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六千零一夜读后感1000字

六千零一夜读后感1000字

《六千零一夜》是一本由[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千零一夜》读后感(一):历史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电影。电影本身情节挺简单,说的就是在12世纪的日本,某个武士被杀了。对于这位武士的死,在场的几个目击者自说自话,讲了若干版本不同的故事,最后搞得大家再也弄不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武士被杀的真相当然只有一个,事件讲述者却各有各的立场、背景、态度和目的……如此种种,客观的历史就在他们的嘴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故事。

英语中的历史被称为“history”。这个词最初是由2部分组成的,即“his”和“story”,字面的意思就是“他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其实真的也跟故事差不多。客观发生过的事实当然只能有一个,以这个事实为原材料的故事却可以不断“演义”,说过来说过去,永无休止,“罗生门”的现象自然在所难免。白纸黑字写成的历史似乎就应该客观、真实,按照这个标准,给那些“他的故事”打上“对”或“错”的标签,对讲故事的人表示赞同或反对,这是处理历史“罗生门”的常规思路,却不应该是唯一的思路。打个比方来说,中国古人曾经坚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还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绘制了很多鬼画符般的地图,撰写了类似《山海经》这样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的史书。今天的我们固然可以打着“科学”的名号,把这些东西贬斥为愚昧落后、封建糟粕,扔进垃圾桶;却也可以换个思路想问题,琢磨、琢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崇尚天人合一的他们又在这种世界观烛照下燃烧出了怎样的人间烟火,这也未尝不是处理历史“罗生门”的一种思路——知识考古学的思路。

“知识”总要依赖配套的语境才能存活,离开配套的语境,真理也有可能变成谬误。18世纪的牛顿信心满满地宣称自己已经掌握了宇宙的全部奥秘,20世纪的爱因斯坦却告诉他说那几个力学公式只在地球上有效,离开地球,真正靠得住的还得是广义相对论。历史也是一种构建出来的“知识”,一种由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书写的文本。只要是人,就不敢夸口说自己讲故事时可以做到绝对客观、真实,因为具体的人总要有他生活的具体语境,他讲出来的故事必须要跟这个语境合拍。问题在于,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自己讲的故事跟所有语境都合拍。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罗生门”,与其站在自己的语境里片面纠结于某个故事的客观、真实与否,还不如换个思路想想这一个又一个的“罗生门”——哪怕是看起来错得离谱的“罗生门”——为什么会被构建出来,讲这个故事的人依据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这个故事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真能这么想问题,恐怕要比单纯判断个对错,做出个取舍,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

克里斯提娜·里格斯(Christina Riggs)的《六千零一夜》就是这么本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书。作者写这本书并非是要简单介绍些跟古埃及有关的历史常识,炫耀身为专业学者的博闻强记,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梳理作为“知识”的古埃及在东西方语境中的构建和演化历程,盘点围绕“古埃及”这3个字滋生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历史“罗生门”,回忆一下2000多年前的“他们”,同时也反思一下2000多年后的“我们”。正如本书作者自己所说,作为现实国家的古埃及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终结,作为“知识”的古埃及却在东西方语境中不断“故事新编”,让文化的“金字塔”耸立在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耸立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真实的古埃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可能会是个永远刺激我们想象,却又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或许未来某天,真的能有人给出个完美的答案。在这个幸福的日子来临前,我们也不妨先跟随克里斯提娜·里格斯来场以古埃及为目的地的知识考古。

《六千零一夜》读后感(二):《六千零一夜》书评:在六千零一夜的故事里追寻最真实的埃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一向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文明享誉于世。提到埃及两个字,亡灵书、纸莎草、象形文字、帝王谷、金字塔、罗塞达石碑、尼罗河、图坦卡蒙法老王、狮身人面像、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等这些非常鲜明的古埃及文化符号,肯定是首先进入你视野中的,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埃及艺术语言和宗教其实早已终结,它曾经是一个失落的文明,后来埃及被其他文明所统治,比如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伊斯兰等近千年,后来又被西方国家殖民,法国英国都曾经执掌过埃及政权,他们处于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历史上讲述他们关于埃及的故事,埃及也就在东西方的语境中不断的产生了新的故事。

