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沙刑》读后感1000字

《流沙刑》读后感1000字

《流沙刑》是一本由(瑞典)莫琳·派森·吉莉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沙刑》精选点评:

●一层一层剥开 一个青少年迷茫敏感的心

●章节和剧一样,都有倒叙的部分 但我觉得还是剧比较好看

●就不打分了……

●自我认同的下一步——获得社会认同——更难。面具戴得太久了,我们甚至习惯于手上拿着一个面具给那些露出本来面目的人戴上,好让他们符合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样子。两次庭审描写令人印象深刻,玛雅的自我剖析和对社会病态肌理的解剖亦然。一本可以让人反躬自省的成长小说。

●谁能听听玛雅内心的愿望!!!

●翻译水准不是很高,译者来自中国台湾,留学并居住在瑞典。 以嫌疑人羁押庭审为中心,闪回事件前后的各种细节,少年古怪而封闭的内心独白很多,所以,读起来不很流畅。 当然故事本身设计的其实还可以,律师辩护做得不错,获奖算是实至名归,没有书评说的那么差。或许是翻译水准略低,心理自白太多容易烦躁,不认真很难深入?总之,可以8分。

●出版社吹了很多彩虹屁,“2017文学大奖“玻璃钥匙奖”得主、2017NPR最佳年度小说、2017美国Amazon最佳图书、引爆瑞典全民阅读热潮”,嗯,没有超出我的阅读经验,没有惊喜,所以我就认为一般。 Netflix在2019年将它搬上了屏幕,找了点片段看了看。塞巴斯蒂安的形象不符合;玛雅的也不符合。书中是怎么写玛雅的?“个子太高,太强壮,胸部太大,头发太长,健康的牙齿,昂贵的牛仔裤,不像个孩子”。 “Störst av allt”谷歌译为“最大的”,Netflix剧集英文名倒是“Quicksand”。 最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第二次读,阿德勒的方法,可以一试,是比弗洛伊德的方法管用。

●哎! 想要不剧透而说明自己的感受是不可能的。 我是被简介吸引进来的,一个骇人听闻的屠杀案,女主被控有罪。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案子的隐情,以及女主是如何洗清嫌疑的。 然而,作者喋喋不休,纠缠于各种回忆。当然不是这种倒叙的写作结构有问题,而是作者的笔力无法支撑这种结构,为了伏笔而伏笔,无法反转硬反转。阅读过程中屡次对女主的冷血性格感觉厌烦,然而大结局时最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女主又明明不是这种的性格。前面硬说闺蜜不是自己的好朋友,是世人的误解,后面又痛哭说愿意付出一切挽回闺蜜的生命,难道女主是个戏精?喜欢在脑海里扮演冷血女杀手? 合卷之后,闭眼回想,感觉整部书的内心描写还是很成功的,失败在于情节布置。 勉强三星。

●太啰嗦了,真适合拍成剧。

●人物刻画真实,倒叙吸引读者,心理描写生动。最难能可贵的是,语言异常贴近青少年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章节冗长乏味!

《流沙刑》读后感(一):才看了四分之一的一点感想

看这本书是因为平时看美剧多,那天就看到了《流沙刑》的新片预告。打着网飞首部瑞典剧的噱头,加上从来没听过的新奇片名让我产生了兴趣。知道有小说的时候当机立断就去找小说看了,毕竟和一道菜一道菜上的高端西餐厅比的话,还是一回到家推开门满桌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更符合我的口味。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很没有耐心的(就算有耐心的人看到这种开头也会忍不住犯困),复杂的北欧人名和神似00后网络用语的叙述模式(就算我是98年的)让人总会翻来覆去看那些很简单的词语和标点符号组成的奇怪描述,如同初中毕业的看过两本人间失格和挪威的森林的十五岁小孩(说的就是现如今的未成年非主流)自以为是的在给博士论文写标注一样。

