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事的终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事的终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事的终结》是一本由[美] 莉迪亚·戴维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一):一杯茶的时光,十八万字的感伤

如果能提前体验失恋的痛苦,你还会不会选择爱?莉迪亚·戴维斯这十八万字的追忆之旅,似乎倾诉尽了我们所有爱情中的辗转不眠。不过,令我敬佩的是,痛苦也罢,深爱也罢,在文学的国度里,终归都变成了一种更为博大的表达。这也许就是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二):《故事的终结》:前任,以一本书的方式结束

前任,之于我们,早已无关一个具象的人设;而事关于一场我与我的回忆的和解。—是为题记

《故事的终结》,一部关于旧爱、回忆与疗伤的意识流经典之作,于是我们即在一种混乱的结构、内容、情绪里,看到了过往,看到了自我。

人不会真的忘记,所谓的忘记,只不过是那些经年过往不再是一场无法抵抗的侵袭。好聚常成佳话,如白许西湖之约;好散确是臆想,奈何十娘怒沉百宝;聚,我以我不再有的一生的重诺;散,我以此生不再相逢的决绝;于这一聚一三中,竟是要走过多少千沟万壑,然后找到一种方式终结。

爱是自我最后的退守,亦是自我最隐匿的理想,你终究会爱上一个人,他符合你所有的想象,包括虚荣,于他亦是。来过,是吗,是的;走了,是吗,是的。我可以确认来和走,但是我无从确认爱与不爱;所以我们,终归要在一场我与我的回忆的和解里解脱。

可能,之于爱,仍尚有质疑,但我确信,一个人最初的走来,一定不是为了伤害。

小超超于津 二〇一七年十月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三):记录

这是我看的最“感同身受”的小说,没有之一。

这是我看过的最碎片式的小说,没有之一。

这是我看过的最没有情节的小说,没有之一。

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就像是一些记录的拼凑,像我当时的日记。那么支离破碎,想到什么些什么,想到哪写到哪。就像是一些很私人的记录。毕竟,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兴趣,只要自己看懂就好。

虽然他只比我小几个月,但是我们性格相差很远,当初大概是因为这样相互吸引,最终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而分道扬镳。在感情里,我也表现得像教授一样毫不在意,但是心里,却也是跟教授一样,深陷其中。

教授的很多话,很多感想,我都很赞同。或许我也应该要动笔了,动笔给这个故事一个结局,给这段感情一个结束。我是一个讲仪式感的人,或许这就是最好的仪式。

既然记不记录都有一天都会以往,那么还是记录下来霸,即便可能不全都是真的,但起码也有一些是真的吧。起码感情,是真的。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四):不连续的生活片段

在故事终结的当下,向前溯回当时的很多瞬间和情绪,弥漫的往事不可追的氛围贯穿整本书。

莉迪亚的写作不同于传统长篇小说的含义,故事的情节没有意外和波澜,也没有明晰的时间线。空间中充斥着她与他相处或分离的片段。他像滴入水面的水滴,看不到对他过于清晰的描摹。整个故事虽然关于爱他,但其实与他无关。是她因此泛起的涟漪构成了整本书,原本的生活像空白过多的磁带,想起他的片段才是可被读写的内容。场景描写很轻盈,但情绪都被浸泡在里面,像吸满了水的纸,只是拎起来仿佛都要破碎了。

但我已经看到有形的东西一定会破碎这个结局,然后就是等待。我看着她仿佛在不断翻找那些碎片,拾起又放下,不知道要看到哪一片,这个结局她才能接收才能放下,才会将自己从繁冗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而作为旁观者的我早已脱离,早已经抱着结局既定的念想分享她的各个瞬间。感觉影视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会有色感很好的布景,时间的流逝与光影变幻。没有刻意讲述情节的清淡的台词与画面。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五):一次爽感十足的表演工作坊

断断续续看了一周,从最初的疑惑,到最后的欲罢不能。

必须承认,在看戴维斯之前,一直不太喜欢‘’私‘’作品,就像杜可风的导演处女座《三条人》,记得当年问他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老杜愣了一下,然后有些恼怒地说:想拍就拍喽,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能够拍得那么蓝。

其实,杜可风当年的回答,就是我不喜欢‘’私‘’作品的原因。但戴维斯是个例外。

看戴维斯的书就像参加一次爽感(与脆皮鸡无关)十足的表演工作坊,极具普世性的主题设定——相爱与分离,有些挑战感的主人公设定——师生配(看简介的时候,我想到了《钢琴课》,结果发现猜错了),其他似乎可以随意发挥。

这块颇具兴味的爱情画布,为读者提供了很强的参与感——在对主人公心理脉络的推敲(八卦或撕逼)中,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情节颠覆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下意识地完成了一次爱情观的自我检视(有点心理类作品的味道哈)。

有人说,《故事的终结》是一本可以一读再读的书。原因之一就是作者残酷而巧妙地自我解剖——把自己的皮相和肚肠都摊开来晒——真实,虚伪,记忆,孤独,欲望,还有爱的甜蜜和痛苦,这可不是每个作者都能做到的(说到此处,我突然想起了那句——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