那么真实的埃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是《六千零一夜》这本书想要带给我们并让我们深思的问题。作者克里斯蒂娜·里格斯是英国历史学者,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专职从事古埃及考古研究。她用知识考古学的观点来解读每一个埃及故事背后真实的社会现状和文化历史,追寻故事发生的背景,它们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学派之间和政权之间为什么要怎样解读埃及?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我们更加接近事情的历史的真相。

就拿金字塔来说,现存早期的金字塔并不符合人们现在对它的通常定义,它只是由砖石分层堆砌而成的简单结构。而到了中王国时期的第十二和十三王朝,法老们才开始重新修建金字塔作为自己的死后居所。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埃及才恢复了统一和稳定,国力强盛起来,因为修建金字塔不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还需要强大的共同信念去凝聚人, 所以埃及人崇尚太阳神,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这样其实也是法老们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推行的神灵崇拜。

而埃及能够在中王国时期实现复兴的最主要原因是在于当时的埃及人加强了和地中海沿岸其他处于青铜时代人类文明的互通有无,通过跨国贸易和移民,埃及获得了巨大利益。

到了新王国时期,南方领袖雅赫摩斯重新统一了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位非常有名的法老,比如哈特谢普苏特、阿赫那吞、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他们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帝王谷中修建位于地下的秘密墓穴。1922年图坦卡蒙的墓穴就是地下被发掘,那之前他被保存的非常完好,没有被盗过。

随着图坦卡蒙法老王的墓穴被发现,他的墓穴考古发掘成了全世界关注的一件事情。墓穴的发现者霍德华·卡特以及他的资助人卡纳冯勋爵就墓穴财产的所有权问题,和埃及政府展开连续论战,引来世界关注。这件事情的背景是发生在英国政府对埃及有限放权,埃及刚刚获得名义上的独立,与此同时,图坦卡蒙墓穴重见天日,正好与与国家的觉醒和复兴相呼应。从此也拉开了埃及文物的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从那之后埃及政府慢慢一点一点的收回了文物的所有权。

“西方人发现或者重新发现了古代埃及”,这句话在西方世界里使用的非常频繁,很多的考古和历史学领域的专著论文,把它作为开篇,正如西方人对埃及历史的记忆本身就具有选择性,他们只承认古代埃及历史,而选择性地遗忘了现代埃及历史。从19世纪早期,大批西方人来到埃及游历,一批批的珍贵埃及文物流出到各个国家,或者是作为战利品,或者是作为埃及当时的执政者和西方国家的利益交换。比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埃及展厅的三根立柱就来自于古埃及神殿的三根柱子。罗塞达石碑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馆藏之一。其间从民间流传出去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这也是在西方列强竞相掠夺埃及文物,同时千方百计攫取商业利益的背景下发生的。

《六千零一夜》告诉你要用批判的眼光审慎地对待你所接触到的历史,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由人构建的知识,它们可能会被过滤,被再加工,或者受限于执笔者的自身缺陷,所以故事不可能和所有的语境都合拍。它希望能够站在知识考古学的立场上,摸索作为知识的古埃及在过去6000年间在东西方语境中的构建和演化历程。它同时也是一本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书,6000多年来,一代代的人:古埃及人、古犹太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塞俄比亚人、阿拉伯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乃至我们自己,都在不停的讲述着这个故事,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一样,总也讲不到尽头,在追寻接近真相的结果之前,我们可以跟随着克里斯蒂娜·里格斯,来一场以古埃及为目的的知识考古。

《六千零一夜》读后感(三):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消亡看中国文字的演化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国家文字通用圣书体、世俗体。

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500年前的法尤姆地区(约公元前5450年),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