如果看过书的朋友看到这应该已经忍俊不禁了吧,刚刚上面那段就是多少借鉴了一点作者的手法(才疏学浅学的不太像)。

要我说这本书的真正开始是在第二章,混乱的女主用混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法庭,律师,检察官,可笑的母亲以及引出了塞巴斯蒂安狂暴的父亲以后,故事才刚刚开始。回过头来再品味一下作者貌似神经混乱的带入到主人公中的第一人称描写,虽然没有从第三人称描写过一点女主,可她的形象已经豁然开朗。

带有一点魔幻色彩的世界,以及如同加缪手下局外人的性格特点,我逐渐开始对这个少年犯有点好奇了。可能真如玛雅说的,外面那些人只想让我死,身为看客的我虽然没有一丝怜悯或是憎恨,但是只这样看着也是现代文明中一种潜移默化的犯罪。

《流沙刑》读后感(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善与恶

真相与宽恕

读《流沙刑》

同时品读《美国陷阱》

所有的发生与人性在庭审之间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剥开

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欲罢不能

“未审先判”真的很恐怖

“媒介审判”“舆论杀人”

这也严重影响了法制社会的法治

影响了司法公正

影响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那些夜晚,我就像急速崩溃的流沙,

一切陷入沉寂,无法逃离,

叫人越陷越深,越陷越绝望。”

身陷囹圄的人如此

被”舆论审判“”未审先判“的人如此

”道德谴责“”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人如此

栽赃?陷害?诬陷?诱供?逼供?

天之骄子是”越努力,越幸运“

而她们是”越努力,越绝望“

很多人因此原则了轻生

忍辱偷生才是真的英雄

”知耻而后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有点为屈原惋惜

”世间皆醉而我独醒“的人

怎么会选择轻生之路呢

正如书封上所写,

“给每一个在混沌中寻找内心力量之光的人”

作者以如椽巨笔,举重若轻

一举戳破瑞典和谐富裕的社会表象

角色雕刻

文浅言深

充满张力

借小说叙事

深入探究法律、正义和级阶等命题

小说与作者一样

极富魅力

这部小说是2019年5月新出版的,也是 《纸牌屋》出品方 ,著名的美剧生产公司NETFLIX(网飞)万一挑一,首次投拍的瑞典剧集原著

我没看今年全球上映的这部火热剧集,直接读了小说原著

扉页上”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深深地震撼了我

钱氏家训有云“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终生学习,常伴好书,则无往而不利

作者是律师出身, 从事律师职业逾20年,在北欧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担任过律师,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执委会担任过公职人员

书中所描述的庭审与取证环节,可信

罪与罚

究竟是谁犯了罪

又是谁承担了罪名

为什么会这样

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亲眼所见的就一定真实吗

亲耳听到的就一定是虚假的吗

被掩盖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掩盖真相的都是谁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直到法院判决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是清白的。 ”

借用书中反复出现的这句话

期待司法真正能做到“疑罪从无”“罪刑法定”

“如果我们早一步,我们的政府也早一步,试着去了解他为何要这么做,为何要犯出这样的罪,而不是这么急着去把他处死,是不是未来就比较有可能,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流沙刑》读后感(三):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情感绑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喜欢一个人,他有一件事做得挺普通的,你也觉得挺好的,他犯了一个错你也说没关系。

可是如果你对一个人不满意,他做了该做的事,你会忽略不计,可是一旦对方没有达到你的期待,那无异于触犯了天条,不可忍受。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

《流沙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关系带来的后果。

小说的开篇就把人带入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中。斯德哥尔摩富人区一所中学发生一起大规模枪击案,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伤。案发现场,就读于公立高中的十八岁少女玛雅是这场屠杀中唯一的生还者。随机,她被指控谋杀罪并接受审判。

在整个案情侦破的过程中,她与瑞典首富的儿子塞巴斯蒂安的相爱相杀,已经塞巴斯蒂安的原生家庭的私密往事,洪水汹涌般争先恐后地涌出,鲜活场景如电影上映般一幕接着一幕。

一部精彩的小说,光有炫目的开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精彩的故事框架作为支撑。《流沙刑》的故事框架不拘一格,从一场校园屠杀开始,抽丝剥茧,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揭开了一层一层的故事框架,在审讯玛雅的视角下,将一场可怖的悲剧、一段畸形的恋情、一个失控的家庭,精彩地串联起来,形成了骨架庞大,结构合理的故事体系,更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令人欲罢不能。

