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健康警告。烟草里面的尼古丁对心脏有毒性,会让人咳嗽、胸闷,让肺癌的发病率成倍增长,但是为什么吸烟的烟民那么多呢?

这要从烟草业的权威——欧内斯特.迪希特博士说起。20世纪40年代,迪希特便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吸烟的“强大心理动机”的研究。

迪希特认为,香烟对于烟民来说,有着许多不同的心理作用方式。

它能让人重拾孩童时随心所欲的感觉;它能让人为了打断工作、忙里偷闲提供合理的借口;还有人说,吸烟时产生的温暖的光芒能让人排遣孤独感和寂寞感。

迪希特说,导致癌症的不是吸烟本身,而是你对吸烟的内疚感。于是四大巨头烟草公司一致想要让公众相信这一“科学理论”,背后当然是和巨大的利益相关。

香烟营销便是利用了心理冲突里的习惯冲突——关于上瘾。那些科学家们充当了一回“贩卖疑惑的商人”,他们暗示烟民,只要你毫无负罪感的吸烟,你就会没事。这无疑给了不愿意戒烟的人一个冠冕堂皇的继续吸烟的理由。

《冲突的演化》一书中,杰弗里·贝蒂还从另类的视角分析近代心理学经典研究的明暗显晦,探究各种冲突是如何在人类内心的黑箱中操作并影响人类行为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是科学界也是一样,心理学研究背后也有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没有哪个研究项目是在文化真空中产生的。

实验和研究或多或少都涉及人类的心理冲突,实验的过程描述和结果分析都明显带有研究者自己的裁量权。

所以我们读者不要局限在历史上,哪怕是著名学者的学术范围里,不要被另一个时代的产物所局限。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三):为什么就是有人看你不顺眼?

朋友刷抖音,刷到了一条关于台湾的新闻报道,其中引用的图片,是一名护士被防护口罩压出印痕的脸,主播声称那是一名台湾某医院的护士。随后有消息澄清,那名护士是湖北武汉的,并非台湾护士。 朋友无奈地吐槽宝岛台湾的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我们就讨论到了当年的“大陆人居然能吃得起榨菜了”事件,朋友说真的是说一次笑一次,不知道台湾的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对大陆的社会发展程度有着如此大的偏见? 作为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和持续发展领导力项目硕士导师,杰弗里·贝蒂在《冲突的演化》中就研究了这种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现象——偏见,指出了偏见其实来自于人们不同态度之间的冲突。

一、神奇的偏见 关于开头说到的问题,我们在谈论的时候绕不开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宝岛台湾的某些人会认为如果不独立,就会被大陆拖后腿? 这其实就是偏见在作祟。 杰弗里·贝蒂教授通过对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的分析,得出了偏见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人们对周围人和事物怀有偏见的时候,却往往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然而对自己的看法又往往是正面的、积极的。 比如,“我是个正直的人、我很无私”等等,尽管事后有事实反映出相反的观点,人们仍旧宁愿做那只井底之蛙,继续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不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抱有偏见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点吗?他们常常在具有偏见的观点被推翻之后,继续找各种理由——合理的、不合理的——去支撑他们的偏见,而不是停下来想一想:我是不是哪一点想错了?

二、偏见的根在哪里 之前看到过一个大学生倾诉的苦恼问题,她主动加入了某个实验小组,组员都是她认为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并且她还为了课题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去咨询老师。但时间久了她发现其他的组员不但没有对她表示出一点点的感谢,相反地,竟然还渐渐地开始疏远她,直到最后把她排挤出了小组。 她既委屈又不甘心,凭什么我做了那么多,还把他们当好朋友,他们却最后抱团排斥我? 直到某天她无意中听到了其中两个组员的谈话,她才知道,原来他们一直认为她和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圈子的,还一个劲地想挤进他们的圈子,勉强让她加入小组,她又跑前跑后地想要显示她是多么的积极,其实不过是为了显摆而已。 她终于看清了那几个“朋友”,从那以后和他们就成为了点头之交。 那几个同学对她的看法,其实就是一种偏见,而这种偏见的产生,其实是来源于人的本能:人以群分,以及趋利避害。 人们生来就习惯性地和与自己有着类似背景的人一起活动,然后抱团“排斥”与自己背景有差异的其他人,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更舒服、更自在。 谁不想每天都过得舒服自在一点呢?