“象形文字”(hieroglyphs)这个说法最早由古希腊学者提出, 意思是“神圣的刻符”(sacred carving),古埃及人用小鸟、身体部位之类符号表示意思的做法和今天的我们用图画传达信息大同小异。象形文字又称“神圣文字”,这个说法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它们最初的作用主要就是用来书写与神沟通的文书。

这些文书被镌刻在棺材和雕像上,出现在陵墓和神庙里,也被用作珠宝、武器和家真的装饰,比如图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那些稀世珍宝。就像今天意大利斜体字一样,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的出现与古埃及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或者更精确地说,与雕刻、绘画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种字符:音符,包含单音素文字,还有许多单音节文字和多音节文字;意符,表示一个单词;限定符,加在单词的最后以限定语意的范围。

当文字发展并在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字体。

后期的埃及遭到了来自利比亚、亚述、努比亚、波斯以及希腊等民族的侵略。公元前30年后,罗马人征服埃及并将其纳入帝国的版图,这给了古埃及文明以最后一击。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埃及信奉古代诸神的人已经廖廖无几,进行祭祀活动的神庙数量大为减少。从前,这些神庙里的祭司既要负责日常的宗教仪式,又要教授祭祀时必不可少的语言和文字,属于通晓象形文字的知识阶层。神庙少了,祭司也就越来越少。

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渐就真的成了一个“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发布敕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

象形文字逐渐失传了。此时不但没有人能辨认古代埃及的文献,就连埃及人为了使占领者了解埃及而用希腊文撰写的作品也不见了。埃及文明衰弱至谷底,象形文字和古波斯灭亡后的楔形文字一样逐渐势微。

公元4世纪出现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对将近200个象形文字作了解释。早期研究者认为它源出于希腊文,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识的残片,把它定性为埃及知识阶层试图挽救濒于失传的文化的一次“绝望”的尝试。《象形文字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符号主义起了主要的影响,特别是安德烈·阿尔齐亚特的《图形的寓意》,还有弗朗切斯克·科罗纳的《波利菲尔之梦》。

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城附近发现了一块用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写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这块石碑给解读带来了关键性的资料。商博良借助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从国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几乎完全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从这以后,国际上才慢慢揭开古埃及文明的谜底。

古埃及文字的消亡,一方面是由于外族的不断入侵,古罗马征服埃及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优势,更多还是文化和制度上的强势。更先进的古罗马文明,逐步将古埃及吞噬。到了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的时候,古埃及文明已经所剩无几。随着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对埃及的彻底伊斯兰化,古埃及文明就彻底消失了。

另一方面,古埃及文字的书写和学习只在神庙之中,被祭司垄断,导致文字不能广泛传播,也是衰亡的原因之一。

中华文明也曾经遭受过蒙元、满清这两个外国蛮夷的入侵。但是,这两个外国蛮夷的文明确实是远远低于华夏的大汉文明的。而且这两个蛮夷并没有带来一神教的信仰。

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末之前,无论异族如何入侵,甚至汉人两次亡国,因为中华文明相对游牧民族为强势文明,不但保存下来还同化了征服者。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汉字产生的时间,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商代的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

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简化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

1、 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

2、 消除了一批异体字;

3、 构造更为合理;

4、 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1、文字是文明的一种承载形式,文字消亡文明自然就会衰落。古埃及文字因为统治者的故步自封,只能少数人掌握,同时国家多次被外部先进文明统治,文明灭亡就很正常了。

2、 落后就要挨打,清末到民国初期的百年国耻,也是中华文明落后的结果。

3、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是一个文明强大的最基本因素。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跟不上世界先进文明的变化,最终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说,我国坚持改革开放100年不动摇是中华文明重新强大的坚实基础。

《六千零一夜》读后感(四):《六千零一夜》: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说,如果我是一位男士?