近乎偏执的细节刻画,决定了小说打动人心的程度。犯罪小说是最难写的是人物内心描写和相关知识,都需要很高的技巧。《流沙刑》在这方面也做足了功夫,不但在庭审与取证环节中展现出强大的专业性,还描述了一个关于贪婪、掠夺和死亡的故事,用一个近乎残酷的故事,成功地串联了整个案情的始末。作者对犯罪的心理洞若观火,他对犯罪心理经验描写和犯罪推论令人信服。塞巴斯蒂安是一个真正的偏执狂,一个真正的杀人凶手,他杀死了睡梦中的父亲,又在校园里大开杀戮,这背后的原因竟是父亲一直以来对他的漠视与践踏。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流沙刑》,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心理犯罪小说来解读。

特别是对主人公玛雅究竟是否有罪的描写和分析,更是让人纠结。塞巴斯蒂安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在此之前,玛雅确实给塞巴斯蒂安发送了希望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死去的短信,要知道,在恋爱关系里,人们往往会被恋人的情绪所左右,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为了心爱的姑娘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可是在这一段关系中,玛雅何尝不是经受着情感“绑架”?

和塞巴斯蒂安恋爱的过程中,玛雅对他的生活作风很不赞同。塞巴斯蒂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为了寻求刺激,他一次又一次作出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比如吸毒和逼迫玛雅向动物开枪。这让玛雅觉得很不适应,于是她想到了跟他分手。

然而塞巴斯蒂安自杀的消息阻止了玛雅的行动,她只能去医院细心照顾他。塞巴斯蒂安割腕的伤口给了玛雅负罪感,她觉得塞巴斯蒂安需要自己,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爱他关怀他的人,但换来的结果是塞巴斯蒂安愈发的狂躁。此刻的玛雅,在这段关系中也变得越来越卑微,想被控制的棋子,任其予取予求。

其实在感情中,类似玛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每个人体验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能把情感当成动力,从而让事情与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有些人则被情感所“绑架”,难以挣脱而弄巧成拙。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将一条浴巾放在离实验对象5英尺的地方,自己躺在浴巾上开始听便携式收音机里传来的音乐。几分钟后,他站起来走向海滩。过了一会,托马斯的同伴假扮成一个小偷,悄悄拿走浴巾上的收音机。以此来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试验证明,20个人里,只有4人挺身而出阻止偷窃行为。

随后,托马斯将实验程序做了一点修改,在离开前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他的东西。结果,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位挺身而出,阻止“小偷”拿走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前后不一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品行,一个在信仰、言辞和行为上前后矛盾的人,有可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是非不分、两面三刀。而前后一致则是和理性、坚定、诚实联系在一起。

这条规律在平常生活中能让人梳理值得信赖的形象,但是在感情中,往往形成了被“情感绑架”的状态。

就像玛雅,带着“应该、不得不、没有办法”的态度跟塞巴斯蒂安进行交往,必然会失掉做事情的动力与乐趣,她更多考虑的不是对方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摆脱心中的负疚感。这样做不仅不能给对方带来帮助,反而造成了一场莫大的悲剧。

故事的最后,玛雅在律师的辩护下被宣判无罪释放。这看似是一场圆满的结局,然而发生了这么可怕的杀戮,真的能用“圆满”来形容吗?

情感绑架是一个囚笼,没有人喜欢扛着囚笼到处碰壁。假如你也受着“情感绑架”的困扰,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何在,然后试着走出来。过去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一笔勾销。从现在开始,不再背着这个枷锁了,释放自己。

一旦你释放了自己,也就释放了对方,释放了整个世界。

《流沙刑》读后感(四):少年的“黑色星期五”

