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一生》读后感精选

《我的一生》读后感精选

《我的一生》是一本由[意] 贾科莫·卡萨诺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6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一生》读后感(一):《我的一生》:美啊美啊威尼斯

文、 何 岸

上一次还是13年前的传记电影,当时的希斯·莱杰正是好莱坞如日中天的新星,《断背山》还没有杀青,他还没有因为一个著名的同性恋角色而登上事业顶峰,距离《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经典“小丑”还有3年时间。谁会想到这个活色生香的角色扮演者会在3年后因服药而死,生命定格在永远的29岁。

好莱坞选择希斯·莱杰扮演意大利乃至欧洲史上最知名的大众情人,对于一个青年演员是莫大的肯定,回溯好莱坞历史,称得上大众情人的或许只有加里·格兰特,詹姆斯·迪恩等寥寥数位。

这一次,不是因为好莱坞,而是卡萨诺瓦本人。透过一个人的文字去看他自己的一生,虽然卡萨诺瓦的人生充满了看点,用时下最烂俗的标题党,书名只要把《我的一生》这样四平八稳的字眼改成“我和116个女人的情史”就足以吸引眼球,但传记绝不仅仅限于此。

如果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十二世纪的中国一幅流动的浮世绘,当时都城汴京满眼繁荣的见证,那么卡萨诺瓦的《我的一生》完全是威尼斯版的《清明上河图》,从宫廷到社交场,从沙龙到剧院,从赌场到监狱,从城堡到修道院,从边塞到军营……卡萨诺瓦用他的一支笔描绘下了18世纪上半夜一个流动的威尼斯浮世绘。他所生活过的多维度的历史空间,成为我们读者重回这个绚烂的社会画面的背景。

茨威格如此形容:“这个狡猾的赌徒一下子胜过自但丁和薄伽丘以来所有的意大利作家。”其实何止于此?

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博物馆美术馆林立于世,历代名家画作更是如繁星般璀璨,但是论生动和真实,又有谁能比得过这位唐璜一般的欧洲情人的自传?作为一位18世纪欧洲全景画的作者,卡萨诺瓦就值得流芳百世。

虽然海涅说:“我不愿意向我的爱人推荐这部回忆录,但愿意向我的朋友推荐。这部书中散发着一股淫荡的意大利情欲的气味。”海涅道出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声。

美啊美啊意大利,悠悠波浪威尼斯。

如果不能重回18世纪的威尼斯,不如翻看卡萨诺瓦《我的一生》。

《我的一生》读后感(二):这或许是史上最“浪漫”的传记

当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被惊呆了,想过有很长,但没想过有这么长,足足有五十万字,超级厚的一本。我看过的传记文学大抵都很乏味晦涩,完整看完的很少,但是这一本卡萨诺瓦《我的一生》出乎意料全部看完。

相比于大多数传记文学讲主人翁励志的一生,或者丰功伟绩的传奇,这本书就显得稍微有点怪异,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情史。所谓的情史也不是单纯的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痴情,而是真正的男欢女爱。

百度百科对于卡萨诺瓦的介绍是古意大利的军人、教士、冒险家和魔术师。但其实这些头衔定义为卡萨诺瓦所做过的工作更适合,贴切点来说,他更像是浪子,喜欢寻欢作乐那种。

据记载,在卡萨诺瓦的一生中,她和132位女性发生过恋情,绝大部分也发生过关系。他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强壮的威尼斯人,异常狡狯,周游列国,与许多杰出人物交往,与女人们的接触更为亲密”。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将他与西门庆划上等号,但事实上卡萨诺瓦更具有个人魅力,更像是“行走的荷尔蒙”,最后交欢的结果更多是两情相悦,但这类情感也维持不长久。

卡萨诺瓦这种能瞬间沉迷爱河又能迅速结束情感的“技能”,也被后人称作卡“萨诺瓦综合征”。“卡萨诺瓦综合征” 指的是男性持续不断地寻求来自性伴侣/情感伴侣的注意和爱。更多表现为恋情开始时进展的太快,恋情结束同样也比想象中快,用easy come easy go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一旦接受了这类男性的追求,他们的热情就会迅速减退。这或许能解释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渣男!