三、哈姆雷特给出的解决方案 “生存或死亡,这是个问题。” 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当它和“心理冲突”以及态度冲突相挂钩时,人们就会发现哈姆雷特能够发现的问题:其实,无论怎样选择,解决问题的答案都会是一个圈套,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任何一个选择背后所隐藏的后果,更不要说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道德束缚了。 这就是心理冲突,它会让我们陷入沉思,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我们要做的选择进行一番利弊的权衡,最终筛选出那个各方面都最合适的选项,使原本的冲突趋于平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言行不一的现象,但其实知行不一(即内心认知和外在行为的不一致/冲突)的现象也很多见,这些都会通过“偏见”这一表象表现出来,这时就需要通过分析我们的心理冲突来试着去解决那些“言行不一”和“知行不一”。 具体说来,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富有意识、理性和思考的心理系统,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客观地衡量我们的偏见,深入地理解这种无意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掌握与之斗争的方法。

结语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冲突的个体,与自己内在的冲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通过本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并不孤单,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冲突,理解每一种冲突的表象和产生根源,就能更准确地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四):为什么听到“我爱你”,你却会不相信

感情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有太多人为了感情而伤。

尤其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很多冲突。

女人不能理解男人为什么总是可以在惹人生气后一脸无辜地看着自己,好像自己是在无理取闹。

男人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女人总会觉得自己的态度有问题。

朋友娜娜对我哭着说:

“只要说起我的妈妈,他就会带着满脸的嫌弃,我质问他,他还说我想太多。”

其实,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与人在交流的时候,有着两重的束缚。

一重是语言,一重是非语言行为。

在《冲突的演化》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当有人对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他的非语言行为,可能会让我们,这句话意味着以下几种含义:

我是真的爱你;

这只是一个玩笑;

一个不友好的玩笑;

一种挑衅......

于是,冲突便会因此出现,如果对方把语言中的我爱你,结合非语言行为,理解为是开玩笑,那这段关系,便会发生变化。

那哪些非语言行为,会影响到我们对理解,产生冲突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艾伯特.梅拉比安通过调查,发现语气、表情、声调等,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他选择了几个中性词,几个表达喜爱的词语,还有表达厌恶的词语。然后让两个女性分别说积极的预期,中性的语气,还有消极的语气来朗读,并配上相应的表情。

然后他又选了一个中性词,让两名女性配上不同的面部表情来说。

这项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面部表情和语气在人际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渠道。并且,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面部表情占据55%,语气渠道占据38%,语言渠道占据7%。

梅拉比安得出结论说:

“当语言沟通的态度和其他沟通渠道暗示的态度不一致时,则其所暗示的部分(非语言成分)将主导人们对于整个信息的判断。”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情中,拼命的解释,对方却一点也不相信了。

哪怕对对方说出“我爱你”,但因为非语言部分做出的其他暗示,会让我们对这句话产生其他的理解。

于是,感情的问题,便也就出现了。

也许有的人会说,几个词语,怎么能判断出语言不如非语言厉害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些研究人员也考虑到了。在《冲突的演化》一书中,又讲了关于语言和非语言的第二个试验。

这是迈克尔.阿盖尔和他的同事在牛津大学所做的试验。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设置了语言的内容,比如敌对的语言信息:

“我不太喜欢与这些实验被试见面,我常常觉得他们既无趣又难搞。拜托不要在这里转悠太久,也别对实验说三道四。有些实验被试真是让人讨厌。”

这样一段内容明确的话,再配上不同的声音、姿态,如“温暖的声音,开放的姿态,面带微笑”,“严厉的声音,封闭的姿势,忧愁的表情”等。

在评委们的评分后,再次证明,非语言渠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言渠道。

其实,这项研究结果,并不只是针对情侣,在家庭中,如此产生的沟通不当的矛盾,也是十分多的。

了解了非语言的巨大作用,那在与人交际的时候,便要对这方面多一些注意。

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了解了非语言的重要性,我们也就理解了伴侣为什么总是会做出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

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自己的语言总是会被伴侣所误解。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冲突,态度、习惯、认知、角色、记忆这些都会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产生冲突。

而这些冲突,在《冲突的演化》一书中都有讲到。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冲突的演化》这本书的作者了,

这本书的作者杰弗里•贝蒂是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曾获得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心理学研究成果”斯皮尔曼奖和国际知名的莫顿最佳论文奖。

《冲突的演化》这本书,则从研究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冲突,然后理性的对待各方面的心理冲突,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我们无意识的思维,更深入地看待问题。