首先要感谢Shu和大鱼工作室,让我阅读了《流沙刑》,这个故事算是近期书单中可以推荐给朋友一看的。

故事从一开始就以女主人公——斯德哥尔摩校园枪击案嫌疑人玛雅的角度着笔,写了枪击案发生前前后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于她的家人、朋友、男友们以及她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家长和成人的观察和看法。可以说,从亲历者的角度展现了枪击案凶手塞巴斯蒂安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构思的这个故事总体上来看,是能让读者满意的。大概作者本身律师行业出身的缘故,在行文结构和逻辑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并且,作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篇通过一人视角展现多人物形象和多重事件,这点也容易让读者接受,不会对故事线和时间轴产生混乱之感。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枪击案和嫌疑人们:是谁,让一个正直青春年纪的少年不顾一切后果成了杀人犯?塞巴斯蒂安为什么要向同龄人开枪?是谁,让这个花季少女站在了被告席上,在社会舆论中沦为众矢之的?

从书中玛雅的视角,我们会逐渐明白这对前男女朋友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流沙刑》剧照

首先,是原生家庭,父亲的缺失。

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克莱斯·法格曼平时忙于事业和社交,与其说是没时间,不如说是他对儿子的关心不足,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或许是因为塞巴斯蒂安母亲过早离开他们的缘故,或许是因为没有当父亲的经验,克莱斯用工作中对待下属的方式“教育”塞巴斯蒂安。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只会以自己的立场和习惯,对孩子施加惩罚,而不是让孩子从内心里意识到自己真的错了。这点从书里玛雅对父子俩相处的描述可以看出:父亲知道儿子吸毒时,粗暴的向儿子吐口水、狂踹,使得塞巴斯蒂安在女友面前丢了尊严。而最后,当儿子终于忍受不了,向父亲举起枪的那一刻,这对父子的悲剧就注定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而从玛雅给塞巴斯蒂安的短信——她希望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死去,觉得他父亲不在,塞巴斯蒂安可能会活得更好。作者借用旁观者的立场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对“问题父子”的过错,孰是孰非的判断。也告诫了家长们,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不可测的。

最近上映的一部讲家暴的电影《监护风云》也让我们对原生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有更多思考。这部影片里父亲是家暴的施暴者,因为常年在这种紧张害怕的环境下,他的女儿和儿子只是听到父亲的名字都会面部僵硬紧张。

由此可见,父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何做一个合格、懂教育的父亲,希望这两个反面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些反思。

其次,是社会因素,财富带来的问题。

从玛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书中的斯德哥尔摩人对于移民者、对于黑人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塞巴斯蒂安所代表的上层社会人物,不接纳他们,觉得国家给了他们相当大的“施舍”,让他们占尽了便宜,而玛雅、拉伯所代表的工薪阶层,对他们是欢迎接纳的。

对于塞巴斯蒂安,他周围的所有人,都因为他首富父亲的缘故,对他听之任之:上学迟到,老师不罚;知道他有吸毒行为,还放任自己孩子跟他来往;他可以明目张胆插队,且不受店员、老板们的

在对待玛雅是否是枪击案同谋一事上,更是反映了大众普遍缺乏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通过媒体和警方的大肆渲染,玛雅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罪不可恕的同谋,除了她的家人和律师,没人想去找出所谓的真相,都愿意让自己以为的真相成为真相。

虽然结局玛雅被无罪释放,但若不是她的父母是上层社会人物,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她的判决大概率会走向另一端,造成另一个悲剧。

《流沙刑》剧照

最后,是个人性格的因素。

塞巴斯蒂安骄傲、张扬、自大。在父亲为他营造的环境里觉得自己是天神,至高无上,他每天的生活也证明着这个理论。但他也很清楚,离开父亲,他什么都不是,他渴望证明自己。

我愿意相信玛雅是个善良的女孩。在塞巴斯蒂安生病的日子里,她一直陪着他,希望他能好起来;被关押后她没急着对外说冤,觉得塞巴斯蒂安会犯案,有自己的原因。她是典型的小女孩的形象。她一直身处事件之中,会担心害怕,却也保持着一丝理智,比很多同龄孩子勇敢,直率。但这份直率让她在和塞巴斯蒂安和萨米尔的关系中尝到了恶果,她在两性关系中过早经历了三角恋。

书中除了有以上这些人物的探讨外,本书的作者、瑞典小说家莫琳·派森·吉莉特,从事律师职业逾20年,资深的律师经历为这部作品提供了扎实的法律知识——《流沙刑》一书的庭审与取证环节准确可靠,逻辑清晰,人物现场反应符合常理,令人叹服!