在读这本传记的时候,每次读完一章就感觉打开了新世界,刷新了三观。有的关系可以说开始的毫无头绪,但这也显得卡萨诺瓦的魅力更为传奇。

抛开卡萨诺瓦的情史来看,他的一生也是有一些造诣的,周游列国,自由出入上流社会,与伏尔泰这类杰出人物交往,周旋于贵族之间,出版过著作……这些经历都是无人能及的。当然,他也贫穷过,进过监狱,好像每一个伟大人生死都有一些极具毁灭性的因素,这点在卡萨诺瓦身上尤其突出。

卡萨诺瓦在传记自述中说:“首先我要向我的读者声明:我对自己在生命进程中所做的善事与恶事负责,这种自我负责的信念坚如磐石……在坦言而任性的气氛中,我卸下伪装,暴露出原形,任凭世人评判。“他对人生的坦诚似乎让人惊讶但也在情理之中,这或许也是晚年落魄之后对命运的妥协。海涅也评价这本传记,说:”这本书中散发着一股淫荡的意大利情欲气味……这本书没有一行与我的情感相契合,但读起来没有一行不使我感到快乐。“这句话也许在侧面证明主人公的经历是多数男人梦寐以求的,但整本书我读下来感受到浪漫大于淫秽。

如果你想了解十八世纪的欧洲,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资料。如果你想了解“渣男”的内心,这本书也会是很好的体验。卡萨诺瓦在晚年写下自己的“浪漫”一生,对于后世来说,也是一种宝贵。

《我的一生》读后感(三):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卡萨诺瓦

文、北京青年报

青年茨威格初读《我的一生》时是这样评价卡萨诺瓦的:“由于不受羁绊,没有固定的目标,不必瞻前顾后,因而(卡萨诺瓦)可以特立独行,其步调不必与凡夫俗子保持一致。凡夫俗子身负道德包袱,带有伦理目标,要受到社会责任的束缚。”的确,很难对卡萨诺瓦的行为进行任何道德归类,因为在他那里本来就不存在世俗的道德观念,对于卡萨诺瓦来说,既然快乐是生命中最切近人生本质的目标,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得到它,不过是手段的不同而已,卡萨诺瓦只是把人生当作了追求快乐的源泉。

自18世纪以降,卡萨诺瓦即是欧洲最负盛名的荡子,他是出色的间谍,是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又是放荡不羁的情人,是精力过剩的冒险家。《我的一生》是卡萨诺瓦的自传,这个欧洲著名的荡子喜欢一边寻欢作乐,一边将自己猎艳的过程绘声绘色地记录下来——卡萨诺瓦人生中最后的角色是冯·瓦尔茨坦伯爵的图书管理员,一方面因为年纪大了,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寻欢作乐;另一方面,他可以回顾往事,以慰寂寥,于是,身为图书管理员的卡萨诺瓦开始沉下心来,认真整理他的自传。因为他的经历过于丰富,当然也因为他的情人为数众多,这么十几年坚持写下来,他居然写下了洋洋十几卷、长达数百万言的自传文字。卡萨诺瓦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而他的自传也写得旁若无人、无所顾忌,举凡宫廷轶事,市井风貌,诸如舞会、剧院、咖啡馆、城堡、旅店、赌场、妓院、修道院等18世纪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更让卡萨诺瓦津津乐道的是他本人的风流韵事,他本来想以自己平生的经历自娱,却一不小心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传记作家,他一生的风流韵事从此不胫而走,成为一个时代娱乐平民大众的饭后谈资。

卡萨诺瓦一生爱过132个女人——说卡萨诺瓦对女人有爱,或许玷污了“爱”这个神圣的字眼,说卡萨诺瓦喜欢拈花惹草、处处留情,应该更符合卡萨诺瓦的本性。尽管他的自传中的确包含着不少谎言的成分,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个真小人的文字中看到一个男人真实的一面:这个男人不遗余力地抓住每一个瞬间来享受,是一个快乐至上的享乐主义者;这个男人有着轻逸而潇洒的哲思,能够有效地摆脱自身的各种负担;这个男人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并时时走在路上,永远也不要停下来……卡萨诺瓦的唯快乐至上的原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而直接把他视作渣男的也大有人在,但他显然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依然像一只蝴蝶一般流连花丛,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卡萨诺瓦的生命中有一种平常人不能承受之轻,他把猎艳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尽管他晚境凄凉,贫病交加,但他似乎从不后悔。卡萨诺瓦受人追捧透露出一个隐秘的事实,那就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卡萨诺瓦,每个女人心中都憧憬过一个卡萨诺瓦,卡萨诺瓦的自传之所以200多年来一直盛行不衰,正是因为他圆了世上很多男人的美梦。

