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佩荣讲老子》读后感100字

《傅佩荣讲老子》读后感100字

《傅佩荣讲老子》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佩荣讲老子》读后感(一):人生要懂得转向

最近发现了在天台读书的乐趣。我住20楼,往上一层即是天台,天气好的时候会在那里晒晒被子。

有天突发奇想,搬了小凳子拿上两本书到了天台,找了一个阴凉处开始读书,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身处天台,空气清新,风轻轻吹拂而过,还可以远眺,上面是蓝天白云,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书实在是一种享受。

读这本书,另一份收货,是明了自己的名字的意义。老子说:知常曰明;见小曰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的痛苦来自于无明,跨越了无明的阶段,就会心生喜悦。

感谢最近的闲暇时光,让我能够有机会在自然环境中读老子,身心舒畅,人生也随着放松。

《傅佩荣讲老子》读后感(二):在不幸时看老子

01 我打开老子的《道德经》,感到迷惘又厌倦。我只能合上书本,缓一缓。这一刻,我感到自己是不幸的。死亡的威胁来势汹汹,我老了、病了,全身的血液像江水一样奔流而去,而我,什么也留不住。我只能挣扎起来,继续想抓住点什么。又再一次打开了书。 这一次,我从讲解老子看起。靠我自己是看不懂老子的,玄而又玄,是谓玄学。听听,这是人话吗?简直是为难我这样的白痴。可惜,白痴也有“为什么活着”这样的焦虑,而且要比旁的人更急切的想证明自己。还好,老子懂我的焦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名,不是恒久的名。看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现世解脱的希望。 原来,我和聪明人一样,都生活在永恒的世界规则里。世间万物本质上都一样,名称不能作为恒久区分的依据。这给了我这样的白痴莫大的心理安慰,我居然和聪明人平起平坐了。而且,死亡也不能改变这一切。人死了,身体与泥土融合,灵魂落在人心,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世界。 02 对死亡的焦虑减轻后,我的心稍微安定一点,感觉自己没有那么不幸了,反而有一种生的窃喜。但还没有高兴多久,随之而来的却是空虚。在现实世界里,我无法摆脱“常道”和“常名”的困扰。 还活着,看着身边的人升官发财。我哪里还坐得住?我得支棱起来,寻找机会啊。看来看去,瞄上了买房。现在的有钱人,可都是按房子的套数算。买一套房子,既有面子,还能盼着升值,一举两得。我咬紧牙关,把自己的存款搜刮干净,再乐呵呵的背上这辈子都有可能还不清的债,终于,我也成了拥有“高尚社区”的“成功人士”。 我以为我拥有的更多了。但在拥有后,我知道,我失去了很多,特别是心安。经济的发展变化、房价的轻微波动,都能在我心里放大,以至于失去平静。拥有越多,得失心越重,深陷名利的深潭无法自拔。云淡风轻的生活,自己的喜好理想,都成了奢望,如小鸟悠悠,一去不复返。 03 获得名利后,我拥有了“有”,却没有察觉失去良好健康和闲适心情的“无”。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我体会到了“知止不辱,知止不殆”的深刻含义,知道满足了,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反者,道之动”,有无总是在流动变化,人生的幸与不幸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看淡人生的得失之后,人何以安存与世,老子说给你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好像你奶奶在叮嘱你出门在外时要忍让、节俭、自警,你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如何忍心让挚爱亲人的一颗慈心与满腔热爱化为烟灰,消逝无痕?

《傅佩荣讲老子》读后感(三):博大精深的道家

博大精深的道家

老子,我觉得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天下大乱,骑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要求,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出关,不知所踪。如果没有离开,老子会不会留下更多的思想和言论,或者更深刻的理论?

