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100字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100字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一本由[日]是枝裕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精选点评:

●2018年已读066:这本书也可以叫“是枝裕和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是枝裕和的”。读完之后,可以找到理解是枝导演作品的一些重要钥匙:描写“被留下来的人”、“完成某种服丧”、珍贵之物“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还有电影中时间的循环流转。其实没有特别多让人惊奇的,毕竟是枝导演的作品都不难懂,但是看他自己写来,还是觉得很坦诚动人啊。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算是一份创作回顾,履历背后有很多心得在里面,一两天就翻完了,就是定价太贵。是枝裕和是一个实在的人,所以能拍出实在的电影,这本书也很实在,比之前的《宛如走路的速度》确实是干货满满,对他的粉丝,对有志于创作,甚至正在进行拍摄的人可能会有很多启发。发达如日本,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依然难找投资,封闭如日本电影圈,知音和观众也不多,但只要坚持下去,好作品还是会得到回应,有才华的人还是会浮出水面。某种程度上,比如投资环境、展现平台,创作条件来说,今天的很多中国年轻新导演要知足,是枝裕和当年缺的,你们都不缺,就缺才华,和沉下去扎实做事的心态。

●很少有导演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到如此钻心的程度,玲珑剔透又干爽清洁,多不得一丝清凉,敏感到可怕,于是上天赋予他的哲思能力就很强大。能读到是枝裕和是那种被愧疚和遗憾掌控着的人,心怀大悲悯:我凝视着自己脚下与社会相接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是枝裕和在探讨项目的创作可控和观众理解不可控的时表现出的从容是其他导演没有的,我理解的是他的作品都是从主题出发的,先有了人物,再设定框架,然后设置故事。于是他的作品及其轻巧又意味宏大。

●「人生总是有点来不及」

●是枝裕和的导演手记,内地版开本大,更适合内容,这样场景图和附带阐释可以看的更清楚。台版是一个系列中的一本,布局有点蜷缩(不过开本小带着旅行倒是方便),这两天看一本美国民歌史,也是开本小书厚,翻页摊书都不方便。设计师是觉得小开本更有逼格?我更在意阅读体验。

●导演的创作所思,一如既往的真诚和温柔。1.珍贵之物不在日常之外,而在日常的细枝末节之中;2.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是枝电影中始终横贯的两大主题在书中有细致阐述。

●1.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正义和邪恶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加害者也是被害者。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生活中去思考。 2.电视是爵士乐 3.影像是自我表现还是传达信息 4.自身正是因为感到缺失,才想与他人建立联系。 5.与其说是记录死去的人,不如说是在记录被留下的人。

●这本内容很丰富,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大量的篇幅是通过自己从前拍的一些纪录片思考日本的电视。有很多想法很让人敬佩,但作为读者,对日本电视毫无了解,还是更爱看讲述一个电影是怎么逐渐出来的部分。是枝的电影我看得其实不多,最喜欢的是《步履不停》和《奇迹》,《海街日记》反而有些失望,《如父如子》感觉平平,《无人知晓》一直不敢去看,说来可能会被笑,《小偷家族》上映时,也是因为害怕有悲惨的情节而不敢去看。但看了这本书之后,产生了想重看他的电影的期望,想要去发现一些之前没发现的东西。

●看是枝裕和在写他拍电影、拍纪录片时的创作过程时想到自己平常做策划,从酝酿到最终产出是有差异的,中途想法也许变更了好几次。书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导演讲自己在《伊那小学》纪录片镜头的筛选上其实并不是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一):归属感,松弛,爵士乐

电视是爵士乐,兰斯顿.休斯: 爵士乐是一个圆,你的处在这个圆的圆心,爵士乐并非预先写出的音乐,而是随着节拍和韵律,被自我的感受带着往前,进而完成的即兴演奏,一种非常幸福、时而悲伤的演奏行为。 战前武士道等都将死的意义看得很重要,说什么死亡就是完成生的过程。这在我看来是非常病态的文化。在追问意义之前,首先必须有快乐的活过的实感。必须与家人朋友以及周围的自然产生各种联系,有强烈的想活下去的欲望,要以这些为前提谈论生的意义。如果从出生开始就为了某些事情-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为了出人头地而活,到了青春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很容易就会与有意义的死扯上关系。 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计一个坏蛋可能会令故事更易于理解,但是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我的电影往往被认为在描写失去,但是我更倾向于描写被留下来的人的说法。想像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丈夫自杀的妻子,加害者的亲属,这些都是讲述因为亲人离世而被留下来人的故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二):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

做每一件事,都竭尽所能,把它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好了。其实这是我读是枝裕和感受最深的地方。

以及,这句真好。

——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想过,并非仅仅因为年岁渐长,心绪归于平淡的缘故,才越来越不喜欢极端和尖锐的人(作品)。只因越来越意识到,如刀锋般的极端和尖锐,不能带我纵享人生的深远和辽阔。