作为一部荡子的自传,《我的一生》除了供人消遣、让人娱乐之外,也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卡萨诺瓦对自由的追求是自觉的,在《我的一生》序言中,他首先申明:“人是自由的,但是当人不相信自由时,他就不再是自由的了。”卡萨诺瓦的自传让我们窥探到生命的另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们对于自由这两个字的理解。对于阅读,王尔德这样认为:“从来没有一本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与写得不好的书。”我个人觉得,如果抛开所谓的“道德不道德,去看《我的一生》,它无疑属于写的好的书系列。

《我的一生》读后感(四):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卡萨诺瓦自传《我的一生》

我2018年所读的书中,《我的一生》为最喜欢的四本书之一。费迪南德·舒尔茨的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将这位多情浪子追求的女人画得活色生香。

我一向不喜欢读人物传记,尤其是自传。因回忆录性质的文章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且有美化自身之嫌——谁肯说自己的坏话呢?但是,卡萨诺瓦的自传《我的一生》,情节跌宕,精彩纷呈。让人看了以后怀疑这不是自传,而是一部小说,其中诸多情节均来自作者想象。也就是说,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他浪迹欧洲,接触过三教九流各种各样的人物,上得了厅堂,进得了闺房,打得过骑士,斗得过流氓。在我所接触过的欧洲文学作品中,只有本书主角当得上“邪魅狷狂”四字,唐璜都不及他,因为拜伦诗歌的讽刺色彩极鲜明,甚至盖过了唐璜的性格,而《我的一生》中他对自己心理活动的简洁叙述已足以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贾科莫·卡萨诺瓦是意大利人,1725年4月2日生于威尼斯,1798年6月4日去世于杜克斯,一生恰逢特定的历史时期:启蒙运动影响着欧洲大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法国大革命还未开启,美国独立战争在遥远的美洲爆发。因此,他的自传也带有鲜明的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烙印。卡萨诺瓦藐视封建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束缚,有新兴资产阶级锐意进取的勃勃野心。他的自传简洁直白,毫不矫饰,不写风景,不写建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平铺直叙,唯在艳遇方面不吝笔墨,详尽描述他与所邂逅的每位年轻姑娘的鱼水之欢。但是,如果只认为这本书是种马文,实在太贬损它的价值。它是欧洲的缩影,时代的写照,也是作者本人思想的自由表达。

卡萨诺瓦是浪子,更是才子。生逢乱世,狡猾而并不阴险,在神学院违纪,参军,当小提琴手,入狱,越狱,与战斗民族决斗……在破碎的欧洲大陆辗转流离。抛开他爱找女人这一点不谈,此人既有才华,又有情商,周旋于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之间,混得如鱼得水,做过伏尔泰的座上宾,曾与叶卡捷琳娜女皇娓娓倾谈,也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提过发行彩票解决财政困难的建议。在与伏尔泰交谈时他说:“我的乐趣在于在旅行中去研究人。……世界史在说谎。人们无法认识真相,因此又令人感到乏味。相反地,我在漫游去研究世界,这使我感到快乐。……我喜欢在我的旅途中向我的伟大的同时代人表达我的敬意,但最最美好的记忆却是荣幸地会见您。”——他在自传中为伏尔泰单独列了一章,另一位被单列一章的名人是俄罗斯女皇。他唾弃虚伪的礼教,讽刺了封建专制的不公和某些贵族的愚蠢无能,反对专制主义的胡作非为,重视人的价值和现世生活,对人生怀有乐观态度。在与伏尔泰的对话中,反映出卡萨诺瓦的博学、机敏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与伏尔泰想要破除迷信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迷信是人类存在的必需之物。“如果您爱人类的话,那您就必须这样去爱: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它不接受您浪费在它身上的善意,否则它会因此而变得更为不幸更加堕落。您把那个要吞噬它的野兽(指迷信)就留给它吧,因为它爱这个野兽。”

