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1经典读后感有感

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1经典读后感有感

《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1》是一本由[美]琳达·汤普森(Linda Thomson)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1》读后感(一):让你更优雅的教育孩子

如果你想在教育孩子上能更加的优雅,更加的催眠,这将是很好的一本故事书。32个催眠故事能针对32个问题给予孩子一些隐喻,非常的催眠,非常的艾瑞克森。

“你可以先假装自己在睡觉,然后假装自己没有真正的睡着……”,就比如看到这句话就好像听到艾瑞克森在说此类话时候的状态。

特别对于不了解催眠或者是对催眠认识有偏差的家长,这本书将尤为有用。你可以看成是32个讲给小孩听的隐喻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是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上都会遇到的一些让家长头大的问题,都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甚至会有点神奇。

只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其中的黑体加粗字需要着重强调。而我想补充的是也许有些人会误解“着重强调”就是加大音量的重度,而其实你是应该观察孩子的呼吸,在呼气的时候把这些黑体加粗字用深沉的声音说出去,音量不见得要大,有穿透力即可。

2018-2-4

《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1》读后感(二):每位父亲、母亲为孩子准备的枕边书

到了分床的年龄,孩子还不敢独自睡觉;

在陌生环境里,经常感觉无端的紧张害怕;

经常在很晚的时候,还不能按时入睡;

害怕打针,害怕雷雨闪电和黑暗环境;

上台公开表演时,经常过度紧张;

有吸吮手指、咬指甲、抓伤疤等行为;

经常磨牙、尿床、大便失禁、哮喘和肠胃不适。

……

如果有,基本上都能够在《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中找到相应的故事。只需要你讲给孩子听,或许就能够改变她/他某方面的行为,进而改变她/他的一生。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过,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隐喻是一种催眠技巧,是诊断和治疗行为障碍的一种方法。本书是儿童文学和心理治疗的创造性结合,用童话故事来进行催眠。本书用隐喻的方法来治疗孩子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亚什兰动物园的各种可爱的动物揭开了催眠的神秘面纱。动物故事都是针对各种神经症症状,如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强迫症、特殊对象的恐惧症(打雷、拔牙、打针、黑暗)、紧张性抽动;儿童的身体问题,如哮喘、肠胃不适、各类疼痛、外科手术等;儿童日常行为,如吸吮手指、咬指甲、抓伤疤,以及尿床、磨牙和大便失禁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通过故事,在潜意识中让孩子得到改变,进而让某一方面问题彻底得到疗愈。

这是一本值得每位父亲、母亲为孩子准备的枕边书,可以让孩子在享受童话乐趣时,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比较大的孩子,可以自主阅读,也可以学会腹式呼吸、肌肉放松、冥想放松、自我催眠等技术,阅读这些催眠效力的故事,在校园生活和应付考试时,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增加更多的心理能量,取得更好的成绩。

《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1》读后感(三):想象一座用催眠释放孩子力量的动物园(专访汤普森)

想象这样一座动物园,里面小河马哈利和他的朋友们各有心思:你怕虫子,我恐高,他怕上台表演,她总爱啃手指.....好在有一位丹博士用科学的催眠方式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养成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

“我很希望当年医生和护士懂得一些催眠技巧,帮我更好地面对疼痛和加速痊愈。”琳达·汤普森回忆。身为美国医学催眠学会主席、儿童心理学家的汤普森有40多年的执业经验,也是这座奇幻亚什兰动物园的缔造者。青少年时期,她曾在滑冰时遭遇重伤住进ICU, 孤独地接受了长达数月的治疗。“如今,我很幸运可以用催眠故事帮助更多孩子”。

不同于艾瑞克森、弗朗索瓦·鲁斯唐等催眠治疗师的著作,汤普森将催眠治疗经验与童话结合,尽管从未出现专业词汇,催眠技术和儿童适应症,以及如何帮儿童面对白血病、外科手术以及如何给予儿童临终关怀,却都融在有趣的故事里。汤普森说,所有文化在漫长历史中都曾用故事、神话、寓言等去教育、启发和治愈人。床边故事不仅能给孩子娱乐,也可以传递给孩子面对生活所需的重要概念。

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 孔雪

让小动物引路

发掘儿童本就有且足够好的能力

新京报:给孩子们写心理学故事,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想法。最初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这样做?

汤普森:我的第一篇故事是小河马哈利的故事,写作初衷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催眠和想象力的作用。儿童是非常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所以,为什么不引导他们本来就有且足够好的能力,去帮助儿童发现内在的潜力和力量呢?

新京报:小河马哈利和他的动物朋友们是这些充满童真与幽默感的故事的主角。他们如何一个一个进入你脑海?

汤普森:在我写完哈利的故事之后,一位艺术家朋友为小河马哈利画了一幅漫画。后来在加拿大,我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一位皇冠出版社(Crown House Publishing)的朋友看到了这个带插图的故事,问我能不能多写一些,讲讲小哈利遇到的其他问题。可我不想让这只小河马再有那么多难题。既然他生活在一个动物园里,那里也会有很多其他动物在遭遇某些健康、情感和行为层面的问题。催眠对他们都会有益。

最开始写的是河马,是因为在英文中,“催眠”(hypno)和“河马”(hippo)发音相似。当时我的工作伙伴中,有一位总喜欢拔自己头发(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的年轻女孩,她给了我写第二个故事的灵感——故事主人公是一只美丽的鹦鹉,却总忍不住要拔自己的羽毛。除了哈利,之后所有故事中动物主角的名字都借用了在催眠领域,指导过我或是我教过、启发过的友人的名字。同事曾开玩笑说,“无论你在现实世界里遇到了什么难题,当你成了琳达故事里的动物,至少在催眠世界里,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新京报:怎么让这些动物主角们与故事中的难题相匹配?