这样,我们才不会身陷矛盾冲突中,怀疑自我。

《冲突的演化》读后感(五):放下偏见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清华研究生毕业去做老师,人才浪费;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人才浪费; 复旦本科毕业去做中介卖房,人才浪费; 大专生开网店,年收入百万,是个人才; 中专生玩抖音,年收入百万,是个人才; 小学学历搞养殖,年收入百万,是个人才; 生活中我们总有那么多的偏见,认为什么样的人就该做什么样的事。 每个人生存的本质,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但很多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法按照大多数人认为的方式去生活,成长和就业。 如果一直把自己装在那个社会认知和自我限定的套子里面,这一辈子,只能是活的更加拧巴。 在《冲突的演化》一书中,作者杰弗里·贝蒂是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艾吉希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力项目硕士导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客座教授。在符号学研究方面获得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心理学研究成果”斯皮尔曼奖和国际知名的莫顿最佳论文奖。 在书中贝蒂先生揭示了各种形式的冲突,告诉人们认识到心理冲突的存在,理性思考心理冲突的方方面面,能帮助我们挖掘冲突背后的自动化和无意识的思维过程,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看待问题,从而放下矛盾和纠结,自信前行。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贝蒂的书中,一起从各种形式的冲突中,了解偏见的演化,轻松前行。 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偏见产生 什么是偏见呢?百度百科说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比如一看见黑人,自动脑补暴力场面,一看见残疾人,自动脑补没有自信,一看见美女受委屈自动脑补不正劲,这都叫偏见。 为什么人们对待一件事情会有各种偏见呢? 书中说人们喜欢深处熟悉的领域,因为它既安全又稳定。正如人的自动聚合,内因只是便利罢了。正如人们对阶级存在偏见,只是认为身处自己的阶级中感觉更舒服更自在而已。 偏见的根源在于,首先是隔离,然后带有某种情感推动的分门类别,而最基本的分类就是就是和我一样与和我不一样。 很多人会对某一个人一见钟情,或者对某一种食物钟爱有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觉得他们有跟自己相同的地方。跟他们在一起,意味着舒服开心和快乐。而同样的,很多人会通过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着装打扮和言行举止,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品格。 比如,面试的时候,面试者可能对那些仪表堂堂,清新淡雅,妆容精致,谈吐得体的人更加青睐,也可能看到你简历上的学历,便会自动把你pass掉。而这些偏见来自于,人们会认为一个着装清爽干净,身材匀称的人,看着舒服,同时应该是一个自律的人。谈吐得体的人,应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这都是有意识的偏见。 人们无可避免的产生偏见,其实更多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文化背景,过往的经历,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自己的认知,来一秒判断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很少有人能够理智的凭借深刻了解去判断它。也就是说潜意识在偏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偏见产生的根源是潜意识和有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少一点偏见,多一些理性呢? 放下偏见 在书中作者用奥尔波特的结论说:“理智没有发挥作用,偏见却借情感之力久驱不散。”由此可见,想要放下偏见,首先就不能一直感情用事,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的去制止它的发生。 举个例子,有的领导,做决策喜欢从别人嘴里听,喜欢摆理论,这可能会导致提出的工作要求,让员工执行困难,也会导致做出的决策有失偏颇。而他想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多去了解一下员工的工作流程,多发现问题,了解细节,对决策的指导基于实际情况而非理论,对员工的考核更多的基于事实而非和别人的主观判断。 一句话总结,不要做情感的奴隶,让情感为我所用。 其次放下偏见,要改变思维方式。在书中,作者说“自省不能消除偏见,最好的方法是在个体维度上寻思。”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后,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多提醒自己是否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是否出现了思维固化。 比如,当公司来了一位年轻的女领导,她美丽优雅,谈吐动人,而你私下里听了一些闲言碎语,就觉得她肯定被潜规则了,或者她肯定用了什么不正当的手段才上位的,或者她必定机关算尽心机很重。 而事实上,她可能是一位学识渊博,自律性极强又能力卓越的有为女青年,所以受到了单位的赏识。也可能她跟你的单位大领导之前有过合作,价值观相投,决定一起让事业更上一层楼。也可能她是被你老板的朋友推荐,从其他地方挖过来的人才。 这些都有可能,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人家贴标签,带着偏见去了解她。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她果真如你想象的样子,因为你会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再比如,你的一位朋友,她在你面前疯疯癫癫像个孩子,或者话多小心眼又抠门,而当她面对其他人时又秒变沉默,安静内敛,大方得体,让你的心理难以适应。 这个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怀疑自己,感觉自己认错了人,甚至可能会觉得她太有心机,表里不一。 其实,我们要时刻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生而为人,要在各种情况下做一名随波逐流者,就不可避免的在人品上做出些妥协。凡事留着底线便是生存智慧了。 最后,放下偏见,要学会消除恐惧。书中说:“从根本上讲,人类只相信自己,异己代表了陌生,不确定性和危险。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恐惧时,应该多问问自己为何会恐惧?看看是什么助长了你的恐惧?这部分不会很有趣, 这意味着你必须看看你的生活, 以及什么导致了你的恐惧。 你担心被提拔上来的新人日后会成为你的对手,被她挤掉?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质疑?你不敢尝试新鲜事物是因为觉得自己没考上大学,不够聪明? 而这些可能因为你感到恐惧,但并不意味着消极的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 这可能只是因为你产生了异己的偏见导致。可能某些情况触发了你的记忆点,而过去的情况, 让你精神创伤。 你害怕是因为你不想让情况重演, 你认为你会失败, 等等。但这一切都与你的精神状态有关, 你认为你无法征服前方的一切。 所以你得为自信而努力,你的恐惧和你的战斗方式与你的自信高度相连。 我们讨论冲突演化和偏见的过程实际上在研究人们出现这些问题的自然发生过程,然后对这些弊端加以改正,让自己更快的发现事物的本质,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愿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偏见,真正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当我们不再用偏见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就不会被偏见拘泥于方寸之地,从而看到真正的、完整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