这本书不仅是卡萨诺瓦一生传记,也是一幅长长的女性生活绘卷,记录了许多经历、性格迥异的女子:有假装中邪以追求爱情自由的少女,有穷困潦倒却在出门时强撑门面的贵族小姐,有热情似火的修女,有女扮男装的歌手,有妩媚而文艺的女房客……字里行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幽默,仿佛这一生的起伏跌宕回首之间化了风清云淡的闲聊谈资,令读者不时莞尔一笑。

卡萨诺瓦除了《我的一生》之外,还写过三卷《波兰动乱史》,翻译了荷马史诗《伊利昂记》,与达·蓬特创作了歌剧剧本《唐吉万尼》(莫扎特作曲),发表了乌托邦小说《爱德华和伊丽莎白,或地心之旅》(不是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也很想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

《我的一生》读后感(五):你可能不喜欢他,但你一定爱他

不,这绝对无法概括他的一生。

这是一本“糙读”或“精读”都能有所享受的书。归功于译者精妙的翻译和编者妥帖的排版,让整本书能入目到心。实属难得。

最大的功臣自然是卡萨诺瓦本人。

它(或者说他?)就像是一块甜到发腻、被人敬而远之的老款芝士蛋糕。生吞活剥的都是壮士。配上一杯略烫口的白开,慢饮,勾引的甜才会缓缓沁入心脾,不肯散。

这本书到的时候恰逢地狱截稿日,每天坐在电脑面前憋稿子。逃避工作时兴趣缺缺翻了几页,却被引得撒不开手。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跟稿子斗智斗勇,这样才见缝插针地看完了《我的一生》。我有做笔记的习惯,可这本书却自成系统般,附注什么都不合适。于是决定用贴签儿把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姑且贴一下。

然后就有了上头的这张照片。

红色是卡萨诺瓦本人对爱情的感受,对卡萨诺瓦来说,估计得先带个“当时的”来修饰(笑);绿色是他费了点笔墨去描绘过的人间极乐;橙色则是他与情爱无关、却又相当有意思的一众经历(为避免剧透就不再赘言,能肯定的是每次经历都十分之精彩,笔力之强堪比电影镜头了hhh)。

所以你看,那些说卡萨诺瓦可做时代剪影的人都真的有其道理。

他并非徒有其表,或浪得虚名。他自有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与千丝万缕的感情线相互交织,才理所应当地勾勒出这个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处处留情的“人性自走炮”瑰丽壮阔的人生轨迹(笑)。

书封上是这么介绍他的,虽然大家最感兴趣,或者说热议最多的还是他浪荡放棒的感情经历。

我曾经挑了一两个绯红故事的选段读给同事听,那个刚跟苦追她几个月的男朋友确认关系的妹子始终不肯轻易相信卡萨诺瓦说的事真的发生过。

“是不是他臆想出来的啊,这些姑娘。”妹子这样问我。

正常。活在现下很自然会让人无法认同、接受、或者是想象这样混乱的私人生活以及两性关系。但不妨碍(或许是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种人生体验的羡慕。读完全书实话说我也很羡慕卡萨诺瓦。倒不是对他荒谬的恋人数量,而是他充满热情的生活态度。

温香软玉之福,诗词歌赋之美,苦寒牢狱之祸,生死对决之险, 卡萨诺瓦对每一次心动的全力以赴,每一次柳暗花明,每一次力挽狂澜,不知为何都让我看到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爱。他于人间行走,恣意风流,喜怒皆不瞒人,也基本将对方看得通透。写一笔好文章,捧一颗玲珑心。偶尔的偶尔,爱情让他易妒如凡人,他也自甘沦落,只为求个两厢情愿,快乐成仙。这样一个人,至于到最后他以老迈之躯于国家间流浪,他自觉衰弱,我却不甘甚至为他惋惜。这是一种对“红颜已逝”般美的凋零的惋惜。仿佛如果他能闪耀得再久一些,十八世纪的光芒也会更加耀眼一般。

但他又为十八世纪的光芒究竟做了什么呢?

这个答案,每一位读到这本书、有幸结识了卡萨诺瓦的读者,想必都自有解答吧(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