在法国巴黎,一位时髦青年想买块镇纸来到一间古董铺。在店主摊出的一对小物件中看中一位来自古埃及公主木乃伊的脚丫型摆件。结果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时髦青年就做了一个遇见古埃及公主的梦,梦里这位脚被归还的公主带着青年游历了古埃及及神话中的冥界,青年还向公主求婚。可惜被公主的父亲拒绝后青年就惊醒了,放在桌子上的镇纸已经被一件古埃及的护身符所取代。

这是泰奥菲尔·戈蒂耶写的短篇小说《木乃伊的脚》里面的故事。是不是有点我国鬼怪故事《聊斋志异》的味道。

埃及和中国作为文明四大古国之一,在很多方面很相似,尤其是作为古国的神秘色彩,至今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者趋之若鹜。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里格斯所著的《六千零一夜:关于古埃及的知识考古》一书,就带我们从“知识”的角度,变身一名考古学家,一边游历着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古埃及如何在东西方语境中构建为一个独立于西方却有离不开西方的知识体系,一边为我们揭开古埃及神秘的面纱。

美女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更是如此。埃及艳后虽然已去世多年,可是却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神秘的古埃及文化符号的代表,埃及艳后则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断被艺术家和作家们构建和解构,被历史塑造与重塑。

在古罗马统治下,不少画家顺应时代潮流,将笔下的埃及艳后描绘成殖民时代与西方对立的东方女性形象:身材娇小、肌肤雪白,眉如新月、樱桃小嘴。

如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雕塑家让·莱昂·热罗姆于1866年所创作的油画《艳后初会凯撒》与让·安德烈画家于1874年创作的油画《艳后之死》,埃及艳后都是以上述的形象出现,并与同框的非洲奴隶形成鲜明的对比。

按照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又译为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在古埃及历史上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苏妲己与武媚娘的合体。埃及艳后拥有苏妲己的绝世美貌,倾倒了罗马大帝凯撒,又倾倒了他的继任者安东尼,如果不是在屋大维入侵的时候选择自杀,不知道埃及艳后会不会又多了一位倾慕者。

作为古埃及最后一任女法老,克娄巴特拉的政治才能不亚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埃及艳后与罗马的联姻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走向,使整个北非地区和地中海东部都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势力范畴,也为古埃及赢得一段时间的稳定,可是迷惑罗马最高统帅、导致古埃及王国的灭亡等,导致古罗马与古埃及对其又爱又恨。

不管是中国的武则天、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还是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历史对女性的评价却出奇的统一,热衷于在性别范围内对女性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容易忽略他们对历史所做出的贡献。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这样评价上司米兰达,“可如果她是个男人,就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只会夸他能干”,这样的偏颇同样发生在埃及艳后的身上。

埃及艳后在位期间,一次与罗马帝国作战失败,导致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毁。包括《圣经旧约》的早期文稿、伟大诗人荷马的作品、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手稿也被付之一炬。这一悲剧和损失让埃及艳后悲痛不已,后在其不懈努力下找回二十万册。可惜的是,本应该作为智慧的代表,人们却只记住她的美貌。

女性,和男性一样,不过是人类的性别。作为人,女性应该与男性同样放置在人类天平的两端被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埃及艳后的神秘还在于她没有同古埃及的其他法老一样被制作成木乃伊保存下来。所以关于她的真容也只能从留下的零星的文献中加以揣测和加工。

木乃伊,这个与埃及艳后传奇的一生同样充满神秘的制尸技术,就是现在,也让人惊叹不已。

关于木乃伊的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古埃及,有一个叫做奥西里斯的英雄,父亲是地神,母亲是天神。弟弟做赛特因为嫉妒哥哥的威望和地位用计将其杀死。后来听说奥西里斯的妻子寻回了丈夫的尸体又将其尸体切割成14片抛撒不同的地方。后来长大后的奥西里斯之子打败了这个残忍的叔叔,和母亲一起将父亲身体重新拼接了起来,最后在神的帮助下,奥西里斯成为复活在阴间的神,重新统治了古埃及。

这个故事后来被古埃及的历代法老用来巩固自己的神权地位,就催生出了木乃伊。

根据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不同,木乃伊的制作方法分下等、中等与上等3种。最高级别的只有贵族和法老可以享受,而且是由选定的大祭司来执行。这一点在电影《木乃伊》系列电影中都有涉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的木乃伊,还是一种治病的药物。