相较于孔夫子的学说,老子的思想更为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作者写了四个主题:

一、 面对天下大乱;

二、 道的深刻意义;

三、 圣人无心而为;

四、 三宝足以立身。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作者的阐述。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周王室没落,礼崩乐坏。老子主张“虚无主义”,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觉悟这种规律后,不必执着,而是从整体上去看一切变化,明白变化的规律,领悟了智慧,知道如何活在人间才是上策,傅先生认为,这是老子的思想路线。

作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刻的两种思想,傅先生对比了儒家和道家的三点区别:1.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道为中心;2.道家以“道”代替“天”;3.儒家讲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强调善恶理应获得的对待,道家则主张包容。在书中的具体阐述中,作者多次对比了儒、道的异同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对于想同时了解儒道学说的人来说,较为方便。

那在解释道家的“道”时,傅先生引入了西方相关哲学派别的理论主张,这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有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谈及西方哲学。原因是道家在哲学方面的思想得到了有着相同观点的斯宾诺沙等哲学家的认同,我理解傅先生之所以中西方哲学同时阐述,是因为“道”不易解释清楚,用大家相对熟悉或已经理解的知识(理论)体系对照着讲解,可能读者会更容易明白。

和儒家、西方哲学的对照之后,傅先生得出的结论是:“从道来看万物,亦即从整体来看,没有一个个体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在整体里互相限制,互相约束,但了解这种限制的因素和来龙去脉,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是道家的智慧所在。”

而这种智慧,用以认清欲望,避开灾难,清明心志,就能过好这一生,即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区分、避难、启明”。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傅先生是解释“道”的呢?两个特点:“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要从整体与永恒的观点来领悟“道”。

“道”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运行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傅先生引入了西方存在主义代表海德格尔的理论主张,以及尼采的观点,但并没有展开哲学的概念和理论的对比,更未研究学术界至今讨论不休的“道家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话题,在我看来,讨论到世界的本源问题,傅先生似乎也有很多的问题正在深入思考。

而万物本身特有的本性与禀赋,则是获得道的支持,称为“德”。保持事物原本的面目,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去改变它们,这样双方都不会感到压力和紧张,也就不会有烦恼和矛盾,正所谓“无为而治”。

看到这里,就有些感慨。用这个眼光反观历史上的很多史实,会觉得说得很正确:违反了事物规律、逆流而动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结局。但是如果用来对照当下,又会觉得迷惑:似乎并不符合当下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说得通:未来的人们回头看如今的各种操作,或许也会觉得是执迷不悟的吧!

那么,“道”如何予我们以启悟呢?傅先生认为一是让我们理解“一往平等的精神”,不强求别人,不委屈自己;二是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化解自我、他人之间的各种压力。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圣人”这个要领,在儒家中也有,傅先生专门与道家做了个对比以进行区别。道家所讲的“圣人”,傅先生认为是悟道的统治者。回想汉初的统治者遵循老子的理论,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得以恢复劳动生产,从而迎来了盛世之治,可以领会到道家的“圣人”的定义。

“圣人”应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既超脱又淡泊,不刻意做事,顺其自然。能够明白事物存在的两面性,正言若反,具有辩证思维,比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再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体现了事物的极限性和相对性,会想到《中庸》的“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两大思想的重合之处无疑说明了认识事物相对性的重要意义,只是道家更像是对事物的认知,而儒家更像是实践的运用。

傅先生进一步说明圣人的榜样,一是“去欲,不争”,二是“平静,自得”,这才是智慧。两点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却不容易做到,更难以灵活地做到,傅先生在此联系当下生活的实际,举了很多现实的事例,期望能化解众人的欲望,不再受到万物变化的困扰,领悟到“道”的精义,从而生活得更好。

主题四:三宝足以立身

傅先生认为,学习“道”家,若通透了悟了三点,对生命极有帮助,这三点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慈故能勇。”孔子说:“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一个对他人慈爱的人,总能体谅他人的处境和难处,抱以宽容和怜惜,这样的人很难不让人信服,在他眼中,世间也无可放弃的人和事。反之,无“慈”的人,暴戾、凶狠,行事往往没有公道,如果是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百姓和国家。不知每天道路上那么多的“路怒族”,如果读一点老子的《道德经》,争狠斗胜的心会不会少一点?

