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100字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100字

《感动,如此创造》是一本由【日】久石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一):三明治理论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三明治理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的,这种形象是基于个人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感觉是对的但又相对与不同!音乐,电影,类型都是不同的,你喜欢的还是会喜欢,不喜欢的还是很难喜欢!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初恋永远都那么美好,尽管分手仍然不会忘记!喜欢或不喜欢往往基于缘分!缘分就相当于红娘!这本书我能读它也就是一种机缘!就算读完了,我也仍然会喜欢这种类型的书籍!这就是我所能理解的'三明治理论'!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二):人生,要么剽窃,要么革命

我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差别比我与一只猿人之间的差别还要大过一亿个宇宙的量级吧

关于久石让先生重点提及的“用心创作”、训练心的感受力和创作的商品性及艺术性这三个方面,是本书的重点吧,其他都比较口水话。可是到底该如何提升对“心”的训练呢?

该如何超越技术、追求正确这么初级的层面来训练“心”的感知力?设定高远的目标吗?盯着目标拼命努力吗?

必须重现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把自己立起来,曾经的自己缺少敬畏,从未逼迫自己到极限。每一天都是革命

如今晨的梦,从零开始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地挖掘自己、开垦自己,把自己逼到极限。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三):在平地上追求登峰造极

《感动,如此创造》

对于现代人来说,“感动”是越来越稀有之物,而作者却要通过音符来“创造”感动,并且是感动大多数人,这就注定创作不能曲高和寡,但又不能平淡无奇,就好像是在平地上追求登峰造极,十分不易。

商业音乐创作和广告创意的创作十分相似,都不是像艺术那样能够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而是需要基于商业需求,再考虑到社会的背景,洞察观众的心理,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满足商业需求、并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

所以,艺术家更多依赖的是个人的灵感想法,而商业创作却需要给创作各种条件枷锁设置限制,然后再在有限的施展空间内,去突破性创作。这其实比纯艺术创作更需要创造力。

如何保证每一次创作都能够在极高的水准,作者的经验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随时将自己推向极限,极限的前方,就会有某些充满魅力的占新事物正在等待你。如果只是凭借经验或是脑中的逻辑思考得来的结果,一般只是庸俗普通的作品。这点我在广告创意上非常有共鸣,拒绝套路,每次都找到那个灵感的闪光点至关重要。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四):创作及其他思考丨笔记

提到久石让总让人想到宫崎骏,他为宫崎骏的电影配乐无数次,为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所做的《Summer》更是我的心头好。但是他的文字却透露出对创作的严肃感。

他认为,创作的首要是不被情绪左右,借助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打造一个不受情绪影响的工作环境。能够持续不断地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拥有每一次都能发挥高水准的能力才能算得上一流的艺术家。

创作的目的并不是要触动多少人的情绪,听众想如何诠释应该是他们的自由,这只是所谓的附加价值,别把工作的意义放在讨人欢心上,要有自己的想法。

创作的核心来自于直觉,摒除意识中的主观看法,同时也需要多看多听多吸收不同的东西,“大概99%都会是累积的经验所发挥的效果。”将不同时期偶遇的事物吸收变成自己的内在,是非常重要的事。这些东西是直觉反应而生的产物,往往会成为一种契机,拓展出意料之外的未来。

除了创作,他也提到了传承,认为中国人是因为不断的改良而丢失掉了许多传统,日本人因为不懂得变通,没有创造力,老老实实固守传统。有得有失,他更希望日本能多一些创造力。

对于日本的音乐教育他同样在反思,不是准确无误就是好,不是学到高超的技巧就是好。在严格训练的同时,也必须让孩子感到快乐。

久石让讲的只是音乐创作、音乐传承、音乐教育吗?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感动,如此创造》读后感(五):听一场创作者对音乐的告白

夕阳西斜,随意独坐在角落,品一杯茶,耳边响着久石让的音乐,《summer》或是《silent love》,手里翻着他的这本《感动,如此创造》,一股灵动的暖意如阳光洒下,不禁会心一笑。这也许就如他在书中说的:音乐的原始力量能够直接传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

久石让,日本著名的音乐创作家。不但自己作曲,时而还开音乐会,身兼指挥和钢琴弹奏,被誉为现代配乐大师。他的音乐拨动心弦,书亦是如此,平白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清淡如流却又炙热如火,滋润并震撼着心灵。

果然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当我读着书时,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这句话。好像每一本传记类的书都会把主人公从神坛上拉下来,打碎神化变回肉身,用每一步的艰辛不易历练出大神的模样。站在台上的是天衣无缝的大师,转身一看,原来他们也是需要兢兢业业拼搏的普通人。

曾经听着久石让的曲子天真地以为,这种曲子是大师眼睛一闭,灵感降临,然后眼睛一睁便自然流淌出来的吧。后来渐渐明白,没有什么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如贝多芬也得半夜起来练琴,爱因斯坦也需要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米开朗基罗画画也要打草稿。

书中写久石让的每项工作都是全力以赴,动用所有感觉,将自己逼到极限。每次接到电影配乐的创作任务时,他都是中午准时到工作室,一直潜心创作到后半夜,凌晨三、四点才休息睡觉。保持这种规律一直到此项工作结束。在准备音乐会时,每天都要练习十多个小时,他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的保证,就鼓不起勇气上台。即使挫折,就当是一场历练。“人生在世,要经历严苛的考验,并加以克服才会成长。”正是这样的精神,才成就了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旋律。

当然,对于一名创作者,直觉还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久石让也说“创作的核心还是在于直觉。是否能让作品变得更棒, 或更具创意,直觉的敏锐与否乃是关键所在。但说是无意识的时候,并非完全没有在思考,而是苦思要做出怎样的作品而将身心完全投入其中,不断将自己逼到极限的过程。创造力源自于感性,而构成感性的基础则是脑中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一件完美的作品,往往是坚持不懈的拼劲和直觉突现的灵光碰撞出的火花。

关于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人们经常不自觉的有一种代入感,认为一部作品的风格也反映了创作者的性格。久石让说“作品是作品,人还是人,作品代替不了人。创作者构建出来的作品也有独立的人格。”传世之作的背后不一定是圣人。创作者的品格也代表不了一部作品的风格。

书中有谈到亚洲各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对比,以及他对音乐的一些自我感悟。“从原本空无一物,到创造出音乐,那一瞬间的幸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只要还活着的一天,即使到了九十岁,我也不会放弃作曲。今日的我要超越昨日的我,明日的我要胜过今日的我,以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为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如此动人的文字,是一个音乐人的告白,更是一段动听的旋律,直达内心。

久石让的音乐仿佛能唤醒童真,随着音律的跳动,回到美好的童年时光。《感动,如此创造》宛如是一篇久石让的乐章,自然,干净,缓缓的触碰心底。静下心,听一场创作者对音乐的诉说,爱吾所爱,甘之如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