——————————

我愿是大地,承载四季。

我愿是天空,揽尽星辰。

这是我人生过半时,心中的热望。

以及,是枝裕和提醒我,不要强求救赎。让生活自然流淌吧,随它流向它该去的地方。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三):电影人的良知

第一次接触是枝裕和,没想到竟是以为有良知、有才华的优秀导演。

对电影行业了解确实不是很多,在朋友的影响下喜欢去影院看电影,电影在影院观看和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影院,有那么多人陪着你一起看,一起开心,一起大笑或者一起揪心。漆黑的环境里很有氛围。

是枝裕和先生非常有良知,作为一名媒体工作人员,他知道要把真实展现给大众,这真实不仅仅是甜蜜,还有苦涩,或者说苦涩占得比重更大。他关注为福利奔走半生、选择自杀的政府官员,关注山村里的孩子们,“人在服丧的时,也可以具有创造力”,对伊那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这样的,对政府官员的遗孀山内知子女士来说也是这样的,“伴随服丧的并非只有悲伤与痛苦,人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作为一名导演,是枝裕和先生对电影除了热爱,还有精神寄托,他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回归日常的时候,对生活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希望观众能从电影中收获些什么,或许除了乐观活下去的力量还有对日常生活的批判。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四):真的是拍电影的时候想的事

买过一本《知日·是枝裕和》,我认为要想了解他,看那本也就差不多了。为了凑单,看到高分评价,我就顺手买了这本《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没想到,真的都是在说如何拍摄的事。当然后面有一些关于写作、关于家庭、关于成长的,但是,一部一部的剧集描述,真是让我没有耐心啦,没有我想看的东西呀?

那么我到底想看到什么呢?好像自己也没有个具体的期待,所以就随便翻翻,也算找到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吧。比如作曲家陈明章,比如演员雅山,还有对他的记忆力深感敬佩,很多在拍摄时的小细节都记忆犹新,还能描述清楚,能花8年时间记录下来,真有耐力呀。

还有两点收获是:

一、外国影评人对他和小津安二郎的对比,一开始他觉得是不对的,他没有刻意的模仿或者传承,但是外媒认为他们如出一辙,后来他也想明白了,在外国人的时空观念里,是直线型的发展,而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是四季轮回的,最后要回到了开始的季节,但是主人公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在这一点上,是枝裕和承认他和小津安二郎确实是观念一致的。

二、关于影评人提出的,他的电影中总是有一个“不存在的逝者”,他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是枝裕和后来在一场采访对谈中想明白了,日本人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神的观念,但是逝者非常的敬重,就像尊为神者一样,活下来的人不能活得对不起逝去的人。

以上是我在今天上午翻看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心得,作为本书的第一印象,记录一下。

我的脑子,只能依靠外挂存储设备了。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五):是枝裕和的创作之路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设想着这是一本随笔集,像北野武的书《北野武的小酒馆》一样分几个方面,谈谈教育、谈谈人生与电影,但看到第一章便发现不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是枝裕和很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拍摄经过。我甚至很惊讶,他为什么可以将细节记得如此清楚。但是,更令我震惊与敬佩的是他在拍摄每一部作品之前的想法。他可以将对轰动事件的想法通过电影来表达,可以将对纪录片的思考通过拍摄纪录片来不断探讨。通过他自己的表述,我了解到他对每一部作品的思考与探究。即使是无目的的拍摄或是主编室交给他的任务,他也会在拍摄中不断寻找角度与立意。我很佩服他的这种用脑、用心的创作过程和他的这种思考能力。 虽然是枝裕和作为导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在提到这些荣誉时总是保持着极其谦虚的态度。并且他批判着日本对历史的忘记,批判着二十一世纪初首相贸然决定出兵的行为,批判着东京电影节和日本电影与电视行业。其中,他对日本电影、电视行业的批评让我感觉同时适用于中国的影视行业。在我的认知中,日本的文化产业比我国的要用心与精致,是枝裕和还如此批判、如此地不断警告,那我国呢?我们有这样的有地位的导演来反省与思考吗? 读了他的书,我深感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与想法。是枝裕和在刚入行时就有着对纪录片与电视节目好坏的判断,这是源于他的审美也影响着他的审美。他有尊敬并喜欢的导演和喜欢的纪录片,有想拍的内容,想表达的想法,这才能拍出好的作品。而不是被安排地被动拍摄。 电影与电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是枝裕和做到了很好的两栖。我本觉得电影是比电视高级的艺术,是枝裕和其实也这么认为,所以他也只是称自己为电视人,但是同时他也表达了电视也有独特的趣味性与创造力。也因此有大量的有才华的人投身电视行业。 是枝裕和真的是一个很细腻的人,也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拍出有洞察力有深度的作品。虽然他的作品很多是有关于死亡与失去,但其中寓意也不仅于此,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