老子说:“俭故能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的现实意义已被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不言而喻。傅先生解读说:“俭的背景是慈,道是母亲,万物都来自道,用道的态度对待万物,就要节俭。这时我们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对立的。”除了物质上的“俭”,还有精神上的“少私寡欲”,这才是更重要的。是欲望多了,才会对物质有贪恋心,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不好,大到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级数式增长而作死,小到为一个名牌包包、一个“爱疯”手 机而裸贷的大学生,这些对物质、金钱、利益无限限制的追求,往往会带来大麻烦。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行,故能成器长。”由于不争,所以没有得失,没有烦恼。这一点最难理解,因为和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外界刺激和教育不符合,各行业有考核指标,有各种排名赛,学生考试有成绩排名,大学录取有顺序,无一不提醒和要求人们要竞争、要争先。所以,我对这一点的理解是:适应社会而放平心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傅佩荣讲老子》读后感(四):老子,道、圣人和三宝

宋人杜道坚谈到《老子》的解读,说道:汉代人的解读属于汉代人的“老子”,唐代人的解读属于唐代人的“老子”,而宋代人的解读,又产生宋代人的“老子”。也就是说,不同的时代,总会出现对《老子》一书的不同解读。

古往今来,《老子》一书的注解已有无数版本,至今仍在不断地增加之中。比如傅佩荣先生6年前出版过若干部关于老子的书,《傅佩荣解读老子》《究竟真实》等,今年又于磨铁图书出版了《傅佩荣讲老子》。可以说,不同的人对《老子》有不同的读法,而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老子》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想。

当然,《傅佩荣讲老子》实际上是傅佩荣先生对“孔孟老庄”这四位先秦思想家进行的一系列讲座的出版物。正如序言中所说:这一套书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讲的课程,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轻松可读,不限时空,随手翻阅。所以,这就是一部“哲普”的作品。

不同于《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讲老子》并没有对《老子》全文进行逐章翻译,而是进行综合的解说。全书介绍了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分三讲,共十二讲。四个主题主要是:起源、道、圣人、三宝。而这其中具有傅先生的特点。

对西哲的深入了解,是傅佩荣先生的优势。比如说南怀瑾先生,他的解读就不可能涉及到西哲。

西方哲人中和老子最接近的人是谁呢?是斯宾诺莎(书中写为史宾诺莎)。当然,老子就是老子,他是独一无二的。在“孔孟老庄”四哲中,受西方人接受度最高的就是老子。比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即论及孔子以及老子。海德格尔也极其推崇老子。读这本《傅佩荣讲老子》,可以看到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碰撞。

“孔孟老庄”是傅先生这48讲的主要内容。因此儒道的对比也是一个主要的线索。人们常常认为儒家代表“乾”而道家代表“坤”。当然,对于这样的对比,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比如老子的“无为”“不争”到底是什么意思。明代憨山大师说“不读《春秋》不能入世,不读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老子的哲学,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所以傅先生也说,人到中年,应该读一读老子。当然,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够接触到老子,并正确地解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傅佩荣讲老子》这本书,是一本“哲普”。它并没有逐章分析《老子》全书,而像是一部通论,把《老子》书中的很多理念杂合起来,综合地分析。并且难得的是没有搬出很多艰深的理论,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概念、理念、主义等等。也没有把《老子》肢解为几大部分,罗列各种道理。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是轻松的。当然,读完一遍,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收获,必须再多读几遍。它像是一本读《老子》以及相关西方哲学的“导论”,引导你如何去读老子,如何理解老子和西方哲学的关系。

正如傅先生自己也说了:“《老子》只有五千言,但历史上解释老子的书何其多,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子原典……如果觉得念孔孟有压力,那么每天早上起来念一章《老子》,保证一整天心情都能超脱,工作也没什么压力。”

当然,《老子》这部书,不是通过读几本解读本就可以弄明白的,它需要一辈子去体会。*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