在阅读之前,笔者对书名“流沙刑”其实怀有疑惑,觉得这个书名不好,怪怪的。阅读完全书后,对书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流沙刑”除了说明案件本身像漩涡里的流沙,随着案件审理进展的推进,让人越陷越深外,也表达了社会、个人的日常点滴如流沙一样不断入侵着别人的身体,给他人带来影响。

最后,用封底的这段话告诫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周围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重视起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我叫玛雅,刚满18岁,是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但几乎一夜之间我“火”遍了全瑞典!如果你用Google搜索我的名字,会找到超过750000个条目——它们一致指控我教唆男友杀死了他的瑞典首富老爸,接着在教室射杀了男友和我最好的朋友阿曼达。”

《流沙刑》读后感(五):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流沙刑》告诉我们,缺少家庭温暖是主因

文|诸神的恩宠

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己成为全球热点之一。

先来看两个案例。2007年4月17日,韩国留学生赵承辉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持枪扫射,导致33人死亡,震惊世界。最后在警方的包围下,赵承辉饮弹自尽; 2015年7月11日,北大学子吴谢宇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行凶时,他还未满21岁。2019年4月,逃亡四年后吴谢宇终于被警方抓获。一时间,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大讨论。赵承辉和吴谢宇,都是名校的天之骄子,为何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却沦为了残暴的罪犯?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瑞典小说《流沙刑》就是一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名高中生,他兼具赵承辉和吴谢宇的犯罪特点,一方面,他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他也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校园枪击案。

一个高中生为什么最后会变成杀人狂?这部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刻地剖析。2017年,小说曾荣获北欧文学大奖“玻璃钥匙奖”、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流沙》,今年4月在瑞典播出后,很快成为热播剧。凡是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说,它能给每个处于混沌状态中的人点亮希望之光。

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这本书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将给家长们带来许多启示。

01青少年犯罪有哪些征兆

故事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最富裕的郊区,小说的女主人公是高中女生玛雅。玛雅的高中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导致四人死亡,一人重伤。警方怀疑玛雅与这起枪杀案有关,于是逮捕了她。

玛雅被带上警车后,由于紧张过度突然晕厥。等她清醒过来后,却失去了记忆,完全想不起来案件的整个过程。

这时,小说作者将时光倒拨回几个月前。那时,玛雅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她的男朋友塞巴斯蒂安是高富帅,家里有钱有势,人也非常英俊。

和塞巴斯蒂接触久了,玛雅才发现他的私生活极其奢靡。他不仅挥金如土,还酗酒吸毒。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塞巴斯蒂安带着玛雅一起去打猎。塞巴斯蒂安明知道玛雅没有持枪执照,却偏逼着玛雅向猎物开枪。等玛雅扣动扳机后,他还兴奋地问玛雅,刺激不刺激。

塞巴斯蒂安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一开始让玛雅很新鲜,但时间久了,玛雅觉得心很累,她心中浮出一个念头:和塞巴斯蒂安分手。

就在玛雅准备和巴斯蒂安提分手时,塞巴斯蒂安因自杀未遂被送进了医院。听到消息后,玛雅急忙赶到医院。病床上,塞巴斯蒂手腕上割腕自杀的伤痕清晰可见。看到这一幕,玛雅立刻心软了,又和塞巴斯蒂安和好如初。塞巴斯蒂安住院期间,没有任何亲人来探望他,只有玛雅在悉心地照顾他。

身体康复后,塞巴斯蒂安又恢复了奢靡的生活。一天晚上,塞巴斯蒂安将一帮少男少女召集到家里,正当众人狂欢之际,塞巴斯蒂安的父亲突然回家了。看到了儿子如此不成器,他气不打一出来,对儿子一顿拳打脚踢。

半夜,塞巴斯蒂安从睡梦中惊醒。他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换不来父亲尊重和爱。于是他拿起一把刀,悄悄摸到父亲的卧室,一连捅了睡梦中的父亲九刀。瞬间,卧室变成了血海。