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具有神秘色彩的木乃伊被赋予了新内涵,一是成为珍贵的药物。

中世纪阿拉伯神医阿维森纳声称木乃伊包治百病,将木乃伊磨碎后加入液体搅拌,做成类似沥青的液体可以直接饮用,治疗胃病和肝病。虽然这样的说法没有多少科学的根据,却很快在欧洲和中东地区衍生一条稳定的供应链。在暴利的刺激下,几千年沉睡于地下的木乃伊们再也没有安宁的日子,获得重生更是不可能。甚至还有人为制作假木乃伊大量残杀黑人奴隶,可见木乃伊的华丽变身与其制作过程一样残忍。

急功近利、有违人道主义的短利行为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意外之喜是,木乃伊的交易被限制的同时,人们对黑人奴隶的同情在增加,盛极一时的黑人奴隶贸易进入低谷,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黑人奴隶的解放争取到时间。

逐利之心是挖掘剩余价值的最好武器。虽然木乃伊不能作为药物,却又被作为装饰品流行起来,这就是木乃伊的第二个新身份。对于殖民时代的欧洲上层社会和皇室贵族来说,能在收藏室里面陈列一具古埃及的木乃伊,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也可能是被木乃伊的神话传说所打动,欧洲的皇室贵族们似乎也愿意在死后变成木乃伊。

只是欧洲皇室贵族对木乃伊的热衷并不在于成为木乃伊之后,而在如何更加卫生和专业地成为木乃伊。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什么对吧?

是的,欧洲对木乃伊的研究促进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解剖学的发展,所以说,历史、文化和经济是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

对于古埃及来说,死亡是一件需要静心准备的复杂工程,是通向生的桥梁。死亡和新生一直都是古埃及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愿意研究古埃及文化的重要愿意之一。人类世界对生与死的探讨如何热衷,人们对古埃及的文化就有多向往。

克里斯蒂娜教授去埃及旅游的时候买过一条项链。项链上用古埃及象形文字雕刻着教授的名字——Kristina。而自从带上这条项链之后,一些稍微懂得象形文字的人,即使完成不认识克里斯蒂娜教授也能准确叫出教授的名字,很神奇吧。有机会去埃及的时候也可以买一条来试试!

在古埃及,形象文字作为被少数人掌握的统治工具,又被称为“神圣文字”,用来书写与神沟通的文书,也是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这种手段并不算多高明,因为这是古今中外的统治者惯用的伎俩。而古埃及的最大的不幸是,随着它的神秘色彩被传播的越远,人们对它的野心也就越大。

自古埃及最后一任法老克娄巴特拉七世的自杀,古埃及先是沦为古罗马的附属,后又被古阿拉伯和土耳其所征服。

如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来控制人民的思想,被征服的古埃及文字逐渐被征服者的文化所注解和消蚀,最终消失。

虽然关于古埃及的文献资料少得可怜,可是埃及学之父商博良和百科式学者托马斯·杨就是凭借着陌生人认出克里斯蒂娜教授名字的方法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重拾起失落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语言和其他语言体系一样,包括语法、句法和词语,只不过古埃及的文字部分多数用动物及其他物品为原型的图画,所以如果单纯从古埃及的文字角度来解读克里斯蒂娜的名字是找不到对应的发音,怎么办呢?

用1个符合对应1个字母的希腊语的拼读方式,则可以轻易拼读出Kristina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义的基础上再翻译成古埃及语,就大功告成。

这就是古埃及人的智慧。中国清末的时候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普遍用于祭祀、神庙、陵墓等各种文化活动中,以谜语、密码等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文化吸引一批又一批学者对其展开强烈的追求!

金字塔、木乃伊、埃及艳后等仍然会是人们关注埃及的重要原因。只是读完克里斯蒂娜教授的这本《六千零一夜》后,再将埃及作为故事和传说津津乐道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将其视为“知识”角度的思考,因为整个埃及就是一个巨大的寓言故事,其背后的寓意常说常新!(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