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的读后感大全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的读后感大全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是一本由朱天心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精选点评:

●很好看,惊喜程度不亚于上个月看的《朋友之间》,虽然我觉得有点套路,类似于现实回忆穿插最后放上结果。里面的引经据典让我想重翻小时候看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每一篇都喜欢,真难得。思想最丰富的时代往往也是现实环境最黑暗的时代,物质逐渐丰富,但精神却逐渐萎靡,离开的人无法封神,留下的也只是蝇营狗苟。

●是一种远距离却包含亲眼观看后细节的叙述。将时空拉远的同时,又在细细碎碎地敲打对于历史和情感的认知。

●我以为是小说集

●看完两篇半,弃。

●之前看过一个同名选集。我还以为是再版,原来收入篇目不一样。

●感谢作者将一帧帧生动、朴实的眷村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感受到眷村人民生活艰苦、心灵居无定所的苦恼,也看到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改变命运的坚韧。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读后感(一):等待中的希腊来信

非常非常让人惊艳的书

遣词造句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

完全感觉不到因为时光隔了30年有任何不能理解

反而更加清醒

台湾文学反而保留了汉语言文学中清冷自矜的清贵感

无论是为母亲的呐喊“袋鼠族女子”还是“春风蝴蝶之事”为平权奔走

真的词穷的好看

就是吃惯了垃圾 突然出现珍馐

“我承认,我没有摘成任何人的桂冠,我甚至也失去了当初想为她们-春风蝴蝶女子-加冕的勇气”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读后感(二):朱天心

今年的女作家专题阅读计划,没想到最先完成的是朱天心。

朱天心的文字风格就像是刚学会背贯口的学徒,只求背完,不留气口。成篇的排比和名词罗列,文字密度极大,看得人喘不上来气。好不容易看完一篇,得猛地吸一口气才能缓过来。再一回想内容,哎嘿,只能记住十分之一。不是我记忆力差,实在是她言之无物。建议她下次写书的时候站着写,最好是憋尿写,说不定能简练一些。

对于她一篇文章80个括号的写作手法,我只能说是技巧不够花样来凑。就像本科生写论文,找到五篇参考文献就得把五篇都塞进去,哪怕不相关哪怕已过时,生怕教授不知道自己用功了。朱天心也是如此。她自述写作经历说,会花费几天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生怕读者不知道她查资料了,所以塞了一堆维基百科词条在文章里。不知道是该夸她勤勉还是骂她水文。如果她愿意抛弃括号写法,估计文章的好看度还能提高10%。

九十年代写的书多是旅行题材,事无巨细犹如lonely planet,可能当时是受欢迎的吧。不过,朱天心也没有花时间介绍景色,只是沉迷于告诉读者她都去过哪里,并且熟知当地的历史和风俗。

朱天心爱引用,可怜的是她引用的书都文笔极好,对比之下更觉得她功力不足。她热爱用成句,也没有多么恰当,似乎只是为了显摆自己会背古诗文。以及喜欢在能用中文的地方用英语(我真的不知道mall有什么好用英语写的)。读下来觉得她自我意识过剩,沉迷于文化世家和才女的人设无法自拔。尤其不能理解她写悼亡文都不忘了提政要也想参加葬礼被她拒绝,仿佛她爸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名声。

本来计划是读六本书,读了四本我就跟自己的强迫症和解,可别再读了。这四本书按推荐顺序排名:《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古都》《漫游者》(后两本能不看就不看吧)。

另外,她十七岁的成名作《击壤歌》我看了一些,满篇都是“我是才女”“我是少女”“我好聪明”。放在十七岁可能是佳作吧,现在看就跟看郭敬明似的。近期作品《三十三年梦》我也看了几眼,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大字:我认识胡兰成。不得不说,2022年的我踩雷不断啊。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读后感(三):人生的“瓶颈”

在运营管理这门课里有一个词语叫“bottleneck”——瓶颈,意为决定整个流程效率的决定性步骤。

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问题,物理性的生死便交给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他们在延续人的寿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不济人类社会创造了保险,用统计算法给予经济补偿,维持社会和谐。

同样重要的还有概念性的生死,决定了活着或死的那一瞬间所创造的意义。我想,大概没有人不曾意识到某种存在阻碍了自己人生的升华,或是衰老令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人性的懒惰、贪婪、犹豫阻碍了自我理想的实现。

当我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走路是用跑的,带着一阵风,直接冲破障碍,虽然也会伤痕累累,但无奈少年不知愁滋味,总觉得未来充满希望。我想我们很多人都说,活到三十岁便自杀。《我的朋友阿里萨》中的阿里萨在明信片上这样写道:“但愿我在衰老前死去。”电影《爆裂鼓手》也是说苟活于世不如用生命绽放自己。这就是《浮士德》里靡菲斯特和浮士德签订的契约,当浮士德希望时间静止,美好永驻,便是死亡降临之时。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不是我们眷恋青春,而是意识到从那天以后,希望和活力都在离我们远去,并且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年轻时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如此发现成为无稽之谈,甚至我们成为了现实社会的共犯,我们只能做沉溺于幻想之中的堂吉柯德。

朱天心这本书大体是从中年的角度来看世界,所以很多想法离我还是比较远的,我只能根据阅读经历来感受。我比较喜欢的几篇有《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从前从前有个桃浦太郎》和《袋鼠族物语》。

和其他讲述台湾眷村历史的文章想比,朱天心这篇让我有种不同的体会。她所怀念的眷村兄弟是曾经的他们,不是长大后的他们,即使当初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比现在糟糕,却仍然觉得可爱。我们应该也会有这种体会,离开曾经生长的坏境后,在新环境下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经验,但总觉得和新世界格格不入,带着怀念回到生长之地,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讨厌他们的粗鄙和愚昧。你以为自己变坏了,其实只是你们不再属于同一个世界了。你越长大,就越没有归属感,觉得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或许理解这一点能够让三十岁之后选择继续活着的我们,活得更加轻松吧。

《从前从前有个桃浦太郎》这个故事太戏剧了,主人公以为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政府特工的监视,频频想办法把投诉信寄出去,却总是得不到反馈,以为是自己受到了阻击,越挫越勇。结果打开一个纸箱,发现是妻子把寄出去的信藏了起来,内心瞬间崩溃。这是一种突然发现过去的生活皆是虚幻,是梦醒之后的崩溃,发现自己所做过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这种庄周梦蝶的破灭感所带来的失落,我还没想好我会怎么应对,《楚门的世界》或许能够给自己一些启示。

袋鼠族其实就是全职妈妈,因为成为全职妈妈,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骤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里面有一段话让我觉得挺有意思,是说妈妈们参加女权运动的研讨会,希望有人为她们争取权利,当听到男女同工同酬时却又感觉有些失落。虽然我觉得袋鼠族失去自己生活的关键不在于她们的权益没有得到保证(虽然也有这方便因素),在于她们自己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不是成为全职妈妈所造成的,而是她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虽然外在有很多问题,但为什么我们都屈服了,迷失了,为什么我们这么贪恋安逸和享受,而失去了摇滚精神和冒险精神,如此患得患失。

我觉得如果我们把一些看无聊电视剧的时间用来思考这些问题,或许能够解决一些瓶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