汤普森:故事中的大多数动物都是我在野外旅行时,比如去中国、非洲、中南美洲时亲眼看见过的动物。有些动物大多数孩子们都熟悉,另一些可能听上去很新鲜。我为写每个动物都做了功课,尽量把一些有趣的教育信息融入故事中。我也会因为某个特殊原因选择特定动物。比如乌龟看起来总是很害羞,总要退到壳里。而寄居蟹总会换房子,以它来写一个经常换寄养家庭的孩子就很合适。狐獴通常一起睡在软绵绵的地方,于是我就选择了一只小狐獴来做一篇有关尿床的故事的主角。

放想象力飞

催眠能提高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新京报:你用童话故事把催眠方法传递给了孩子,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尽管大家对催眠不陌生,但通俗影视作品常展现、放大其危险性。公众对催眠主要有哪些误解?

汤普森:公众关于催眠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它会控制人的心智和行为。实际上,催眠会让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内在力量,甚至帮助人们做到他们不曾知道自己可以做到的事,知道那些他们不曾知道的东西。

新京报:催眠如何改变孩子对于怕打针、恐高、怕虫子甚至是尿床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

汤普森:很多年前,医学家Karen Olness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也被Hewson Bowers验证。他把孩子分成3个组,控制组和两个对照组,其中一组孩子被教授如何放松的技巧,一组被教授如何使用催眠,从而让唾液中增加某种能抵抗感染的成分。实验证明,催眠组的孩子确实增加了免疫球蛋白A,更少感冒或是痊愈更快。孩子们如何做到呢?成功的核心要素就是想象力。儿童想象力的纵深度,诉求改变、期待成功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催眠治疗的成功。

新京报:会不会有家长忧虑,担心孩子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世界?

汤普森:学习如何辨别理性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本就是儿童的一个正常发展的能力。孩子们可以用想象力来玩,来幻想和理解未来。其实童年的主题不就是玩耍吗?

新京报:除了在童年时期帮助孩子解决书中涉及的难题,它还可能产生哪些长远影响?

汤普森:催眠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效率,帮助他们发现内在的能量与技巧。这样他们就不用总依靠药片来解决所有问题。一旦学会催眠和膈氏呼吸,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能力更轻松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新京报:不过催眠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仍有局限性?

汤普森:催眠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但确实不是万能钥匙。催眠帮助孩子把想象力运用到生理和心理层面,更综合的治疗与孩子之间是否能建立和谐的关联,也是问题能否解决的一项重要变量。催眠可以在孩子和治疗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联结,更周全的治疗方式应该始终使催眠与其他治疗方式携手互促。催眠故事也是在建立一个连接,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现实治疗效果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给家长的建议

最有效策略是引导孩子自己改变

新京报:现在两本催眠童话故事集被翻译到中国,为受生理、心理问题困扰的孩子提供了新支持。但67个故事并没有涵盖近年中国公众尤其关注的两个问题:留守儿童与遭受性侵的儿童都在面临困境。你会给这些孩子什么样的阅读建议?

汤普森:我的书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寄居蟹,她辗转数个寄养家庭。我写这个故事是要告诉这样的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而是父母没有能力给予好的照顾。如果中国孩子们碰到了问题中这样的负面遭遇,我建议他们读读或者听听这个故事,知道其他人也经历着相似的事。或许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这能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并不孤独。

新京报:但数字时代,不少中国儿童很小就熟练使用ipad,与阅读日渐疏远。我们是否有可能用催眠帮助儿童建立起对阅读、对书的兴趣?

汤普森:以这套催眠故事为基础,皇冠出版社开发了一系列游戏卡。每张卡片上写着一种独特的自我管理技能,比如呼吸技巧、放松肌肉、强化自我。在数字时代,它们也可以被改编成互动视频游戏,慢慢引导孩子去改变行为。但前提是个体有想要改变的动机。催眠可能有用,可这一切只能在孩子自身有动力去提升阅读兴趣时才会成为可能。

新京报:这种可能性需要在亲子共读中慢慢发酵。在共读催眠故事时,你建议家长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

汤普森:不是大人为孩子做什么,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改变。这些故事可以刺激好奇心和创造力,而要促生改变最有效的策略,是让孩子清楚如何去寻找乐趣,如何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去放飞想象力。我建议父母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说,“哇,你看这只小动物和丹博士可以用这个好点子来解决问题,我向你保证,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好法子。”

新京报:说到亲子关系,其实不少中国家长也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对养育孩子感到非常焦虑,或在为孩子择校和焚书忧心忡忡至失眠。有没有想过特意写一本童话故事集来回应父母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

汤普森:我在中国度过了7个夏天,确实亲眼看到中国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诸多压力,比如高考,因为这次考试会决定孩子的未来,而中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长的希望、理想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焦虑日甚,健康问题也随之出现。确实,父母也应该寻找和获得帮助,但我目前还没有发现身边有人在写这样一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