随后,杀红了眼的塞巴斯蒂安又带上猎枪,并拽上玛雅,一起赶往学校。塞巴斯蒂安像疯了似的在校园里开枪扫射,最终在警察的围攻下,塞巴斯蒂安中弹而亡。这就是故事一开始那场校园枪击案的始末。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急剧变化,身心都还未发展成熟,随时都有可能和他人发生严重冲突,甚至触犯法律。

小说里,塞巴斯蒂安厌学、酗酒、吸毒、闹事。最终,他走上了不归路。而他的这些行为,也完全符合青少年犯罪的征兆。法律专家研究发现,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有五大征兆:

第一,行为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

第二,心理方面:追求刺激,举止反常,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第三,道德方面:爱撒谎,爱说大话,对人态度粗鲁,喜欢逞能;

第四,交际方面:爱拉帮结派,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第五,消费习惯:爱慕虚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如追求名牌。

法律专家提醒我们,青少年一旦具备了上述征兆里的三点,就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02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缺少家庭温暖

在和塞巴斯蒂安相处的过程中,玛雅逐渐了解了他和他父亲之间的矛盾。塞巴斯蒂安的母亲是选美小姐出身,他父亲很瞧不起他母亲。也正因为如此,塞巴斯蒂安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宠爱。平日里,父亲经常会嘲讽和打骂塞巴斯蒂安,这让塞巴斯蒂安很受伤。

玛雅意识到,塞巴斯蒂安是个严重缺爱的男孩,于是她对塞巴斯蒂安的爱又更深了许多。雅玛以为,自己可以用爱感化塞巴斯蒂安,然而事实却是,塞巴斯蒂安变得愈发残暴。玛雅深陷对塞巴斯蒂安的爱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塞巴斯蒂安已经从人变成了魔。

枪杀案发生后,玛雅失去了记忆。作为塞巴斯蒂安的同伴,玛雅也成了犯罪嫌疑人。幸运的是,经过辩护律师的不懈努力,玛雅终于被当庭无罪释放。故事的结尾,玛雅恢复了记忆。新生活正在向她敞开大门。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多在12岁至18岁,而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如果青少年的家庭关系不和谐,孩子早年未能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非常孤独和冷漠,很容易犯罪。

小说中,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很希望儿子能有出息,但他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嘲讽和打骂。这种方式和我国“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不谋而合。然而,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这句话是民间俗语,并非真理。这种野蛮粗暴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导致子女性格偏激,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还会将父母与孩子对立起来,制造更大的家庭冲突。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心理压抑,一旦遇到冲突或逆境,就会通过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更容易引发犯罪行为。尹建莉老师认为,打骂教育会毁掉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继而失去自我价值感。最终,这样的孩子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变成受气包,要么沦为犯罪分子。

心理学认为,缺少温暖的家庭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像小说里的塞巴斯蒂安,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父亲对他不是打骂就是嘲讽,导致他人格扭曲。最终,他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搭上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

03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

《流沙刑》这部小说对青少年犯罪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件己占我国刑事案件的50%。其中,15至18岁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高峰年龄。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一起着手。其中,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一项研究表明,在二次世界大战受到创伤的孩子,被送到寄宿学校由国家抚养后,智力没问题,但性格普遍自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缺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心理学家主张,在家庭中,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和欣赏。当孩子遇到逆境时,家长应该从精神上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

在一个家庭里,只要父母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太大问题。心理学家提醒我们,要想彻底预防青少年犯罪,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首先,父母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做孩子的指路明灯。

其次,父母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会越加乐观向上、自信自强。

最后,父母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子女。父母教育方法是否妥当,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父母必须把做人的道理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而不要一味地说教。

青少年犯罪不仅会毁掉家庭,也会让整个民族看不到希望。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块至宝。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是成“龙”还是成“鼠”,其实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流沙刑》从心理学的角度,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犯罪心路历程。塞巴斯蒂安的经历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值得家长们认真阅读和反思。

尹建莉老师说:“在家庭教育中,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愿每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孩子培养为健康快乐的人。愿青少年犯罪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